法律市场 / 共有175篇文章

【CLECSS 948】2017: 什么律所会是Law Firms of Tomorrow?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今天12年28日,快到月底了。是时候展望一下律所的未来发展。这些年来,很多年轻律师问我应该加入哪个律所。我都会跟他们说:“你看的不是律所的现在,而是未来”。那我们怎样看到律所的未来呢?看的不是律所的现在,而是未来一个律所现在多少人,收入多少,固然有客观数字。但我们看的是他们未来几年的趋向。怎样看到趋向呢?关键是律所的制度(尤其是引入人才的机制)。有些律所,现在可能很好,但你看到他们没有引入New Blood (新血)的机制,早晚会到饱和期。例如对年轻合伙人来说,盈利分配吃亏,那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平台做,现在市场上可选择的平台甚多(尤其是Lateral Hiring 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也是一般发展得好的律所的共通点,自己带业务进来,多劳多得,谁做到的创收更大,谁的声音更大。这样的机制, 确保律所更好的持续发展。在过去一年看来,方达,中伦,汉坤等律所在吸引新人才进去是做得很好的。我看到的2017及未来又有很多年轻律师问我,到底进一个大的Full Service Firm, 还是去一个更精的Elite律所, 哪种律所会发展得更好,从西方社会的律所发展来看,这两种所一直会共存,就是不同类型的律所,很难会说谁发展得更好。就像Baker 和那些精英华尔街所会一直共存一样。在中国,也很明显将来这两种所会共存,精英Elite律所,有方达,汉坤等;Full Service Firm,有金杜,君合和中伦等。最重要的是,这些律所无论走哪条路线,都需要有明确的长远策略,让律所可以持续发展。(像海问,也在筹备着香港分所)。结语法律界,竞争激烈。律所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长远策略,设立好吸引人才的机制。才可以长远发展。在2017年,我们喜见更多的律所进行变革,如果不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有创新思维,最终只能停步不前。任何律所有兴趣跟我讨论策略发展,欢迎联系我,很高兴跟大家交流,讨论法律市场。

【CLECSS 929】评ALB 2016中国最佳法务团队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ALB 2016中国最佳法务团队”最近出炉,这15个法务团队都来自非常优秀的公司,所以赛果也算非常合理。今天我们从行业类别,城市,Size的角度等看看这些法务团队。15 个ALB2016中国最佳法务团队公司地区/城市人数百度北京20宝洁(中国)广州15创新工厂北京/上海5滴滴出行北京30复星国际上海28国家电网北京12海尔青岛30华润置地深圳100京东北京73美的佛山28摩根士丹利中国28施耐德电气北京30华融资产北京33信达资产北京21远大集团北京10(注:资料来自ALB)行业从行业的角度看,这15个团队的公司,算是平均分别在各行类别。有做实业的例如海尔,美的;也有TMT类的例如百度,滴滴出行,京东;也有金融投资类的,例如复星国际,摩根士丹利等。大家如果找法务工作,可以集中找以上类别,应该前途不错。团队SizeSize的Range 很大,有创新工厂小至5人,华润置地大至100人。这个其实很视乎工作内容。像创新工厂,可能有不同的Start-up 或 VC项目,但很多项目都会找外部律师处理(反正这类型的律师费不高)。反过来,房地产一般会有自己很大的团队,凡事都自己处理,那些土地的问题也比较标准,自己Inhouse 处理会比较节省成本。所以,不同公司对于用外部还是内部律师有不同的文化和政策,大家进法务团队时要清楚了解工作小时和内容。城市城市方面,北京占上一半,如果是全国性的公司,很多法务团队的总部都会在北京。一般如果大家选择加入哪个团队时,也要考虑那里是否总部。一般来说,在总部做,比较接近权力核心,发展较好。其他团队也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生产类的除外(例如海尔在青岛,美的在佛山)。结语这次得奖的法务团队都是非常优秀的团队,CLECSS朋友们如果想做法务,可以考虑加入。在考虑加入哪个团队时,也要考虑工作内容,一般多做投资交易的会比较有挑战性,而那些日常经营的法律合同会比较沉闷枯燥,但比较简单,可以准时下班。所以大家看看自己喜欢哪类型的生活,好好选择自己的事业!

【CLECSS 928】北京 v 上海法律市场 – 外所篇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大部分朋友考虑去哪个城市工作时,自己哪个法学院毕业,自己家乡在哪里,都会成为考虑因素。比如说你北大毕业,但家在江苏,那你就要平衡到底北京校友网络重要,还是离家近重要。现在因为交通越来越发达,离家距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们倒不如考虑哪个城市对自己长远发展好一点。今天我们就以外所为例子,谈谈北京 v 上海法律市场。如果大家有留意外所,很多顶级外所在北京有分所,但上海没有(例如美国牛所Sullivan 及Davis Polk 等)。即使同时有北京和上海分所,大部分北京的Size 也是比上海大。今天我们看看相关数字,即看看背后原因。外所的北京和上海分所今天我们挑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美国律所(按字母顺序排列),看看相关数字。北京上海Baker3423Jones Day1216Sidley Austin1511Skadden148White & Case1510注:1。数字参考了律所的网站。其中包括了Associates,Counsels和Partners。2 。英国所的网站很多时候都不包括Associates,所以数字不全,这次统计没有列英国律所。3。如果某位律师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会考虑他在那边工作为主,而拨归在北京或上海分所。数字与分析从以上数字,我们可见大部分美国律所的北京分所,都比上海大。很多外所的证券部都设于北京(全国性的监管机构都在北京),例如做中国企业来香港或其他海外市场做IPO。上海地区即使做IPO,也集中于江苏,浙江和上海本地企业。除了证券业务外,很多其他监管业务也是北京更多,更成熟。至于银行及PE 业务,两边市场相若。因此综合来说,外所在北京的业务更多,整体而言,去北京发展更好。但当然,也要看个别的业务和情况。大家可能留意到,Jones Day 上海比北京大,Jones Day早年做很多M&A, FDI 等,这些很多客户都是上海那边的MNC等。所以上海在MNC方面也是很多优势的,也不能一面倒说北京法律市场较上海好。结语各位正在考虑在哪个城市(北京 v 上海)工作的朋友们,不妨考虑一下自己做什么业务,和自己的校友网络,再作决定。整体而言,因为现在交通发达,离家多远已经不用太过考虑了。最重要要是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毕竟生命是自己的,你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

【CLECSS 922】北京顶尖法律市场有多大?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各位CLECSS友,我刚抵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的同学们今晚昌平讲座见!(昨天CLECSS公众号发的讲座通知贴子标题里的日子打错了,今天再发一次,详情请见今天公众号另一贴子)。现在法律毕业生众多,说实话要进入最顶尖的律所圈子不容易。每年的外所,加上顶尖的内所,能提供给法律毕业生的工作机会有限。还记得很多年前碰见一个金杜合伙人,他/她说:“很多人说进我们金杜很难,但其实我们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所以Pool虽然大,但“Suitable Pool”有限。有些顶级律所会把部分职位留给“关系人士”的子女,不过由于工作强度很大,很多这些“关系人士”的子女都做不长。北京顶尖法律市场有多大?其实如果算顶尖的外所和内所,每年提供给法律毕业生的职位真的不太多。以外所来说,假设比较大规模那几个外所招法律毕业生5-10 人。其余规模较小的招1-3人。那么外所每年提供的职位可能就是50 – 80个。其余Tier 1的内所,Size有大有小,假设中位数每个招30-50人,共提供数百个职位。加起来,最多就300 至500个职位,但单是中政法也远远不止这个人数(当然你也可能会说,很多法律毕业生根本就不想去律所,很多去了做公务员。这个其实有点可惜,因为过去10年看到很多律所的过了10年后,事业发展空间比公务员大很多)。北京顶尖就业市场每年提供给法律毕业生的就业职位外所大约50 – 80内所大约300 – 500怎样让自己成为Suitable Pool根据上述合伙人所说,Pool虽然大,但“Suitable Pool”有限。那怎样让自己成为“Suitable Pool”的一员呢?1.如果本身是名校毕业,例如北大清华本科,本身是顶尖律所眼中的Suitable Pool。2. 如果不是这种顶尖名校,在校成绩尽量靠前,在一些课外活动拿些奖项。(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也是学校内部已经挑选过的精英,性格一般比较外向,有领导才干)。3. 另外,也可以通过取得海外学位增加竞争力。由于现在出国的人太多,所以LLM的价值也下降。不过根据过往观察,最顶尖的LLM毕业生还是首选外所。对于内所而言,其实LLM排名不一定太重要,他们最重要的是要招个英文较好,有国际视野,交际能力强的人。这样其实你在T14还是T30 LLM毕业不一定差别很大。结语由于北京顶尖的法律市场能提供的职位有限,我们每位ThinkBig;DoBig 的CLECSS年轻法律人也要努力提升自己,这个事业开始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几百个职位的机会,将来法律前途会很好。各位年轻法律人一起加油!努力成为SuitablePool!

【CLECSS 913】金杜KWM应否bail out 欧洲分所?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最近法律圈大家都在讨论金杜KWM应否bail out 欧洲的问题(最新消息是没有谈成)。根据不同媒体的报道,据悉KWM欧洲那边面对一些财政问题,而人才也有流失。我个人认为KWM不需要勉强bail out 欧洲。理由如下:欧洲分所的价值对金杜没中国有想象那么大如果有任何欧洲业务,跟客户说有欧洲分所固然是好。但实际上,即使没有分所,也可以跟欧洲本地最好的律所合作。你勉强在那里开设分所,不一定能做得过那些本地所。事实上,很多国际律所的欧洲分所也不一定做得好。在平衡是否要注资(例如媒体报道的一千多万欧元),要考虑值不值得。我觉得如果树木有枯枝,大可壮士断臂(当然短期内也会有些声誉受损)。但长期来说,可能对律所发展更健康。日后可以再等待当地合并的机会。在欧洲当地并购/合并律所合并有利有弊,但可以耐心等待合适的机会。利是合并对象可以慢慢自己选,等到选得对为止(像KWM和Morgan Lewis 就没有谈成)。只要耐心选择,最后不会选得太差,合并的对象当地必然有比较Established 的业务。当然,不好的地方是,可以选的合并对象,一般不会是最好的律所,因为他们不需要合并;愿意合并的一般也有自己自身问题。不过像选择男女朋友一样,对方总不会完美的,不一定找到Best, 只能选个Better 的。结语我认为律所应该注意自己的健康发展,没有必要一定要bail out发展得不好的部分。否则长贫难顾,必要时放弃就放弃。像一棵树,我们把枯枝割掉,等待新枝叶再长出来。CLECSS在此祝愿所有中国律所加油!

【CLECSS 902】点评Arnold Porter 及Kaye Scholer 的合并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今天是周六,各位周末愉快!这两天CLECSS的2017会籍申请Final Call,明天周日截止报名。大家可以参阅【CLECSS 890】《CLECSS 2017会籍》的贴子,支持我们过去9年来的努力。更快捷的方法:就是去公众号 – CLECSS – 底部的“菜单” - 人文 & US – 2017 会籍。这两天Arnold Porter 及Kaye Scholer 合并的消息出来,评论反应不一。我自己认为会是将来一个很好的案例。因为前几年很多合并都是不同国家的律所合并(例如英国的Norton Rose 跟美国的Fulbright等)。这次是美国两个Sizeable Firms合并,会成为很有趣的案例。这个其实让我想起最贴近的案例是很多年前Sidley Austin 和Brown & Wood的合并。Sidley Austin 是Chicago Firm,全美国来说较有名,但纽约则没有NY-based 的Brown & Wood强。同样地,Arnold Porter 是DC Firm,以做Regulatory 有名,Vault 排名较高,但论在纽约做项目,则没有Kaye Scholer 强。因此,有相当Synergy。1+1 = 2 还是 3?我个人比较看好这个合并,而Sidley 这几年在全球来说也实在做得不错。我看到有以下好处:Size对Kaye Scholer来说,Size 弄大些会有好处。以在中国为例,如果去Pitch,Kaye Scholer跟中国客户说自己是“千人律所”,中国客户会更看重。业务协同Kaye Scholer在纽约较强,而Arnold Porter在DC较强。两个城市有不同的业务重点,无论是哪种业务,Transaction 或是Regulatory,都能找到最好的律师处理。排名上升首先AMLAW 100 的排名一定会升(因为总收入会升)。至于Vault,Arnold Porter 现在25,Kaye Scholer 现在70,根据以往其他合并的案例,明年的排名会在两者之间,例如四五十名,日后会慢慢上升,回到大约Arnold Porter现在的名次左右。所以长远来说,还是有好处。结语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内所或外所,我们都喜见更多这种做大做强的合并。强大优质的律所,对于整个法律市场发展,都有好处。不知道下个大规模的合并,又会是哪两个律所呢?最后,再次提醒大家,CLECSS的2017 会籍申请Final Call,明天周日截止报名。有兴趣的朋友们争取机会尽快报名,谢谢!

【CLECSS 896】泛谈第二级别 (Tier 2) 律所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很高兴昨天完成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座,距离完成“五院四系”之旅又迈进了一步,最后只剩下西南政法大学了。期待不久的将来再见各位武汉朋友!今天“泛谈Tier 2 律所”,大家别以为我会把具体的Tier 2律所列举出来一个一个讨论。哪个律所是Tier 1还是Tier 2,相信争议会很大。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我做的内陆讲座,都会被问及一开始如果进不了顶级内所及外所,先去做Tier 2或 3的律所值不值得,还是进不去最好的律所,干脆就去政府或者大企业做就算了?这些都是好问题,我今天想就此谈谈以下两点:Tier 2 的律所也分两种如果某律所不是Tier 1 的,你考虑是否进那个律所时,要看看为什么它不是Tier 1,是生意不好(不稳定)的原故,还是只是项目规模较小。原则上当我们考虑是否进一个Tier 2 或 3的律所时,要考虑他们的生意怎样,你进去后能否学到东西。如果是后者,它是Tier 2,只是因为项目规模不够大,这个其实没所谓的。比如说你学收购合并,10亿和1亿的并购,其实流程也是一样这样做的。最怕就是一些律所大生意拿不到,小的又看不上,最后长期闲着,对于初级律师来说简直荒废光阴。Best Or Nothing 的态度不行我看过很多年轻法律人,因为本身很优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比如说,“除非我能进红圈所,否则我就去券商或其他大企业算了”。每每听到这些年轻法律人这样说,我都很想跟他们说这种“Best Or Nothing”的态度其实对长远发展不好。老实说,除非你本身是名校出身,或家里很有背景,否则一开始进最好的律所很难。其实可以考虑头三年找个有业务(虽然项目规模较小)的律所先做着,慢慢那些顶级律所到几年后就会有人离开,那时候你再Lateral Hiring 进去也不晚。如果你一开始抱着“不最好,则不进去”的心态,往往阻碍了自己法律事业发展的开始。所以结论是,大家不用担心,找不到Tier 1律所,先在有生意的Tier 2 律所熬几年。结语各位CLECSS朋友们,我们不是每个人一开始都这么幸运,能进最好的律所工作。但是如果法律事业是自己的理想,我们怎么也不能因为“开始不好”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们先找个有生意的平台做着,过几年后,只要一有机会,我们就往上爬。最终还是能达到你当初想去的目标的。在此我衷心祝愿:每一位听过CLECSS讲座的年轻律师和法律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丰盛的法律人生!

【CLECSS 863】评析Acritas 国际律所品牌排名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Acritas 国际律所品牌排名出来。这几年间,一直都差不多是那十个律所排首十位。一看下去跟Global 100 排名有点相似。根据American Lawyer (上周文章)引述Acritas排名,2016排名如下:1Baker & McKenzie2Clifford Chance3DLA Piper4Norton Rose Fulbright5Hogan Lovells6Allen Overy7Freshfields7Linklaters9Jones Day10White & Case大 + 名声好 + 持续的环球发展策略能够上榜,这三个元素缺一不可。以Baker & McKenzie 为例,它很大,但并没有牺牲Quality。整体大家对它的印象还是很好的。至于持续环球发展,Baker 中国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以香港为中国区总部,很能把握中国文化和生意动向,这方面甚至比Magic Circle 做得更好。很多其他国际律所的总部不愿意放手管理权,但又不懂中国业务,最后弄到“不东不西”,甚至完全没有发展。美国Vault Top 10牛所的品牌为什么不能上去大部分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美国Vault 10牛所不够大,所以大家平时听到它们比较少。估计大家平时听得比较多就是Skadden,Davis Polk等,除非大家跟Cleary 合作过,否则恐怕很多中国律师都没有听过这个牛所。话说回来,他们也不需要做这些General 的宣传,因为他们有特定牛的领域,做好自己那几个大客户就可以。在Vault 10 当中,相信以Skadden 的一般品牌最强。如果他们想在国际更出名,多赞助些活动,设些奖学金,在国际更出名一点都不难。中国律所能进十大吗?中国律所进十大,最有机会的是金杜King & Wood Mallesons 和大成Dentons 。老实说,他们国际上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Dentons,在以上三个元素中,“大”是完全做到了,全球各地都开设了分所,只要再花一些时间整固,在名声上再强化一些,应该很有机会进十大。结语律所出名,对律所发展总有好处。很多商界的朋友,就只听过几个国际律所的名称,有时候商界朋友挑律所,就往那几个挑。在此祝各律所早日在中国扬名立万,日后发展到国际,为中国法律界争光!

【CLECSS 861】一国两制:外所在内地和香港不同的遭遇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昨天【CLECSS 860】《美国牛所Cadwalader 撤出中国的观察和评析》很受欢迎。今天是国庆翌日,我们谈谈外所在中国发展的“一国两制”。国际律所在内地和香港的发展情况大有不同,很大原因基于市场开放政策的不同。在香港,市场基本完全开放(详情见主文),这样让很多外所过来发展,百花齐放,但同时压抑了本地律所的发展。相反,内地早年很保护自己的律所,市场对外开放有限(外所代表处的执业范围有限),这样让内所能扎根成长。两种不同的政策,各有好处,今天我们看看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先说香港 – 开放市场,吸引最顶尖的外所,但却压抑了本地律所的发展香港已经很多年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城市,法律市场也不例外。在香港,一个外所如果要进入香港市场,跟一个本地律所联盟三年,三年后继续保持一定比例的本地律师,就可以执业香港法律。(如果没打算执业香港法律,直接注册为“海外律师事务所”就可以在香港执业海外法律。)由于市场的高度开放,吸引了大部分的国际律所在香港开设中国区(甚至亚太区)总部。例如Baker 及英国Magic Circle,就很早就在香港设立办公室,慢慢再发展到内地。这些外所在香港发展得越来越大,取得最好的项目,慢慢香港本地律所的发展就受到压抑。例如,如果某个香港律所发展得较好,这些外所可能会高薪挖角。这样,每当一个本地律所发展得大一点,人才就会有所流失。早年香港最大的本地所是JSM,但十年前左右就跟美国律所Mayer Brown 合并;现在香港最大的本地律所是Deacons。但估计还会陆续有其他本地所被外所并购。内地 - 保护本地法律市场,鼓励内所发展严格来说,外所自己本身在中国大陆是不能执业中国法律的(虽然有不少外所会给客户一些“初步意见”,然后加个Disclaimer,说自己不能执业中国法律;或找个“联盟内所”签个中国法律意见书)。除了几个外所外,大部分外所在中国规模都比较小。早年Baker,Jones Day,OMM,Paul Hastings 及英国Magic Circle等,在中国发展得不错,但现在部分律所生意已大不如前。现在内地的外所,还算比较好的,我认为有Baker,部分Magic Circle(例如Clifford Chance,Freshfields,Linklaters)及一些Vault 靠前的律所(例如Skadden,Davis Polk 等)。前者在中国根基较深厚,后者因为是美国顶尖牛所,还是能吸引到不少高端业务。因为市场没有像香港一样全面开放,过去十年二十年让不少内所得以充分成长。不但没有被外所合并,反而在内地发展得比外所更好。在早十年,如果你要找一个好的内所做H 股IPO,就基本上那几个内所选择,竞争比外所低很多。最后,以金杜为例,在内地的规模和盈利都赶上外所,甚至有能力去并购外所,这个都多得国家的政策扶持。结语对于是否开放法律市场,总有利弊。全面开放市场,就让国际律所涌进,市场更国际化,更能跟国际市场接轨。但弊处是压抑了本地律所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应该在两者之中取得平衡。在中国发展的初期,无可避免地要保护本地律所的发展,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律所品牌,有朝一日我们有不少能排进Global 100 的中国律所。到中国律所都做大做强后,我们就可以适度开放市场,为市场带来适度竞争,让中国法律市场的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中国法律界加油!

【CLECSS 860】美国牛所Cadwalader 撤出中国的观察和评析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各位CLECSS朋友们,国庆快乐!希望在路上的各位有个愉快的假期!昨天大家都讨论美国牛所Cadwalader 撤出中国的消息。今天我写一下我对于外所退出中国市场的观察和想法。老实说,我对于这次Cadwalader撤离中国并不感到太过意外,我预期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外所考虑撤离。Cadwalader离开中国的观察和分析Cadwalader 在北京和香港都有分所。在中国区大部分顶级英美律所都是先在香港立足,再往内地发展的。但Cadwalader 来中国比较晚,先开北京分所,后开香港分所。Cadwalader在Vault 排名37,这种律所在中国面对的挑战最大。如果是个Vault 10 律所,可以做很多大的资本市场业务,很多Vault 11-20 的也找到自己的独有领域,例如做DR,Regulatory,Investigation等。经济好时,因为市场饼大,很多T20-50 的律所可以分享到市场。但如果经济只是一般,律所自身又没有特点,其实很多生意都做得不好。早年Fried Frank 就是一个例子。也是这种Vault 20 – 50的律所,在美国本地不错,来了中国后到处招兵买马,这个所挖一些人,那个所挖一些人;这样“砌出来” 的律所内部管理和磨合都未必好。当经济好时,例如2007年,当然有很多中型或中大型的IPO可以做。但到经济没有那么好时,Vault 10 及Magic Circle 生意仍然好,但本来留给这些Vault 20-50 的一般性业务就没有多少。(以前跟某位顶级律所的Banker聊过,如果有业务,会先给Vault 10, 例如Skadden,Davis Polk, 其次就是Latham,Kirkland等,如果这些律所都忙不过来,就会给Shearman,OMM等。)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样“漏斗”式的市场模式,在经济一般或差的情况下,对这种Vault 20-50 的律所影响很大。Cadwalader 给的工资不低,估计这几年扣除开支后,中国区的生意比起很多其他美国牛所,并不算太理想。所以撤出中国并不是意外的事情。展望未来:会有更多外所撤出中国吗?在Vault 20-50 当中,除了Baker & McKenzie 等早进入中国的外所外,我认为有些真的不太稳固。OMM 在中国区的发展大不如前,Mofo 等也需要找到自己更鲜明的特点,否则可替代性很大。至于Ropes & Gray, 工资给得太高,估计成本压力很大。反观那些硅谷所,例如Wilson Sonsini 等,来到中国后作出了不错的调整,在各领域的生意都很不错。所以在中国发展得怎样,很看来到中国后是否愿意调整策略(包括重用本地人,生意适当地本地化,找到自己的业务特点等)。如果做不到,基本上在竞争这么大的环境下,是不会成功的,这样早晚撤出中国,是可能的事情。结语各位外所的朋友们,法律市场变化很大,每10年便重新洗牌,大家以平常心待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根据进化论,每一个律所都会自强不息,假设不能自强,就不如引退。在此祝各位律师们假期快乐,天天开心!

【CLECSS 851】大家对外所常见的误解

作者:CLECSS
06月15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这些年,当我跟内地的朋友聊天时,对于那些没有做过外所的朋友们,外所仍是一个神秘的Myth。有时候聊起来,发现很多内所的朋友对外所还不是太了解,因此写了今天的文章。希望各位CLECSS读者喜欢。大家对外所常见的误解 一般的Perception实况外所律师费一般很贵,不容打折扣一般来说,外所律师费的确比内所贵。但其实无论是内所还是外所,都是看“供求”问题。比如说某投行手上有一个大项目(例如IPO),在国内能挑选的就那几个最好的内所,但反之,好的外所很多,某程度上外所之间的竞争比顶级内所之争还要大。所以Bidding 时也看实际情况,为取得生意也会有一定的弹性。虽然说这些外所都受制于律所的Global Policy,不能打折太多。但往往合伙人都明白亚洲跟美国/英国的情况不同。很多时候折扣还是Negotiable的。外所的收入高很多这个理解一般在Associate Level 是正确的。(不过也要看是拿Global Pay的“真Associates”,还是所谓的“China Associates”,China Associates 拿得工资不会比内所高很多)。至于到了合伙人Level,那就要看个别情况。能力超强的内所合伙人往往收入比外所的合伙人高(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Associates 工资低,有较好的税务安排)。外所质量不会差到哪里去其实不一定。当然,你平时听到的顶级国际律师事务所,服务质量绝不会差。但其实有些排名较低的外所,也就是类似把品牌“Franchise”出去。例如它在内地开个代表处,找一个每年大约100万美金业务量的人做合伙人,然后跟他拆账。这个代表处跟总部关系不一定很密切,而该合伙人即使有一定业务量,Quality 也不一定好。外所很难进其实也要看具体哪个Level的外所。当然最顶级的英美所,确实很难进。但对于其他在国内中小型的外所,进所门槛往往比国内最顶级的那几个内所低。当然我们可以以这些较易进的外所作为跳板,一步一步换上去。评析其实外所跟内所本质一样,都是做一门生意,都会循着做生意的规则走。必要时为了拿到生意,Maximize 利润,做法跟很多内所无异。外所跟内所主要的分别,就是有时候会受到总部的政策和文化影响,这个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能让律所更加规范,律师在那里工作受到更好的培训,初出道几年时工资收入较好。坏处是有时候缺乏弹性,错失某些生意机会。结语各位CLECSS律师朋友们,对于选择内所还是外所,没有既定答案。我建议大家“随心”选择。如果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国际化”的梦想,想多接触国际业务,那去外所是一个“随心”选择。反之,其实现在也有很多很优秀的内所可以选择。在此祝各位CLECSS朋友们都对内所和外所多作了解,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CLECSS 846】律所在圈外(例如商界)的名气

作者:CLECSS
06月15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感谢昨天参加“律所猜灯谜”游戏的CLECSS 友,游戏已结束。参加游戏的朋友们稍后会收到电邮。我们律师常常圈里自己在讨论,哪个律所最有名,哪个律所名声最好。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真正最成功的律所,是要在圈外也出名。即使不是法律界的,都会听过该所。以外所为例,Baker & McKenzie 就做得很成功。有时候,我跟我商学院或其他商界朋友聊天,我们聊起律所,我跟他们说你们不在法律界,估计也没听过几个律所名字,他们坦然就只听过几个名字,其中必定包括Baker,这可见Baker 这些年来的宣传和形象塑造很好。圈外人听过哪个内所最多?律所在圈外出名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每个公司都有法律部。如果有法务部,当然他们会知道哪个律所在圈里名声怎样,哪个领域做得好。但如果没有法律部,有时候直接就是那些商务团队决定聘用哪个律师。一般来说,他们会挑一些自己平时听过的律所。我就此也向圈外的商学院或其他商界朋友们打听过,问他们知道哪几个律所。这也要看我问什么人,例如做投行,PE,VC,还是一般行业?(注:当然我这文章也有不足之处,因为我在美国读商学院,认识的朋友大多在国际投行基金,MNC的圈子,本地公司的情况不一定一样。如果文章没有提到贵所的名称,希望各位不要介意)。General 名气:一般行业一般来说,第一个答案还是会回答“金杜”。然后,可能会说大成,中伦,君合等。 投行(这里说的主要是国际投行)一般都会听说过金杜,然后君合,及那几个以证券出名的律所,例如海问,通商,竞天公诚等。(方达在投行圈也有冒起之势)。 基金及风投界(包括PE/VC)这个我从PE/VC朋友听到不同的说法。但比较多的是说:方达,汉坤,金杜,之后是君合,中伦等。怎样才做到圈外出名出名一般涉及到两个过程:“让人知道”(Catch Attention)和“巩固名气”(Solidify)。例如律所做了一个很大的项目,例如一个银行的IPO,自然会引起投行的注意。但是不能是“One Deal Wonder”, 要需要长期的项目持续支持。例如金杜在早年就接二连三地做了几个大的银行IPO。第一个项目Catch Attention,接二连三的项目就会巩固律所在投行心目中的地位。最后的问题是:在工作或茶余饭后,哪个律所会被谈论得最多?很多时候,你会发现Baker 和金杜等都有个共通点,就是律所的包装,文件格式,都做得很规范。圈外的人其实大多不懂法律,这些包装往往就成为圈外朋友对该律所的第一印象。结语其实每个律所都有潜能做到圈内和圈外都出名。有句说话,天下没有丑的人,只有懒惰自己不打扮的人。同样,如果发现圈外的人不怎样听过自己律所的名字,可以说是律所做项目或是宣传方面做得不够。在此祝各位律所都能做到圈内和圈外都有名!

【CLECSS 841】评析《American Lawyer》的中国律所收入排名

作者:CLECSS
06月15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American Lawyer 杂志前几天发布对中国律所的年度收入调查,结果不太意外,基本上都是我们平时听过的律所名称。今天我分享一下我的观察。(注:再次声明,我没有在内所做过,也没有跟任何一个内所有关系,仅从一个香港/海外律师的角度远观中国律所。)《American Lawyer》中国律所收入排名(收入指总收入;不是人均收入)排名律所1大成2金杜3中伦4锦天城5国浩6盈科7君合8德恒9方达10竞天公诚大成不得不承认,大成这几年是做了出来。当然大家可以说,大成人数多,自然总收入高,不过在中国社会,Size 大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客户会看律所多大,有多少分所。而且大成不但大,律所在管理和律师素质,也有显著提升。即使人均收入现在还不是最高的几个律所,但Potential 非常大。金杜,中伦金杜一直是中国龙头所,这个无可质疑。不过近年竞争也越来越大,很多金杜高级律师出来去了其他律所做合伙人,做成一定的竞争。中伦近年发展得很快,无论从规模,收入等都追赶金杜,未来几年这个收入排名榜会很精彩。锦天城,德恒这两个所有些共同点,都是人数比较多,做的项目算中大型项目。法律界的名声不是最高的那几个,但也算不错。一般来说,客户如果有一个Sizeable 的项目,但又Cost-Cautious的话,这两个所是不错的选择。国浩,竞天公诚这两个所都是资本市场比较出名的律所,做大单IPO 可以赚取可观的收入。但资本市场也往往有限制,例如IPO做了很久,最终上市不成功,往往最后只能收到一部分的律师费。所以,往往这种资本市场强的律所收入也有限制。当然竞天也在发展其它业务,例如今年争议解决也做得不错。君合,方达这两个所是很多年轻律师心仪的律所。人均收入也是最高的几个律所之一。个人认为他们还有些扩大的空间。以他们的实力,可以再适度扩大,直到总收入进头五名为止。盈科我个人认为盈科的Size 已经做了出来,是时候再优化一点。人数增速可以减慢,门槛可以提高一点。从大成的经验,Size做了出来后,只要花点心思,将来是很有可为的。结语在这十个总收入最高的律所当中,真是各有特点,很难直接比较。有些“先做大,再做强”,有些“先做强,再做大”,无论如何,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 “做大做强”。在此祝各律所继续努力,未来十年我们将会见到更多“又大又强”的律所。我们一起努力!

【CLECSS 838】律所的力量指数 (Power Index of Law Firms)

作者:CLECSS
06月15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国有国力,律所也有“力量指数”。可是,市场上我们有不同种类的律所,那我们怎样比较呢?在美国很多Powerful 的律所,都不怎样大,律师人数少,但人均收入高。但在中国,基于国情和文化,律所Size“大”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中国律所是否Powerful,可以考虑以下的指数。律所的力量指数 (Power Index of Law Firms)我认为指数应该由以下元素组成:Factors占百分比Size 大25%律所合伙人人均收入25%知名度15%影响力15%Associates 的工资10%形象10%Size 大小及合伙人平均创收在中国,当客户考虑律所时,第一个问题就是“律所多大?”,所以Size 大一般是律所Powerful 的第一指标。这方面金杜和大成等很有优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说律所大就是最好。像欧洲有些小国,虽然人口不多,但人均收入高,井井有条,也是很Powerful 的,所以我们同时要看合伙人平均创收。两个因素很巧妙地互相平衡。如果能做好这两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些律所其实不错,但没怎样包装宣传,平时大家听得不多,这样的律所是好所,但在中国不一定Powerful。真正在中国Powerful 的律所,是大家平时都会聊起的律所,知名度高(不限于法律界,甚至非法律界的朋友也会听过的,以外所为例,Baker McKenzie可能就是这种所)。知名度大,不一定影响力大。影响力大,视乎你在行业的领导地位,例如如果你涨薪,你的对手会否参考;你们的律师在不同的委员会是否占有位置,是否对社会有影响力等。金杜,君合,方达,中伦等都能合乎这些条件。Associates 的工资及整体形象单是合伙人赚钱是不够的,对于年轻律师来说,你给他/她多少钱也是很重要的,这会影响该律所在年轻律师心目中的地位。例如,汉坤给入职律师工资高,在法学院里就会出名。另外,某些律所可以很出名,但形象不一定正面,例如可能给人一种素质很参差的感觉。所以整体的形象(包括专业水平),也是Power Index 的一个因素。结语在中国,同时能在Power Index各方面拿到高分数的律所不多。我在此希望中国未来更多符合各种条件的律所,让我们中国法律界一起做大做强!

【CLECSS 835】谈谈国内较小的国际律师事务所

作者:CLECSS
06月15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CLECSS之前很多文章都是谈美国Vault 10 和英国Magic Circle的情况。其实在国内还是有很多其他国际律师事务所。他们很多在自己本土都不错,例如头100名内,但到了国内,因为竞争太大,不一定发展得起来。在这些较小Office 的国际律师事务务所,大致又可以分开两类,今天我们看看各种情况。国内Office较小的国际律师事务所:第一类:自己本土排名很高,但策略上不打算在中国发大来做例子如一些Vault 20 的律所,例如 Debevoise等都是美国本土很牛的律所,但在中国区不大。像这种律所,他们更看重维持自己的品牌,不是最顶尖的业务都不想做。慢慢地,做的业务就会偏少。所以偶然你会听到他们做很大的项目,但然后又一段时间没太多听到他们的声音。其他如QE等,他们也专注自己的领域,例如Regulatory,在中国区不会太大。第二类:本来在自己的本土是好律所,但不是最顶尖的那批。例如在美国Top 100,英国 Top 50。这些所,在他们自己国家都不错,但因为过来中国市场竞争很大,不一定发展得很好。很多时候他们都在国内挖一些本来有生意的合伙人过去。所以发展得好否,很视乎个人,跟律所的品牌本身关系不一定很大。很多例如美国排50-100 名的律所,在国内大家听到不多,品牌也不一定值钱。考虑进这些Office较小的律所要注意的事情一般第一类的律所,都是牛所,无论生意好不好,工资也不会低。好处是收入不错,做的业务也高端,但坏处是有时候突然间闲着,没事情做,浪费时间。第二类的律所,由于看个别合伙人,进去前需要充分打听,到底哪个合伙人做得怎样,生意好否,口碑如何。这些都要充分了解,否则进去后发现生意不好,学不到东西,单凭拿着个外所标签,将来对事业帮助不大。结语各位CLECSS朋友,如果你特别喜欢国际律所,最好就是正式去外国读书,拿到国外律师牌,进入最好的国际律所工作。如果你没有这个机会去外国读书,在国内做国际律所要小心选择,很多可能一开始工资高,但其实生意一般,学不到太多东西,最后发现倒不如去一个Solid 的内所更好。在此祝各位律师朋友们都发展顺利,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平台!

【CLECSS 833】金杜、君合及方达在香港的发展情况

作者:CLECSS
06月15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我两年前的【CLECSS 115】《评金杜。君合。方达》很受欢迎。今天我们集中看看这三个中国律所在香港的发展情况。文中的数据来自香港律师会网站。(当然,香港律师会的网站更新缓慢,不一定完全反映真实情况)。金杜。君合。方达在香港的发展情况以下是香港律师会网站的数据:(2)“合伙人”数据只包括有香港律师牌的合伙人,部分没有香港律师牌的合伙人,可能包含在“注册海外律师”的数据里。(1)数据包括方达在香港的本地联盟所(Peter Yuen & Associates)。(3)香港叫“Consultant”,类似Counsel 的职位。 (4)注册海外律师没有香港律师牌,可以是合伙人,顾问或律师。评析金杜和君合都算比较早进入香港法律市场。方达则近年才进入香港市场,所以还在联盟所的阶段(香港的联盟所是Peter Yuen &Associates。根据香港律师会的规定,非本地律所要跟一个香港本地所联盟三年,才可以执业本地法。方达还在那三年阶段。)金杜:如果我们看金杜和君合的人数,差别很大。两个律所都从香港的一个本地律所开始,为什么有这个差异呢?这一点,跟金杜和澳大利律所Mallesons合并有点关系(当然,金杜自身在内地的品牌也很有帮助)。首先,Mallesons 本来在香港算一个不错的国际律所,合并后,除了吸纳了部分本来的人才外,律所在技能,形象方面也有所提升。金杜香港Office更像“有两边的硬币”,需要它是国际律所时翻开国际律所的一边,需要它是中国律所是翻开中国律所的一边,所以很灵活,很有弹性。就因为品牌的提升,近年吸引了很多国际律所的人才,包括一些英美律所的合伙人和Counsels 。成功吸引合伙人,有了好的生意,就吸引更多好的Associates 进来。对很多年轻律师来说,除了传统最大的英美律所外,金杜香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君合:不过话说回来,君合香港分所虽然表面上人数不多,但其实生意还是不错的。君合香港做的不是市场最大的项目,但拿到很多中型的项目。所以虽然金杜在香港的发展占优,但我个人觉得君合香港还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因为如果律所太大(像香港金杜Office),总有“饱和点”。现在进去像香港金杜Office,也不一定很容易突围。但在君合香港Office,因为现在还不算很大,还是应该有不错的发展空间的。方达: 至于方达,也因为它在内地不错的品牌,发展得很快。很多合伙人都是从很好的欧美律所过来的。以Peter Yuen 为例,就是以前Freshfields 一个很出名做DR的专家。现在如果大家看那几个方达香港的合伙人,差不多每个领域一个,每个领域尽量不重复。估计他们将跟随在内地的发展轨迹,从一个精品所开始,业务成绩做出来后,稳步一步一步发大。我对方达的发展一直都很乐观。结语各位CLECSS朋友,我个人很高兴见到中国很多律所在香港一步一步稳健发展。金杜香港已经发展得很大,君合香港这些年来一直稳守,方达香港在上升的轨道。日后有机会,我再谈谈中伦等其他中国律所在香港的发展。今天就说这么多,各位周日愉快!

【CLECSS 808】律师生意难做,真的吗?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近年,你往往会听到一个“两极化”的说法,有些律师说“行内竞争越来越大,整体生意却少了”,但转头又碰到一些律师,说生意太多,每天太忙。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关键是你做什么业务?那个业务是否门槛太低(用英文说太General),你做的别人都能做,甚至公司法务自己都会做,就不外判出去?所以,挑选执业领域,必定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交易”类型,或那个类型必须要找中立,行内声誉好的律师做(例如独立调查)等。律师越来越多,一般的生意却越来越少近年,如果你做一般性的“公司法”业务(例如,简单的外商投资和收购),估计生意不太好。若果你多向法务那边了解,你会明白情况。从法务的角度,整体经济环境不特别好,Budget 很紧。现在法务有很多法务微信群(包括CLECSS也有法务微信群),很多问题就可以在微信群找到答案,法律问题找到初步的答案或切入点,之后就内部解决,能省就省。真的扔出去给外部律师的,都是那些无法自己做的(下段讨论)。所以如果你做的是General Practice,法律生意会越来越差。什么类型一定要找外部律师(一)第一,就是一些本来新而复杂的交易架构。例如是某一新类型的基金,法务即使之前在律所工作多年也没碰过,非找外部律师不可。(二)其次,是一些很大单的交易,即使交易结构简单,法务仍然要外判出去减低风险。(三)事情必须要找独立的专业律师,例如某些调查等(例如MNC找外部律师做FCPA 调查)。所以当年轻律师在选择领域时,可以多从以上三点的方向考虑。整体的考虑点是,将来法律界的竞争会越来越大,你怎样“与人不同”。结语各位CLECSS律师朋友,律师是一门专业,但我们要找到“专业中的专业”,只有自己做得更专更细化,才能避免法律界之间同行的恶性竞争。过去10年,我见到发展得比较成功的朋友一般都有“一技之长”,单靠非常Sociable 到处拿生意并不持久,今天你是“社交之王”,明天也会有“社交之后”,大家都在同一饼块抢生意。在此祝各位CLECSS律师好运!

【CLECSS 807】法务的男女比例问题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CLECSS过去两个月先后在香港,北京,广州及上海举办法务晚餐,这次我们总于来到深圳站了。我们将于下周六(2016年8月20日)在深圳举行CLECSS In-house Dinner(CLECSS法务晚宴)。深圳的朋友们踊跃报名!详情请参阅今天CLECSS公众号另一贴子。除广州聚餐外,大部分法务聚餐的男女比例都是 25% - 75%。之前法务聚餐时就有GC 慨叹招不到男律师,尤其是35-40 岁的男律师更难。一般这段时间的男律师都在律所事业如日中天,所以除非做GC/法务总监,否则一般都不会考虑法务。男律师为什么喜欢做律所合伙人(多于法务)男律师一般都喜欢充当强者的角色,一般都喜欢做较强势的律所合伙人。以前就听过女生说,“不当合伙人的男律师不是好律师”。男律师做了合伙人,有自己的团队,有自己的生意,较有“成功男士”的满足感。至于法务,除非做大公司的GC/ 法务总监,有自己的大团队,否则如果只是做一般的法务(Legal Counsel),高级法务(Senior Legal Counsel),一般工资不太高,而且成功感也不大。所以法务常跟人一种印象就是没有那么Ambitious 的人才去。像有些男生,总觉得踢足球/打篮球的男生较“Man”,觉得打网球/羽毛球的男生较弱,同一道理。其实男律师也合适做法务,尤其是法务总监其实法务不需要那么强势,是个错觉。做法务总监,也需要很强的个性,对内需要压得住管理层和商务团队,对外需要镇得住外部律师。如果个性太柔弱,就只能随波逐流,任人摆布。所以有些有领袖才干的男律师,其实很合适做法务总监,带领一个几十人团队,在管理层和商务团队面前不亢不卑,在外部律师面前显出精明强悍。当然我也见过不少非常能干的女律师出任法务总监,正如很多女强人在律所也做得很好一样。所以“性别”不是一个问题,最重要是“性格”,你是否有好的沟通技巧,和坚强的个性。结语我认识好的法务总监,都有一定的个人魅力,跟合伙人无异。你总是需要有过人的领导之才,才能胜任这个角色。所以我认为男律师不必一定要追求做律所合伙人,做个法务总监也可以发挥才华。有时候大公司的法务总监,社会地位可能比律所合伙人更高。各位CLECSS朋友们,无论你是男律师还是女律师,都希望你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让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才华,法律事业天天向上!有兴趣参加深圳法务聚餐的朋友们踊跃报名!详情请参见今天CLECSS公众号另一贴子。

【CLECSS 804】市场是需要培育的,尤其法律

作者: 呆喂
06月12日 | CLECSS
各位CLECSS朋友们,周末愉快!上海的法务朋友们,我们晚上CLECSS法务聚餐见!今天,我们很高兴收到呆喂的投稿,写关于自己在吃牛肉汉堡时,对于市场的思考。各位法律界朋友,你们对于市场有是否有充分掌握?未来又怎样提升自己对市场的认知呢?作者:呆喂,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毕业,中国执业律师,目前就职于某外资太阳能企业,行业小兵一枚下班,三五成群,约食牛肉汉堡。餐歇,聊到一些关于市场培育的话题,由于资历尚浅,确也没深思熟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便听闻其详,兴许是牛肉汉堡激发的灵感,发现倒也有很多问题值得玩味。需要培育,自然意味着还年轻,不成熟。拿整个太阳能行业来说,由于行业的周期性会比较明显,也即表示整个行业会有固定的一段时间出现你欠我钱,我欠他钱,他欠你钱,导致大家都还不起大家钱的局面。于是,很自然大家就这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尴尬地“去”了。等市场好一些,一些新的公司就会冒出来,很正常。此外,恶劣的外部环境,好比最近欧盟的日落复审以及土耳其政府对中国太阳能企业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等,都会一定程度加剧这一尴尬的大姨妈式局面,于是梗就来了:大家都抱着survival的心态过生活,培育市场作甚?特别是我一小legal又能干点啥?索性被来回虐了好几年,身为行业小兵,粗粗总结若干被虐出来的血的教训:1. 抓大放小——如上所述,太阳能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相对较为明显的行业,因此在交期(Delivery Date)以及付款方式(Payment Term)上是一定要拿捏住的,特别是在做海外项目/贸易时,这是重中之重。在其他方面,确是可以根据每个企业的自身抗风险能力适当地做出让步,确是十分务实的方法。#貌似是废话#2. 有容乃大——以前在Firm的时候,思路还是相对直接,好好做Paper,老板让干嘛干嘛,Billable Hour管够就行。但是,入到公司后,思路会有一些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在被客户challenge DR的seat时,经常会有“为什么要迁就客户?第三国不是对大家很公平么?大家就不能make sense点么?”的想法,于是就直接在comment中下笔:Isn’t it making more sense that…,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其实就没再想想如果没有这单生意,我们讨论这个DR的意义在哪里呢?3. 设身处地——真的是十分讨巧的方法,尤其是在和目标公司的法务人员进行面对面谈判的时候。鄙人有过一次经验,对方的Legal Head是一个台湾姑娘,声音嗲声嗲气已经是一万点伤害了,但是最要命的是,但凡评价问题都是以如下句式开头:偶其实也在为贵司考虑这个问题啦,如果偶是贵司的法务哦,偶真的觉得。。。的啦。或者时不时地也会呛一下自己的业务人员:那人家也有人家的道理啊,那你就这里让给人家好了啦。#你说怎么弄?#4. 防患未然——无论是用了抓大放小,或者是是在整个市场将要变差的时候,更多的争议会出现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因此需要对合理的诉讼期间做好规划,对目标公司做好分级,以便在正式进入争议期的时候能够做到未雨绸缪确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小tips不一一累述,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案例予以讨论。但,如果能做到上述几个大原则,在面对一些非常tough的市场,应该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夜深,话完,饭毕,散。

【CLECSS 784】在中国,为什么有些Boutique 律所成功,有些失败?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引言每隔几年,法律界都会出现一批新的律所(近几年有达辉,安杰等)。最典型的情况,是几个精英律所的年轻明星级律师走出来,一起创立一个新的律所。回顾过去十几年,有少数的这些Boutique律所成功冒出来(像汉坤现在一般被视为一个Top 10 律所),但也有些“一开始雷声大,但后来雨点小”的律所。后者最后也不是真的发展得差,而只是没有达到当初大家对它们的预期。发展初期任何一个引言提到的那种精英Boutique Firm,头三年的发展轨迹都是一样的。有几个精英律师从国际律所或顶级内所走出来,一起创立一个新的律所。首先,会搞个大型酒会,壮大声势。然后那几年会积极推广,受到市场高度注视。但关键是,三年后,又怎样呢?发展中期这个就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一般有三个重点:(一)找到专业化的卖点这些律所,一定要有一个“专业招牌”,例如专门做基金/创投的,那大家做这个领域的就会立刻想起它。(一直保留着“精英”但“不专”的品牌是没用的)。(二)要需要通过制度有持续的生命力很多情况,你会发现那些合伙人过几年就闹翻了,然后有些合伙人离巢了。又或者,即使没人离开,也找不到新血进去。这就是制度的问题,到底盈利分配是否公平?到底对后来新加入的有没有辅助/激励政策?就我观察,对于一个新的Boutique Firm而言,头几年合适用一些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的机制,鼓励年轻合伙人创新立业。(三)在适当时机跟个外所/大所结盟很多精英律所,你会发现它们过几年后,除了坚持自己继续发大来做外,还可以借助外力。例如奋迅就在适当时机跟Baker 结盟。这样能确保自己能继续维持下去。如果单靠自己,在Boutique 律所百花齐放的情况下,不一定有很大优势。结语最近市场,出现了很多这种新创立的精英所。头三年都是“蜜月期”,像一个明星刚出道时备受关注。但过了初出道的新鲜感后,大家要考虑如何Sustain 的问题,尤其包括文中提及的三个要点。我个人乐于见到更多优质的Boutique 律所在中国发展,让市场更多元化。在此,CLECSS祝各Boutique Firm 好运!

法律市场 / 共有175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