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共有1494篇文章

【CLECSS 74】 关于法律的几个颠覆性思考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在几百年前,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提出地球是圆时,大家都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地球是平的(像个碟子)。这是因为大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的每一天,整个学习氛围每天都鼓励大家作“颠覆性思考”。这个超越了法学院所教的“批判性思考”。如果在法学院,我们会讨论我们活在地球这个碟子到什么形状的;但在商学院,我们会思考到,到底这地球是否一个碟子,还是根本不是一个碟子,而是一个球状物。(一)法律/法规的 Rule or Be Ruled第一,法律的概念正在转变。如果在古代,我们所说的法律,就是国家/政府定下来的一套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Be Ruled)。但随着信息年代的来年,大家越来越能创做自我的组织,例如微信群,大家就可以创造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Rule),大家跟着你所创造的游戏规则走。换句话说,以前大家都很难参与到创造Rule这个角色,由于时代改变,现在整套思维都在颠覆着。如果我是法律学生,我走进第一节课堂,第一节课想着的不是如何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而是如何创造一套法律法规。(二)法律的功能(由Restrictive 转为Constructive)第二,法律的功能正慢慢改变,以前我们想起法律,都是法律不容许我们做事情,例如不许抢劫。随着后来工业革命和商业兴起,英美的普通法逐渐建立一个公平开放的系统,订立一套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让我们可以在这平台上大展拳脚的营商(一套Constructive的法规)。这个是法律功能转变的第一步。我认为在这个新的信息年代,这个从Restrictive转为Constructive 的方向会越来越明显。基本上只要不做得太过分的事情,都可以做,以后会从古代的100% Restrictive,变为20% Restrictive (还会继续下降)和80% Constructive。这也跟社会由竞争性(Competitive) 转为协作型(Cooperative) 有关。所以如果我现在读法律学院,一定会多选修一些Constructive的课。(三)核心价值 - 结果与道德第三,另外以前我们想起法律,多多少少会跟道德挂钩,这就是我们在法学院读的法律理论(Positive Law v Natural Law)。这个相信以后不不需要再讨论。在现今社会,我们都看结果,所以已经没有Natural Law 的空间。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道德,而是我们的道德观从我们其他教育方面已融进我们的生活里,法律本身看的是商业和社会结果。总括来说,法律的趋向,是一套自我创造,具建设性,看结果的一套规则。而法律市场,也应该随着法律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几百年前,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时,大家都不以为然。但随着科技改变,现在我们在高空摄影,证明地球是圆的。同样地我们每天在法律界和法律学院,看到的,所想的,都是法律界的思维。我很高兴自己能在商学院学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我们的法律和法律市场,能够看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一个碟子。

【CLECSS 73】律师执业: "自决力, 复杂性, 努力和收获回报”

作者:Jerry Liu
07月01日 | CLECSS
今天是第一次有CLECSS 朋友用英文投稿。Jerry 有多年的法律经验,看了他的文章,可以总结为律师工作做事时要(一)有相当的自决能力,(二)工作有相当挑战,(三)努力和收获需要成正比。大家不妨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一下自己现在的工作是否满足这三点,是否有足够的满足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Jerry Liu,美国密苏里大学Kansas City分校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硕士,多年并购,公司法法律服务经验。Of Counsel and Executive Director, EY LawRecently, I have been reading an interesting book—“Outlier” by Malcolm Gladwell,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s on the bookshelves of readers like me. By definition, since it is a bestseller, it was written to interest the vast scope of readers, and does not target the legal profession. But I do want to share with you some portions of the book that have made me rethink the legal practice of our CLECSS alumni.Outlieris a book more or less about success of individuals. Although touching a variety of vocations, one of its chapters uses as an illustrating example Joe Flom, one of the founding partners of Skadden, Arps, Slate, Meagher and Flom, and explains why, among other possible reasons, Jewish lawyers have become dominant for corporate takeover cases. But what interested meand what I want to share with you is more about what Malcom categorizes as “meaning”work that attributes to the success of an “outlier” like Flom or successfulindividuals in other professions. There are three criteria--autonomy, complexity, and a connection between effort and reward. Some occupations meet those three criteria, some don’t. Being a physician, an entrepreneur, or a retailer in garment industry is meaningful, while a Mexican immigrant working in the California cornfield or a worker on the assembly line in the modern industry is not engaging in meaningful work. Then it follows the sentence that actually made me putting this together:“Hardwork is a prison sentence only if it does not have meaning.”When you work either in law firms or as in house lawyers, does your work provide you “autonomy, complexity, and a connection between effort and reward?” Does your boss or supervisor maintain anextremely short leash on you (autonomy)? Does your partner still collect the fees from setting up trading companies (complexity)? And do you see a clear career path for you in your current firm in 3, 4 and 5 years’ time (connection between effort and reward)? Do you complain every day for working long hours late into the evenings (prison sentence)?Hard work is a prison if it does not have mean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评: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看了Jerry的文章,我觉得这三点都很重要,但是比较属于是高级律师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初级律师来说,其实选择并不多,你是否有足够Autonomy,Complexity,Reward,很取决于你跟的合伙人,律所政策等。例如如果你在传统的英国律所,所有东西都按步就班,你做Trainee 时就做Trainee 的事情,初级Solicitor 就做初级Solicitor的事情,很难有Autonomy 和 Complexity。如果你在美国律所,有时候你可以证明你的能力,越级挑战。例如如果某次Senior 放假,你去的一个写招股书的机会,又写得好,老板客户满意,以后你做事就可以相对独立(Autonomy),做的事情也可以更有意思(Complexity)。长远来说Effort 肯定转化为Reward。虽然这世界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但在能改变的空间,我们努力去做。只要我们努力并证明自己的能力,总能有出头天,能从Autonomy,Complexity 和Reward 找到我们做法律人的工作满足感!祝各位CLECSS 朋友有个丰盛的法律人生!

【CLECSS 72】法学院校友对事业有多大的帮助?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在我母校美国斯坦福商学院(GSB)常常有个笑话,就是一半的校友做PE/VC,一半的校友做创业,所以一半的校友送钱给另一半的校友。当然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Model,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但是,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校友对我们事业有多大呢?我们之所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投资在教育的钱不少,例如一个常春藤的LLM的几十万人民币,这个钱也包含学校的Goodwill和校友网络的价值。校友的广义说到校友,我们很多时候会想起学校,一般来说,名校的毕业生向心力较大,例如,Oxford 牛津,Cambridge 剑桥,Harvard哈佛,Yale 耶鲁,Stanford 斯坦福 可能在中国是最有名的五所外国大学,因此归国的学生会纷纷成立校友会,互相关照。其他学校,也各自有各得校友会。但是说起Alumni,其实不只学校,例如你参加过JESSUP 国际法庭辩论比赛,也就是JESSUP 的Alumni;你参加过CLECSS 讲座,也就是CLECSS 的Alumni。如果我参加过JESSUP,是我人生中一个很好的回忆和体验,我在招聘时,也会很乐意招一个JESSUP Alumni。校友的质量那到底校友对我们的事业帮助有多大呢?这视乎几个因素。第一,校友的能力。一般来说,越牛的学校,Alumni成功的较多,他们都在社会上占有一个有影响力的位置。第二,就要看Alumni的人数多少。一般而言,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例如,如果你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毕业,留在香港工作,满街都是香港大学的学生,碰面见到校友,大家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亲切感。反之,在香港工作的北大校友向心力就会大很多。但是校友也不能太少,例如Columbia法学院的学生在校友网络方面可能比Stanford法学院的学生优胜,因为在中国的Stanford法学院人数相对较少,Columbia法学院的校友网络会更广更强。在各大律所的合伙人名单里也会找到Columbia JD 或 LLM 的踪影。“帮助”的新概念说到帮助,以前你去找一个律所的校友合伙人。你会问他,你们律所有什么工作岗位,如果没有,你有没有听过其他的律所在招人?这是以前关于“工作岗位”的问法。现在时代不同,你问的问题已从“工作岗位”转化为“资源”。例如,我在做一个创业,你有什么地方能跟我合作;我有个朋友有个房产项目,你有没有基金客户想投;简单来说,以前在法律界,这些“资源”型的问题,在你法律界事业很晚的时候才会问,现在在信息新时代,你在事业初期就会问这类问题。结语 - 校友是现实生活的最好朋友结语,无论是斯坦福商学院或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每一位朋友,也是我现实生活的最好朋友。因为我们在同一学习环境一起生活过,每当我们聊起某位老师,某个课,某个餐馆,某个住处,我们都会特别兴奋雀跃。正如我对每一位听过我讲座的CLECSSAlumni 也是真心朋友看待。在“友情第一”的前提下,如果我有能力的话,必定会尽力去帮助每一位校友。我相信其他校友也会这样做。

【CLECSS 71】如果傲慢与偏见的Darcy是一位律师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今天是周六,又是七夕,我们来篇轻松的。《如果傲慢与偏见的Darcy是一位律师》第一幕:新搬进来的GOLDEN律师事务所在香港,大家每天忙忙碌碌。在平淡的生活中,总有些事情让你泛起涟漪。在香港国金,某会计师楼有一对姐妹驴锦(Jane),驴丽(Elizabeth)在做实习会计师。每天看着维港两岸的景色,日出日落,虽然景色怡人,但内心枯燥。事实上,我们每天就对着这些金钱和数字过一辈子吗?某天,她们听到旁边空置的办公室有一美国GOLDEN律师事务所搬进来。在八月初,律所慢慢搬进来,她们看到两位高大英俊的律师,牛奔(Benny)和马达(Darcy)一起走进来。据闻Benny 是Columbia JD,马达是Harvard JD,两个人以前是Yale本科的同学。Jane 和 Elizabeth 托会计师楼合伙人Donkey上洗手间的时候跟Benny 和Darcy 打了个招呼,邀请他们参加月中的律师会/会计师公会Mixer ,两人也欣然介绍。第二幕:律师会/会计师公会的Mixer在律师会/会计师公会的Mixer 上,Darcy 非常沉默,Benny非常平易近人。由于两人都是在纽约做M&A;和 PE, 最近搬回香港的,所以Benny很习惯华尔街式的交际,随便拿起啤酒便可以谈天说地。Darcy 在工作上其实也是一个交际高手,但是下班后他喜欢过自己的生活。在Mixer 上, Benny 和Jane 很谈得来,但纵使Elizabeth 尝试跟Darcy 聊天,Darcy 好像只会作很简单的回答。往后一个月,Benny和Jane 常约出来在国金一起吃中饭,Darcy中午喜欢跟客户吃饭,晚上和周末就会消失,不知道去了哪里。第三幕:贝沙湾别墅,对Darcy 律师的重新认识。Benny 和Darcy 在贝沙湾分别租了相邻的别墅。有一天,Benny邀请了国金的邻居去他家开Party,当天两个别墅的门一起开着,Elizabeth无意走进去Darcy 的家,简洁舒服。在那里并没有看到很华丽的摆设,反而见到他跟山区孩童的合照,他义务去全国各地法学院做讲座的纪念品。Elizabeth 突然发现,原来Darcy并不是那种传统的Social Butterflies。他之所以寡言,是因为他并不喜欢每天Formula 式的交际,他更喜欢切切实实地帮助别人。白天时他为了工作需要,跟Benny 一样会很Sociable,但是下班后,他会把时间做回自己和帮助别人。在别墅的小庭园中,看见很多Darcy亲手植的树,Darcy 一直深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尤其喜欢植树。Darcy突然间在Elizabeth 身后出现,他们两个人走出阳台,对着南区一望无际的海景,手牵手过了一个下午。结局:快乐和遗憾Benny 和Jane最后结了婚,Benny 把贝沙湾的别墅买下来,Jane也很快生了两个孩子,过着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Darcy因为太劳累,在几年后一个内陆法学院的讲座中晕倒,从此不再起来。消息传出后,全国的法律学院学生和山区儿童为Darcy在他们的学校前植树纪念,取名“马达树”。Elizabeth没有跟Darcy结婚,但很多时候当她去探望Benny 和 Jane 的时候,在同样的别墅阳台,朝着同样的方向,她会想起自己跟Darcy 牵手看日落的日子。同样的一片海洋,为什么她从国金看到的和在贝沙湾别墅阳台看到的不一样呢?虽然Darcy 说话不多,但他心里的理想,Elizabeth是很明白的。现在就遗下一个快乐的回忆和一丝丝的遗憾。。。

【CLECSS 70】小律师加班那点事儿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以前在上海工作时,《第一财经》有个节目叫《上班那点事儿》,今天也来篇《小律师的加班那点事儿》。无论在律所还是在公司工作,最讨厌的莫过于周五6点刚要下班时,被留下来干活。感觉就好像你刚跑完马拉松,明明快点终点,要躺下来的时候,突然间有人告诉你前面还有1000米。加班费的问题回想,我除了以前做暑期工时,从来就没拿过加班费。律所的运作模式,是给你一个略高于市场的薪酬,然后就期望你加班。这个在Associate level 基本上都是这样。在我美国JD毕业时,即2006年,那时听过有些顶级所,例如Skadden,对法律助理也有补偿的安排。不过时代过去,加班很难再有补偿。不过其实再想想,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加班能多学些东西,证明自己对律所的存在价值,也不失是一件好事。还记得在金融风暴时,某外所的律师的MSNTitle 就是“加班光荣”。加班的吃饭和交通问题加班其实还有个好处,就是晚饭可以客户报销,这样可以把饭前剩下来。以香港为例,很多时候报销上额是100块港币,基本上够在翠华等茶餐厅买一个饭加上一杯冻柠茶。其实也不会太影响交际,你把中环附近加班的律师和Banker约出来,各Charge 在各自的项目上,也可以达到正常的社交效果,唯一分别是吃完后还要上班。当然,如果你子夜才回去,连交通费也省掉,因为可以打的报销。寻找加班后的正能量以前加班回到家,我总是花一小时把众多法律界朋友发到我邮箱或粤港土兔的Inbox(SBWM)的Career 电邮回答后才睡觉。虽然辛苦,但我牺牲一小时的睡眠时间可能会影响大家一辈子的决定,总也算值得。希望加班的朋友都能找到乐趣和意义,即使找不到,回家后睡前的一小时时间总归属于自己的,希望各位CLECSS朋友都能享受一小时的自由,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CLECSS 69】律师的上游和下游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以前去商学院读书之前,也听过上游和下游的概念。读完商学院后,对于上游和下游,体会就更深。上游和下游所谓上游,就是“金钱”和“权力”的源头。例如,做律师时,你总会觉得Bankers很风光,但当我进了商学院后,发现也不是真的很多人想进投行。我们一般叫做PE基金(例如 Blackstone,Bain等)的人为Buyer Side,投行(例如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的人为Seller Side。两者比较,Buyer Side 由于手上拿着钱,处于更上游的地位。所以一般而言,上游和下游(地位)的分布大约如此:PE 基金–〉I-bank投行/高级法务–〉律师/会计师–〉其他支持专业服务的机构(例如Printer印刷商)而由于监管机构手上拥有权力,往往能攀到这个Chain的上游。值得注意的是,上游的金钱不一定比下游的多。例如,Buyer Side 的底薪可能比Seller Side 少。同样地,投行的底薪可能比同级的国际律所律师的底薪少。这很多时候是因为下游的专业人士其实工作小时要比上游常很多。虽然有时候钱赚得比上游多,但社会地位比不上上游。怎样爬到上游处简单来说,就是尽量靠近金钱和权力的核心。如果是权力,例如证监会和交易所等,一般比较公平,通过公开考试考进去。但是这些监管机构一般给钱不多。如果是金钱方面,尽量往顶级的律所靠,很多投行也只熟悉自己有合作关系的几个律所。例如在香港投行的法律部门,就很多都是MagicCircle 出来,如果他们法律部门有空缺,也主要会考虑英美大所走出来的人。至于如果想走PE那边,除了通过重新读MBA以外,也可以先去在律所多做一些PE项目,让后去PE 做法务,跟PE 的人混熟后,再转PE 。只有你能拿到第一个机会,并把握好那个机会,以后的路就会很顺。个人觉得,上游和下游是在社会上不同的岗位,并没有优劣之分。所以是否要爬到上游去看自己的个人职业理想。有些朋友做会计师所合伙人,所以处于下游,也可以在下游做得很成功。最重要是要自己喜欢,回头无憾,祝各位CLECSS朋友好运!

【CLECSS 68】 法律界“老细”如是说

作者:JZ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JZ,外所律师,波士顿大学法学硕士,逾十年并购、公司、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务经验。CLECSS组织初始会员,多次为青年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专业技术讲座关于广东话,JZ是有一个“walking level”的掌握的。与众牛的“working level”不同,JZ走在香港的马路上,是基本上可以不说普通话或英语的(其实走在香港的马路上JZ经常不说话。。。)好,玩笑到此。老细,粤语老板的意思,源自英语Sire。套到律师行业里,“老细”一词也很好地体现了对老板形象的深刻刻画 – 无非是比你老,然后要么“细细地”把你打磨成他要的样子,或者逼着你自己“细细地”变成他要的样子。最近不知为何想起了之前的几位老板,今天来总结一点JZ心中铭记的老细的教诲。关于律师的本位JZ知道不是每个读者都曾经跟着一个研究哲学的教授学习过民法学,所以“本位”这个词可能是陌生的。说白了,不过就是定位和岗位的概念。老细L曾在批评JZ严重的冒进主义思想时愤然地和JZ说过一番话,JZ始终铭记:“律师,其实就是个工匠。和木工钳工是一样的。做一个沙发,就是一个沙发而不是一个靠椅;做一个椅子,榫头就要齐备,装配就要紧密。如果律师成了一个销售,或者律师成了一个二手贩子,那就丧失了律师的“本位。”老细L曾是下乡知青,曾做过坦克工厂的电焊工。尽管海外留学并在早稻田和普朗克研究员的生涯将他锻造成了一个只穿手工缝制三件套西服的prima facie海归法律专家,其本身的匠人核心却也始终没有改变。我理解有些朋友是不同意将律师与匠人或其他追求客户体验的服务业进行对比和比喻的。这个立场的出发点 – 尽量保护初入行或未入行的朋友的自信心 – 也是值得考虑的。但是,JZ比较受老细L的OLD SCHOOL观念的影响。我们,还是得敢于做我们自己,敢于踏踏实实学习和干活。我如果是客户当然喜欢长得漂亮又会说笑话且如同商人般能左右逢源的律师。但更重要的,律师还是得会干活。。。关于律师的道德老细H是个传奇。外表霸气,口语洋气,文本帅气。JZ始终以老细H为标杆,企图成为老细H类型的律师。不知为何,老细H在与JZ同事的多年间始终没有骂过JZ,而其他同事无论资深资浅似乎都被老细H的坏脾气折磨过。JZ暗想:或许老细H还是很迷信,觉得和JZ生肖相冲,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吧。。。毕竟JZ的个头还是很吓人的。JZ准备离开老细H时,老细H关上JZ办公室的门,很诚恳地说:“不知道你准备接下来去做什么,但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内心的准绳。很多中国律师有这个问题,会忘记自己的本分,在利益的冲突中迷失自己。这一点,可能需要你们中国律师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改变。”JZ其实一直觉得那几年是JZ最循规蹈矩、合规运营的几年。。。所以并不知道老细H有何所指。或许,只是因为JZ的行事有时过于粗狂,个性又比较奔放,才导致老细H觉得给年轻人说说这个有必要吧。希望如此。关于律师的技术这个段子JZ在文章里写过,在演讲里解释过,在讲座里细细讨论过。无非就是律师说话写作,一定要concise, accurate, and punchy。老细J属于从文件第一个字母读到最后一个句号的律师,文笔清新,一直受JZ仰慕。这个CAP的标准,JZ在没见到老细J时在努力,在老细J说了以后还是在努力,在美国学习时努力践行,现在更是希望继续完善以尽快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化体系。这个CAP,非10年无以得质变,只能不断学习。絮絮叨叨,无非是再借CLECSS的宝地提醒自己:勿忘本位,坚持道德,磨练技术!望十年后终成大业啦!!

【CLECSS 67】中国为什么没有实行美国式的Lockstep薪酬?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所谓“Lockstep”,一般是指按年资给薪酬的。所以无论你当年在律所工作表现如何,相同年资的律师给同样的薪酬。美国Big Law(尤其是纽约分所)的一般薪酬是用以下的Scale的:第一年US$160,000第二年US$170,000第三年US$180,000第四年US$210,000第五年US$230,000第六年US$250,000第七年US$270,000第八年US$280,000Lockstep的好处同年资的律师,同薪酬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律师与律师之间恶性竞争。因为大家的工资都是公开的,你和坐你旁边的律师可以坦诚相向。大家不用非常Aggressive,或用任何手段击败对方。所以实行Lockstep的办公室,一般情况下工作氛围较好。大家都按年资一步一步爬上。对律师而言,也可以避免律所与律所在争端人才时恶性竞争,把工资不合理地拉高。所以这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学现象。Lockstep的坏处Lockstep 有时候会让律师消极。假设你无论工作多少,也拿同样的工资,那可能就没有做太多的动力。年底的Bonus一般也是Lockstep 的,有些律所会制定政策,如果你的BillableHours 不达到某个标准,就一分钱都没有。近年也见过个别的律所对Lockstep薪酬有所调整。例如如果你当年的表现比同级的律师好,也可能会适量调高工资。中国顶级律所为什么不实行Lockstep 中国顶级律所不实行Lockstep,主要是经济学供求的关系。因为中国顶级的律所不多,即使那些律所给再低的工资,在职位这么少的情况下,大部分毕业生也愿意为学习或Label加入。另外,就中国的法律界而言,律所拿生意的能力不跟律师的质素有太大的关系。如果做一个IPO,你用一个80分的律师,和用一个90分的律师,在客户面前不太有分别,只要律所的牌子好,最后公司能上市就可以。所以律所根本不需要出过高的工资争取法律毕业生和年轻律师。我自己比较喜欢Lockstep,因为可以确保年轻律师都可以在事业初期在一个合作性(而非竞争性)的稳定环境下成长。而且,像美国律师拿着比较高的工资,也让年轻律师能够比较体面,有尊严地生活。在此再次呼吁各位内所大趴能适当地调高年轻律师的工资,让我们年轻法律一代都能好好学习成长,谢谢!

【CLECSS 66】如果一个律所合伙人和一个法律助理漂流在荒岛上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此故事纯属虚构。但可以探讨我们法律人回归生活的本质。牛大趴是金君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小律是该所的法律助理。牛大趴是北京某名校的法律本科,美国Columbia JD。马小律来自一个不太知名的理工学校,后来去了北京某所法学院读法硕,然后留下来在北京工作。他们虽然在同一个办公室,但由于不同团队,大家从不交流。有一次律所去海南岛Outing,发生意外,客船沉没了。醒来时两人发现自己身在荒岛上。手机弄湿,也不能正常操作。回归生活牛大趴以前每天习惯5点59分起来。现在没有闹钟,也不用早起。平时习惯早上回去看文件,现在没有文件看。虚有一身高超的表达技巧和忽悠客户的能力,但现在也没有客户可以让他忽悠。简单来说,他突然间发现自己的法律能力在荒岛上完全用不上。而这个岛上只有牛马二人,也没有必要有法律存在。顿时连自己读了多年的法律也变得不重要。马小律以前在小镇长大,大学读理科。他很小就懂得照顾自己,在北京时租住了很便宜的房间。虽然晚上加班得很晚,但每天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还会在工余时间做了电子小玩意。没有阶级两人过了几天捕鱼的生活,觉得生活再不能这样。马小律打算把两人的手机改装一下,再加上荒岛上的原材料,改装为一个信息传送器。马小律知道需要助手,就教牛大趴怎样做器材。牛大趴顿时变成一个学徒。以前马小律在律所从来没想过能跟牛大趴这样平等地一起干活,但是这一切居然在这荒岛都发生了。顿时大家都明白,律师无论多牛,当回归自然后,大家都就是一个人。在这里,没有法律,没有阶级,合伙人和法律助理都是一个人,过得是正常健康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等待的日子在等待救援期间,牛大趴的心情比马小律差多了。因为牛大趴本来在北京住高级公寓,开奔驰宝马,有很幸福的家庭。马小律本来就居住环境很差,生活很艰苦。所以在荒岛上,牛大趴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但马小律生活本来就过得简单,倒也觉得没所谓。过了130天后,牛大趴和马小律终于被路过的船救了回来。牛大趴收了马小律为义子,过了很多年后,他们出来开了牛马律师事务所。这段人生经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让他们明白,人生一切很多都是虚荣,当回归自然后,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

【CLECSS 65】让自由之风吹 - 法律就业的地域和阶级的不平等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的CLECSS巡回讲座是从北京开始的。最初都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做讲座。后来发现大城市的年轻人都很容易拿到信息,所以慢慢转向二线城市做讲座。以前在武大的一个学生,告诉我家在新疆,本科在天津的南开读书,回家没钱做飞机,要坐火车,每年过年时回家三天时间,回去三天时间。所以如果前后10天的话,在家中就只有几天时间。顿时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在大城市成长有多幸福。离乡别井我除了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做讲座外,也曾去长春,大连,青岛,杭州,厦门,武汉,广州,深圳等城市做讲座(当然你也许会说广州和深圳也算一线城市,但是虽然有好的一线内所,广州和深圳几乎没有外所)。每次当我去不同的城市做讲座,学生的反应都很不一样。大部分的情况下教室都能坐满,但他们过来可能只是听故事《从法律学院走进国际律师事务所》(一个他们觉得很遥远的故事)。但我心想,如果坐在下面的100个学生当中,能有5 个被我激励追寻梦想,那就很好了。果然,每年有些学生直接出国,或先去北京,上海工作。我对他们的勇气是很敬佩的,我当年离乡别井去美国,深深明白到去一个新地方所需要的勇气。其中很多讲座学生也成为我现实生活的好朋友。我们的心是自由和公平的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出身自有钱家庭,但我们的心是自由和公平的。没有人可以阻止你有伟大的梦想,没有人可以阻止你去努力。你可以出身在一般的家庭,但是你可以努力在班考到第一,一步一步往自己的理想目标奋斗。例如可以先去大城市工作几年,再出去留学。只要你愿意,我和CLECSS都愿意耐心倾听。而且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在取得信息方面是绝对公平的。未来的日子未来的日子,我会继续往内陆城市走。我永远没法忘记斯坦福的校训–“让自由之风吹”。就切合本文所说的“自由”,是指我们的理想不为“地域”和“阶级”所约束。我和CLECSS一样,会像风一样吹拂中国的每一遍角落,带来法律教育和就业信息。即使你们不来香港找我。我也会一一去你们的城市找你们。因为你们每一位法律人,也是我们将来国家的希望。我同时也希望,将来到了大城市成功的律师,也会愿意跟我回内陆一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跟中国年轻人分享。只要你愿意,我随时奉陪。

【CLECSS 64】法律人硅谷见闻录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近年来,科技一日千里,社会广泛讨论风投和创业,大家都对硅谷产生兴趣。今天跟大家谈谈硅谷的各种见闻。什么是硅谷大家都听得多“硅谷”(Silicon Valley),但到底“硅谷” 具体指什么地方呢?其实一般指北至旧金山,南至SanJose (注意“J”是发“H”音的)的一片北加州土地,其中尤其以Palo Alto 为硅谷的中心点,就是斯坦福校园所在。所以如果你坐飞机到斯坦福校园,一般飞到旧金山或SanJose 机场,然后再坐车到Palo Alto。过去一年多在旧金山接飞机超过30次,所以对来往旧金山和PaloAlto 的路已经非常熟悉了。之所以叫硅谷,因为早年的科技产品,包括计算机,也是“硅”为主要材料。至于“谷”,如果你走到山上看下来,的确是个Valley。硅谷的学校和公司硅谷的成长,跟斯坦福(Stanford)和伯克利(Berkeley)两所学校很有关系。因为不断的科技创新,让很多新公司公司诞生。如果你往南去Cupertino一带,就会发现很多科技公司,Apple,Google,Yahoo 等都在附近。大家如果有朋友在Google,一定要试试它们那里的Canteen,也要跟那些色彩丰富的单车拍照。除了这种网络科技公司外,也有其他类型的新科技公司,例如可以参观Tesla汽车,跟那些流线型的太阳能跑车拍照。还有众多小小的Start-ups, 无论到哪里都给你很多的Inspirations。硅谷的风投和律所在斯坦福校园旁边,有一条SandHill Road,也是很多风投(Venture Capital)聚集的地方。例如有个Angel Investors 组织叫自己SandHill Angels 。我也曾经去听过那些Angel Investors 开会的情况。基本上每次会有10个创业人士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然后组织会投票推介几个项目。所以很视乎创业者的Presentation技巧,一般说得越具体越好。正因为有风投,有很多律所也在附近开律所。例如如果你在Page Mill Road 开车,就会发现在很多熟悉的律所名称。硅谷的文化和生活硅谷的文化,非常随意,大家都TShirt 牛仔库。咖啡馆坐下来就谈天说地,想到什么说什么。另外加州的阳光更加让硅谷得天独厚。因为冬天不怎样冷,冬天仍可以打Golf,打网球。所以不像纽约,波士顿那边,一到冬天就要躲在家里。正因为此,人们一年12个月都积极向上,看见这蓝天白云,谁能不开心,谁能不开怀呢?所以我一直想把加州的蓝天白云和硅谷打拼的文化精神带回国。让每一位中国法律朋友每天都开开心心,积极向上!广州的CLECSS 朋友们,下午37号文研讨会见!

【CLECSS 63】JD v MBA (法律学院v 商学院)的薪酬出路对比:朋友们,你较合适走哪条路呢?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读MBA 还是读LLM/JD,是很多法律界朋友人曾经出现过的问题。由于我先后在美国读了法学院和商学院,最近很多朋友问我这个问题。今天我就客观地做个对比,希望对各位朋友有用:薪酬以斯坦福商学院为例子,2013年官方公布的中位数薪酬为125,000美金,还有几万块的其他Bonus 和 Compensation。以斯坦福法律学院为例子, 官方公布的中位数薪酬为147,000 美金,当然如果你在BigLaw做,当然每年还有那个年底公布的标准 Bonus。首先我们先看看这些数字:近年来商学院的统计数字越来越难,因为很多学生选择做创业,很难合理地统计薪酬(会出现过高和过低的两极情况)。抛开这些,商学院的平均工资确实一般不能和Big Law。商学院的情况其实Range也很大,例如PE 私募基金(例如 Blackstone)和Hedge Fund 对冲基金会给得很高,然后到投行(例如Goldman Sachs)和咨询(例如三大Consulting Firms,包括 McKinsey,BCG和Bain)。往后其实还有很多MBA 学生(其实占很大比例)会去了不同的公司,包括科技,能源公司等。这些公司刚进去时一般不会有Big Law 那么高。所以平均来说很多MBA的底薪都会比JD的底薪低。至于为什么法学院公布的数字是147,000,而不是160,000,因为每年都有些学生选择去法院做Judicial Clerkship。择业选择(出路)法学院的出路比较单一,如果你跟一个法学院的学生聊天,你会发现话题总是OCI,NewYork Job Fair,工作找得怎样等。简单来说,比较单一,都是找律所工作。但如果你跟一个商学院的朋友聊天,第一个问题是:你打算将来做什么(换句话来说,商学院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事业理想”)。你可以选择去金融类的(投行,PE),可以做咨询(Consulting),可以做Corporate类的(例如去Apple,Google做管理或产品开发),也可以做创业类的(例如Start-ups, VC 等)。甚至可以做社会企业,非牟利机构,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这就是我见到JD 和MBA学生最大不同之处。客观来说,因为商学院的多元化,一般跟商学院的朋友聊天比较有趣,给你更多的创意和灵感(Inspirations)。不同思维和朋友圈以前跨学院去斯坦福法学院上课 International Deal Making,教授Larry是JD/MBA,他就点出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学生思维上有很大差别。商学院的学生一般以较灵活,更重视Solution 去达到一个结果;法学院的学生一般更重视“合不合法”,“可不可以”的问题。所以如果判定为不合法或不可以的时候,有时候在商业上就做成一个死局。但是很多时候其实事情总会有“Alternative Solutions”的,这个商学院的学生一般更胜一筹。至于你在法学院毕业,和在商学院毕业的朋友圈会很不同。大家都知道,法律生意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来自同行转介;或(二)来自商界朋友。虽然有情况一,但同行在业务上多多少少有竞争关系,反而你跟商界朋友更多是合作关系。以我自己来说,在斯坦福商学院毕业后,商界朋友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我在美国念法学院和商学院的观察,希望对大家有用。个人来说,我喜欢商学院的灵活多变,在那片蓝天白云的加州天空下,我们每天都Coffee Chat ,谈谈自己的心中理想,我也很喜欢跟商学院的朋友介绍CLECSS,让他们知道有一些中国法律人在为中国法律界在做一些事情。至于大家最后选择JD或 MBA,更多是个人选择,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的是,JD是一个更平稳的选择,完全是看学校和成绩决定自己的出路。至于商学院,是一个喜欢思考人生和改变世界的天堂。朋友们,你们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

【CLECSS 62】律师怎样能把人记下来?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常言道,律师Networking 很重要,人脉就是资源。在你工作上和社交上遇上这么多的人,怎样把他们全都记下来呢?其实人的信息(对于初认识来说),就是三个元素:"人名 + 学校+ 工作机构"。后两个元素随时可以跟另外其他人联起来。假设你玩过UNO 牌,颜色和数字相同的牌都可以连接起来,可以想像学校就是颜色,工作机构就是数字。这也是Linkedin (领英)操作的道理。记电话号码给我们的启示说到记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例如一个电话号码十一个数字 14916901773。你手上没有笔和其他工具,但你需要记下这个号码。第一个办法就是“思考”这个号码,第一部分1,4,9,16都是开方数(Square),第二部分90– 17 = 73。总之,每一串数字都总有办法串起来。人其实也一样。只要你了解到某个人哪一年从哪个学校一起毕业,哪段时间在哪个机构做,“思考”这个新朋友是某某人的同学和同事,思考过后一般能把那人记下来。发问和再发问因为我们要有思考的元素,所以认识新朋友时就要多发问了解对方的背景。拿了基本的资料,也就能更“定向性”发问,例如,甲:“原来你08年北大法学本科毕业的,你认识刘同学吗? ”乙:“你也是北大的吗?”甲:“不是,我是清华的。当年辩论比赛遇见。你认识我清华04级的吗?”乙:“我认识陈大文”。越多这种问题和回答,越能把别人记下来。等于你读书时反复从不同角度增加对某个知识点的认识。人际资料库(SharedConnections)当然,前面所说的思考和发问,前提是你要有很大的“人际资料库”,否则他告诉你08年北大毕业,你找不到跟他任何可聊的共同点。这也是Linkedin “SharedConnection”的道理,你跟他越多共同朋友,越能跟他连在一起。以法律界为例,一般情况下,即使你不直接认识他,通过其中一个朋友也能把他连上。这就是 Second Degree Connection。如果你发现自己要两层朋友才把他连上(Third Degree Connection ),这就是自己的Networking 做得不够。我喜欢跟大家连上,老实说不是为了个人事业,我更喜欢把自己个人的人生经历及法律教育信息跟大家分享。同样地,我也希望可以通过认识大家,听到不同的故事,我把那些信息和故事消化后再跟大家分享。我希望通过科技和信息平台,把法律人连接起来,把信息流通最大化,让大家在社会公平的平台上发展自己最大的潜力,为中国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大家在Linkedin (领英)上搜索SimonMui,就会找到我。

【CLECSS 61】斯坦福商学院课程分享 (怎样处理团队关系)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昨天做梦回到斯坦福校园,正值盛夏,绿草如茵。醒来发现才四点多,翻箱把斯坦福商学院硕士课程的教材找出来。其中一节课,是第一学期结束后团队(学习小组Study Group)关系的总结。根据导师的指引: “ We are measured not by what we are, but by the perception of what we seem to be; not by what we actually say, but how we are heard; not by what we do, but how we appear to do it". 简单来说,有时候不真的是自己确实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更重要是你团队的人收到到什么信息,觉得你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目标为本,单是做好人,说好话,做好事,是不足够的,更重要的别人觉得你好。因为Perception (观感)这么重要,所以学校会鼓励大家不时向团队成员拿Feedback,这个一般涉及到 TPR360的分析:所谓TPR 360,是指Task,Process,Relationship的分析。你自己先分析一下自己,然后对比团队成员对你的意见,看看是否一致。Task (做事情)- 积极参与团队工作- 保持团队集中在工作上- 有明确的期望- 在相关议题上给意见- 有合理的目标- 准时完成工作- 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定了成功指标Process (过程)- 高效聆听- 高效解决冲突- 定下团队高效标准-有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 问开放式问题- 决策方式- 提出问题(当团队回避问题)- 不要离题- 高效时间管理Relationship (关系)- 当团队有些没有建设性的行为,勇于提出反对- 对自己有足够认识- 注意并了解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了解别人的感受并给于支持- 让别人感觉被聆听及被理解- 调解不同的意见- 取得别人对自己的意见- 当自己/别人变得被动/抗拒性,要意识到问题- 赢得团队的尊重这个TPR 分析,自己先用1-5 (5最好)分析一下,然后让团队给你评分。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在之前我和James 之前的文章也分析过,现今的法律服务已从“产品”本身变为一种“体验”。所以最重要是客户本身觉得你好不好,而非你本身提供的产品好不好。跟团队的关系一样,你不能只想着自己做事出于好意,做了多少事情,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人觉得你怎样。所以最后还是我们给别人什么Perception,而不是"what we are", "what we actually say" and "what we do"。

【CLECSS 60】KG给年轻法律人的信- 热情,机遇和支持

作者:KG
06月30日 | CLECSS
本来答应KG 兄周末时替他发这篇文章的,不过碰巧有两篇热爆网络的原创故事【CLECSS法律Career #58】《十年内外两茫茫- 两个好基友的法律之路》和【CLECSS法律Career #59】《律政姐妹的法律之路》,所以今天才发其文章。 KG兄在法律界纵横10多年,很照顾提携后辈,难得他分享10年法律经验的感悟 - 热情,机遇和支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KG,CLECSS初始会员,十余年私募股权投资、并购、公司业务经验最近好友纷纷撰文、激昂文字,JZ君也力劝我提笔。思来想去,终于鼓起勇气。但无奈实在才疏学浅,只能随便涂鸦一些随想,望各位看客见谅。近日来,CLECSS主要讨论律师成长之路,JZ君居然将律师成长类比华山学剑,真乃才华横溢,自叹不如。说到律师成长,回首以往的路,我也只能与大家分享以下感悟:热情:做律师是需要热情的,无论是为了法治理想,还是为了学以致用;无论是为了年轻时对于律师职业的憧憬,还是为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事实上,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一定的热情,但对于律师而言,如果能够始终保持一份热情,这可能不仅仅意味着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试想一下,若是没有热情,怎能整天面对枯燥的文本,以及长时间的工作。机遇: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踏入律师行业往往需要机遇,这或许取决于个人的学历与学识、或许是基于个人的勤奋与坚持不懈。而另一种机遇则是“良师”。但“良师”的记忆未必都是美好的,有时也是苦涩的。多年之后,你也许会对当初的加班熬夜、老板的严厉批评嗤之以鼻,但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你已深深烙上了些许当初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支持:最后我想说说支持。支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家人,父母的关心、妻儿的理解总是令人无比温馨。另一方面来自团队,一个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团队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曾几何时,每每当我看到同事们在加班时虽然辛苦万分但仍时不时相互逗趣的情景时,心里总是充满着满满的感动。一腔热情、一个机遇、一份支持,律师虽然是份苦逼的职业,但You'll never walk alone,让你我携手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评: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我与KG兄相识多年。头一次碰面是我08年去上海工作的时候。当时候KG兄还在事业的成长期,但是很有上进心,每天都在想事业的问题。有一点跟别的成功律师不一样,就是他自己能力固然很强,但同时非常仁慈谦厚,很照顾后辈。作为合伙人,有时候他会自己加班,宁愿让律所的小孩早下班。我也能想像他这样的人对家庭也会很好。这估计也是他最后写“支持”的原因。像他这样,必定能得到团队和家人的支持。至于“热情”,我看到的不只是KG工作的全情投入,更是跟身边朋友和后辈的无私分享。“机遇”方面,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早年碰到,但只要能坚持下来,机会总有一天会来的。在此再次感谢KG作为CLECSS 始创成员对年轻法律人的无私贡献!

【CLECSS 59】律政姐妹的法律之路 (事业爱情家庭如何取舍的原创故事)

作者:某美国律所律师
06月30日 | CLECSS
昨天CLECSS刊发的【CLECSS法律Career #58】《十年内外两茫茫- 两个好基友的法律之路》热爆网络。很高兴再收到另一位美国律所律师发过来的原始故事(昨天故事的藩外篇)。故事描述了两个朋友,事业爱情家庭如何取舍。在法律道路奋斗的你,是否曾为家庭放弃事业了?还是倒过来为了事业放弃家庭和爱情呢?人一生其实很快就过,你回头看看“那些年”,是否会感概万千呢?大家不妨把感想发给我们(clecss.education@gmail.com), 谢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某美国律所律师看了昨天的CLECSS刊发的《两个基友的法律之路》,感触颇深,于是忍不住想写一篇藩外篇。生活处处有雷同,如有相似,纯属巧合。相识牛丽娜和马艳丽相识于2002年的上海。这一年他们都考入了某知名的政法院校。同样来自上海的两个姑娘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寝室。牛丽娜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从小养成了开朗外向的性格,而且聪明好学,总是喜欢接受挑战,追求完美。马艳丽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家教严格,知书达理,温柔可人,但在学习上也有种不服输的任性。因为那一年风靡华人世界的《流星花园》,她们一下子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姐妹。两人都秉持了高中时的那股认真执着劲,两人年年成绩保持年级前五,并且从大一到大三横扫了上海各类英语证书,从中级口译、高级口译到托福。在大三的时候,马艳丽交了个男朋友,本想一起出国,但是那哥们儿想先在国内所闯荡一下再出国,于是在大四那年他们分手了。牛丽娜本也想毕业后去美国读个LLM,可是出于经济原因,加上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外所工作(一毕业就有一万多的月薪),于是决定先在国内工作。话说当年的牛丽娜和马艳丽还不知道什么叫global pay, 她们出国的想法纯想挑战一下自我。马艳丽在美国的学习非常努力,以几乎A-左右的成绩毕业,然后按照既定的方针考了一个NY Bar。但那一年似乎空气之中已开始弥漫金融风暴的味道,毕业那年,马艳丽没有找到顶尖纽约所拿到global pay,但是找了一家还算不错的美国所的上海办公司offer,每月5万(税前)。牛丽娜,依旧保持那股韧劲,非常努力,也以自己的优异表现获得了老板的赞赏,老板当然也在薪水上给予了认可。按照所里的规矩,大家工作两三年之后就可以拿所里的奖学金去美国读LLM,然后回来就做个global pay的一年级律师。一起在上海外所打拼 & 上海爱情故事马艳丽回到上海后,姐妹花便开始一起拼搏。两人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共同进步。那些加班熬夜的日子,姑娘两个人相互鼓励一起熬着。熬到快崩溃时就跑到楼下商场里疯狂一下或者一起跑到附近杭州山里去徒步放松。在高中同学以及亲戚好友眼里令人羡慕的出入高级写字楼以及刚一毕业就拿了几万元的高薪,但其中的艰辛只有姑娘们自己知道,父母们心疼着。再昂贵的化妆品也无法弥补一场通宵后带来的容颜损耗。马艳丽和牛丽娜毕竟是女人,再好强的女人也有柔情一面,也有对爱情的渴望。此外,不知从何时起,上海社会上将25岁还未出嫁的姑娘就定义为剩女。也许是因为经历过了校园的海誓山盟和缠绵悱恻,马艳丽很清楚自己想要找怎样的老公,于是,经过几轮传统的相亲介绍,马艳丽于2009年找到了自己的Mr. Right, 并在半年内就准备结婚。为了全心筹备婚礼并且婚后更好的照顾家庭,马艳丽决定放弃即将于2010年实现的global的梦想,因为她觉得在过去几年里,她已经用她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现在的她觉得百万年薪Vs爱情,她选择爱情。马艳丽最后找了一个不错的法务工作,虽然工资只有百万年薪的一半,但她十分享受这种拥有更好balance生活的工作。很快,在2010年的春天,马艳丽又幸福的怀孕了。在爱情方面,牛丽娜似乎没有那么幸运,本以为自己喜欢像道明寺那样强势的男人,结果找了一个这样的男朋友,两人几乎每周要火星撞地球。然后,牛丽娜又以非常浪漫的方式开始了一段异地恋,虽然牛丽娜很喜欢这个温柔的男人,甚至冲动到想跟着他漂流异乡,但最终温柔男回了老家继承了父母的小家族事业,而牛丽娜继续留在了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没有爱情的女人,于是继续努力拼搏事业,似乎这是牛丽娜在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唯一能抓住的东西。围城: 我们都羡慕着别人的生活在2011年,马艳丽去美国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虽然马艳丽偶尔会抱怨一下婆媳关系之难以及有了孩子之后如何被套牢,但在牛丽娜眼中,马艳丽的生活正式她向往的。牛丽娜认了马艳丽的女儿做干女儿。每当加班疲惫的时候,就会看看马艳丽晒在微薄的干女儿的照片,她也向往着马艳丽的生活。马艳丽转战法务后,皮肤也越发散发光彩,只需略施粉黛,而牛丽娜则需要依靠香奈儿的强力粉来遮盖常年的黑眼圈和不时爆发的痘痘。每次姐妹淘聚会,牛丽娜都忍不住赞美马艳丽现在娇嫩容光焕发的肌肤。在2011年,牛丽娜因为老板要转战香港,于是跟着老板一起漂到了香港,想乘着年轻到香港这个更大的平台多学点东西。本来想着那年去美国读个LLM,但鉴于香港税收低,到了香港的收入只是略低于globalpay 的一年级,于是牛丽娜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还是去了香港。香港虽然工作节奏更快,但单身生活似乎更丰富多彩,现在牛丽娜工作压力一大就会约一些单身小伙伴飞去东南亚海边吃吃喝喝做做massage放松。孤独的时候就卷在家里开一瓶红酒,听听刘若英和黄小虎的歌,单身久了,牛丽娜已经学会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单身贵族。牛丽娜这样的生活在马艳丽看来,也会偶尔忍不住羡慕一下,想想如果当年自己选择另一条路会是怎样。面对每天围绕女儿的生活,特别在女儿很作的时候,马艳丽也会后悔太早把自己套牢了,羡慕牛丽娜的单身自由。家庭事业两难全在2013年,在七大姑八大姨的齐心努力下,牛丽娜认识了一个出身于东北在深圳某著名IT公司打拼的IT男。见多了律师圈的混乱,牛丽娜特喜欢IT男的纯朴,于是三个月后两人便闪婚了。本想2014年实现一下自己的留学梦去看看美帝国的牛丽娜却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在挣扎之下,牛丽娜决定搁浅自己的留学梦。马艳丽虽然很满足自己的婚姻生活,但内心依然有那一丝对事业的渴望,女儿也已经上幼儿园了,于是马艳丽总是在思忖着自己要不要再重新发展自己的事业,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给女儿积攒未来的教育基金。对于职业女性而言,总会面对爱情事业两难全的问题,这个社会教会女人坚强,但对于绝大多数女人而言,最后的归属还是家庭,女律师也不例外,即使对事业仍会有些恋恋不舍。

【CLECSS 58】十年内外两茫茫- 两个好基友的法律之路

作者:某顶级内所律师
06月30日 | CLECSS
自从CLECSS 几天前刊发了[CLECSS 法律Career#53] 外所v内所的选择?(工资和前途)后,引发了应该进外所还是内所的广泛讨论。今天很高兴收到一位顶级内所律师发过来的原始故事。故事描述了两个朋友,进入内所和外所的不同人生遭遇。在内所和外所的朋友,你们看完故事后会有怎样的一番感触呢?大家不妨把感想发给我们(clecss.education@gmail.com), 谢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某顶级内所律师题记扪心自问,时光倒转,当你在高考志愿表中写上了“法学”这个专业之时,有没有真正想过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律师?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生活在何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一丝雷同,请执手相看泪眼。相识马俊杰和牛大力相识于2003年的北京,这一年他们都考入了某知名政法院校,同级,同班,同宿舍。马俊杰是典型的江南孩子,聪明、敏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求知欲望,而父母经商的背景又让他多了份商人般的狡黠。牛大力,来自于北方的一个工业小城,父母都为工人阶级,虽然衣食无忧但也无过多继续,大力这孩子对人诚恳、对事认真,全身都透着一股朴实劲儿。俩人虽然一南一北,但是为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天长日久也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基友。牛大力羡慕马俊杰的聪明灵动,能够在学业和学生会活动之间应对自如;马俊杰则欣赏牛大力做事情的认真劲儿和那个坚忍不拔的性格,两人性格互补,惺惺相惜。而大学的时光,就正如你我都经历过的一般,度年如日地匆匆流过。通过校园里的公告栏上的各种就业考研培训,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意识到,决定自己将来前途的时候到了。2006年,大三,某天班级聚会,在酒足饭饱后,两个人坐在宿舍楼天台上,聊着人生和理想。从一地的烟头,你可以看出,这场对话持续了很久。“我想出国发展。” 马俊杰猛抽了一口芙蓉王,淡淡的说道。“可是出国也是有风险的呀,你看我们XX学长不也是花了一百多万出国,回来也就混成那样子?” 牛大力不解的问。“我们作为学法律的,一定要到法律很先进的地方去走一遭,试一试。说的高屋建瓴点,这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说的通俗点,外国人的钱好赚。XX学长他没本事留在外面,你看OO学姐不就是在美国混得不错,一个月折合人民币有十万的收入呢,够咱俩一年生活费了。所以我一定要去试试!” 马俊杰说着,昂头望向了天上那一轮新月,在刚刚放晴的夜空中,显得有些朦胧,但正如心中的理想一样,有那么一丝丝的光亮,就足够了。接下来的日子里,马俊杰就混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埋头苦读,终于在大四毕业前收到了几个不算糟糕的LLM Offer,家里拿出了些积蓄,把他送上了飞往美利坚的航班。而牛大力则保持了自己坚持劲儿,觉得不管在哪里,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也考取了本校的法学硕士。不过在马俊杰从北京出发的那天,大力并没有去机场送他,并不是不想,而是实在是难以面对这种不知还何时才能重逢的离别。当然,牛大力也没闲着,再从本科到硕士的过渡期间,靠着家里亲戚的介绍在老家的法院实习了两个月,也在一家杂货铺一般的律所实习了几个月,这些经历,都被充实到了自己的简历上面。两种人生去了美国的马俊杰,发扬了中国留学生的优良传统,靠着几乎全A的成绩拿下了LLM的证书,并且一鼓作气般地摘得了NY Bar。不过恰逢2008年次级贷危机后的萧条,坚守在纽约三个月,发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正当他快要绝望之时,有一家在律所的新加坡分支机构选中了他,虽然第一年没有传说中的Global Pay,但是以人民币记数十万的年收入也足以让一个毕业生在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前牛气一把。伴随着2011年新加坡对移民政策的收紧,马俊杰也跳槽去了香港,并且这一次是第一年的Associate GlobalPay,顺利进入了金领世界,好不得意。在这个职位上,马俊杰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论及身边同事的人来人往,他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老鸟。继续在国内深造的牛大力,在把除了吃饭、睡觉和上厕所之外的时间统统用在了学业上,两年半的课程加毕业论文让他压缩在一年之内搞定了。经过教授的提拔点拨,他跟着一个国内一线律所的高级合伙人混了,在正式硕士毕业之后,便直接入职。在收入上,实习期间,大力只有每个月2500元的补助,正式入职以后税前工资也只有一万元,折扣完社保公积金税费等项目之后,实际到手只有8000块不到,而此时的马俊杰的月收入早已是五万元开外了。两年后,牛大力又跟随者自己的老板转战到了位于深圳的另一家内资顶级律所,此时,曾经在北京同窗的二人,只有一罗河之隔。毕业后的第四年,月收入人民币税前两万元,但是这远远抵不上牛大力的野心和抱负。在香港,马俊杰每天出入在YY大厦的顶级办公室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职场人士交相辉映。这样就必须保持自己的光鲜亮丽,每周要把衣服送去干洗,衬衫挂浆,定期要请Toni & Guy的美国发型师来打理自己的头发,衣帽间里要有整排的西装衬衫领带袖口以及时不时会用到的领结,手表配饰自然也是不能少的,男士香水和护肤品必然也是要精挑细选的,至于贵宾健身卡,高尔夫会员卡以及各种奢侈品牌包装也是少不了的。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或者说自认为的成功人士),他只喝特定品牌的咖啡,多加奶,不加糖,对于聚会和用餐的场所,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要求。在业余时间,他会出现在跑马场、游艇会、兰桂坊以及大屿山的佛堂或者是中环的高档旋转餐厅,品尝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主厨们绞尽脑汁做出的顶级食物。有时候会与一些大人物碰面,当然,马俊杰也会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刚来香港的心怀期待的小菜鸟们共进午餐,当看着师弟师妹们羡慕的眼神和赞叹的神情,马俊杰心中还是会暗暗叫爽。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风光,其实都是有代价的,马同学心里清楚,如果停止工作,那么不出几个月,他这些华丽丽的爱好就会把他家底掏的一干二净。同时,他也时刻提醒自己,就是坐在自己面前的这群师弟师妹,将来才是真正与自己在职场上厮杀的主力军。牛大力在位于深圳CBD的办公室在35层,视野没有遮挡,可以环视这座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也是最接近资本主义的城市中心区的全貌。他也穿着正装上下班,偶尔打领带,家里衣橱里还有那么几套从香港买回来的打折的名牌西装。但是他不喷香水,也几乎不买护肤品,更不能忍受不加糖的咖啡的怪异味道。他也有想过学着美剧里面的金牌律师哪样装扮自己,但是每每看到自己的只有二本学历的老板穿着短袖衬衫和皱巴巴的西裤出门就能谈成几百万的项目的时候,就深深的怀疑自己的价值观。牛大力的老板是个心里扭曲的60后,文革后参加高考,不懂外语,更没出过国,但是喜欢招一些海龟回来,然后痛快地折磨海龟们从事着英译中、中译英、英再译中的简单重复工作,最后把双语版本发给完全看不懂英语的土豪客户们。对于生活,牛大力这几年的想法十分简单(也可以说是贫瘠),他仍旧相信生活中是不存在惊喜和运气这类东西的,一切的转变和飞越都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和量变。于是乎他的生活状态就在平时自己吃十几块的米粉、二十块的盒饭和公司宴请聚会就动辄上万元的酒席之间左摇右摆。平时没那么忙的时候,他喜欢约上几个学长学弟,吃吃烤串,喝喝啤酒。学长学弟们基本都混在公检法机关,声音洪亮,身材微胖,不过最近的聊天言语中也透露出了一些对于国家反腐,工作难做的信息。牛大力手下也曾经带过一些留洋回来的小弟们,但是他深深的慨叹85后的年轻人,换工作比换女朋友还果敢坚决。只要稍微有一点不顺心或者觉得委屈的事情,那么辞职就是免不了的。每一次与这样的下属进行离职面谈之后,大力觉得比自己辞职还难受,不得不来到吸烟区狠抽几口,缓解一下压力。关于前路马俊杰也不是说没有遗憾,那就是国内的司法考试。前两年他曾经坚持复习,并且打飞的回国考过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决定不考了。常年接触普通法以及英文的工作环境,让他的法律思维和中文书写都退化了好多,所以看到满页的某甲老张与狗的时候,就会很抓狂。而且他现在以及过去四五年时间里做的东西跟中国法律完全没关系,每当家里想咨询这位大律师一些关于国内离婚、继承、财产纠纷的问题时,他都无言以对,草草应付了事,然后心情就会很不爽一阵子。至于律所的生意,他注意到,律所里面的生意都是靠优质客户的大单来支撑的,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越来越不可预见,这些客户也变的挑三拣四,难以伺候,往往收回尾款要比原来多用好长时间。作为一个混在香港的外资律所里面的大陆人,他几乎不会奢望能够爬到US Pool里面,如果愿意放手一搏,进入HK Pool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也极其渺茫。牛大力经常与马俊杰通电话,在电话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他回来发展,毕竟未来的世界还是看中国。但是每当马俊杰想到内资所那点可怜的工资的时候,他就望而却步了。“在这里也许我不会身价上亿,但是最后混成一个年薪百万的顾问,也不错吧,总比混那些土鳖律所挂着一个合伙人的名头拿几十万的强太多了!”马俊杰经常这样聊以自慰。牛大力则是大学一毕业就通过了司法考试,后来独立开过几次庭,被客户称赞思路清晰、敏捷,法学功底深厚。后来就跟随着老板的脚步转去做了房地产信托,工作的内容就是没日没夜的改交易文件、出差尽职调查和谈判。老家的人碰上了拆迁难题,他还给亲戚出了几个擦边球的主意,帮着搞到了一大笔拆迁款,现在每次回乡都是座上宾的待遇。看起来也意气风发的牛大力,也有自己的纠结,那就是钱不够用。要是说在研究生刚毕业那年,一万块的工资还说得过去,那么两年多之后的现在两万块的月薪就是个笑话,每每在凌晨两点,大力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又想到了自己的账户余额,都来不及揉一下,就继续低头下去。想到自己早年一直看不起的那些同学,都走着野路子,当了所谓的万金油律师,现在很多也都自己拉出来单干了,随便签几个常法再东拉西扯的做几单案子,每年几十万的收入就轻松到手了,在个二三线城市买房买车毫无压力;再看看自己,只会搞信托并购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时间和血泪都是自己的,客户和收入都是律所的。每当想要自己也拉出去单干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小牛牛,极具风险意识的他就开始脑补连儿子奶粉钱都赚不回来的可能性,因为客源,他真的没有勇气走出这一步;但如果要留下,那么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当合伙人已经是至少五年以后的事情了。走出去?牛大力也不是没有想过,甚至背着老婆考了一个7.5分的雅思,可是就算申请到了学校,念完了LLM,那么之后呢?现在唯一能让他觉得有点安慰的就是,自己在一流的内资律所里面,稳稳地坐住了一个位置,因为最近他的老板在吃饭的时候曾经眉飞色舞的讲过几个从外资所回来应聘的人的经历,不但被拒绝,还被冷嘲热讽的羞辱了一番与君共勉内资大所在对律师的盘剥和压榨的技巧上,比起外资律所来说,花样百出,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拿着马俊杰工资五分之一的牛大力,在工作量和饱和程度上,完全不输于马俊杰。有些时候,当晚上十一点半实在熬不住的时候,他会走到写字楼的空中花园,抽一支烟,然后给马同学打个电话,互相聊聊近况,追忆一下往昔,诉苦自嘲再八卦一下自己的老板。吹吹风,笑一笑,觉得其实有这份友情在,工作辛苦点,大概也不算什么。挂掉电话,生活仍要继续,还是宛如当年的那轮新月,在罗湖的这头和那头,两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又重新回到了电脑面前,开始了各自的奋斗。——谨以本文献给无数挣扎在是向外还是向内发展的律师朋友们。

【CLECSS 57】法律界剑宗 v 气宗的争执

作者:JZ
06月30日 | CLECSS
作者:JZ,波士顿大学法学硕士,逾十年并购、公司、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务经验。CLECSS组织初始会员,多次为青年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专业技术讲座阅邓兄一文,颇不安。望鄙人未以逻辑松散的前文误导任何友人。若然,实罪过也。就同一问题,再书拙作一篇,博君一笑耳。******************************************************话说令狐冲武功全废,重回到武林“佛莱西曼”(Freshman)的状态。整日借酒浇愁,于华山“自由女神”峰一角岩洞里天天长吁短叹,自己也不知自己在干吗。一日清晨,令狐冲信步华山之巅,见太师叔风清扬与师父岳不群吵得正凶。大体上,两位前辈吵的还是究竟应该“先练气”,还是“先练剑”这一无数人讨论、辩论、争论甚至大打出手的宇宙核心难题。扬:冲儿,你来得正好!快来评评理,究竟是你师父有理,还是你太师叔正确。群:令狐冲,你这孽障,且听你如何说。你倒说,究竟是应当先练剑,还是应当先练气?好比年轻人做律师,先认真练气,积攒上手经验永远是个逃不过的过程。总有这么个阶段,需要年轻人吃吃萝卜干饭。凭着这个基础再练剑,去读第二个学位,方可免入了魔道!这个观点,东海之滨江城的邓大侠,也是支持滴!扬:胡言乱语!练剑奈我华山派立派之源。一样用律师来做例子,凡律师从业人员,大体是要读法学院的。凡读了第一个法学位的,大体是会考虑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品再加一个学位的。其中第二步,当然以武林秘籍“老流氓剑”为上上乘!入我华山派,不练“老流氓剑”,只顾一味练气,终难以入武林之核心业务圈,也终无法与我剑宗高端人士在同一个水平上华山论剑!冲:太师叔,且住。目前您与我师父探讨的是“先”练气还是“先”练剑的问题,而非是否“需要”练剑的问题。假设:气剑均为我派隗宝,且江湖上人也以“气剑合一”作为评判一名“剑客”的标准,甚至是是否能自己开山立派的两项基础要素。那作为新人小儿,究竟是应当先练气,还是先练剑呢?群:你这孽障!逻辑倒好!总算我教你十来年未曾浪费时间!以你前面所说为探讨的前提,我派主旨当然以练气为先,练剑为后。好比邓大侠所云:“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许比学历更重要。如果能有机会在国内从事法律工作,情愿多吃几年萝卜干饭,积攒些经验再走提高学历之路。如果国内读完法学本科就出国,不仅在申请过程中并不见得有优势(例如只能提供来自学校教授的推荐信);毕业后除了国外学历之外,也无法用国内的经验来帮助求职”。此乃真正肺腑之言!若非已有练气的小成,何来练剑时的游刃有余?再说,假设先练气,积攒了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足够认识,新人方有见识足以选择练剑时的具体方向和努力专攻。无此基础,练剑也是白练,练了也是瞎练!扬:冲儿,休听得你这不肖师父!先练气固然有其益处,但万不可一心只顾埋头苦练而荒废了自己的大好青春!练剑需要个人的精力、家人资金的支持,和对系统性新鲜信息的强大吸收能力。此三点,唯新人在二十五岁前尚属“心灵上”的童男/女时为最佳!假设能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先练剑,大可将练剑的实质效果发挥到最高!若干尔等气宗人士,先盲目练气,在而后修炼“老流氓剑”时要不只会比较中外法律差异而无更进一步思维能力,要不就只是走走过场,草草拿个B就回来继续练气,人称“草B老流氓”!这样的“后练剑”,大大降低了练剑的真正效力,无法最大化发挥练剑的回报。剑术,只成了你们气宗装点门面的点缀而已。就是这样“后练剑”、“随意练剑”的人太多,才逐年降低了“老流氓剑”在市场上的回报!!!冲:太师叔请息怒,切勿大怒坏了身体。“草B老流氓”五个字,也未免低俗了些。。。不过,太师叔,师父有些说法却也难以反驳。例如,再以律师市场为例,假设一毕业就先去练“老流氓剑”,花上个五、六十锭白花花的银子,费时费力。但练成后,大多武林前辈反而一致认为这样练完“老流氓剑”初段的新人等同于新人,用起来一样无知,带起来一样辛苦!甚或有其他门派掌门有云:毕业就练“老流氓剑”,只会将新人的期望值抬高,又贵又不好用,不招不招!!不知,太师叔对此,有何高见?扬:此乃人云亦云也!每个人筋骨不同、背景不同、小时营养和教育也不同!毕业后立即修炼“老流氓剑”并依靠两个阶段学位的综合效应在出师后立即加入高端西洋宗派或香港分派的也大有人在!虽然这样的人才每年都是少数,但始终每年有这样的人才!!该类人才,直接拿了西洋“环球工资条”(也称“格萝卜配”!),远比届时仍在孜孜不倦、努力练气的同门师兄弟过上更好的生活,约会更好的女孩,喝更好的红酒,做更高端的项目、讨论更深奥的难题!这种人生,难道不是冲儿你心中所想,脑中所念的吗?你那不肖师父盲目抄袭邓大侠的观点,只道是先练气、后练剑适用于所有新人。此言大差也!!!扬续道:其实,太师叔我反而认为“先练气,后练剑”若作为普遍真理,已然成为一个较为落后的观点!这个观点大大低估了目前部分新人的综合能力水平!现在的新人,动辄托福110甚至满分!随手拉一个相貌幼齿的新人,即已对康门罗(Common Law)有足够认识,多次参加英语法律辩论,在武林大会“耶稣普大赛”或“穆特赛事”上替国争光!此等新人,你岳不群也让他/她跟着你站桩、打坐、写邮件,先练那劳什子的鸟气么?现在,这样的新人几乎在好多法学院同时出现,被誉为“学霸”一族。家庭条件也允许他们先练剑!他们的潜力,已大大不同于你这君子剑当年入我华山派时的能力!不让他们早早练剑,只会白白毁了他们大好的前(钱)途!!群:师叔无需如此大动肝火!此等新人,当然有其特殊性!硬要让他们先练气,确实容易毁了他们。但是,必须要指出:这些新人学霸,毕竟不是新人的主流!我们今天,讨论的毕竟是一般性的宗义,而非个案的分析嘛。。。扬:咄你个岳不群!你自己资质差,能力弱,起步时无法获得得“托普佛听”(TOP 14)的亲睐,所以来宣传你这必须“先练气、后练剑”的邪说!若真人人信了你,只会误了“老流氓剑”的真正有缘人!真是气死老夫了!!冲:太师叔,师父,且慢!冲儿倒也发现个怪象,似乎东海之滨的JZ少侠是先练气,反而发文支持先练剑;而邓大侠个人似乎是先练剑,随后专心认真练气,终成大业,反而发文认为应当先练气。此乃冲儿不明之处啊!风清扬与岳不群沉默不语。半晌,两人异口同声道:这只能说明,CLECSS派位居东海之滨江城光明顶,人称“明白教”,乃真心为民造福。其众护教法王已脱离了个人好恶,超脱了个人境遇的局限,认认真真在为新人提供实在的建议。这种行为,好比前朝大侠郭靖,少侠杨过,乃真正的“侠之大者”也!冲:唉,两位这句话我还是同意的。但说了半天,其实还是没啥好主意。个人有个人的路。好比徒儿我如今废了武功,只能剑气双开从零开始。且罢,不如让我今日先与桃谷六仙吃个涮锅,再找盈盈合计合计有无银子练那“老流氓剑”再说吧。。。落幕,众人下。唯作者“全庸”陷入了究竟应当“先练气”还是“先练剑”这个永恒难题的无尽沉思里。

【CLECSS 56】与JZ君的商榷:法律人是否要尽早提高学历?

作者:邓炯
01月01日 | CLECSS
昨天【CLECSS 55】《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引发了巨大回响,也收到不少CLECSS 读者的来信,表达自己的看法。今天很高兴刊出邓炯律师的来信,表达自己对“尽早提高学历”的不同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邓炯。伟凯律师事务所律师,华东政法学院学士及硕士,哈佛法学院硕士。十余年并购、公司及境外投资业务经验。CLECSS老会员。与JZ君的商榷:是否要尽早提高学历?认识JZ君已经多年了。原先在土兔和CLECSS的BBS上就看过他的多篇营养贴,自打他转战CLECSS的微信号后,又连发雄文数篇,引来好评如潮,甚是佩服。7月16日,JZ君开展“穿越”活动,抛出《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文中他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了七条忠告。其中第一条建议是“要尽快提高学历”,并且“是要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早些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期望的学历档次”。我把JZ君的文章转到朋友圈后,得到数个赞,但也收到一条评论:“其他说的都不错,但第一条不大靠谱吧”。提出反对意见的这位朋友本身也十分出色,想来不是吃不到葡萄后发的牢骚。她在中国读了法学本科,再到欧洲和美国各读了一个LLM,目前在四大美西某办公室做高级经理。回看JZ君文章,仔细想了下,觉得还是有必要与JZ君就“是否要尽早提高学历”这一问题再商榷下。对于学历是否重要这一方面,我并无疑问。学历能够助你就业,在事业起步阶段帮助踏上发展轨道。正如JZ君中所提,学历具有敲门砖的作用。在别人有机会全面了解你之前,学历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因素。但问题是否要“尽早”提高学历?我的管见是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许比学历更重要。如果能有机会在国内从事法律工作,情愿多吃几年萝卜干饭,积攒些经验再走提高学历之路。如果国内读完法学本科就出国,不仅在申请过程中并不见得有优势(例如只能提供来自学校教授的推荐信);毕业后除了国外学历之外,也无法用国内的经验来帮助求职。相反,如果在国内工作中有很好的训练,能够独立完成或者参与一些大案或者大交易,那么足以能够为申请学校增光添彩。今年FD一口气送了8个小伙伴去哈佛、哥大、芝大和纽大,可做一例。另外,在国内的经历还能助力求职。年年Job Fair上,在国内一线内、外所有工作经历的LLM毕业生更受青睐,这应该不是一个秘密。人生道路漫长,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可能是个曲折的试错过程。虽然Simon经常教导大家一生只能活一次,理想没有Limits,但希望有机会读到这篇小文的各位年轻朋友们能够谋定而后动,走好人生每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评: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看了James 和邓炯的不同观点,我的个人看法是看你自己想做普通法还是中国法的道路。假如你想走普通法的道路,如果你本科毕业能考到很好的JD 或LLM 的话,可以直接出去,毕业后进一个很好的外所,那你的普通法法律事业可以尽早开始。说不定在外所30-35岁就能做到合伙人。反之,如果你想走的中国法的道路,其实在好的中国律所磨练两三年才出去是个好选择,这个对你打好中国法的事务基础会很有好处。人生的决定其实没有对错,人生本来每个人都不一样,最重要是能跟别人自豪地说:“这就是我”。苹果和橙本来就很难相比,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CLECSS 55】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 (法律人必读)

作者:JZ
06月30日 | CLECSS
作者:JZ,外所律师,波士顿大学法学硕士,逾十年并购、公司、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务经验。CLECSS组织初始会员,多次为青年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专业技术讲座。最近,开始和一些较年轻的律师做了新同事,又和十年前一些已经较资深的老同事约上了久违的相聚。岁月飞逝,白驹过隙。越来越体会这句话的厉害之处。突然,回想起与 Simon 君初次见面时的自己– 那一晃那也是多年前了吧。最近在思考、安排、组织CLECSS的工作时,有时候会感叹:教育、引导他人真的是件很难的事。毕竟,每个个体在各自的时间线里的际遇是无法完全复制的。絮絮叨叨地对着对面青春洋溢又谦虚可爱的面孔语重心长地说了自己的建议,换来的却很可能是:“大哥,你这经历现在也无法复制啊”的无奈回答。因此,假设,如果真能打穿虫洞让现在的我对十年前的自己唠唠嗑,提提醒,分享给还能抓住这十年的朋友们,是否能显得更加真诚呢?-----------------------午夜写作时困倦的分割线-----------------------差不多十年前,JZ开始了一份类似律师助理的工作,开始了法律服务业的征程。假设真有虫洞可以打穿,现在的我对过去的JZ,又想说些什么呢?一、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要尽快提高学历:法律专业的本科学历无论为了从事实务业务、进行理论研究、建立自己的“校友圈”,或只是单纯用来装点门面,都已经远远不够了。今年法学本科又被列为了难就业的第一名,毫不奇怪啊。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过去的你还是得早些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期望的学历档次。中国大陆法学院里LLB的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能满足初级律师对待门外汉客户的基本需求。但每一个律师都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层楼,去从事更专业更细分市场的业务,去接触更高层次的对手。在学历这个敲门砖的问题上,过去的你应该更早地计划硕士或是留学的安排。现在,不但德国博士念了LLD要再加个LLM,连英国LLB里已经执业的律师,不也跑到美国法学院来混老流氓了嘛。二、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要尽早安排自己的下一个五年、十年计划:人生的计划安排是个需要提前规划,顺势调整的大工程。现在的JZ终于认识到,就某一个专业领域里成为一个同龄人里的“专家”,非3-5年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在上海买套房,靠自己的话,也是非3-5年的努力是不够的。假设能利用20来岁到30来岁的十年间建立两到三个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应该可以成为比较不错的杠杆。假设能利用20来岁到30来岁的十年间购买两到三套属于自己的不动产,应该也可以成为比较不错的杠杆。这两点,过去的你努力做了,但都做的不够好!三、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要切记适时调整做事的方式:低调的努力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但低调的努力不是一定能换来回报的。过去的你,一心低调地干活攒BILLABLES、积累DEAL LIST。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指标,也给你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帮助。但很明显地,单单埋头苦干,等着旁人去发现满身尘土的你内在的璀璨根本就是一个LONGSHOT。必要的情况下,要适时地亮剑、要合理地显露自己的锋芒、要有控制地展现自己的高调。这个社会大环境里,不是每个人都是伯乐,不是每个人都有慧眼。人才两个字,有时是要靠秀的,万万不能只等别人来发现。“内秀”,有时是会让你错失良机的。四、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要注意专业领域的多样化:单一的律师执业领域或行业关注是不够的;而同时,泛产业的专家是不存在的。过去的你应该在能最大化利用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找准自己喜欢的关注点和专业领域划分。十年前,一个律师对外宣称自己是某单个领域的专家往往就能在所里占据较为稳定的位置了。但十年一晃,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好比在上海曾风靡的“香辣蟹”和“土家烧饼”,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了。如最近有人总结的,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某个专业领域往往尚未被完全炒热、做熟、做精就立刻从“高大上”完成了“屌丝化”的蜕变。假设你只埋头钻在一个执业领域的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很可能你还没来得及成为专家,就被淘汰了。怪不得社会,怪不得别人,这点上得靠自己得努力。五、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要提防小人的陷害:这个社会很少有人会真的无缘无故来害你,自己做到让人无法挑剔是最好的保护。这一点,现在的我也很难和过去的你说透,你我只能且行且珍惜。有时,即便秉着问心无愧地态度做事,也不由得十年前那个年少急躁的你老是无意中得罪人。假如过去的你能在低头做事之外抬起头来平视周边环境和人的变化,或许走的弯路会更少些,你说呢?六、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要观察榜样的细节:每个老板都和你一样,会有长短板。一个老板各方面都比你强当然是好事,但大部分情况你还是要自己去确认老板哪些方面值得学,哪些方面要避免。这十年来,过去的你在如何从榜样那里学习真的做的很好,可以表扬。过去的你不断地体会到每个旁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道理。这一点,要坚持。七、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圈子:这个社会终究是人和人的圈子交叉组成的,只有在把专业的事做好的前提下注重培养自己的圈子,才可以积累真正能互助的人脉。这一点,十年前的你做的并不好,这十年来你做的有改善,但还远称不上做的好。要记住,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他人的相助和配合,很多事是成不了的。假如十年前就有CLECSS,你应该立马加入啊!可惜,虫洞我是打不穿的;平行世界里的我,这辈子估计也是见不到的。有些事,有些苦,只能自己摸索过去的弯路来不断地纠正。希望,十年后的JZ,能对现在的我说些新东西。老调重弹来改造些老问题,那到底是太没效率了。

全部 / 共有149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