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CSS 1446】涉外律师成长之路(二): 怎样在国外法学院取得好成绩?

时间:06月27日
来源:CLECSS
作者:CLECSS

【CLECSS 749】《涉外律师成长之路(一)》后,今天我们很高兴再次收到中伦事务所合伙人王勇的投稿,分享涉外律师成长之路。这《涉外律师成长之路(二)》集中讨论怎样在海外法学院考取好成绩,从而进入顶级律所开始法律事业,希望对各位年轻法律人有帮助。

作者:王勇,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中国、澳大利亚及香港律师资格, 工作地点在香港和广州办公室,业务领域是跨境并购、融资、海外上市、矿产能源。

前言

CLECSS以往的系列文章,侧重于分享申请学校和找工作的经验,较少讨论过学习方法。理工科的中国“学霸”早已在国外扬名立万。然而法学是一门与语言、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社会科学,中国学生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到了国外法学院以后大多数人的成绩都会沦为平庸。怎样才能在国外法学院取得好成绩,获得进入顶级律所的“敲门砖”?留学生涯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为将来成为优秀涉外律师打下基础?此文试图解开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法学院的“成长密码”。

此文是【CLECSS 749】《涉外律师成长之路(一)》的续集,主角“小明”纯属虚构。话说“小明”从中国某211大学法学院毕业,通过司法考试后,踏上了前往某国著名法学院留学的旅程。他先读了LLM,再完成LLB,终于取得了普通法系某国的律师资格。等待他的,将是一段充实而难忘的经历。

一、国外法学院真的不一样吗?

小明从小就听说“国外素质教育、不讲应试成绩、没有残酷竞争”。但出国后,小明发现在他留学的国家,一般只有成绩排名前3%以上的高中毕业生才能进入一流大学法学院,这些一流法学院的毕业生中只有成绩排前10%的才能进入顶级律所,这批年轻律师中又只有5-10%的优秀律师才有机会在10年后成为顶级律所的合伙人。顶级律所面试毕业生的时候,固然要看诸如“leadership”或“communication skills”这类软指标,但成绩始终是硬指标和准入门槛。

LLM的第一个学期,小明参加期中考试,第一门课只得了一个“credit”(良)。虽然这在亚洲学生中已经算是不错,大多数亚洲学生都是“pass ”(及格)。但小明还是很不满意。知耻而后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摸索,小明终于初步掌握了在国外法学院的学习技巧。

他发现,国外法学院的考试也无非是开卷考、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这样几种形式。不论什么形式的考试,都必然会产生一套评判标准和游戏规则,一定程度上考的都是“考试的能力”。在这个角度上,中外并无不同。

二、怎样写好论文?

国外法学硕士课程(LLM)都要写论文,通常都以论文决定最终成绩,而且对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一视同仁”,学同样的课程,适用同样的评分标准。

小明长这么大,还从来没用英文写过1000字以上的正经东西,要在1-2周内写出一篇8000字的论文,1-2个月内写出3-4篇这样的论文,去和英文为母语的外国同学PK, 确实是一件望而生畏的事情。

更何况,这些“外国同学”可不是大街上随便找的路人甲。他们大多数都是外国一流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在一流国际律所工作,业余时间兼职读LLM的律师,是按照上述3%再乘以10%的概率选拔出来的,有的甚至已经是顶级律所的合伙人(前述概率之上再乘以5-10%)。有的甚至是某位大法官的子女,自中世纪开始家族多少代都是律师,血液里流淌的都是西式法律思维,阅读速度比小明至少快几倍。

但是,传承了中华千年读书考试基因,又善于思考的小明,很快就总结出了下列几条写论文的经验。

第一条:脚注、脚注、脚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很多中国留学生写论文都忽略了脚注。但实际上,一篇论文的脚注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绩的高低,为什么呢?

(1)、因为脚注(footnote)多、参考文献(reference list)清单长,就证明你已“博览群书”。通常认为论文水平高低与阅读量成正比,但是老师怎么知道你读了多少书呢?脚注的数量就是客观指标。一篇8000字左右的论文,至少应该有200个以上的脚注,最好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占据版面1/3 - 1/2的脚注,还有至少几十份的参考文献,这是一种优秀论文的“学术范”。不信?小明查阅了学校出版的“XX法律评论”,发现上面发表的文章几乎都是这样的。

(2)、老师很忙,一看脚注和参考文献的“气场”,就会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虽然是小班制,每班20-30人,但每篇论文8000字,全班的论文字数就是20-30万字。通常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课,有的还是兼职的,能有多少时间?当然,国外法学院很多老师都曾经在一流律所执业过,非常细心,会把你的论文里多了一个空格、少了一个逗号这样的细节也挑出来,这对中国学生是一种很好的律师思维启蒙,但这并不能说明她/他真的有时间仔细阅读每一篇学生论文。

(3)、多做脚注能提升文采,同时提高英文写作水平。因为这些脚注都是从权威学术著作或杂志中抄下来的,是地道的书面英语,比一般中国留学生所能写出的“中式英语”高出不知多少。通篇都是脚注,也就通篇都是地道的书面英语美文,老师读起来都能提神醒脑。更重要的是,你读得多、抄得多,慢慢地就有了语感,自己写英文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而且会更加领悟西式法律思维的精髓。

(4)、运用“建筑材料组装法”能事半功倍。具体方法是到图书馆先把相关著作、论文读个遍。时间有限,不可能全文详读。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标题、简述和结论,找出所有可能用得上的句子,贴上标签,作为“建筑材料”。然后,把自己的“建筑材料”分类整理,设计好论文提纲,标注好哪句应该放在自己论文的哪一部分。之后,就可以像“建房子”一样,把这些作为“建筑材料”的句子按部就班“组装”进自己的论文。最后,再整理“建筑材料”相互之间的逻辑顺序,加上自己的观点,好比在建好的房子里装修、摆家具、画龙点睛。依小明的经验,这样做的效率远远高于自己坐在电脑前搜肠刮肚地攒英文单词。通常,用4-5天搜集“建筑材料”,1-2天“组装房子”,再用1天“装修、摆家具“,一个星期左右,一篇高质量的法学专业论文就可以出炉了!

(5)、脚注不等于剽窃。国外法学院对剽窃行为深恶痛绝,抄袭别人的论文,弄不好就是零分。很多中国学生因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以为写论文通篇都必须是自己的原创语言,一句也抄不得。这其实是对游戏规则的误解。任何学术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的,只要你做了脚注、标明出处、列明参考文献,这就绝不是剽窃,反而体现了你严谨的治学态度。只要认真读过权威杂志上的学术论文,就会发现脚注多、参考文献多其实是惯例。

第二条经验:要有自己的原创性论点

如果说脚注和抄来的句子可以用来构成一篇论文的骨架,那么独特的论点就是一篇论文的灵魂。骨架可以是引用别人的,但论点必须是自己的原创!

论点无所谓对错,没有标准答案,不用照搬“领导”或学术权威的讲话。但一定要独特,最好是书上没有、学术刊物里也从来没人提过的新颖观点。即使有人提过类似的观点,你换个角度、增加一些内涵外延、应用场景或者论证,也是有价值的。最好再来个“力排众议”,例如“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但是我认为应该是那样的!”,这就不仅是学生,而是有了点“学者”范儿了。

怎样才能提出新颖的观点呢?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学了外国的某一门法律,就拿来和中国的某一门法律作比较,然后提出谁应该向谁学习,谁应该怎样改进,或者应该怎样互相学习。以往中国学生往往喜欢论证“中国应该怎样学习西方法律”,这是比较保险的传统方法。现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法治水平的提升,也可以大胆论证“西方应该怎样学习中国法律”,只要你能自圆其说。

第三条:要充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不论提出什么观点,都必须要充分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晒数据、谈逻辑,反正就是要言之有理,让读者看着点头称是。不论自己的观点多么地“另类”甚至“惊世骇俗”,都没有关系。只要你的说服力足够强,都是一篇好文章。这是因为,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充分地论证,说服陪审团或法官,这本身就是西方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实际上,“论证”能力也与博览群书有关。读的文章多了,看惯了学者们怎样论证,自己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在按照前文所述组装好引用的“建筑材料”后,除了添加论点,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要理顺引用的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成为逻辑严密、整体协调、按部就班展开论证的论文主体部分。发现不通畅、不协调的“建筑材料”,就要相应修改。

考虑到评卷老师的感受,论文还必须“reader friendly",要用大小标题、简述、结论、分段、重点段落加粗等方法,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一眼就能找到相关的论述。

三、怎样考好以案例分析为主的笔试?

小明LLM毕业后,又开始攻读法学学士LLB课程。这是因为,小明在出国之前就已经决心要成为一名中外双料律师,只有完成LLB学位才能取得外国律师资格。

LLB或者JD的考试都以案例分析题为主,开卷考。小明依靠中国的法学学士学位和国外LLM,申请豁免,只需通过12门课的考试就能完成国外LLB。第一个学期的3门课,小明的成绩一般。但很快,小明又总结出了以下这套方法。

1、放弃老师指定的阅读材料、转攻简版教材

读LLM时,小明要博览群书。但现在读LLB,老师要求阅读大量判例及相关理论教材,每一节课前动辄要求读数百页,一周要读多达数千页。小明一小时只能读10页,而且对普通法毫无基础,一个判例就得读半天,一周最多能读几百页,就是不吃不睡也读不完指定的材料。

从实际情况出发,小明果断决定放弃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扬长避短,他找到了一套叫做“ Butterworth Tutorial Series”的简化版教材。通常每本书只有200-300页,言简意赅、用词直白,条理清晰,把主要的判例和相关的知识点都简要描述了出来,但省略了判例的冗长推理论证,比指定教材的阅读量要少得多。小明如获至宝,充分发挥自己在国内考试多年锻炼出来的记忆力优势,像参加高考一样在考前把这些简版教材背得滚瓜烂熟。虽然这些简版教材通常都不是老师指定的上课教材,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主要判例、知识点都是大同小异,考试时谁也没时间写下几百页的判例推理过程,只要一句话写出判例确立的原则就可以了。

另外国外还有一种叫做“XXX Nutshell”的教材,每门课往往只有100多页。小明觉得这个又有点过于简短了。这么短的篇幅,可能很多原理、判例都是不齐全的,用这个来备考风险较大,还是300页左右的比较适中。

2、理解不了,就背下来

国外法学院有的课程是很难的,例如Equity(衡平法),涉及衡平权利和法定权利、以及二者的优先权这些概念,还有浩如烟海的判例。比如买房者去看房,卖方对他说自己和母亲同住,那么卖方的母亲是否因此在房产上享有衡平权利?又如卖方什么也没说,但是墙上挂着她和母亲的合影。买方问:“这是谁?”。卖方回答:“这是我母亲。”这种情况下卖方的母亲又有什么衡平权利?

这些都是大陆法系完全没有的概念,中国法律背景的小明根本理解不了。实际上就连大部分外国学生都对这门课视为畏途,考试不合格率在50%以上。更何况老师讲课还带着浓重的当地口音,说话像是嘴里喊着棉花,小明几乎完全听不懂。

既然读不懂、听不懂,那就背吧!小明把这门课用到的几百个判例的名称写成“判例列表”。他通过阅读简版教材对每个判例的说明,将每个判例分门别类,将其确立的法律原则浓缩成了一句话,进而再缩到一个关键词。一门课几百个判例,也就几百句话、几百个关键词,

1-2周时间完全可以背得滚瓜烂熟。

为了挤出时间来背诵,小明在下半学期干脆放弃上课,反正也听不懂。他把时间全部用来自学,制作和背诵自己的判例列表。

3、多做往年试题

小明跑到图书馆,把每门课过去5-10年的试题(后附老师的点评和提示)全部做了5遍以上。对于出题的角度、应答的方法已经了如指掌。他发现,国外法学院不像中国高考,每年的题目绝不重复。在这里,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很多时候一门课考来考去就从那几十道题中选题,有的时候略微改变一下事实就拿出来再考。

4、规划备考时间

由于普通法基础差,阅读速度慢,小明必须得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备考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能奏效。在考前,小明规定自己至少将每门课的简版教材和判例列表读三遍以上。

虽然考试是开卷的,但是在有限的3个小时内,根本不可能有时间查阅资料。所以必须按照闭卷的标准背得烂熟。

第一遍通常用时7天左右,主要是阅读简版教材、画重点和完善自己的判例列表(将每个判例用一句话概述出来)。

第二遍用时5天左右,开始边读边背简版教材和判例列表,同时还要穿插着做往年试题。

第三遍3天左右就够了。强化背诵、越背越熟,同时再度重温往年试题。

通常每门课在考前需要15天左右的全职准备。每天8小时足矣,剩下的时间照常吃饭、睡觉、运动。

如果一个学期考3门课,大约需要45天左右(6-7周)的时间全职准备。并且要随时监控自己的准备进度,做好时间表,每天记录进度。如果发现慢了,就必须加快。

5、用对答题方法

国外法学院考的是案例分析题,答案是不能直接照搬的,背得再熟,也得表现出“灵活运用”。小明的答题方法简述如下。

(1)首先要破题,通过判例所给出的事实,找到有争议的问题(issue),以及其对应的教材中的相应法律(law)和判例(case)。破题的能力与“多做往年试题”密切相关,做得多,至少可以保证准确地找到要考的知识点,走好第一步。

(2)其次要分析(analyse),引用相关的法条和判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判例必须要连判例名称及其所确立的原理都要清楚地写出来,好比数学考试的公式。而且一定要结合题目所给出的事实进行分析(apply to the facts)。另外要注意判例和题目描述的事实有什么不一样,即使有细微的差异也要指出来,并预测在本案中因为这些细微的事实差异,可能导致法官做出不同的判决。这些都是作为执业律师的基本技能,这也能体现你是真正地在分析个案,而不是照搬书本。

(3)最后是一定要有论证(argument)和结论(conclusion)。结论无所谓对错,只要论证有理有据,什么样的结论都可以。结论也无需确定,因为你扮演的是律师而不是法官的角色,完全可以说:“根据分析,胜诉的概率较高/较低”。但是扮演律师角色必须“入戏”,要引经据典,提出各种理由(argument)全力为当事人争取利益。如果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论证方法或结论,还可能获得加分。

(4)另外还要在答案中大量使用标题、分段、编号,井井有条,让评卷老师一下就能找到你引用的案例、展开的论述、得出的结论在哪里。

6、安排好考场时间

一般LLB考试要在3小时内做完4道题,有点像“速记比赛”,所有人都写得手腕发麻,能按时答完全部题目都不容易。为了把自己的所学完整地写进答卷,做完全部题目,必须带上时钟,预先规划好每道题的答题时间。例如180分钟的考试时间,应当平均分配到4道题,即每题45分钟。还要严守纪律、保持冷静理智,遇到不会的题,也不能过分纠缠,而是把自己能想到的判例和答案尽可能都写下来,45分钟一到马上转入下一题,不能影响其余部分。

四、小明的成长

LLM阶段,小明运用上述写论文的方法,在剩余的五门课程中取得了三门Distinction( 优),两门High Distinction(极优),这个成绩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外国同学”,排进了年级的前5%。

LLB阶段,小明运用上述考试方法,在剩余的9门课中又取得了几乎全部Distinction( 优)的成绩,进入年级前10%。其中三门课甚至进入了年级200多人中的前三名。包括那门他完全读不懂、听不懂、半个学期没去上课的衡平法(Equity),最终成绩竟然名列年级第二。

凭借优异的成绩单和对律所面试的长期精心准备,小明最终如愿以偿加入了外国某顶级律师事务所,被派回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涉外律师生涯。

五、总结:考试与学习是矛盾的吗?

首先,考试和学习是相比独立的,不能混淆。考试有独特的游戏规则,只靠勤奋苦读、人云亦云,不去钻研考试的客观规律和应对方法,是行不通的。应对考试的方法,书本上没有,老师也不会教,只有靠自己去摸索和思考。

其次,考试和学习又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博览群书、独立思考,一定会提高阅读、信息检索、逻辑推理、论证等能力和英文写作的语感。在按照上述方法准备案例分析考试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以及运用法律在具体案例中发现问题、提出分析,快速组织英文词汇撰写书面意见,在压力下合理管理时间的能力。

最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掌握最高效、合适的考试方法,这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终身学习、自主思考能力的体现。整个律师生涯,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持续学习,以应对无穷无尽的新问题和独特的个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亚里士多德说:“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各位负笈海外法学院的CLECSS朋友们,谨以此文,致你们在学习、思考中度过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