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CSS 1154】访谈CLECSS-方达海外奖学金得主陈琴 – 从西政,清华到美国哥伦比亚LLM

时间:01月01日
来源:CLECSS
作者:CLECSS

自从【CLECSS 1140】《CLECSS-方达海外奖学金结果》公布后,十位得奖者备受关注。继【CLECSS 1152】《访谈CLECSS-方达海外奖学金得主黄俊骁– 哈佛JD录取者背后的努力与成长》后,今天我们找来第三位奖学金得主陈琴,分享一下自己在西南政法和清华的读书心得,在达辉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及申请美国哥伦比亚法学院的经验。希望有志读Columbia LLM的朋友们会喜欢今天的访谈!

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陈琴,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在北京达辉律师事务所工作近三年。本学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法学院修读LLM。

1. 我们理解你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读书非常用功,当年以西政民商法学院第一名的成绩保送清华法学院。你可以分享一下你法学院读书的心得吗?

西政是“五院四系”中比较传统的法学院,而清华法学院是致力于走创新路线和国际化道路的新派法学院,两个学校的差别反映在课程安排、上课方式、学生业余活动、学生的就业方向等方面。两者其实各有优劣,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可能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西政四年的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让我有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而在清华的学习,则更加锻炼了我的法律思维,扩展了国际视野。

西政上课是大课制,基本没有课后作业,所以相对而言有很多个人的时间,大学四年是我读书最多的时光,不限于法学的经典著作,还包括文史哲方面的书籍,看的更多的是哲学方面的书,尝试着去探索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虽然大部分人生哲学的问题都是无解或者说是见仁见智,探索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那段探索哲学的旅程,让自己心态比较平和,气质比较淡定。

清华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偏向英美教育模式,课程“少而精”,课堂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作报告,上课辩论讨论回答问题为主,课后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的作业,一开始会不习惯,但由于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不断地观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来,慢慢会适应新的上课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

2. 你同时是个积极追求卓越的人。进清华后积极参与法律评论及模拟法庭。可以跟我们反响一下参与这些课外活动,有什么收获和满足感吗?

在清华的时光,整体上是比较多元而有挑战的,在业余时间参加了《清华中国法律评论》(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简称TCLR),第二届全国WTO模拟法庭竞赛和第十二届ELSA-WTO模拟法庭比赛。两项活动都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法律实践的技能,但最可贵的是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友情。

TCLR同国外法学院的学术期刊一样,是由学生主导的英文学术杂志,里面的成员非常多元,基本上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各占一半。我是从研一下学期加入TCLR,工作了一年半。研二进入评论的管理委员会,和一个美国JD学生一起主管评论的角注工作,我们以Bluebook为基础一起合作制定了实用性更强的简易版的角注规则,还组织了对评论全体编辑关于脚注的培训。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组织里,和外国学生会有比较多的跨文化交流。另外,由于主管脚注工作,经常要检查脚注的顺序、是否斜体、标点符号等诸多细节,培养了自己比较细致的工作习惯,这一点在以后工作中还是比较受益的。同时和评论管委会的其他成员一起参与评论的日常管理,开会时听其他部门的成员,谈起编辑招募、稿源质量、海外出版商的沟通以及是否能准时发刊等或大或小的问题,见识了运营一个学术期刊的不易,感觉当时的我们就是一群小伙伴在经营一家初创企业。

模拟法庭是连接学校课堂和实务的桥梁,参加模庭对于培养法律实践思维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当时是和一名研究生同学加上四名本科生一起参加的WTO模拟法庭比赛的国内赛和亚洲区域赛,从准备到比赛,前后将近5个月,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齐心协力。自己也收获了很多干货技能,包括怎么做法律研究、提炼法律争议点、如何写模庭需要的文书、口头辩论的应对技巧等。参加模庭还能见识其他国家的表现,在区域赛观摩决赛的时候,意识到普通法系国家培养法律人才的优势,中国培养国际法的实务人士任重道远但充满希望。

3. 你后来去了达辉律师事务所工作了几年,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内容吗?

我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加入达辉公司组,在达辉工作了近三年。达辉是公司制的律所,内部只分了公司组和争议解决组两个大组,理论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分进一个大组后,是可以在大组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细分领域。我自己在达辉执业领域比较广,涵盖了私募、基金、并购、公司常法等,但每一段时间会有侧重点。

在加入后至2015年初,主要参与了一个境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一个美股IPO项目,一个境外上市公司的收购项目。这段期间属于无意识地被选择、作为职场小兵观摩学习大项目的阶段。

在2015年全年基本都在做VC/PE项目,2015年是VC市场非常火的一年,参与了比较多美元和人民币投融资项目,既有代表初创企业,也有代表基金。大部分项目是由项目主管合伙人直接带着我做,由于有比较多的项目参与机会,自己律师的执业技能,包括法律尽职调查、文件起草、沟通谈判、项目管理等能力都得到了比较扎实的锻炼,同时也养成比较好的工作习惯。这段期间是律师执业技能迅速培养和积累阶段。

由于做了一年VC项目,想要尝试公司业务其他领域,在和合伙人沟通后,我在2016年尝试和接触到了很多新兴的业务,包括完成了达辉史上第一个新三板挂牌项目,和基金组的其他成员开拓了私募基金管理人法律意见书业务,并帮助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从事过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设立包括并购基金的设立工作,深度参与了一家境内公司收购境外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的的跨境并购项目,参与过几起比较复杂的VC投资项目。每次接触新的业务类型,都经历了前期的艰难探索到后期的融会贯通。这个阶段我总结为厚积薄发,从0到1的开拓创新阶段。

在2017年上半年,由于考虑到下半年要出国,没有参与周期比较长的项目,加上自己对法律尽职调查和合同审查一直比较感兴趣,主导了几个比较复杂的法律尽职调查工作,密集参与了一个跨国公司的日常合同审查工作,弥补了自己在这两块领域的些许遗憾,也体会到法律基础工作的乐趣。这个阶段我总结为“去繁就简”、“返璞归真”的阶段。

在律师生涯的前三年能接触不同的非诉业务,能和不同风格的合伙人及同事合作,和不同的客户和对家律师沟通交流,在达辉近三年的工作是非常充实的一段执业经历。

4. 可以分享一下你申请ColumbiaLLM的经验吗?

申请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和了解学校的过程,每个学校都有其特点,最后是否能录取,取决于自己软硬件各方面的条件和学校招生偏好的匹配程度。以哥大为例,官网上是说倾向招收有一年实务工作经验的学生,从历届招生的数据来看,哥大在中国招收的学生中90%以上是有律所或公司法务工作经验。另外哥大的公司法和国际法是其强项学科,如果申请者有相关学习或工作背景,并且在个人陈述上能体现出对公司法/国际法的兴趣和思考,录取的概率会大很多。

从文书准备角度,建议和已经读过LLM的同学多沟通,请教他们的申请经验。个人陈述最好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全文有一个故事主线,围绕故事主线展开自己的故事,去回答“Why me, Why LLM, Why your Law School”这三个经典问题。在个人陈述写完后,多发几个朋友让他们帮忙提意见。

从时间安排角度讲,决定申请后建议按照每个学校的截止时间做一个时间表,最理想的状态是早准备、早申请,但如果没有按照理想的时间表走,也不要太焦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坚持下去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5. 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长远来说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毕业后我应该会选择回到律所工作,继续做一名交易律师,因为目前这个阶段我还是比较享受律师工作带来的成长和成就感。由于自己是比较喜欢有挑战的业务类型,之后倾向的执业领域是基金和并购,因为基金是现代商事交易一个非常灵活的机制,并购是综合型很强而又复杂的交易类型。

从长远角度来讲,希望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坚持“大事随心,小事随意”的理念,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法律事业上能有番作为,同时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包括公益社团和公益基金的活动。从微观角度,希望能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帮助更多身边的朋友,如帮助更多的创业朋友解答创业中融资等法律问题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正外部性”。

【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菜单”及“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想联系CLECSS的朋友们,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