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CSS 538】关于准备In-house面试的一点心得

时间:06月11日
来源:CLECSS
作者:CLECSS

CLECSS今天非常高兴收到Raphael兄的投稿,分享自己准备法务面试的经验!文章写得非常仔细,相信对于正在找法务的朋友们会很有帮助。谢谢Raphael兄!

(作者Raphael Li,南京大学法学学士、经济法学硕士,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LM,美国纽约州注册律师并具有中国律师资格。Raphael先后供职于上海一家内资所和一家美资所的上海代表处,总计工作近6年,并将于近日作为Legal Counsel加入一家美资跨国公司)

写在开头的话

1.由于我自身的职业规划考量,我面试的基本上均为传统型外资企业,即以生产、制造、实业为主的大型跨国外企,因此,本文可能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或非企业)的in-house面试。

2.虽然希望并也尽力提供一般性的准备技巧,但是本文主要源于我准备和进行面试的心得体会,因此很多方面可能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本文提供的一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3.本文的初衷主要是交流并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我一直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家如果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本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适合自己的面试准备方法,那必然是极好的。

4.由于个人语言风格的问题,本文篇幅相对较长,能够读完的读者我对你的耐心点赞。

我准备In-house面试的一些方法

1.尽可能充分了解应聘的企业与职位。这一点其实相对比较难做到,因为除了自己在应聘企业内部有insider,基本很难能够对应聘企业有很深入的了解。但其实换一个角度讲,一个新职位也是一段新旅程,充满未知可能性的人生和工作也许也是促使自己一路向前的动力呢?而且,退一步说,即使有insider,对企业内部情况的陈述也难免有自己主观的成分,适合他/她的不一定适合你,不自己去了解下,怎么知道呢?再退一步说,世界一直在变,insider提供的信息也只是基于现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因此,如果确实没有insider,也不用纠结和忐忑,因为这是普遍情况。我觉得需要做的,反而是仔细耐心的通过其他途径去挖掘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个人在收到猎头提供的应聘信息后,除了向猎头了解企业和职位的基本信息外,还会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应聘企业:

(1)浏览应聘企业的网站。我会快速浏览网站核心部分的每一页,了解企业的主要产品、服务、业务模块、中国区发展、新闻和简报。如果各位有时间,针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和业务部分的网页,建议最好能够中英双语的都浏览一下,以熟悉应聘企业所在行业和产品的专业术语的中英文表达方式,否则如果仅仅浏览过中文网页或英文网页,在英文面试或中文面试中谈及相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状况。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很喜欢这一部分的准备工作——由于长期关注于处理法律文本,对于科技进步发展并不能时时保持充分的关注,因此,在浏览应聘企业的网页时,往往会有耳目一新,日新月异的感觉,时不时会发出“世界原来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呀”之类的感慨。

(2)浏览企业的公开披露信息。如果应聘企业是一个上市公司,可以考虑去查看相关证券交易所网站上该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与报告,可以对企业最新的发展和未来的计划有相对全面的了解。

(3)查询企业在中国实体的基本信息。可能是因为长期做尽职调查的关系,如果我能确定企业及其中国实体的相关名称的全部或一部分,我就会去“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该企业的基本工商信息,以及看看是否可以获得利于进一步搜索的信息。比如,如果发现中国实体登记的法定代表人、董事、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与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存在重合,那也许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总部对于中国区市场的重视;另一方面,总部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也可以考虑在面试中作为自己表达对应聘企业有兴趣的原因之一。

(4)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主要是通过百度、Google和搜狗微信搜索一些新闻报道和第三方评论文章,看看企业最近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业务,考察企业是否处于上升通道(比如是否在中国有很多新拓展的项目),是否有已结或者正在进行的法律纠纷或者政府性调查,从而结合Job Description对该企业现实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建立初步的概念,而且这些问题,也很可能会在面试中或多或少的被提及。

(5)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鉴于中国特色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很多企业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作为营销平台。由于全球网站的维护和更新需要全球性的统筹规划,很多企业在中国本地的新信息和新发展并不一定能全面而及时的反映在全球性的官方网站中,反而会及时发布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而且由于网络社交平台特有的语言环境,年轻人吸收这些信息相对比较快也比较轻松。鉴于大家平时都离不开手机,碎片时间就可以利用起来查看这些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的信息和文章。

(6)AppStoreApp Store列出来估计很多读者会比较惊讶。但是,其实很多大公司都会开发自己的App来宣传自己的品,并增加与顾客的互动,提升客户体验,而且很多此类App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比如游戏、视频或其他娱乐性内容)。使用这些App不仅可以增加自己对企业的了解,而且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能找准机会展示此类App,也有很大几率可以提升面试氛围,加深面试官的印象(因为很多面试官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企业还有这样的App),同时可以更好的表现自己对公司的兴趣。比如,我面试过的一家企业在App Store上有一款App,可以在客户购买产品前帮助客户模拟使用效果,我发现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也觉得该公司很有为客户着想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之后在面试中被问到为何对公司感兴趣,我也将此App展示出来用来说明自己对公司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7)其他第三方信息。例如标准普尔和穆迪,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现金流,说得更实际一点,更与大家息息相关一些,就是未来涨薪的可能性和幅度。如果是以个人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的公司,可能还以搜索淘宝和天猫,看看企业的营销状况。

总而言之,身处现今如此信息发达的时代,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应聘企业的信息。个人觉得这一过程很重要,通过这一过程,既可以了解应聘企业,也可以进一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对该企业有兴趣,这无论对应聘企业还是对自己都是负责任的做法。此外,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如果面试官在面试时如数家珍的介绍自己公司,而你又能随时随地接上话讲上几句以显示自己对公司的了解,那肯定能增加很多印象分。

最后要提醒一点,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进行以上搜索的过程中,建议大家把重要的点摘录出来做好笔记,之后可以进一步简化提炼用来作为之后面试时的talking points。

2.准备说明性的实例。具象化的实例一般都比抽象化的阐述要更有效果,并且能够很好的用于解释抽象的概念。由于法律工作的特殊性,更有可能会被问到简历上Deal List中列出的项目,或者面试官有时也会随机需要你举一些例子。在准备这些实例的时候,我觉得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例的选择。作为律师,很多人都处理过架构上非常复杂、非常fancy的项目,非常体现法律功底和法律技巧,但是,这一类项目的展示和说明往往需要多媒体工具的辅助,前因后果阐述起来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听众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脑力来消化这些信息和分析,因此,并不一定适宜在面试中展示。故而,用于展示的实例最好事实简单、分析起来逻辑清晰、重点明确、简单明了。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大家可以考虑针对法务面试官和非法务面试官准备不同类型的实例,或者是同一个实例但采用不同的阐述方式。比如,针对法务面试官的案例可以侧重法律功底,法律分析的比重可以加大;而针对非法务面试官的实例,最好不要牵扯过于复杂的法律规定,多用一些general corporate或者与employment有关的例子,在陈述时也可以视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描述活跃面试氛围。但是,有时候也可能需要避免关公面前武大刀的情况出现,例如,如果面试官是非常资深的HR Director,而你又不是非常资深和有经验的劳动律师,可能就需要避免用与劳动有关的实例。

(2)实例的陈述。在面试的过程中,以及与猎头的沟通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面试官在让你举例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实例背后的法律问题,更多的其实是关注的你解决问题和危机的方法、态度,以及与团队成员、客户(包括客户内部的不同部门)、对家以及对家律师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因此in-house和business面试官比较担心候选人的一点就是——律师做久了可能缺乏一定的business sense或者不擅于与非法务人士进行沟通和协调。因此,在面试时,面试官经常会问一些“哪些项目让你印象比较深刻”、“你如果在项目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或者“你在这个项目中主要发挥了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重点就在于考察候选人在处理具体项目时的方式方法。故而,在实例陈述时,除了需要阐明法律分析之外,法律之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需要认真准备和展示,向面试官表现出自己的business sense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消除面试官在这一方面的疑虑。

(3)实例的准备。实例选定后,虽然大家对这些做过的项目多多少少会很熟悉,很多人能够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但是如果有可能,还是建议大家事先能够简单梳理一下,列出一点talking points,这样可以方便我们理顺需要陈述的点,并且能够进一步判断这些最初模糊选定的实例,在真正陈述起来是否真的与自己想象中一样容易和清楚。如果有时间,最好也能简单练习一下,增加自己的一些语感。

3.提前阅读一些与律师转型法务有关的文章。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于in-house的工作只有一些依稀的概念,但对于具体的工作范围与职责、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非十分清楚。所以,我当时找了一些律师转型法务的文章来参考,其中包括一份美国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Counsel出版的New to In-house Practice的PDF小册子(http://www.acc.com/new_to_in_house/)。这个小册子从刚转型为in-house的律师的角度,对in-house工作的工作范围、风控、公司治理责任、工作环境和内部客户维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文后也附有一篇题为The Facts ofIn-house Life的趣味短文,文中提到了in-house工作生活的80个小问题,言简意赅,诙谐幽默。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找些类似的文章来看。这些转型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一般也会是面试官们比较关注的地方(比如面试官经常会问以下两种一般性的问题“你觉得in-house和律师工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觉得in-house工作最大的挑战在哪里?”),因此,大家也可以事先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准备,而这类文章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不会使面试官觉得你对in-house的工作一无所知。

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希望以上对大家有所帮助,并祝大家好运。

【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