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杰青访谈 / 共有24篇文章

【CLECSS 1270】专访顾超 – 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国际律师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 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继【CLECSS 1259】《专访CLECSS 2017十大杰青董润青–从华政到钱伯斯劳动法律师》后,今天我们找来今年最后一位CLECSS十大杰青顾超接受我们访谈。顾律师现职美国盛德律师事务所(Sidley Austin)香港分所,领域为上市公司收购合并等。顾律师华东政法大学本硕毕业,在一所神奇圈律所的上海分所工作几年后,远赴美国斯坦福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美国法学院毕业后先后加入另一神奇圈律所的香港分所及现在的美国盛德律师事务所。今天顾律师会跟我们分享一下在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多年的体验。《专访CLECSS2017十大杰青顾超–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国际律师》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顾超,美国盛德律师事务所(Sidley Austin)香港分所律师,主要领域为上市公司收购合并等。华东政法大学本硕,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硕士。之前曾于两所神奇圈律所工作。1.华政毕业后,你是如何踏上律师的职业道路,你在英国神奇圈律所的上海办公室工作多年,后来申请到斯坦福法学院。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工作六年后出去读书的思路吗?感谢西蒙兄给我机会讲述一下自己的故事。也许不够精彩,却是一个平凡律师一路成长的经历。我不是一个“目标坚定,锲而不舍”的典型案例,会在最后时刻因为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最初的决定。生活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而我却常选择随遇而安。本科毕业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法官,具体而言是审理刑事案件的法官。再加上对刑事诉讼法专业的兴趣,于是努力考取了刑事诉讼法的硕士。毕业前夕在法院实习时,指导法官鼓励我去律师事务所实习,体验后再作决定。于是我最后一个学年分别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和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实习。即使在当时,我还是一心想成为一名法官,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律师。为我完成心理建设的是君合的一位合伙人在实习生培训时说的,不要给自己框定界限,认为具有某一类特质或性格的毕业生才能成为优秀的律师,君合的合伙人们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但真正彻底“断送”我法官梦的是我在年利达实习时,因为每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居然错过了公务员考试的缴费截止日期。心情低落的我,甚至在4月1日拿到年利达的trainee contract时还一度恍惚是不是真的。转眼年利达两年的traineeship进入尾声,我悄悄的又一次报名了公务员考试(当然这次没有再错过缴费),笔试顺利通过进入上海市高院的面试,只可惜无论满脸诚恳都无法让面试法官相信,我是真的一心向明月,只求圆我法官梦。于是再次折戟。意料之外的是,年利达决定我通过了traineeship,并把我派到伦敦总部去工作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我有机会与欧美各国的律师合作,在这些优秀律师身上我体会着不同法律制度和法律思维的冲击,也看到一个百年历史的律师事务所的历史沉淀和对法律服务质量的精致要求。在同事们的鼓励下,我试着问自己,不如我也可以试试?于是在为期两年的服务期届满时,我开始申请美国的法学院。2.在斯坦福法学院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从课程设置而言,其实美国法学院的教育体系普遍比较成熟,没有很大区别。斯坦福的法律硕士学位分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招生的人数不多,以公司法为例,一般每年20个学生左右。除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外,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是从身边的教授和同学身上学习不同的成长经历、思维模式和在不同法律体系下对同样或类似法律问题的看法。同时,身处硅谷也有机会看到完全不同于华尔街的业务形态和相应的法律服务模式。3.美国法学院毕业后,你先后在另一英国神奇圈律所及现在的美国律所的香港办公室工作。你可以分享一下上海和香港不同的工作体验吗?目前在香港执业的大陆背景的律师不少,我们都需要尽快学习并适应香港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环境。中国内地的立法发展日新月异,香港的法律体系相比之下更显稳定,成熟的立法和丰富的案例对法律服务质量的要求保持一贯的高水准。我第一次接触香港资本市场业务是在年利达,项目的合伙人对我说“如果你能读懂英语,我不认为不懂上市规则是一个好的借口”。这句话至今都鼓励我不要给轻易自己贴上某国律师的标签,在需要的时候,任何曾经的积累都可能是关键。此外,香港的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带来的优势是生活便利和高效,与之对应的也是快速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4.你现在其中一个主要领域是上市公司的收购合并,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难忘经验吗?上市公司的收购合并,除了一般的收购合并应注意的要素外,特别要留意并购守则和上市规则的相关要求。法律技术要求暂且不提,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内地企业与香港企业面临的理念不一致。曾经在一起收购项目中,虽然交易文件由香港法律管辖,但因交易双方包括其各自内部法务的法律背景差异,反复沟通无法互相理解后,不得不像撰写招股书一样召开起草大会。每天从早上九点一直到凌晨两三点,用投影仪把协议条款投射到会议室大屏幕,双方和各自律师一起逐条审阅股份买卖协议的条款,向各自客户解释每一条款的含义和作用。大到整个交易框架,小到一个用词和标点符号,都成为双方律师争夺的焦点,可谓寸土必争。我作为主笔律师,每天不停的修改协议条款,大屏幕上双方客户和对方律师同时看着我一字一句修改协议,争论法律问题,达成一致方案,最后落实文字。周而复始,持续三周不停歇,终于把整份股份买卖协议每一个字定稿。现在回忆起来,感谢对方律师给我们制造这么多的“困难”,也让我们对每一协议条款有了非常通透的理解。(注:Charlie业余喜欢摄影,附上一张他的摄影作品。)5.你长远打算在哪个城市发展?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许不到最后一刻,我自己都无法决定。上海是我的故乡,有我的家人和儿时的朋友们,每一次飞机降落上海,才能让我有回家的踏实感觉。香港是我很喜欢的城市,我目前的工作让我有机会与优秀的前辈和同事一起工作,收获并成长。我明年也许有机会调去美国硅谷办公室接受新的挑战。6.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对年轻律师有什么忠告?之前曾说,我可能不是一个“目标坚定,锲而不舍”的典型案例,经常自嘲是“踩着香蕉皮过河”。但我身边始终不乏优秀的榜样,最近有一位本科挚友来港,谈话间问及他曾经身体抱恙却依然追寻律师梦,成为君合的一名合伙人,是什么激励着他一路前行。他淡淡说,不负我心,不枉此生。我也注意到香港的另一位律师朋友,办公室墙上贴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觉得,年轻律师不要过早给自己设定能和不能的界限,如果生活给你任何机会,又正是你想的,不如勇于尝试,努力追求。“You must 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 because the longer you wait to begin, the less likely you are to find it at all.”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 like as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CLECSS 1259】专访董润青 – 从华政到钱伯斯劳动法律师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继【CLECSS 1256】《专访张征轶-从南大到通力资深顾问》后,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九位CLECSS十大杰青董润青接受我们访谈。董律师现职保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领域为劳动法。董律师华东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美国范德堡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后,加入保华律师事务所工作至今。今天他会跟我们分享一下从事劳动法律工作多年的体验。《专访CLECSS 2017十大杰青董润青–从华政到钱伯斯劳动法律师》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董润青,保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领域为劳动法。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美国范德堡大学法学硕士。1.华东政法毕业后,你去了美国范德堡读LLM。劳动法一向被认为比较本地化的法律领域,你可以分享一下这一年的美国法律教育,对你有什么帮助吗?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选择的课程和不少中国同学相比的确有所不同,我修了不少美国的劳动法相关课程,如反歧视法、劳工法等等。美国的劳动法律体系和本国相比确实有诸多不同,一年的学习也只是让我对于美国本土法律略知一二,但就是这些皮毛知识让我能够在与客户交流的时候,尤其是美资客户或者美国律师交流的时候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其实中美劳动法律体系差异大这点对我执业确实也提供了一些便利,不少美国法律专家其实也搞不懂中国法律的体系,很多理解都是错误的,而我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为他们提供比较易懂的解读,使得我在执业初期获取了不少外资客户的信任。2。你做了劳动法近十年,可以分享一下十年来你观察到的法律市场变化吗?这十年中劳动法律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年前正值《劳动合同法》颁布之时,当时的“劳动法”的知识门槛一下子变得非常高,而同时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很高,劳动法专业律师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而10年后的今天,10年前的“知识门槛”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变成了成熟的法律服务,无论是劳动法专业律师还是非专业律师的比拼已经从法律知识延伸到了法律服务质量;但与之同时,劳动法律的外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我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大劳动”时代,各类新型业务,交叉领域层出不穷,其实专业劳动法律师的机会依然很多,当然律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大劳动”时代获得先机。3. 你突破料传统劳动法律师的思维,做了一些线上产品。可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思路和成果吗?接着之前的话题,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判断至少30%的传统劳动法律业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以线上化、数据化、或者是快速交付的形式体现,主要针对一些已经相对普及的知识。所以面向新时代,对于线上业务的比拼其实也是包括律师在内的专业人士们在未来10年的一个竞争趋势。也正是着眼于未来,作为一个相对年前的专业律师,我也将目光投放到了线上业务和法律服务快速交付领域,而律师在此版块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在于投放内容的完整性和持续性是有保证的,相比于传统的以做平台为主的法律机构显然在专业性方面更有比较优势。当然现阶段一些相对基础的知识内容与信息对于年轻律师的成长也会带来很大的帮助。4.作为一个非常年轻而取得Chambers等媒体排名的律师,你认为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我个人在能力上实在谈不上有任何过人之处,但我总是认为客户是有求于你才会寻求你的咨询,每一次的咨询背后体现的是客户对于你的信任,所以必须以100%的精力与努力去对待客户的每一个问题,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他们的困惑,用实际行动去回应这份信任。也许也正是客户对于我态度的肯定能够使得他们在媒体采访的时候“美言”了几句话吧。5.你长远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实现?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在将来法律人若希望取得成功,就不能一个人奋斗。其实这句话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所谓“不是一个人奋斗”一方面表明你的法律服务必须具备立体感,借助法律产品去回应简单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交付,借助人力去完成复杂的法律工作;另一方面当然是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复杂的法律交付,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优势,未来的法律服务应该都是以团队为单位,而非个体人员的单打独斗,不然落单的那个可能最终连机器人都比不过,最终被市场淘汰。最后,秉持专业性,做一位专业而立体的律师。

【CLECSS 1256】专访张征轶 – 从南大到通力资深顾问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继【CLECSS 1251】《专访程博-从法大学子到中伦合伙人》后,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八位CLECSS十大杰青张征轶接受我们访谈。张律师现职通力律师事务所资深顾问,主要领域为资本市场及公司并购等。张律师南京大学本科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加入通力律师事务所工作至今。今天她会从女律师的角度,跟我们分享一下从事法律工作多年的体验。《专访CLECSS 2017十大杰青张征轶–从南大到通力资深顾问》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张征轶,通力律师事务所资深顾问,主要领域为资本市场及公司并购等。南京大学本科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学硕士。1.南大和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你进了通力工作。一做做了12年。中间有不少朋友换了律所,或转了法务。你怎样能坚持了12年?从南大和爱丁堡大学毕业后,我就加入通力开始了律师生涯。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工作,在周围的同学、朋友中,似乎确实不太多见。但说“坚持”了12年,似乎不太准确,感觉是自然而然就做到了今天。回想起来,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的性格属于遵从并坚持内心想法的类型,一旦认定,就不容易受别人和周围环境影响。诚然,律师这个职业道路,从来都不轻松。在过去的这十二年中,我身边的同学、同事从律所走向公司、走向投资机构、甚至走向与法律毫无关系的行业。我并非没有想过律师究竟是否是适合我的职业。但每当我回想已经走过的职业时光,印象深刻的,是我第一次作为签字律师的IPO项目过会时的由衷喜悦,是历经波折的收购项目圆满完成的欣慰,是绞尽脑汁为棘手而刁钻的交易设计出解决方案时的兴奋,以及通过项目不断接触新的行业与公司的兴趣。在这些面前,通宵谈判、反复修改、压力山大似乎都变得模糊而微不足道。所以我清楚地知道,律师是适合我的职业,这份工作中的创造性和成就感对我的意义远大于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通力是个适合年轻律师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机会多,竞争也激烈,靠一个律师的单打独斗难以立足,更不要说发展。一个好的平台对于律师的成长至关重要。通力有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和带教机制能够给年轻律师最初的几年打下良好的基础。年轻律师的实践机会也比较充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较多的项目经验。同时,通力是个与时俱进的事务所,始终紧跟市场的变化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因此通力这个平台能够给我们接触有市场代表性、有影响力、创新型的项目的机会。并且,通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事务所内部团队合作紧密,同事间互相支持,一方面使得我们有能力处理复杂的交易,另一方面创造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工作氛围,这对我来说和工作本身一样重要。可以说,我很幸运,第一份工作就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加入了适合自己的平台。2.你的领域是资本市场和收购合并。你可以分享一下其中一些难忘的经验吗?怎样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感?在我看来,资本市场业务有它独特的魅力。一是做资本市场业务能给我们接触不同行业与公司的机会,比如做一家公司的IPO,律师需要了解该公司业务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行业监管法规及公司业务的运作模式等,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往往做一个IPO项目就是了解一个行业的入口。这是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的闪光点。二是在资本市场业务过程中与客户有共同成长的感觉。我刚进通力参与一家客户的海外上市项目时,客户是只拥有境内单一矿产资源的国内公司,而我也还是刚进所承担尽职调查基础工作的小朋友。后续该客户实现了两地上市、并通过一系列再融资及海外并购成就了国际矿业巨头地位,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成长、并拓宽了自己的业务范围。在这个互相见证着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和客户建立了非常好的伙伴关系。3. 做资本市场等领域工作时间特别长。你怎样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资本市场领域工作时间不确定且常常需要出差,确实会给生活带来一定的挑战。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工作狂,只要工作不要生活。相反我还比较“贪心”,既想享受工作的成就感,又希望有时间陪伴家人,还需要自己的空间,这就很考验平衡的艺术啦。在目前阶段,由于基本可以把控项目的进度,自己可调节的空间就会大一些(这对低年级律师而言可能比较难实现,因为工作主要由资深律师安排,自己可调节余地有限)。另外,对可预见的工作尽早做出计划,也可以避免在deadline临近时工作量爆满。其实对于律师而言,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其他领域的律师,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肯定是不现实的。我只能是人为的把时间进行分段,除非有特别紧急的工作或会议,在不出差的时候我会尽量保证和家人一起晚餐,并在晚上娃睡觉前的一段时间专心陪伴。我的加班一般开始于晚上九点,听着似乎挺辛苦,但这样的安排兼顾了对我来说都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还挺有满足感的。4.女性做合伙人比例比男性少。作为一个成功的女律师,你认为女律师怎样可以在法律职场上取得优势?成功还谈不上,还有很多需要进步和提高的方面。说到女性做合伙人比例比男性少,我理解这是以往的就业环境等社会因素造成的现状。就我身边而言,女合伙人及即将成为女合伙人的女律师们并不少,我相信这个比例未来会更高。在法律职场上,无论男律师还是女律师,要取得职场优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专业。这也是我喜爱律师这个行业的原因之一。一定要说女律师的优势,那应该是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吧。毕竟,律师是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律师,不仅需要与客户沟通,还需要和其他中介机构协调、沟通,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项目。而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也是拓宽业务的重要方式。5.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实现?“人生理想”这个概念太高远了。我只能说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有帮助他人的能力。其实无论人生理想或目标是什么,都是要从当下的每一件事做起。尽己所能,把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做到极致,就能在提高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给周围的伙伴一点点的帮助,也能为创造更好的法律从业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

【CLECSS 1251】专访程博 - 从法大学子到中伦合伙人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继【CLECSS 1249】《李岚–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后,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七位CLECSS十大杰青程博接受我们访谈。程律师现职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主要领域为公司并购及基金投资等。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程律师在香港大学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并具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经验。《专访CLECSS 2017十大杰青程博–从法大学子到中伦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程博,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主要领域为公司并购及基金投资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LLM,香港大学MCL,中国政法大学本科。1.你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香港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读法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不同的教育体验吗?这些教育体验对你后来工作带来什么正面影响?法大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是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名师的课堂上的抢座和占座也给大家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对大陆法系各派理论的推崇也使得图书馆和自习室里到处都能看到从哈耶克到哈贝马斯等名家的书。学校的学术讲座也很多,记得有次王泽鉴教授来参加一个论坛,大家都想尽办法去搞一张票。另外,也许因为校园小,所以和老师互动的机会也比较多,特别感激江平和方流芳两位老师当时在百忙之中为我写了出国读书的推荐信。现在回想起来,本科读的这些书和听的这些讲座的内容很多都忘了,但是对法学思维的锤炼却让我感觉受益匪浅。香港大学的普通法学习经历对我后来的执业也有帮助,尤其是现在从事的很多工作会涉及到普通法领域的知识,比如契据和common seal的相关规定,以及香港公司法的一些特殊规定,对我的后来执业涉及的跨境交易也算是奠定了一些理论基础。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的教学方式对我来说是很新颖且极具吸引力的,老师在课堂上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以及对课前阅读材料要点的充分理解,才可能给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对学生开拓思维帮助很大。同时,Upenn的优势主要还是在公司商法领域,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而且法学院学生还可以去沃顿商学院修课,这和我之后的执业领域契合度也较高。2.你是钱伯斯(Chambers)去年在中国公司并购领域最年轻的上榜律师,也曾经被Legal 500引述为“key figure for matters concerning fund formation and private equity buyouts”。你对于你这几个执业领域各有什么心得吗?坦率地说,自己需要学习的空间还很大,执业领域很多时候也是天时地利的选择。我比较爱钻研一些法律技术问题,所以涉猎的领域也相对比较广。就我粗浅的经验来看,并购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需要帮客户考虑的问题也很多,从架构设计、尽职调查一直到交割前过渡期的安排至投后整合,是一个非常“折磨”的过程。PE业务比我刚毕业那阵儿竞争更激烈了,开始涉足这个领域的律所越来越多,而且客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以前做项目主要就是DD、SPA/SHA/MAA文件和VIE协议之类,现在部分PE客户会让律所根据尽调和架构出具“资本市场退出分析备忘录”,分析每一个法律问题在A股/美国IPO/香港IPO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基金设立这个领域业务量没有并购和PE大,但是美元基金设立这块技术性很强,可以设计的交易结构和条款写法可以暗藏很多“玄机”。人民币基金涉及的监管规则最近一年突然多了很多,也对律师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3.你进中伦做合伙人前,曾经在外所工作几年。可以分享一下在外所的工作经验吗?和在内所工作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总体来说,当时在外所的技术培训和支持都还是相对比较好的,参与一些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也开拓了我的视野。但就我个人体会来说,不管是在内所还是外所,最重要的还是有愿意带你的师傅。对我影响最大的mentor是一个美国合伙人。他算是顶尖华尔街所圈子一位很资深的大par了,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还很耐心地指导我的工作。记得我做第一个并购项目的时候,他就开始带着我考虑到底是用现金还是换股交易,如果换股交易存在什么税方面的影响(带着我和税务团队打了好几个电话会讨论),对客户使用什么样的架构方便后续的资本市场运作,这个并购交易可能会触发SEC的哪一条证券监管规则等等。为了达到他的工作质量预期,自己也需要在加班过后努力总结学习。其实很多处理复杂交易的技术问题确实是无法从书本上和讲座上学到的,法律实务经验更多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传承。内所工作因为和客户走得更近,所以其实需要律师兼顾的方方面面更多。比如曾经做完一个境外资产收购整合后,客户让我们写境内外资本市场退出架构设计,我们绞尽脑汁搭了一个同时可以保留上美国IPO和境内A股重大资产重组的架构,但是后来证监会对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类借壳和非公开发行的规则都改了,我们又不断调整A股退出方案细节。总体来说,国内很多规则不是像美国SEC的规定那样相对清晰且稳定,更多的还是需要参考监管机构不断更新的“窗口指导意见”,所以内所律师比较辛苦的一点在于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4.在众多平内所平台当中,你觉得中伦有什么特别之处?转战内所后开拓客户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分享?中伦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我在加入以后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中伦的活力,这里整体的工作氛围和运营体制能较好地激励各个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中伦的团队协作也很多,在处理一些涉及领域比较多的复杂项目时,中伦在各个领域都能有业界最顶尖的专家给予支持,让我颇为受益。发展客户对年轻合伙人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捷径,主要渠道还是靠做项目过程中通过专业的服务来积累。我的第一批客户基础都是来自于以前合作过的外资机构(最近几年从国外金融机构回流境内机构也是一个大趋势),之后的客户则更多是在国内所做合伙人期间积累的。业务拓展这块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和我关系很好的一些中伦、汉坤、环球的年轻合伙人业绩都做得相当出色,主要也都是通过项目积累。5.你培养团队年轻律师有什么心得?对刚从事非诉业务的年轻律师有什么建议。我一直把团队律师看成自己的合作伙伴。不管多忙,都会坚持每一到两周为团队律师做一次结合项目和热点的专题培训。但是坦率地说,感觉培训律师最有效率的方式还是让他们在项目中学习和总结。比如曾经有一个代表国企的基金设立项目很复杂,对家律师聘请了华尔街声名显赫的一家基金设立领域大所,我就把我们团队没有参与项目的其他律师也列在邮件抄送名单上,也让他们参与讨论分析waterfall分层机制和fee structure等条款,相关国资监管要求,香港申请牌照资质的要求,以及和美国金融监管律师开电话会。虽然没有参与项目年轻律师的时间被“占用”来做培训,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为他们之后参与类似项目奠定了基础。我觉得对于刚毕业从事非诉业务的年轻律师来说,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在向mentor问之前一定自己先做好功课;2.不明白mentor的指示一定要问清楚,免做无用功;3.务必记好笔记;4.做好每日的to do list;5.注意和客户的沟通技巧;6.对于自己参与的交易要有“主人翁”意识;7善于总结每一个交易的核心技术问题。

【CLECSS 1249】专访李岚 – 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继【CLECSS 1246】《专访朱一–踏上劳动法合伙人之路》后,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六位CLECSS十大杰青李岚接受我们访谈。李岚现职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处理产品责任等法律事项。虽然不是出身顶级名校,但李岚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寻找事业突破。今天李岚会分享他的故事,希望对各位法律年轻人有所启发。《专访CLECSS2017十大杰青李岚–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李岚,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香港城市大学法学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本科。进美的集团之前,曾在广州执业数年。1.本科毕业后大约十年,从执业律师转到一个世界五百强公司做法务,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心路历程吗? 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回到10来年前,应该在大三时,我在天涯论坛读到一篇帖子,描绘民国东吴法学院学生毕业后如何用流利英文打国际官司的故事,透过文字我似乎可以想象他们在国际法庭挥洒自如的画面,顿感热血沸腾,觉得这辈子要是能成为这样的人也算不虚此生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就是“心路历程”的起点。那时打听到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法研究生是全英文讲授英美法,有东吴法学院当年的感觉,就报考了,也希望毕业后可以进入金杜之类的顶级律所工作。还记得金杜对外发布的招聘要求是“毕业于国内外著名法学院,硕士以上学历,通过中国司法考试,英文可作为工作语言,能承受较大工作压力”,由于自己任何一项要求都不具备,就希望一项一项地去满足。第一步先让自己实现“毕业于国内外著名法学院,硕士以上学历”,研究生期间练好英文和通过司考。可惜后来也没考上研究生,因此,这个“完美的职业规划”在第一步就失败。本科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开放大学(俗称“电大”)做法学老师,这一年教师的经历非常宝贵,让我学会如何精炼、易懂地将知识分享出来。但由于我念念不忘做“国际律师”的想法,第二年便离开电大去了位于广州的德赛律师事务所。德赛律所是我职业生涯真正的起步,当时内心一直有两个矛盾的心里:自豪和自卑。自豪的是每天用英文处理法律事务,有种非常清晰的上正轨的感觉。有一次自己在浏览纽约时报英文网站时竟然发现自己参与的项目出现某一天的头条里,非常自豪。自卑则是经验和能力不足,当时参与一个合资项目,发现对方无论商务或律师,英文水平都比我好得太多,虽然我靠勤奋和细心也能顺利完成项目,但自己所展现出来的水准和自己心目中的“国际律师”的标准差距实在很大。所以便有了通过去读LLM尽快提高英文水平的想法。那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涉外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都选择香港或新加坡仲裁,觉得这些合同日后发生纠纷总要有人处理吧,我何不在这个仲裁领域先成为专家呢。刚好机缘巧合认识杨良宜老师,他在香港城市大学开办仲裁法硕士英文课程,于是我便利用九个月时间跑到香港念完这个仲裁法硕士,英文算是提升到国际律师的入门水平,在仲裁领域也打下一定理论基础。九个月后我又回到德赛律所工作,但可能是因为香港读书时过于拼命了,眼睛出了点毛病,回到律所后还是一直没有治好。每次去看医生,总是被不断提醒不看或少看电脑,注意休息。作为律师,特别是非诉律师,“使用电脑审阅和起草文件”本身几乎就是工作的全部,要不看少看电脑根本难以做到。那段时间是我最绝望的日子,也深深体会到健康的无比重要性。经过内心反复的纠结和自我斗争,我还是决定离开律所,换一份“轻松”的工作,先慢慢让自己的病好转起来(如果还有可能好起来的话)。这样便来到美的集团做国际法务的工作,成为法务后,发现工作根本不“轻松”,相反,这个工作牵涉国际法律业务的方方面面,英文合同审核和谈判、跨境诉讼仲裁、海外危机事件、海外投资并购和全球合规等等,感觉压力比在律所还大,虽然名字不叫“律师”,实际上做的也是“国际律师”的工作,只是比外部律师更贴近“国际商业世界”核心。与律师相比,法务还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律师一般是比较被动地客观地提供法律意见和方案,让客户选择,客户选哪个通常并不勉强,法务则不是,必须根据自己的判决积极地想法设法去推动决策的方向。2. 可以分享一下在美的国际法务团队工作的有趣经历和体验吗?最大的体会是,只要是业务、法务、律师,三者同心协力,全力以赴去做的案子,就似乎“如有神助”,不会有太坏的结果。一个很奇特的体会是许多案件似乎都会有一个“真相呈现的时刻(Moment of Truth)”。对于案件事实不断深入了解后,总会在某个时刻,案件的脉络和枝节一下子清晰起来,突然感到“这就是真相”,随后自信性就会升起,觉得一切有了把握。有许多蛮有趣的经历。比如,有一次被派到美国处理案子,从夏天待到秋天,当时我刚好和老婆在谈恋爱,很期盼着早日回国。当时我和一起派到美国的同事两人都投入了100%精力,并肩作战,最终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也顺利在“入冬”前回国,只是当时同事买了好多夏天的衣服想带给老婆,最后都要第二年才能排上用场了。另外有一次有趣的经历也发生在美国,当时在美国出差准备当晚回国(行李已收拾,准备出发去机场),由于案件出现不利进展,要更改行程推迟回国,由于时间紧迫,当晚喝下大量咖啡可乐通宵工作,能力爆棚,第二天和一个美国同事极速驱车好几百公里到现场处理,然后赶上第二天晚上飞机回国,飞机上还偶遇硕士同学成为国泰航空的“空少”,问我吃鸡肉饭还是牛肉饭,幸运的是,这个案子处理结果十分完美。另外,还有一次和同事在某案件开庭前在香港律所办公室不断反复地回忆一些关键的案件情节到凌晨三四点,直到所有的关键细节都清晰地呈现,虽然看着香港凌晨四点空荡冷清的街头,心里却收获满满的踏实。3.美的国际法务团队曾获得“最佳法务团队”奖项。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美的国际法务的特点和成就吗?我觉得美的国际法务团队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国际化”,我们部门总监英文和中文都是母语水平,这样的人其实极其少见。我们可以见到中文是母语的人讲十分流利的英文,但我们也可以体会那流利程度到还不是“母语程度”,我们也会见到少数英文作为母语的人可以讲流利的中文,但是他的中文程度也不会是“母语水平。另外,我们团队成员全部可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实际上,即便在国内一线的律所,要实现全部律师都能够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包括阅读英文合同和口语交流)都是非常少见。第二是“当地化”,我们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会有具有当地资质的当地法务(当地人),我们还陆续将总部法务派驻到日本、新加坡和美国各地去工作,让法务工作更加接近市场。第三是“专业化”,在国际法务团队内部,不同法务的领域各不相同,有擅长投资并购领域,有专注于反垄断,有擅长知识产权领域,有专注于公司合规,我本人则比较专注在产品合规/产品责任以及国际仲裁领域。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可能谈不上优点,就是总体上团队流动性算是比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在美的法务团队工作一段时间后,得到历练和能力提升,面临的工作机会多了起来,当工作上面临一些困难或不开心时,就希望“换个环境”试试,好的方面是,团队成员离开后,还是会认可美的的经历,由于相互之间有保持战斗友谊,即便离开了,不忘自己是美的国际法务Alumni。我个人认为国际法务团队这几年最大的成就是从法律层面成功完成对日本东芝和德国库卡等几个重大战略性并购,有效帮助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拉开与格力等竞争对手的差距;其次是通过在合规、公司治理和合同管理方面的努力,使得公司迅速发展海外业务的同时也逐步培育起抵御重大风险风浪的能力。4.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说实话,从大学时看了那个东吴法学院的帖子后,成为“国际律师”的梦想种子似乎就植入到我的基因,生根发芽,使我一直往这个方向努力。我理解的“国际律师”不同于“流利英文的中国律师”。首先,能力上要达到英美国家优秀律师的专业水平,通俗讲是可以跟英美律师同一水平线PK。其次,英语语言能力能无限接近母语水平,如果用左右手来比喻,如果说中文是右手,则英文应达到左手水平;最后,“国际律师”应该不是站在中国视角去解读世界的律师,也不是纯西方视角的律师。民国法学家吴经熊写过一本书,叫《超越东西方》,我想借用这个书名来形容我对国际律师的理解,应该是超越东西方、不带太多文化偏见、专注于“普遍打动人心的真理”的律师。我希望自己专注在“国际争议解决”的国际律师,其实自入行以来,经常被告知,作为中国律师,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从事争议解决还是会先天不足,不少前辈也都是建议从非诉领域入手。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忠告太多了,让我反而“不信邪”,在一开始有幸从事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等热点非诉领域后,还偏偏刻意转到国际纠纷解决领域。我希望一辈子专注于该领域,和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一起努力,让以后的年轻人相信母语不是英语的中国律师要成为最优秀的国际争议解决律师并不是问题。这个理想听起来很“大”,似乎很难实现,不过我相信人的一生有足够长的时间让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我的梦想也就这么一个,那么只要我们往一个方向持续性地用力而不是分散用力,总会有所成就。比如,我现在正外派到美国工作一年,就可以借此机会把英文再提升一些,让自己更加开放地理解西方文化,避免狭隘地从中国视角去看问题,这样一年后的我又离这个梦想更近了一步。当然,一个人孤立地奋斗,往往容易感到绝望,实现理想的关键还需要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价值观相近的朋友,相互勉励,共同成长。另外,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开一家咖啡厅,最好可以在某大学的附近,然后把我最爱的咖啡与茶,最喜欢的书放在那,欢迎朋友们来在这里品尝咖啡与茶,畅谈梦想、学术和文艺。5.你本科的教育背景并不出众,对于和你有相似背景的同学,你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吗?我觉得要尽量少纠结于“外部因素”(如学历文凭、家庭背景、外部资源、机会等),多把心思放在内部因素(如能力、品德、学识等),内部的东西往往才是核心。当我们把问题聚焦到内部的东西之上时,我们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直面矛盾的焦点,最快实现突破。对于正在读法学院的同学或者刚毕业的同学,我有两个小建议,第一个小建议是不断找到自己的榜样,然后从他身上学习,这个榜样可能会不断地变化,但是,有一颗寻找榜样的心,自己就会不断地进步。最近在吴晓波的书中看到一句话,非常喜欢,“在这一生中,你遇到怎样的人,然后就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第二个小建议就是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同龄人,许多已经功名成就的人,年轻人去接触他们,他们可能不会花很多时间来深入交往(Simon和许多CLECSS友算是例外^_^),反而是同龄人之间可以深入交流,相互倾诉,相互鼓励,共同成长,五年八年后,回望一起走过的岁月,会特别感慨和特别的感动。另外,许多刚入行的朋友遇到一些挫折时可能就会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合适做律师,其实我刚入行的前几年,也是多次反复思考我是不是合适做律师,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个最优秀律师可能是几十种素质某几种素质的总和,如果说是26种素质(A-Z),有的人具备ABCDE但不具备FG,有人具备的是CDEFG但不具备AB,但是不妨碍他们都能成为优秀的律师。跟周围一些资深前辈律师交流过,也发现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都会遇到许多重大的挫折和失败,所以失败或挫折不意味着不合适,反而是意味着获得成长的机会,因为挫折和失败往往优秀律师成长的必经阶段。

【CLECSS 1246】专访朱一 – 踏上劳动法合伙人之路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继【CLECSS 1244】《专访唐江山 –从清华到海问合伙人》后,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五位CLECSS十大杰青朱一接受我们访谈。朱律师毕业华东政法大学,拥有近十年劳动法实务经验,法律圈里人缘极好。今天我们看看朱律师怎样成功当上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访CLECSS 2017十大杰青朱一–踏上劳动法合伙人之路》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朱一,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拥有近十年劳动法实务经验。1.你当初是怎样在众多领域选择劳动法的?我于2008年开始执业,彼时《劳动合同法》刚刚颁布,可以说劳动法是当时的“朝阳行业”,劳动争议案件开始井喷式的爆发。现在劳动法圈里很多有名律师,都是那时入行的。我一直认为,在相对较新的领域,年轻律师和老律师可以有更多竞争的机会。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和选择十分正确,劳动法领域几乎所有的重要法规都是在我执业后颁布或修改的,这意味着我拥有和其他执业经验丰富的律师有一样的“起跑线”。当然,选择劳动法领域还与我的个性有关,因为比起交易律师,我更喜欢从事诉讼、仲裁这样的业务,在庭上与人交锋,通过努力帮客户赢得想要的结果,对于我而言更富有挑战性。2.近十年的劳动法执业带给你什么乐趣和体验?劳动法执业带给我解决问题的乐趣。因为我的客户大多是公司,而中国的劳动法律体系对于雇主的要求是很严苛的,作为他们的律师,要有娴熟的法律技巧,才能够帮他们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遇到的难题。除了法律技巧,劳动法律师更是一份考验情商的工作。很多同学可能看过一部电影《在云端》,我们劳动法律师有一部分的工作,和电影里主角的工作相同——做裁员。在我们中国对雇主严苛的法律环境下,裁员谈判往往比美国电影中的更加艰难。法律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时候,更需要律师有亲和力和同理心,才能够说服员工和你签约。3.你在法律圈中人缘很好。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法律圈“人缘好”的心得吗?有一句话叫: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刚入行还是小律师的时候,就特别爱帮别人解决问题。无论是我的同事,还是那时候的网友,都知道中建中汇有个特懂劳动法的姑娘,于是他们有什么相关的问题都问我。懂的我就直接答复他们,不懂的我就研究一番再答复他们。刚入行的时候我就是在解答一个个咨询中成长的,那种咨询模式能让人把犄角旮旯的法规都找出来并且弄熟悉。后来,我就变成了圈子里那个特懂劳动法的专家,同事、朋友和同行有了的劳动法的案子,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我。帮助别人,即是成全自己。4. CLECSS的理念是“追求卓越,成功后帮助别人”。这些年来,你在圈中也帮助了不少人,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经验吗?九年前,当我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时候,CLECSS刚刚起步。那个时候我经常参加CLECSS的活动,法律界的前辈们在活动上会介绍他们在法律行业的经验,很多彼时的前辈成了我的好友,是我职业生涯上的“参谋”。如今,我也变成了小朋友眼中的“前辈”,我也以相同的方式来和小朋友们分享我的执业心得。通过CLECSS的社群,我认识了很多中年级、低年级的律师,他们在执业过程中,经常有择业、晋级、跳槽上的困惑,我尽我所能地在职业规划和未来事业选择上帮助他们。此外,我还开了一个公众号《每天一点劳动法》,原本是为了普及劳动法知识,加上给自己做市场。在运营公众号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日常工作中看不到的一面——真正需要律师的人,是请不起我这样的律师的。真正需要律师答疑解惑的人,往往是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律师一个小时收费的员工。尽管通过后台提问的人太多,我不可能给每一个人答复,但是,不忙的时候,我会尽量回答提到我公众号后台的劳动法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们。5.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实践出来?第一个人生理想肯定是成为我这个专业领域的顶尖律师,能够对劳动法的司法实践和立法有更多的话语权。实践的方法,当然就是专注于劳动法领域,继续沿着现在的发展路径做下去。第二个理想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一年前,我给人生定了一个“日行一善”的小目标,希望每天能够做一件好事,帮到一个人,如果达不到,就给腾讯公益捐点钱,或者在群里发个红包,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希望未来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即是我实现这个理想的践行方式。

【CLECSS 1244】专访唐江山 – 从清华到海问合伙人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专访CLECSS2017十大杰青唐江山–从清华到海问合伙人》 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唐江山,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法学院。加入海问前,唐律师曾先后在两所顶尖的美国律所工作。1.你是清华法学院正式成立后的第三届毕业生。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清华的法学教育怎样为你进入外所铺路?你其后去了Columbia读书,觉得美国法学院教育跟清华有什么不同?清华给我的两个重要影响,一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另一就是清华法学院的普通法系列课程。后者得益于何美欢教授,这系列课程倡导的案例研读、课堂讨论、写判决、模拟法庭等完全是英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法学课程风格迥异,很开眼界。这些课程培养了我对普通法体系的兴趣,提升了法律英语能力,是我毕业后进入外所的直接原因。清华普通法课程的训练也让我在哥大读书时游刃有余。大陆法学教育注重法学理论和条文的思辨,英美法学课堂则重视应用训练,在实例中观察和体会立法者、法院和执法者的博弈。大陆法学基础教育是培养法学家的教育,英美法学院更侧重培养法律从业者。两者各有千秋,又互有交融。2.你进海问做合伙人前,先后在两所顶级外所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在外所的工作经验吗?对于外所在中国的长远发展,你有什么看法?进入海问前,我曾就职于美迈斯和达维两家美资事务所。美迈斯在中国深耕多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法律人;达维进入中国刚过十年,但成绩斐然,在中国跨境法律市场的地位已不输其在美国本土。职业生涯从这两家外所起步的确是件幸事。回顾外所岁月,感觉外所是象牙塔,高端的法律业务、高大上的项目和客户、优秀的老板和同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后台支持,这些都无可挑剔,你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心无旁骛、认真做事。所以,在外所生存、晋升的秘诀就是把事情做好,把所有人都当成客户,让他们满意,建立信赖和依赖。前些年内资所发展迅猛,外所的光环似乎有些暗淡,但我仍看好很多外所的发展前景。未来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只会更加紧密,美国、香港等境外证券市场的吸引力长久存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也不可阻挡,所以跨境法律市场即便有短期波动,长期看来不会收缩。另一方面,英美法在全球法律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稳固、国际所一两百年的积累也决定了外所在中国有长久生命力。跨境法律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一切。3.你当时怎样决定从外所转战内所发展?在众多红圈所当中选择海问的原因?在海问做合伙人是怎样的体验?转战内所是个人权衡发展机会和执业领域的结果,恰好顺遂了内资所广纳外所人才的大势。当时做选择其实非常艰难,最终还是被内所更贴近客户、更接地气、执业领域更广、更加熟悉中国法律等优势所吸引。选择海问的个人因素就更为浓厚,十多年前曾在海问实习,是段很好的回忆,喜欢海问兼容并包、沉稳谦逊的氛围和文化积淀。此后不断在项目上与海问接触,对海问律师一以贯之的工作质量和专业精神很是钦佩。海问的合伙人有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的文化,这在今天的法律市场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文化加上“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也造就了海问内部浓厚的合作氛围,塑造了海问为客户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在海问,你很容易感到被信任、被尊重;在跟其他合伙人合作时也感到非常放心、顺畅。4.你对于培训年轻律师有什么心得?觉得现在的年轻法律人跟你十年前毕业时有什么分别?培养年轻律师方面我还是“新手”,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如何培训年轻律师、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得更快。我现在的思路简单来说是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不管是简单的法律研究还是复杂的交易结构设计,我都会让初年级律师积极思考、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站在合伙人和客户的角度去想问题。每个年轻律师都很难做到全面,我希望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长项,逐步建立自信,然后尽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法律人比我们当年更浮躁、基本功不扎实,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我们的错觉和偏见,他们的问题在我们身上都有或曾经有过,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忍耐,很快就能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我身边海问的年轻律师多是踏实肯干、积极上进的人,如果有差别,我觉得是他们的眼界更开阔,面临的选择也更多,选择从事辛苦的律师职业更是难能可贵。5.你长远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律师是可以不断挑战自我、获取成就感的职业,能长期做律师其实是不错的选择。人总是渴望可以在更大的平台,影响到更多的人,我相信未来法律人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做到。我也期待能有这样的机会,前途充满可能才让人憧憬。

【CLECSS 1239】专访李胜 - 专注TMT领域的汉坤合伙人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 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继【CLECSS 1235】《专访邵烨– 从复旦到方达合伙人》及【CLECSS 1237】《专访祁达– 从华政到君合合伙人》后,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三位CLECSS十大杰青李胜接受我们访谈。李律师毕业于人民大学法学院,在他加入汉坤前,曾在一所顶尖的美国律所工作近七年。今天我们看看李律师怎样一步一步在TMT领域专业化,在汉坤成功做上合伙人。《专访CLECSS 2017十大杰青李胜-专注TMT领域的汉坤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李胜,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人民大学法学院,主要执业为TMT的相关的融资并购交易。加入汉坤前,李律师曾于一所顶尖的美国律所工作近七年。1.你现在主要领域为TMT相关的融资并购交易。可以分享其中的有趣的经验/故事吗?TMT行业是新经济的代名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年轻化和创新性。经常做TMT行业的交易,最有趣的体验无疑是可以经常接触到当下中国最有创意和活力的年轻人,他们很多是85或90后,大多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和他们的交流碰撞可以让法律出身、偏向谨慎的我更开阔自己的思维。比如,我们最近代表很多投资人投资各式互联网金融企业。互金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监管层不断推出各种法规以规范行业的发展,但是互金公司总能想办法推出创新的产品,既可以做到不触犯监管红线,同时又能拓展业务。在提示客户潜在法律风险的同时,我其实非常佩服这个行业里创业者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2.加入汉坤前,你在一个顶级的美国律所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外所的工作经验吗?跟内所工作有什么不同?加入汉坤之前,我在Paul Weiss北京办公室工作了将近七年,业务基本集中在offshore的PE和M&A领域,做得很专。而汉坤的业务范围会更广一些,是一家专长于投融资领域法律服务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这几年基于客户的需要,我也和汉坤其他业务组的同事一起合作,涉及了诸多以前较少涉及的业务领域,包括基金设立、国内资本市场业务、知识产权业务甚至诉讼。涉猎这些业务反过来对于我做好本职的投融资、并购业务有很大帮助。从工作方式上看,像Paul Weiss这样的外所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内部培训、工作流程、质量把控、IP保护等方面积淀很深,确实仍有内所需要学习的方面。但是,内所的工作方式也有自己的独到优势,比如,在汉坤,我们会给低中年级律师更多的锻炼机会、更透明的晋升空间以及更多元化的执业方向选择,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律师因此从外所加入汉坤。从客户属性上看,外所的客户还是以国外客户为主,这些客户通常比较sophisticated,也相对职业化,但是灵活度和决策速度会略逊于国内客户。顶级内所的客户组成经历了一系列变迁。虽然外资PE/VC和跨国公司客户一直是顶级内所客户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中国企业和资本的飞速发展,目前顶级内所客户日益以国内客户为主。这些客户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强、反应快速,也很接地气,沟通较外资客户更为顺畅一些。3.你两年前决定离开外所,去内所发展事业。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在众多顶级内所选择了汉坤?业务方向的一致性是最显著的原因。加入汉坤之前,我在权亚和Paul Weiss工作了将近8年,专注于TMT行业的PE/VC和M&A。在我加入内所的时候,当然希望继续可以延续自己的执业方向,而汉坤在这些领域一直都是业内公认的领先者,也自然成为了我考虑的主要目标。从深层次上看,中国律师行业的大趋势是中国所业务发展的越来越好,而在这样的大趋势中,汉坤作为一家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的精英律师事务所,这几年迅猛发展的势头在业内更是有目共睹。好的平台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顺势而为,也让我的选择变得更加轻松。另外,汉坤的企业文化和氛围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或者直白地说,就是感觉投缘。加入汉坤之前,我并不认识汉坤的任何合伙人。一次偶然的机缘,一个朋友知道我考虑到内所,就安排我和汉坤的两位创始合伙人李朝应律师和晁毅军律师见了一面。我记得那是2014年平安夜的下午,他们俩很忙,我们总共只谈了短短的半个小时,但是这个过程中两位律师表现出的务实、睿智、坦诚和亲和力让我觉得挺投缘。会后汉坤很快就按照程序给我发了offer,我也很快接受了。有时候,人做一个决定除了考虑理性的因素,也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觉。4.在顶级内所工作非常繁忙,你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乐趣?首先,很多人觉得只有在工作之外才能找到人生的乐趣。事实上,现代社会里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是很难避免的。我们其实可以换个思路,发掘和拥抱工作带来的乐趣,比如取得新客户的成就感、帮助客户解决他们困扰的乐趣、和不同行业的优秀人士交流的乐趣。当然,工作之外有一些爱好,人生会更加丰富。我也有一些长期坚持的爱好,比如踢球,足球比赛充满对抗,需要力量、技巧、思考和配合,全身心投入后你会发掘很多乐趣;我还喜欢音乐,在家休息的时候,我会弹弹吉他,学学新歌,音乐充满了魔力,是表达自己的另一种语言。5.对于有志做TMT律师的年轻朋友们,你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忠告谈不上,我自己还在路上,不过可以分享一些心得: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好的信念,这样才会促使你不断跳出舒适区,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其次,和每一个行业的入门者一样,初年级律师应该从小事做起,把每一个工作(无论多琐碎)做好,逐渐让你的客户和上级建立对你的信任。第三,Be humble,律师行业毕竟是服务行业,谦卑的态度会让人受益更多。最后,TMT律师的方向也很多,比如TMT行业的IP律师、诉讼律师、交易律师。尝试和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细分领域,然后在那个领域精耕细作,只要坚持和努力,工作总会给你相应的回报。Last but not least - have fun!

【CLECSS 1237】专访祁达 – 从华政到君合合伙人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二位CLECSS十大杰青祁达接受我们访谈。祁律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后,先后在不同的顶级内所工作。在争议和合规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祁律师今天我们看看祁律师怎样凭着多年来的努力,在君合成功做上合伙人。《专访CLECSS 2017十大杰青祁达 -从华政到君合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祁达,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主要执业领域为争议解决和合规。1.华东政法毕业后,你一直从事律师工作。相信跟你同期毕业的同学或朋友过去十年转行的不少,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你在律师行业坚持那么久?坚持这么久的关键原因是除了做律师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笑)。言归正传,我觉得自己选择这一个行业,主要是源于自己的兴趣,也是源于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我在高中报考大学专业时选择的全部都是法律专业,大学阶段也非常积极的参与法律实践,有机会就去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司法部门实习,了解不同律师事务所/司法部门的运作方式和不同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方式,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适合从事律师这样一个职业,以及适合在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职业。后来想想,这些经历也成了自己在目前平台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回头看,我不敢说自己从事律师行业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从事律师行业,尤其是刚开始的几年,我觉得是非常艰难的。记得有朋友曾跟我讲过他做律师的体验:“律师职业,做诉讼心累,做非诉讼身累”。现在回想来看,不论诉讼非诉,都极其劳心劳力。尤其是刚开始的几年,很多时候你需要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独自面对各种难题。晦涩难懂的法律文件、摸不着头脑的法律研究、无从着手的法律分析、提笔生涩的英文邮件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回头想想,“困心横虑,正是磨练之时”。生平有所长进,大抵都在艰难困苦之时。大部分的律师能力,都要经历不断的打磨、回炉、锻造,才能逐渐培养形成。所以坚持的一个办法,就是内心把每个工作任务都当做对自己的挑战。这一关你过了,能力升一级,再接着过下一关;过不了,仔细反省总结,耐心找出问题,积累经验继续再战,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这些培养起来的能力不会随着你是否继续从事律师职业而发生变化,而是让你终身受用,这也是坚持的意义所在。过去十年其实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转行的不在少数,并且有很多人的转行可以说非常成功,有从律师到公司一路做到法务总监的,也有跨行业从事投资类业务,甚至还有一些转行做管理已经做到了上市公司的CEO,这些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人各有志,每个职业所能赋予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迥然不同的,就像有的人立志想成为法官/检察官,有的人立志想要做公司法务总监一样。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君合这样一个平台走到今天。君合的风格内敛沉稳、大气包容,非常适合想做律师的年轻法律人。有位多年前离职的同事曾经跟我提到他对君合的感受:“君合是一个可以把人变好的地方。”我个人也深以为然。2.你现在主要领域为争议解决和合规,可以分享一下其中的有趣的经验/故事吗?有趣的经验/故事非常多,下面我可以介绍下我对这两块业务的一些观察和体会:争议解决业务算是律师的传统业务,我记得自己在刚入行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以“不做诉讼业务”来自诩的,但是我相信现在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不多见了。在很多红圈所和综合性大所,诉讼业务占整体业务创收比例持续增长,在有些所已经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并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块业务讲究的是“厚积薄发”,早年有位合伙人跟我讲过:“做诉讼律师有点像做股票,做的好一定是做长线。”可能相对于其他业务领域的律师职业,诉讼律师的成长期间会相对比较长,也可能会相对比较曲折。举例而言,在某些非诉领域,有很多年轻律师可以非常快的独立带团队带项目;但是,在诉讼领域此类例子却相对不多见。这一方面是因为诉讼案件中客户对律师的个人信赖属性更高,另一方面也是诉讼对律师本身的综合要求更多。除了做好诉讼文本工作,诉讼律师还需要掌握开庭技巧、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临场反应、出众的表达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都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实战演练来进行培养。我有一位曾担任过法官的同事讲过,他最多的时候一年要审理三百多个案子,做梦都做到自己在开庭。也只有在这种类似的“浸润式”环境下,律师的执业能力才可能迅速提高。另外,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诉讼律师的书面工作其实并不比非诉律师来的少。我本人这些年处理了很多投资和股权类的诉讼仲裁案件,每个案件,在表面的开庭工作之外,背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案头工作。具体到庭审中的答辩意见、质证意见、向对方或证人的发问、辩论意见等等,我们背后都会反复斟酌推演,多次修改后再形成书面纲要(姑且可称之为律师的“剧本”),然后再在庭审中根据现场情况充分发挥,也因此多次获得法官/仲裁员的当面夸奖。当事人看到的是律师在现场滔滔不绝,其实背后大量的准备工作,可能已经数倍于庭审现场的内容。我个人还从事合规业务,最早源于多年前某跨国企业在华的商业贿赂调查。早年我主要从事的是反腐/反商业贿赂调查,最多的时候一年要和十多个不同省市的政府执法部门打交道,后来扩展到反垄断执法调查,近年来又逐渐拓展到环境/数据合规等新兴领域,工作内容也从以前的内部或外部调查,逐渐延伸到针对企业合规要求而进行的一整套合规体系的建立,包括企业内部应对政府突击检查的机制、合规手册的制定和完善、收购兼并过程中的合规尽职调查等等。我注意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国内目前从事合规业务的律师(尤其是中资所律师),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诉讼律师出身。我想,这可能一方面是源于诉讼律师常年和法院/政府部门打交道,另一方面在调查中比较善于向被访谈人进行发问和取证有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诉讼律师从事合规业务还是有先天优势的,两者在很多方面还能有效的进行互补。3.你做了合伙人一年多,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阶段跟以前资深律师时有什么不同吗?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做资深律师的时候主要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现在成为合伙人之后,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之外,还要参与开发、人事、管理等各个方面。我很庆幸自己在君合这个平台上,可以体会到很多合伙制的精髓,这也是在资深律师这个层面所无法看到的。随着对行业体验的不断深入,越能理解“合伙制”和“合伙人”的真正意义所在,我想,这也正是律师职业的魅力所在吧。4.你同时担任上海律协的反垄断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华政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等社会工作。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些社会工作为你带来怎样的体会?我本人其实没有特别刻意的去争取这些社会职务,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机缘巧合,但是只要有机会我非常乐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会去学校讲课,分享一些律师执业心得和实务经验,这些事情本身不会对律师业务产生直接价值,但我本人觉得很有意义。我记得自己当年做学生的时候,非常希望能有过来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些辅导,但事实上并没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如今自己执业多年,也有一些感悟和体会,我也非常愿意和比我年轻的人进行分享。我觉得人生不应该过于功利,很多时候,那些在旁人看来无利益的事就是如此,你用心做了,它就有可能潜伏在你的生命里,不动声色的帮助你成长,就像CLECSS这个组织一样。5.你长远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特别长远的人生理想,所谓“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可能就是最好的人生理想。但是,“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如果你内心真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深埋心底,用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决心去一一实现这些理想,不负韶华不负心,不负青春不负梦。

【CLECSS 1235】专访邵烨 - 从复旦到方达合伙人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1217】《CLECSS 2017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发关注。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一位CLECSS十大杰青邵烨接受我们访谈。据悉邵律师是去年CLECSS十大杰青孙可青的好朋友,是方达的前同事。与孙总不同,邵律师一直在方达坚持到最后,成为了方达的合伙人,主要执业领域为娱乐法,知识产权诉讼等。今天我们看看他怎样从复旦法学院,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成功。《专访CLECSS 2017十大杰青邵烨-从复旦到方达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邵烨,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复旦法学院,主要执业领域为娱乐法,知识产权诉讼等。1.复旦毕业后,你一直在方达工作,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你在方达坚持那么久?可能是因为身边有一群同事,他们在方达工作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甚至快二十五年(笑),仿佛在方达一直工作下去是种惯例,因此,在这之前我倒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仔细想想,能坚持下来的前提,首先是能幸存下来。我想到了在方达的头两年。那两年过得很煎熬,一方面因为大学教育与律师实务缺乏衔接,日常工作往往令我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我严重缺乏工作和社会经验,尽力交出的答卷往往离及格线仍差好远,现在看看根本就不make sense。那段时间,信心加速流失,以至于每天早上走进嘉里中心就开始条件反射地干呕,为了抑制条件反射,每天要抽好多烟。好在Senior和合伙人会经常主动帮助我回顾和检讨工作细节,在这个过程里,我习得了最重要、最宝贵的两个工作习惯:其一,是向同伴、客户甚至对手学习;其二,是勤勉工作,因为与其等着别人向我施压,不如先逼一逼自己。这两个习惯使我在方达幸存了下来。至于为何一直坚定地在方达呆十多年,一个非常真实的、但听起来挺好笑的答案是,因为一直都很忙,以至于一些诱人机会放在面前,我都会特别担心那些正在进行着的案件会不会受到影响,“要是我不在,客户该怎么办”——现在想想,我幼稚地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此外,感情上,想象要“斩断”方达“情结”、撂下事务所各位前辈往日对我的照顾和包容,对我而言挑战未免过于巨大。当然这些都是挺表浅的原因,往思想根源上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深深被方达的文化吸引,由衷地认同,从而结出了坚实的归属感。业界评价方达说得最多的是“低调近乎神秘”。据我观察,“Low-key”体现在方达的方方面面,就好像我们的员工dress code(对,我们还有dress code)要求办公着装“正式、略带保守”,再比如,内部会议时管理层会向大家介绍我们又在一块新的业务领域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对外宣传时历来是有分寸不吹嘘。不过,在具体工作中,从没有“低调”什么事,要形容的话,完全是“锋芒毕露”,原来方达身怀绝技的高手们对于自己技艺的那份骄傲,被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团队作战的配合和对服务质量的不妥协上去了。并且,最重要的是,方达有着理想主义的基因,在做很多事时不以得失为唯一标准,愿意做别人看上去“吃亏”的事。方达能对现状和发展方向不断进行反思和战略思考、并且有所取舍、有所不为,实为难能可贵,我想这是方达最吸引人的特质。初入职场时,一位资深合伙人送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八字箴言,对我职业发展观的形成影响深远。我想籍此与广大关注CLECSS的刚刚入行的更年轻的法律人共勉,只要努力不让自己失望,其他一切终会水到渠成。2.你现在其中一个主要执业领域为娱乐法。很多年轻律师对这领域很有兴趣,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娱乐法律到底是做什么的吗?正如各位理解的,娱乐法并非一部独立的部门法,我们通常理解的“娱乐法”领域主要指的是,与商业实践相关的各类法律规定和法律原则在娱乐行业的适用所产生的法律业务领域。传统上,娱乐行业主要包括电影、电视、游戏、体育、音乐、文学与戏剧七个组成部分。简要地来说,娱乐行业的商业实践,核心是文化产品的产出和利用,另一个重点是权利人对权利的行使和保护。因此,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从创作、传播到再次开发,以及权利人的权利保护和利益分配,是娱乐法适用的主要场景。娱乐法律师通常需要就与文化产品或权利人相关的融资安排、内容制作、权利转让/许可、代理、合作、出版发行和传播、物料采购、权利保护以及合规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非常高兴越来越多的年轻律师开始对娱乐法领域感兴趣,因为,只有更多的法律人参与进来,娱乐法领域才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此外,我相信,各位年轻律师在投身娱乐法领域前应该理解,娱乐法本身并不娱乐,绝不是打打游戏、看看电影、每天给网红女主播送火箭那么简单,相反,由于其中涉及复杂纷乱的法律关系,因而特别考较从业者严谨的法律素养和思维认知。最后,我建议,年轻律师在投身娱乐法领域前,能够对相应的行业以及其中的商业实践进行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出有价值、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建议。3.这些年来你处理过很多有趣的案件。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些难忘的故事/经验吗?最有趣的两个案件都还在进行中,请原谅目前无法披露,其中一个案件基础事实犹如“罗生门”,另一个案件则是戏剧性地一波三折,对所涉人士的“星途”有重要影响。除去有趣,办理的案件中确实有一些难忘片段,会在脑海中反复播映。我曾经“程门立雪”、用整整三天说服法院受理了一起在管辖问题上存在显著疑难的、外国当事人之间的商标权属纠纷诉讼。立案窗口法官的态度从冷眼相对、到逐渐被说服、最后给予认同,在这个渐续的过程里,她的眼神如星光明灭,牵动我的神经,这滋味至今难以忘怀。如果说,惟客户之信任不可辜负,那么,坚持和忍耐就是必须的付出,而这付出终会换来回报。在一个复杂的知识产权诉讼中,双方都提交了两千多页的证据,把案卷搬进法庭几乎用完了我所有的气力。要在海量证据中提炼出有针对性、说服力的辩论意见,依靠的绝不可能是临场的灵光一现(别逗了,这不是Legal High),而必须是细致的准备,只有仔细地梳理、比较,才能抓到对方证据中不起眼的漏洞。开完庭,主审法官特意绕过长长的审判员席,过来打招呼说“你刚才说得太好了”,那个瞬间我会一直记得,也会一直记得当时我正跪在地上试图合上装满案卷的拉杆箱。如果说诉讼是一场系统性的战役,那么,对细节的关注将决定要冲是否守得住,而准备的深浅则将决定战役的胜败。在客户已安排财务付款、下一秒就要签一份影视进口协议的当口,坚持建议客户再三考虑对方有所欠缺的授权链条,真的是需要勇气的。而最终确认对方并不具有大陆地区的许可权限的事实,是对这份勇气最好的褒奖。作为律师的责任心有时候不仅在于建议说了和没说,还在于关键时刻仍坚定地举着手。4.晋升合伙人后工作及/或生活上有什么改变?晋升合伙人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时间变少了,没有办法,只能“睡得更少”(方达人都懂这是什么意思),和母亲、女儿相聚的时间变得像过节一样值得珍惜。工作上最显著的改变,首当其冲是每天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领悟客户在法律问题背后的商业诉求、业务意图。懂法律知识、擅长法律技能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这没错,但法律服务的价值显然不应止步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还应当能够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或进行决策。为了提升服务的附加值,了解并满足客户在商业上和业务实践上的需求成为了核心课题。除此之外,工作上还有一些心态调整需要适应,比如,为避免低价竞争不得不放弃一些寻求低价法律服务的潜在客户,尽管他们的案件听起来好像很有意思。最近的烦恼是,适逢办公室搬新家,如何才能让办公室看起来不那么空荡荡呢?5.你可以介绍一下你业务的社会工作吗?你长远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由于常年超负荷工作,业余时间实在有限。但我很幸运,能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参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和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课题和活动。最近参加的是复旦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司法系统共同进行的“民商事案件庭审方式改革”的课题研究,与来自复旦大学法学院、德国康茨坦茨大学的教授进行了多轮交流,并参与了文案撰写和示范庭筹备等工作。2. 不定期地在金融机构客户和大企业客户的组织下,参与面向公益的pro bono项目。3. 借助互联网手段,通过LEGAL版权法和网游法微信群,与全国各地的法律人就著作权和娱乐法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4. 作为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的成员,从法律角度建言。其中,关于“群租”整治的提案被九三学社上海闸北支社选为年度提案。我长远的人生理想,是希望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样说会不会让人觉得假大空?但我觉得从点滴处、细微处所做出的努力尽管微小、纤弱,但与其他人共同努力汇聚在一起,说不定有朝一日能够推动中国社会巨大车轮的前进。这条道路非常漫长,我明白。譬如,从最近中国网民对辛普森出狱的反响可以看出,民众对于“程序正义”的关注度和接受度还很低。因此,只有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才能积淀出一个现代法律文化基础的轮廓,尽管道阻且长,为之努力和奋斗始终值得。我还有一个小小的人生理想,是希望和太太一起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独立、自强、幸福的人。

【CLECSS 1217】2017年十大杰出青年律师结果公布

作者:CLECSS
05月22日 | CLECSS
CLECSS于2016年举办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律师”评选,评选结果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今年我们继续举办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律师”评选。自7月底开始接受申请,经过一个多月来的评选,入围人选终于从众多优秀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我们热烈祝贺这十位非常优秀的法律界青年才俊!(此外,除了这十位杰青外,我们对三位青年律师做“特别推荐”)。2017年十大杰出青年律师评选委员会由几位资深法律人组成。在挑选这十位杰出青年律师时,我们的大原则是要挑选跟我们CLECSS平台理念一致的申请者。其中包括法律人对“Think Big; Do Big”理念的认同,对法律专业有卓越的追求,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成功后回馈社会。此外,我们也充分考虑各申请者不同的背景(例如教育背景,专业领域,所在地域及性别等)。纵观这十位杰出青年律师, 其中8位现职内所,1位现职外所,1位法务。内所方面,大部分都出身自顶级的中国律所(包括四个红圈所),其中7位已是合伙人,合伙人比例比去年CLECSS 2016十大杰青高。外所方面,今年获选的杰青任职于美国律所,之前有多年英国神奇圈律所工作经验。法务方面,来自一个世界五百强的民企。十位杰出青年律师本科毕业年份都在04年至08年之间,来自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其中6位曾到海外/香港深造,分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Stanford),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英国爱丁堡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他们十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追求精进,乐于分享,具备出色的杰出青年特质。我们将于年底举行的CLECSS 2017年年会颁奖给这十位得奖者。到时候大家出席年会就可以一睹这十位杰青的风采。此外,我们也对诸多申请者中的三位出色候选人作“特别推荐”,其中两位内所,一位外所。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青年律师,但由于“十大杰青”名额有限未能如列,但是仍然值得肯定和推荐。CLECSS十大杰出青年律师评选结果(排名不分先后,以地区/城市和姓名拼音排列) 得奖者  地区/城市  现职律所/公司 程博  北京  中伦律师事务所* 李胜  北京  汉坤律师事务所* 唐江山  北京   海问律师事务所* 董润青  上海  保华律师事务所* 祁达  上海  君合律师事务所* 邵烨  上海  方达律师事务所* 张征轶  上海  通力律师事务所# 朱一  上海  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 李岚  广东  美的集团(国际法务) 顾超  香港  Sidley Austin LLP *合伙人 #顾问律师特别推荐: 特别推荐  地区/城市  现职律所/公司 林蔚  北京  达晓律师事务所* 李伟华  上海  大成律师事务所* 周启光  上海  Baker & Mckenzie *合伙人以下是十位CLECSS2017十大杰青的详细介绍:北京:程博,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程博,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硕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目前担任中伦律师事务所公司部合伙人。在加入中伦之前,程律师曾在某知名国内事务所担任合伙人并在领先的美国律师事务所执业多年。程律师执业领域主要包括跨境并购、私募股权投资以及美元基金设立等领域。程律师被英国权威法律行业评级机构钱伯斯(Chambers &Partners)评为公司并购领域“被认可律师”,并被Legal 500引述为“PE buyout与基金设立领域的关键人士”。程律师善于从境内外两边监管要求及客户商业意图角度综合考虑,为客户在复杂跨境交易中设计优化的交易方案。程律师参与了约一半近两年中国买家发起并完成的芯片半导体行业跨境并购交易(包括最终通过美国CFIUS审查)。程律师对TMT、医疗、教育、人工智能等行业从初创期到后期的各轮境内外融资也深具经验。程律师目前担任北京创投联盟监事并多次参加国家机关组织的座谈会议。程律师代表的客户包括知名国资金融机构、境内外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民企上市公司。程律师热心组织参与法大校友会活动,同时积极向媒体投稿分享实务经验。李胜,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胜律师于2005年获北京工业大学法学士学位,并于200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他自2007年起开始从事律师工作,先后在北京市权亚律师事务所工作和美国宝维斯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工作多年,并于2015年4月加入汉坤律师事务所,目前任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工作地点在北京。李胜律师主要从事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兼并收购、外商投资等公司业务。李律师曾为众多市场知名的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战略投资者以及各行业的创业公司提供投融资、并购相关的法律服务,也为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直接投资、并购、合规运营提供法律服务。李律师对电信、互联网、媒体、科技、消费、教育等行业的政策法规、架构设计、资本运营、产业投资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了解。唐江山,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唐江山(Jackson Tang),曾就读于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目前是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唐律师此前在O'Melveny & Myers和Davis Polk工作多年,主要从事跨境并购、私募股权投资、证券发行等法律业务。加入海问律师事务所后,唐律师借助此前丰富的跨境交易经验,以及中外法律教育背景和执业资质,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多领域的法律服务,包括投融资、并购、证券、常年等法律服务,尤其是涉及跨境因素的复杂交易,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唐律师关注所内外年轻律师的成长,对初入职场的律师言传身教,喜欢通过讲座、培训、一对一交流的形式与他们分享业务和工作经验。唐律师愿意帮助到更多的年轻律师,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亦师亦友。上海:董润青,保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董润青(John Dong),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系、范德堡(Vanderbilt)大学法学院(LLM),2008年获美国纽约州律师执业资格,2009年获得中国律师执业资格。2010上海保华律师事务所成立之初加入,现为合伙人。董律师同时为CLL品牌及其下属中国劳动法网(chinalaborlaw.com)创始人。董律师长期致力于劳动法与人力资源实务与科研领域,并为众多大型跨国和国有企业提供各类劳动法律服务,董律师涉外经验丰富,同时擅长协助企业处理涉及劳动事务的国际商业争议。董律师是人工智能与法律服务快速交付领域的先行者,其所创办的CLL品牌在劳动与人力资源快速交付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董律师曾编写或合作编写诸如《最新劳动合同法案例解读(中英文版)》、《2012中国劳动法年鉴(中英文版)》、《HR全流程法律顾问》等书籍刊物并获得众多市场好评。董律师热衷帮助年轻人,曾参与诸多律协组织的青年律师分享活动与行业组织的青年企业家分享活动。其所组织开发的诸多法律工具亦为免费对社会与行业开放,是年青专业律师的成长指南。祁达,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祁达2005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随后在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祁律师目前为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其主要执业领域为争议解决和合规。尤其专注于投资类和公司诉讼领域方面的争议解决,其目前正在代理多个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审理的、有影响力的股权争议和投资纠纷案件。祁律师同时担任上海律师协会竞争和反垄断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兼职教授。祁律师热心公益事业和职业经验分享,乐于交流自己对法律行业的观察和体会。邵烨,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邵烨(Devan Shao) 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自2006年进入方达律师事务所工作至今,邵烨律师形成了鲜明的勤勉、细致、顽强的执业风格,尤其擅长处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和复杂的争议解决案件。凭借对相关市场的深刻理解,邵烨律师在有关影视、体育、游戏等娱乐法领域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邵烨律师服务于多家知名的国际娱乐业巨头,客户还包括众多高新科技企业、TMT领域的公司和奢侈品企业。在工作之余,作为民主党派成员,邵烨律师参政议政、藉法律专长建言献策,并积极投身沪上各高校有关知识产权和诉讼法的课程、讲座与课题研究,致力于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身边的青年法律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法律理想、勤勉正直的执业观念,戮力推进法制发展和社会进步。张征轶,通力律师事务所顾问律师张征轶律师于南京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后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LLM学位。自2005年起加入通力律师事务所,目前任通力律师事务所顾问律师。张律师专注于包括证券发行、投资、并购重组在内的资本市场业务领域法律实务,凭借优秀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了多项具有市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项目,包括洛阳钼业、凯宝药业、上海电气、千山药机、姚记扑克、赣锋锂业等多家公司的A股上市项目,代表国际高温耐火材料领先企业美国Unifrax控股收购A股上市公司鲁阳股份、代表A股上市公司永辉超市引入全球领先零售企业Dairy Farm战略投资、代表国际家电巨头美国惠而浦(美国上市公司)控股收购A股上市公司合肥荣事达三洋等。在工作之余,张律师也积极致力于公益及其他法律事务,乐于与更多的年轻律师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法律人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为创造更好的法律从业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朱一,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一律师2008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同年加入前中汇律师事务所,现为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一律师是一位知名的劳动法专家,现为中国劳动学会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她为众多高端客户提供过全方位的劳动法服务。朱律师的多篇劳动法专业文章曾在《新民周刊》、《东方早报》、Asia Business Law Journal等刊物上发表并被广为转载。朱一律师认同并践行Think Big;Do Big理念,热衷帮助年轻人,积极参与CLECSS的各项活动,包括向CLECSS投稿文章并开展执业领域相关讲座。广东:李岚,美的集团资深国际法律顾问李岚(Alan)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07),香港城市大学仲裁与争议解决学法学硕士(2011),香港仲裁司学会资深会员(Fellow)。Alan本科毕业后第一年在东莞开放大学担任法学讲师,第二年加入德赛律师事务所广州办公室从事外商投资和海外并购业务,开始律师生涯。2012年4月加入美的集团国际法务团队,目前担任海外合同管理和海外危机事件管理团队负责人。Alan自2010年开始执业兴趣逐渐转向国际商业争议解决,特别深根在国际仲裁和全球产品合规及安全领域。Alan希望坚持不懈地提升解决国际商业争议的能力,同时努力为中国产品合规和安全方面法律的发展贡献力量。Alan自职业生涯之初则开始积极参加CLECSS活动,与CLECSS共同成长至今。Alan亦积极参与广东地区各大法学院公益学生讲座,帮助法学院学生成长。香港:顾超,Sidley Austin LLP律师顾超,于华东政法大学获国际经济法专业法学学士和诉讼法专业法学硕士,后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获公司法专业法学硕士;现为美国纽约州和加州注册律师。曾先后于英国年利达律师事务所和英国高伟绅律师事务所的上海、伦敦和香港办公室工作,现任职于美国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主要从事公司并购、私募股权、企业融资、上市后合规,也协助跨国企业客户向USCIS申请L-1签证及美国刑事诉讼案件。顾超于2013年起热心参与CLECSS的各项活动,包括曾参与视频访谈、担任年会演讲嘉宾以及向CLECSS公众号投稿。此外,我们对以下三位青年律师做“特别推荐”:北京:林蔚,达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蔚律师,34岁,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具备自动化、经济学、法学的复合教育背景,主要执业领域是:知识产权、竞争法及信息网络相关的法律事务。北京律协协会竞争与反垄断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代理的商标、著作权、不正当竞争和行政诉讼领域的多起案件被评为相关法院的十大案例。此外,林律师还热于为行业内提供法律援助,2016年为157名中小游戏开发者提供法律援助,就手游新规提请国务院依职权进行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2017年,代表数十家应用程序开发者,就苹果公司涉嫌的垄断行为向国家工商总局和发改委进行举报,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林蔚律师于2014年与合伙人一同创办的达晓律师事务所在短短三年内,在知识产权、行政法和竞争法领域异军突起。 上海:李伟华,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伟华,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律师、合伙人,上海律协文化传媒委员会委员、上海济南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主要执业领域为知识产权法/娱乐法,尤其在文化影视传媒等领域具有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迄今代理知识产权案件上百件,并参与代理多起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诉讼,如琼瑶诉于正著作权侵权纠纷、《芈月传》著作权系列侵权纠纷、新加坡鳄鱼与法国鳄鱼系列商标纠纷等,目前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果麦文化、利达影业、南极电商等多家知名文化影视机构或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曾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浙江卫视、澎湃新闻、《文汇报》等媒体采访,就法律问题公开发表意见。参编《人民司法案例重述.知识产权卷(2011-2015)》、《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典型案例启示录》等著作两部,在《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华商标》、《电子知识产权》、《上海律师》、《检察风云》等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近20篇。周启光,Baker & McKenzie律师周启光现任职于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同时拥有中国法律职业资格及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周律师工作领域专注于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提供国际及国内税务咨询及筹划服务。工作之余,周律师热心公益、学术活动及户外运动。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上就中国税法和国际税法问题发表演讲,也在多家国内一流大学为同学们讲授国际税法相关课程,亦曾在多本国内外著名税务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周律师同时兼任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税法中心研究员、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中国区通讯员,还曾被任命为国际财政协会(IFA)2014年孟买年会中国区报告员。周律师本科201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并获法学学士学位,研究生201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并获经济法硕士学位,随后获全额奖学金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国际税法中心攻读国际税法高等硕士学位且以项目第一名的成绩于2013年毕业。周律师还曾于2010年一次性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六门考试。

【CLECSS 1185】Final Call - 2017十大杰出青年律师奖申请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自【CLECSS 1164】《2017十大杰出青年律师奖申请》贴子发出后,我们陆续收到大家的申请。一如往年,我们希望找到十位最优秀的青年律师。其中包括了(一)追求卓越,争取专业/学术成就;及(二)自己成功后,再帮助其他年轻律师,和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同时,我们也注重多元化,包括考虑城市,领域,教育背景,性别等多元化。我们平台的特点是,每年只专注一两个评选项目,所以所评选都是非常严谨的,只会要最能符合我们评选条件的。详情请见【CLECSS 1164】帖子。重温一下去年得奖者的背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自己是否合适申请,我们重温一下去年得奖者的背景。详情请见【CLECSS 852】帖子。律所/公司人数内所5外所3法务2 注:(1) 过去一年,其中一位内所的转了外所,一位外所的转了法务。其他都比较稳定。 (2) 我们接受法务申请,但该申请者一般需要之前有相当律所经验。(3) 内所的5位得奖者中,其中4位合伙人。城市/地区人数北京4上海3深圳1香港1海外1 注:(1) 过去一年,海外那位去了北京工作。性别人数男8女2注:(1) 我们非常鼓励女律师申请,保持得奖者的多元化。Final Call – 8月25日截止报名以上关于上届得奖者的描述,仅供参考。各位请于8月25日(周五) 前踊跃报名。报名详情请参阅我们的【CLECSS 1164】帖子。一如以往,CLECSS 无论是“十大杰出青年律师评选”还是“海外奖学金”,申请都是具相当难度的。以海外奖学金为例,成功申请率百分之六至七左右。不过大家如果能在这么多优秀的法律人中间脱颖而出,不失为很大的成功感。在此,我们期待截止日期前收到各位的报名,并祝各位申请好运!【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菜单”及“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想联系 CLECSS的朋友们,可以发电邮至 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164】2017十大杰出年青律师奖 (接受申请/提名)

作者:CLECSS
05月21日 | CLECSS
引言自2007年起,CLECSS开始做法律教育及就业讲座,今年刚好是十周年。我们见证了身边法律界朋友们一个一个追寻梦想。相信大家都知道,CLECSS的口号为Think Big; Do Big,背后包含了两个元素:(一) 追求卓越,争取法律专业成就;及(二) 自己成功后,再帮助其他年轻律师,和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我们身边不乏有此理念,并付诸实行的年青律师。去年CLECSS推出《2016十大杰出年青律师评选》,奖励追求卓越,取得专业成就,并愿意帮助别人的年青律师。得奖结果于【CLECSS 852】公布后,阅读量数万,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今年我们继续举办《2017十大杰出年青律师评选》,希望各位法律界朋友踊跃申请。(注:我们考虑的比重大约是75%专业成就,其余25%在于其他对于法律界及/或社群的贡献。)申请条件1.申请时年纪大约在30-35岁之间(即是大约1982年至1987年出生)。如果年纪稍为超出这个范围,CLECSS保留酌情权豁免。2.法律界有一定专业成就,认同Think Big;Do Big的理念,热衷帮助法律界(尤其是年青律师)及/或社会上其他有需要帮助的人。3. 我们接受具有执业律师经验的法务申请。申请条件及流程1.提供个人简历(1页纸)。2.写作:我法律事业的成就和梦想。(1页纸)。(例如:你有什么法律专业成就?你对法律界及/或其他社群有什么贡献?你未来5至10年有什么梦想?)3.至少一位提名人,每名提名人提供一封推荐信(1页纸)。4.请于2017年8月25日(周五)前,把以上(1), (2)及(3)发到clecss.education@gmail.com 。5.截止日期后,CLECSS会启动审阅申请流程,届时将按需要联系申请者,提供补充资料,面试或访谈。CLECSS 2017 “十大杰出年青律师”的权利和义务:1.每位得奖者获得CLECSS 2017 “十大杰出年青律师”的头衔及奖座。2.我们同时期待得奖者可以协助推广CLECSS的Think Big;Do Big的理念,推动中国法律教育及专业的发展。各位请于8月25日(周五)前踊跃报名,期待大家成为本届的“2017 CLECSS十大杰出年青律师”!

【CLECSS 1019】专访CLECSS十大杰青贺雯 - 从清华、哈佛到大成合伙人(修订版)

作者:CLECSS
05月24日 | CLECSS
引言今天三八妇女节, 我们趁着这节日刊发《专访CLECSS十大杰青贺雯 - 从清华、哈佛到大成合伙人》的修订版。贺雯是一位典型的哈佛才女,当年直接从清华本科考进哈佛。事业上,她从国际律所一步一步走过来,在MNC取得不同的体验,最后成为了大成Dentons 的顾问(合伙人级别)。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贺雯法律事业成长的故事。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她怎样在事业和家庭中间取得平衡。《专访CLECSS十大杰青贺雯 - 从清华、哈佛到大成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受访者:贺雯,大成合伙人,CLECSS 2016 十大杰青。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本科。先后在三所著名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及MNC工作。1。你当年从清华本科,怎样直接考进哈佛读LLM? 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哈佛LLM对你日后事业的帮助吗?我2004年从清华本科毕业后直接申请到了哈佛LLM,确实很幸运。一般认为有工作经验后申请LLM成功的几率更大,所以当时许多优秀的本科生没有直接申请哈佛LLM,我便得以在相对小的竞争中胜出。至于是哪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事迹使得哈佛青睐于我,我自己也无法得知,不过我想,应该是GPA成绩、托福成绩、大学几年参加的社会活动(例如,2004年我作为一员的清华法学院代表队在亚太区William Vis 国际商事仲裁比赛上获得了冠军)、推荐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与其他学校相比,哈佛更看重“leadership” 和“diversity”, 如果申请材料能够展现这些方面的特质,会更容易获得哈佛青睐。在我认识的哈佛法学院校友中,也有不少没有特别的社会活动业绩,但是喜爱读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见哈佛所谓的“diversity”, 不一定是种族方面的,也指的是专长、特别之处。哈佛LLM的背景对未来的工作是荣誉,也是激励。找工作的时候,律所会眼前一亮;会见客户的时候,会赢得客户最初的好印象。但是任何标签如果不配以真实的实力,更容易让别人失望。如果在工作中不能体现一个哈佛毕业生比别的学校毕业生更优秀的素质,老板会有心理落差。如果不能以专业素质赢得客户信赖,客户会认为名不符实。所以,哈佛的背景更是一种激励,让我时时不敢懈怠,不敢有负哈佛法学院这块牌子和他人的预期。2。你先后在三所国际律所工作,然后去MNC做法务,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当时事业规划的思路吗?MNC法务跟国际律所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在一家律所能持久工作多年非常好,换不同的律所也会有很好的执业体验。我所工作过的三家律所(Allen & Overy, Baker & McKenzie, K&L Gates)都是国际一流律所,但每家所中国办公室的老板风格、业务领域、管理模式都有不同,实际上这些经历为我后来自己到了合伙人级别时的工作打开了思路、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如果一直只在一个地方工作多年,可能会思维固化,认为所有事情只能是一个样子的。我热爱律师职业,但是因为工作实在太忙,熬夜加班没有节假日,出于个人生活的考虑,换到MNC做了两年in-house。 In-house的工作内容和节奏与律所很不相同,在律所的时候,律师是”fee earner”, 是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做in house, 更多是辅助业务部门防范法律风险,属于中后台。一方面工作节奏会慢很多,需要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另一方面,法务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一定被业务部门采纳,有时会感觉成就感不足。但是in-house工作时间比较稳定,假期有保障,对于需要平衡家庭特别是有孩子的法律人士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 3。你现在到大成(Dentons)做合伙人,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现在的业务和工作内容吗?我是2014年5月加入大成的,当时大成是中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在全国40多个城市设有分所。2015年初,大成和Dentons律师事务所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全球有7600名律师,服务57个国家,业务遍及加拿大、美国、欧洲、英国、中东、非洲、澳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整个亚太地区。这对于以前一直从事涉外并购、证券业务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许多中国客户对于外资律师事务所不了解,信任度未充分建立起来。大成原有的庞大的中国客户群体和多年积累的在国内业务方面的信誉,结合Dentons广泛的全球网络,为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带来了极大便利。一些大型中国客户联系我们时说,之所以找大成(Dentons), 是因为你们是唯一在相关国家/地区都有办公室的律所,我们需要一家律所提供整体服务。外资律师事务所多年的工作积累使我得以把握好这一机遇,熟练的用中英双语起草法律文件、参与商业谈判、在繁复的英文法律合同中梳理风险、提示客户。加入大成(Dentons)后,我除了完成若干项外商在中国投资的法律项目外,还为多家能源类上市公司及民营企业在南非、巴西、伊朗、澳洲等地的投资提供法律服务,代表北京市及平谷区政府就“2020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与国际组织谈判、起草及修改文件。我很幸运的在大成与Dentons合并的大好机遇下获得了业务机会,感谢大成的优秀平台,感谢在外资律师事务所工作多年给予过我参与项目的机会和指导的合伙人和同事。对于青年律师,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在年轻的时候珍惜每一个锻炼的机会,努力充实自己,积累到一定程度,当有好的机遇来临时,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4。你现在已经是有孩子的妈妈,同时是一个成功的事业女性。可以跟我们其他女律师CLECSS友分享一下怎样同时兼顾事业和家庭吗?在大多数领域里,走到高层的一般都是男性,这与女性需要生育和照顾家庭有关,也与女性的一些思维方式有关。但是在职场上,女性也会有优势。比如男性做事更专注,但是一般很难multitask。对于职场女性来说,multitask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必要特质。比如我怀孕和产假期间,虽然很多时间在家工作,有孩子在外屋哭闹,但是不影响我在屋内处理工作、参加电话会议。我也可以利用所有零碎时间快速在工作、孩子之间切换,甚至在工作劳累之余以陪孩子、做些家务作为休息。有了移动设备,我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邮件、给予反馈。有了孩子要说事业完全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保持事业稳步上升,处理好现有客户的工作、培训团队等等还是可以兼顾。

【CLECSS 1004】专访CLECSS十大杰青李程律师 - 从公司法律师到专注行业的交易律师

作者:CLECSS
05月24日 | CLECSS
引言【CLECSS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这十位杰青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找来第十位(亦即最后一位)CLECSS十大杰青李程律师接受我们访谈。李程律师曾在Hogan Lovells做了几年公司法业务,后来进入Covington & Burling LLP主要从事生命科学法律业务。今天的访谈,李律师会跟我们分享其“从公司法律师到专注行业的交易律师”的过程,在国际律所工作及参与校友事务的体验。希望各位CLECSS友会喜欢今天的访谈。《专访CLECSS十大杰青李程律师 - 从公司法律师到专注行业的交易律师》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李程律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及哥伦比亚法学院。现任职Covington & Burling LLP,之前曾于Hogan Lovells 工作。1. 您以前是从事公司法业务,后来是如何开始专注于生命科学行业并发展这一业务领域的?是的,我在前一家国际律所主要从事常见的公司法业务,比如并购、合资、私募风投、外商直接投资等。当时服务的客户涉及多个行业,包括TMT、能源、化工、生命科学等。在处理这些行业的法律事务过程中,我逐渐发觉自己对TMT和生命科学行业较有兴趣。然而,这两个行业相比起来,生命科学行业的门槛更高,监管更复杂,真正懂行的律师更少,从事相关法律业务的律所也屈指可数。因此,我当时认为与已经热门的TMT行业相比,生命科学行业可能是蓝海。当时我的职业方向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继续从事较为宽泛的公司法业务,同时适当地偏重于两到三个行业,另一种选择是在一个行业中深耕,把这个行业彻底变成自己的专业领域。之所以我最终会选择后者,主要是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某位实务教授的启发。当时教授在最后一节公司并购课上给同学们传授职业规划经验。他说在美国,客户对于一个资深交易律师的定位和认可往往并不是基于常见的法律执业领域,比如公司并购、上市、私募风投等等,而更多的是依据行业经验,比如TMT律师、金融律师、房地产律师、体育娱乐律师、生命科学律师等等。我当时深受启发,觉得美国作为成熟法律市场的代表,对律师行业经验的要求和认可,值得新兴法律市场学习借鉴。大家有目共睹,最近两年一些中国顶尖律所已经开始按行业划分团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法律市场也将像欧美成熟市场一样,涌现一大批专注行业的商业律师。我现在所在的科文顿律师事务所自建立之初就开始从事生命科学法律业务。时至今日,科文顿的生命科学行业团队拥有250多名律师,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包括行业监管、公司交易、知识产权、政府关系以及合规反腐。我自己主要从事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交易(包括并购、合资合作、许可、经销等)以及与交易相关的行业监管业务(如根据当地的行业监管制度与政策设计交易架构等)。一个大型生命科学交易项目就如同一道综合题,需要律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较好的解决,因此参与项目的律师往往不仅包括生命科学公司交易律师,而且包括行业监管律师、知识产权律师及合规反腐律师。而生命科学公司交易律师作为主导项目进程的律师,需要丰富的行业经验,这不仅包括对生命科学交易常见架构及条款的熟悉,而且包括对生命科学行业监管政策与法规的深入理解。例如,如果交易律师缺乏对生命科学行业监管政策与法规中特殊限制的了解,就无法认识到某些交易项目中不能通过单纯资产或股权并购实现客户的商业目的,而需要设计并购+许可或并购+合作的交易结构才能达到目的;如果交易律师缺乏对生命科学技术与产品注册审批流程的深入理解,就无法将milestone payment的条件与重要的注册审批节点有效地关联,也无法根据技术或产品所需满足的特定监管要求而撰写陈述、保证及承诺条款;如果交易律师缺乏对生命科学行业监管制度的全面认识,就无法对交易谈判中的争点进行有效取舍(有些看似重要的争点,即使对方得到了,在现行的监管制度下也很难实现)。生命科学行业法律业务之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与研究,希望有机会可以与CLECSS的各位同行多多交流。2. 可否可以分享一下您在国际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工作的体验?上海作为大陆地区最为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此设立地区总部,也吸引了一批批中外高端人才来此工作生活。跨国公司及人才的聚集也为国际律所开展法律服务创造了大环境。国际律所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们可以在全球所有办公室实行统一的文化、统一的理念及统一的专业要求,上海办公室作为全球团队的一部分,也时刻保持与总部步调一致并与海外其他办公室密切合作。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在与海外办公室合作进行一些跨国交易项目时,有时需要按美国或欧洲办公室的时间工作。对于年轻律师而言,如果可以在入行之初就可以进入国际律所接受系统培训和锻炼,将有助于拓宽国际视野并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3. 可否可以分享您做校友会工作的经验?对法律人建立人脉帮助大吗?很多朋友可能会担心校友会的工作会占用自己太多时间,其实并非如此。由于大多数校友工作繁忙,校友会的活动也不会特别频繁。如果自己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为校友会做一些组织工作,并在校友们的积极响应下举办讲座、论坛、文娱及社交活动,将有助于校友们建立联系并增进感情,也有助于增强校友们与母校的凝聚力。对于身在异乡的校友而言,在情感上,校友会是家,任何校友遇到困难都可以向校友会求助并得到帮助和支持;在事业上,校友会是平台,校友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沟通和合作。年轻律师应当积极参加校友会活动及其他社交活动,有效拓宽自己的人脉。当然,在社交活动中应当切记不要太过急功近利,而应当将心态放平,待人如已,广交朋友,并与友人们齐头并进。4. 您现在是很多青年律师的榜样。您对年轻人有什么忠告?绝对谈不上是他人的榜样,但是可以就自己对职业发展的思考,给即将入行或刚入行的朋友们提几点建议:第一,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背景或第一份工作而背上思想包袱。对于学历和学校不够出众或第一份工作不够理想的朋友们,不要因此放弃了追求。身边有很多实例充分证明,起点虽低但坚持努力的同行们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第二,求职和事业发展不应受到地域限制。每个地区法律服务市场的状况与当地经济结构与状况密切相关。如果希望从事的法律业务不在自己所在的地区,那么应当敢于为追求事业而外出闯荡。比如,对于许多中国内陆地区甚至广东、福建的毕业生而言,如果希望毕业后能够加入英美知名律所从事涉外业务,就需要选择背井离乡前往北京、上海或香港工作。如果舍不得放弃安逸的生活,那也就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志向。第三,应当有危机意识,时常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市场价值做出客观评估。这一自我评估的参照对象不仅包括自己所在律所的同级别律师(同一办公室及其他办公室的同级别律师),而且应包括其他律所的同级别律师,比如时常思考一下,假如把自己放到其他律所同级别岗位,是否能继续胜任工作还是会被淘汰。第四,应当不断学习钻研新法规新政策。如果说资深律师的优势在于经验的话,那么年轻律师的优势应当在于学习能力。第五,修炼基本功是关键。入行前几年的培训和锻炼尤为重要。如果能在入行前几年把基础打牢,之后的职业道路上会轻松许多。

【CLECSS 988】专访CLECSS十大杰青陈进进律师 – 从北大到竞天公诚合伙人

作者:CLECSS
05月21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这十位杰青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找来第九位CLECSS十大杰青陈进进律师接受我们访谈。陈律师在北京大学毕业后,从诉讼律师转战非讼,业务越做越好,非常年轻就当了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并在TMT领域取得一定成就,2016年入选多个评级机构的TMT顶级律师及年度项目榜单。今天的访谈,陈律师坦诚跟我们分享业务转型,平台选择,团队组建和客户累积的经验,希望各位CLECSS友会喜欢今天的访谈。专访CLECSS十大杰青陈进进律师 - 从北大到竞天公诚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陈进进律师,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之前就职于万商天勤深圳及金杜北京。1。您从北大法学院毕业出道时,做了几年诉讼,后来基于什么原因你转去金杜做非诉呢?相信很多法学院毕业生都会面临诉讼和非诉的方向选择问题,尤其在执业初期,我从业的十余年经历了业务转型,在公司制和合伙制事务所都呆过,也切身感受了深圳、北京法律市场的异同,一方面走了不少弯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体验。至于转型原因,有个人方面,也有行业方面。毕业时确实抱着对法律、正义的敬畏和满腔热情,但当时的诉讼执业经历让我从法治的理想主义逐步掉回中国的司法现实。三年多下来,业务方面似乎逐步有些起色,但内心犹豫彷徨,纠结了近一年,后来综合评估自己的性格和背景特点,还是决定转到非诉,面了几家所,包括中伦深圳和金杜北京,拿了几个offer,最终主要考虑我同学关系都在北京所以又回京。对于有同样犹豫的年轻人,个人认为:内在要考虑性格、爱好;外在可参考资源背景、律所平台,比如相对来讲北大做非诉的多一些、政法在公检法系统的资源强一些;长短期而言,比如从五年的长度来看,诉讼的积累对非诉工作意义有限,非诉的法律更偏实务甚至事务性,我当时虽然有心理准备,实际艰难程度仍大大超出预期,但从十年甚至更长的阶段来看,诉讼时期积累的以及后续持续关注的东西,除了显性的对写交易文件、谈判、深挖法理有帮助,隐性的对个人逻辑沟通能力、从进退两端全面考虑解决方案、管理客户预期等也大有裨益,所以时间越沉淀越感谢在万商天勤做争议解决时期的经历。尽管如此,如果有些人最初是为了所谓做律师的完整性而选择先做两年诉讼其实没有必要。2。您在金杜做得不错,当时是怎样从众多律所中,选择去竞天公诚做合伙人?金杜的体制决定了其梯队建设和培训机制是很不错的,国际化的氛围和参与众多优质项目非常有助于年轻人开阔眼界和在行业初期养成良好的执业习惯。我属于“半路出家”通过一些争取和机会进入一线非诉律所的类型,老板和同事对我也包容帮助很大,所以内心很珍惜这份工作机会、非常感谢金杜的培养,也抵御住了市场好时一些看起来优厚的工作机会的诱惑,在金杜工作了五年多,即使离开时也有诸多不舍。但如长期从事律师职业,可能迟早都要踏出市场这一步,一家律所的体制再好也不可能适合每个人的各个阶段。和同行业比较而言,竞天公诚在资本市场精耕细作二十多年,享有盛誉,内部氛围宽松民主、不拘一格,且分配和晋升机制也非常鼓励年轻人充分发挥潜力、多劳多得,加上我自己曾短暂在竞天实习过几个月,有很多熟悉的老同事,所以最终选择了来竞天公诚。3。你现在工作内容是什么?刚做合伙人头两年面对什么挑战?年青合伙人争取客户困难吗,你怎么做到独立后迅速成长为千万级合伙人的?我主要做投融资和境内外上市,但跟别的律师有点不一样,很多人都强调做过多少行业的客户,我非诉时期执业的这些年虽然也服务过不少行业,但现在却60%以上围绕TMT领域客户,甚至还作为co-founder短暂的参与过一家互联网企业创业,换一个角度和身份去理解融资、认识一家互联网公司,学习行业的语言,当然后来退出了,主业还是律师。从授薪律师到合伙人的挑战很多,有人说主要是案源压力,我认为只要业务过关、敬业勤勉,哪怕一开始困难一些,律师这个行当总能随着口碑和人脉慢慢积累起来客户,我觉得头两年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心态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虽然看似做着类似的工作,带着团队干活,但出发角度不一样,要考虑的问题和承担的责任就不同。对外以前决策和后果最终是老板承担,而现在需要自己对每个重大事项拍板、每份意见负责,看起来权力和自由更大,实则风险和责任无处不在,尤其某些业务是否、如何婉拒,要过自己心态关;对内以前是事务所和老板安排团队,现在需要自己考虑团队建设和搭配,尤其年轻合伙人,可能和团队律师年龄差不了几岁,关系既不能太随意又不能太刻意的上下级,对能干的律师如何想办法鼓励长久等等。律师行业精英荟萃,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年轻合伙人的挑战无疑是很大的,我算比较幸运,赶上不错的市场时机,加上我在小伙伴中独立比较早,有时间窗口效应,个人所聚焦的TMT行业也比较适合年轻律师去开拓。4。据我所知,您现在同时兼任投行的内核法律专家委员,及一些财经媒体的评论员,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体验吗?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原则下,一定的社会职务和曝光度是律师比较好的BD手段,也同时帮助你以非律师的视角参与到社会关系中,多层面评审一个项目,有利于更好的提供法律服务。5。今年你刚好本科毕业十年,您对现在的年轻律师有什么忠告?律师是一项没有天花板的职业,如果说有那就是你的个人能力,但要把律师做好却并不容易,大家能看到很多优秀的律师都有些共同特质,比如勤勉敬业、细致严谨,除此外,谈不上有什么忠告,我把前段给竞天新人培训讲“律师助理手记“时的其中几点体会跟大家分享:(1)成长阶段按部就班、能力提升野蛮生长。每份工作都是拿两份报酬,一份是到手薪水,一份是隐性的可变现价值,前几年后者往往更重要。律师职业需要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不要过早关心待遇的比较优势,心智、技术和资源积累到位了,你可能一年收入是前十年的总和还多;(2)观察身边优秀、成功的律师,有机会多交流学习,如能遇到肯点拨提拔的贵人/前辈,定要珍惜;(3)要有风险意识,不仅在于通过绕道高风险的项目避免触礁,更要通过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以提高甄别能力,不惧伪风险、有风无险、敢于创新,察明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漩涡;(4)客户在哪里,个人认为律师最大的客户来源是自己的同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同事间除了竞争关系更有合作互补,有一天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离开律所有可能变成你最大的客户,所以避免过度社交,经营好你身边的江湖;(5)持续投资提高自己,跳出舒适区,尤其要投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把健康当成自己最大的客户每周例会,克服惰性和疲惫,协调腾出时间、不吝小花费,越早越好;(6)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更新专业知识便捷性的同时,仍建议投入整体的时间梳理、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碎片化、自主思考被取代;(7)珍惜羽毛。【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菜单”及“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想联系 CLECSS的朋友们,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974】专访CLECSS十大杰青黄海律师 - 从深大到锦天城高级合伙人

作者:CLECSS
05月21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这十位杰青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找来第八位CLECSS十大杰青黄海律师接受我们访谈。黄律师在深圳大学毕业后,努力踏实地建立自己的客户网,在业务上不断寻找突破,组建优秀的团队,非常年轻就当了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今天我们一起看看黄律师怎样从深圳大学做到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访CLECSS十大杰青黄海律师 - 从深大到锦天城高级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黄海律师,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均就读于深圳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一直在锦天城深圳办公室工作至今。1、在深圳大学毕业,留在深圳工作,有什么优势?你怎么看深圳未来的发展前景?深圳大学是深圳的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与深圳一样,充满活力。深大的毕业生90%以上都留在深圳工作,故深大的校友遍布深圳各行各业。深大的学生相对自立、务实,能更好地融入深圳这座市场化程度高、工作节奏快的城市。我认为深圳的发展前景是很明显的,深圳在科技研发、金融资本、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会继续保持在全国一线城市之列,这些领域的发展必然提升法律服务业的需求与要求,我很幸运能处于这个大时代。2、你这么年轻做了高级合伙人,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取得客户的经验?怎样整合深圳和香港的资源?我本人的履历非常简单,研三开始在锦天城深圳办公室实习,毕业后正式入职并工作至今,从实习律师到授薪律师、二级合伙人以及高级合伙人,资深合伙人们对我比较了解也比较认可,期间给予了我很多成长机会。在客户开拓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立足专业与服务,认真做事、靠谱做人,逐步积累自己的口碑,客户自然也会越做越多。现阶段我们团队客户很多都来自于同行推荐、老客户引荐,少部分通过讲座、沙龙等市场推广活动或朋友介绍。我们团队的主要业务领域是跨境投融资、私募基金、债券以及融资租赁等结构化金融产品,很多客户由于深港两地都设有办公室,项目会同时聘请境内外律师提供服务,因此我们深港两地的律师、法务同行们多有交流与合作。我觉得CLECSS平台在促进深港青年律师、法务之间的交流课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此也非常感谢Simon的辛苦付出。3、工作中也会跟很多外所协作。合作上有什么文化的不同?有什么难忘的经验?因为项目关系,我们有幸与一些国际知名律所合作,总体合作都比较愉快,他们对中国的司法行政环境比较了解,我们也非常适应与他们的合作模式,双方并没有太多合作文化上的冲突。外所律师在专业态度、服务细节方面有挺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至于难忘的经验,那就是外所律师平时经常加班至深夜,但休假的时候基本可以不受干扰,这与外所律师习惯邮件与电话会议交流的工作习惯有关。我们内所律师通常在休假的时候也会被客户通过电话或者微信找到。4、你对组建和培训自己的团队有什么心得?我理解,一个好的团队应该是在专业分工、业务拓展、法律研究、服务客户等多方面形成良性循环和互相补位,成员在团队中得到最好的锻炼和成长,提升各自的专业领域和特定优势,并最终高效优质地完成客户所托。刚成为二级合伙人时,我还是采取国内律师行业传统的“合伙人+助理”模式,尽管业务每年稳步增长,但我很快发现这种“师傅带学徒”模式的瓶颈。我如果通过逐步培养助理或授薪律师的方式来建立团队,则至少需要八到十年才有可能建立稳定且专业的团队和实现不错的业绩,而期间已经错失很多业务和发展机会。通过对部分精品律所或者业内顶尖团队的了解,我觉得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公司化运作团队是我追求的方向。经过深思熟虑,我找到深圳办公室两名共事多年的资深律师一起探讨合作模式。大家基于共同的理想、情怀和目标,决定一起采用“事业合伙人+授薪律师、助理”的模式组建团队,通过优化各自的性格特点、专业优势、任务分工,并以项目为导向培养授薪律师和律师助理,以最优方式建立起一支专业团队。2015年初团队组建至今,团队成员已超10人,专业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业绩实现大幅度的增长。更为欣慰的是,期间部分授薪律师和律师助理在此模式下也得到快速成长。在锦天城前辈资深合伙人的支持与提携下,我于2016年8月晋升为锦天城总部高级合伙人,我们团队也获得锦天城2016年度优秀团队奖,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也让我们更有决心和勇气去实现团队更好、更高的目标。【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想联系 CLECSS的朋友们,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968】专访CLECSS十大杰青李佳佳律师 - 从北大到汉坤合伙人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这十位杰青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找来第七位CLECSS十大杰青李佳佳律师接受我们访谈。李律师一开始在一个外所工作,生活本来可以过得很舒适,但她喜欢富挑战性的生活,最后转去了汉坤律师事务所,并在该所晋升为合伙人。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李律师怎样从北京大学做到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访CLECSS十大杰青李佳佳律师 - 从北大到汉坤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李佳佳律师,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大学法学本科及硕士,之前曾任职一家英国律师事务所的北京办公室。1。您当年在北大毕业后,加入了一所英国律所的北京分所,待了三年。你当时有没有想过,就在外所一直待着,过一种比较舒适的生活?最后什么驱使你换去工作强度较大的汉坤工作?之前加入那家外资所的北京分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偶然,就是别人介绍认识了他们的一位香港律师,然后这家律所05年刚好刚刚开始开拓中国业务,要在北京设立一个office,我当时研究生期间因为研究生是3年的时间比较宽松,正好想到律所实习,也就去了这家office实习,成为他们在北京office的first employee,毕业时也就顺势留了下来。当时还是觉得外所挺高大上的,有点神秘,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事实上当时外所的工作也确实给我带来很多不可替代的体验,包括按照外所良好的工作标准养成了比较professional的工作习惯,合伙人管这叫“making of a lawyer”,认识了他们所世界各地很多来北京的合伙人,去香港澳门实习体验,也提高了一点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水平,所以在考虑离开的时候也有很多不舍,而且因为这家外所当时刚刚来开拓中国业务,业务还不算特别多,因此生活比较舒适,所以也会担心到中资所会不会太累,当时打听了一下同学说中资所晚上加班到9点多属于正常,觉得很不可思议,不过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在08年走出了改变的一步,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汉坤,面试的时候我认识了陈达飞律师,他让人如沐春风的面试过程进一步让我坚定了决心,他当时也说到跟很多外所比起来,内资所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前途可期,我也很认可,后来事实也证明了他所说的,最后我原来工作过的外资北京office被一家美国所收购了,而汉坤发展却越来越好。如果一定要说是什么驱使我在那个经济危机、工作不太好找的时候换工作的话,应该还是内心对成为一位独当一面、有能力的律师的期待吧,因为当时在外所所从事的很多还是辅助性工作,DD啊法律研究啊改改文件啊pitch项目的之类的,而且当时看起来以后几年也许还是这样(我觉得这和外所本身的机制以及这家事务所在北京刚开始开拓、业务不太饱和都有关系吧),而且因为没有留学过也没有拿香港或美国的执照,因此在外所有一种不是正式律师的感觉,能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有限了。2。汉坤的生意很好,工作强度比您之前的外所大。当初您是怎样适应过来的?是否增加了生活的满足感和充实感?其实我当时刚到汉坤的时候正好经济危机,工作强度不是特别大的,汉坤当时顶住压力没有裁员,是一家很有人性化的律所,给员工安排了很多内部学习和培训,后来第二年项目逐步多起来,因此是渐渐适应的一个过程。应该说整个换工作的过程恰恰让我体会到了有充实且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得的事情,这会带给人很大的安全感,尤其是在公司制的律所,如果没有很多工作反而需要心虚了,工作多才能说明大家对你的认可。3。汉坤在TMT方面很强,可以分享介绍一下你们汉坤TMT的团队和一些工作上难忘的事情吗?其实汉坤并非只是TMT很强,而是早期汉坤是投融资业务起家的,正逢中国互联网和风险投资的浪潮,因此顺其自然做了很多这方面业务,而其中最热点的恰好是TMT而已,所以我们的团队是交易团队,并非TMT团队,只是在TMT领域比较知名而已。汉坤是一家典型的公司制律所,内部按业务领域分成二十来个项目组,其中不少都从事资本市场、收并购和VC投融资的,这方面业务种类非常齐全,人员配置也很完整,并且我们的交易团队彼此之间、以及和所内其他业务部门(比如基金、诉讼仲裁、知识产权、银行金融、反垄断等等)都是紧密合作的,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firm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工作上比较难忘的事情的话还是特别大型的项目可能让人印象比较深刻吧,比如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13年代表腾讯投资京东,双方彼此战略合作的项目,这个项目工作量非常大,里面涉及3家FA和5家律所,而且时间要求也比较紧,我们团队一部分人在北四环的辽宁大厦里面被封闭工作了2周左右,每天都披星戴月的回家,另一部分人在所内(包括当时京沪深三地的有关人员)做DD和提供其他支持,最后在交割前一天大家连续工作了将近40小时,终于按时交割和公告的时候我发了一个“finally”的朋友圈,心里充满成就感。不过这种大型项目毕竟不是每天都有,我的日常工作很多还是在做一些和上面所说的大型并购相比金额相对没有那么大的PEVC投融资之类的项目,这种项目同样带给我很多正能量和幸福感,因为我本人非常喜欢各个项目上创始人们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甚至为了企业成功不计个人一时得失的风采,也很欣赏投资人对他们的帮助,不管是发展的很好的那些企业的锐意进取,还是资本寒冬下创业公司在逆境中求生存甚至突破转型的毅力,都带给我很多触动,能为这些企业和投资人提供一些服务和协助也给我的人生带来很多不同的东西,我一直认为我们不仅是把他们当作客户,而是和他们一起成长的,因此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4。现在终于做到合伙人。你对于那些有志做合伙人的年轻律师有什么忠告?我觉得终于做到合伙人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因为我本人其实没有把成为合伙人作为明确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刻意追求去成为合伙人,只是说汉坤本身是一个很为年轻人考虑的平台,它有很明确的晋升路径,只要努力工作,最后晋升合伙人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现在的年轻律师们也不用才开始工作一两年就考虑如何才能成为合伙人,从而工作和生活得过于功利,还是应该尽量打好基础,基本功扎实的人才到哪里都是很受欢迎的。但我也并不是说就要只顾埋头干活,当然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抓住时代的脉搏,比如说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就要对自己未来的业务方向有个判断和决定,而且也应该不断经营自己的人脉,为成为合伙人之后不断积累客户做准备,尤其是升到高年级律师的时候是应该更注意这方面问题的。同时,我建议年轻律师即使还不是合伙人,也要多学会从合伙人角度看待和接触客户,多培养business sense,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当作干活的律师,把客户当成合伙人的客户,这样会更好一点。【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想联系 CLECSS的朋友们,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915】专访CLECSS十大杰青林慕乔 - 从中国政法大学到通力资深律师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这十位杰青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找来第六位CLECSS十大杰青林慕乔律师接受我们访谈。林律师在其事业发展轨迹中作出了不同的尝试,从内所到外所,再转回内所。除了事业发展一帆风顺,热衷社会活动外,也有高大俊朗的外表。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林律师怎样从中国政法大学做到通力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林慕乔(Joe Lin),中国政法大学本科、香港中文大学法学硕士。通力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之前曾任职Debevoise, Greenberg及金杜等顶级律所。1. 您当年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去了香港读LLM。当时候怎样作出此决定?LLM那年有什么收获?决定去香港读书有些机缘巧合。与北京其他顶级法学院相比,大部分法大毕业生当年的去向基本上围绕着国内学术深造、报考公务员或应聘大国企这几个选项。最初,我并没有海外留学的想法,所以也不存在针对性的准备。幸运的是,毕业前夕参加了Simon在法大举办的介绍外资律所和海外法学院求学经历的讲座。犹记得Simon在讲座中提及的“魔法圈”、“白鞋”等全球顶级律所和自己在海外法学院的留学经历,对当年只识律师传统诉讼业务的我而言,无疑如同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恰好港中文法学院的凌兵教授和王江雨教授在法大宣讲,深入了解香港读书所需的要求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后,我便下定决心踏上香港求学之路。在香港一年多的学习生活,无论是本科时从未接触过的英美法教学方式、广泛的法律英语应用以及偏重对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都让我获益匪浅。我属于一个精力比较充沛兴趣比较广泛的人,在香港读书期间,我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毫不夸张地说,我充分享受了在香港学习和生活的每分每秒。现在回想起来,充实而丰富的经历使我之后的工作获益良多。2. 您后来毕业后去了深圳金杜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在顶级内所得深圳分所的工作体验吗?作为一个职场菜鸟,加入金杜的涉外并购团队是一件让人感到兴奋并且荣誉感爆棚的事儿,但是这种兴奋的感觉很快就被快节奏和高强度工作量所带来的紧张感取而代之,加上工作伊始发现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可能基本派不上用场,身边的牛人又很多,开始阶段会经常感到慌张和失落。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发现律师这个行业真的是需要静下心来不断积累和学习,并且一点都偷不得懒。影视剧中律师们衣着光鲜地参加各种高bigger谈判往往并不常见,相反地,最初的工作大多是一些很耗力又烧脑的基础工作,例如翻译、法律研究和尽职调查。但正是因为这些对非诉讼律师而言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把我这个职场菜鸟逐步拉入律师职业的正轨,所以非常感谢金杜各位同事和朋友过去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根据我在深圳金杜工作过的经验,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的涉外法律市场主要面向总部或核心业务位于香港的跨国集团企业。例如,我们曾协助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完成在南中国区布局的数个深水货运码头项目,并于2011年成功协助分拆和记港口信托并在新加坡上市,该交易融资额达58.32亿美元,超越新加坡电信于1993年的纪录,成为新加坡有史以来集资额最大的新股发行,并被钱伯斯等多家知名法律杂志评选为当年的年度最佳交易。3. 您后来转去国际律所,分别在Greenberg和Debevoise工作,给你又怎样不同的体验?与金杜等顶尖内资所相比,Greenberg和Debevoise这两家美资所在华的人员规模小很多,也更加依赖于其美国本土的优势业务领域和客户资源。Greenberg在华业务更侧重于公司合规和调查。如某美资世界500强公司在华持续数年的大规模内部核查与审计便是由KPMG和Greenberg牵头,涉及到其遍布全国的几百家分公司。作为该客户聘请的第三方法律与合规顾问,我们曾先后走访二十余个省份的数十个城市,为各分公司的运营部门提供相关培训并因地制宜地协助制定其企业内部合规程序,该项目也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神州行”。Debevoise则利用其根植于纽约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传统专业优势,主要为各大投资基金和跨国保险巨头的在华投资与国内保险集团实施“走出去”提供服务。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内财团出境收购海外保险公司的势头愈发迅猛,这不仅与欧美低利率环境下的低成本资金和人民币、美元的高收益资产形成错配密切相关,也与越来越多的投资企业意识到保险浮存金作为低成本资金来源,可以降低杠杆率有关。我也恰巧在Debevoise参与了几单收购境外寿险公司的交易中,并有幸与纽约、伦敦和香港的合伙人与资深律师共事,从他们身上学习顶尖英美所律师在设计复杂的Deal Structure、与当地金融管理局和保监局进行沟通的经验及起草高质量的交易文书的高超技巧。4。最后又基于什么原因转回通力做资深律师?您对将来有什么期望?回通力实际上还是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的选择有关。一方面,随着中国法律市场不断走向成熟,顶级内资所与外资所在涉外商事法律服务领域的水平差距近年不断缩小;另一方面,虽然在Greenberg和Debevoise的经历帮助自己积累了不错的跨境投资项目经验,但作为一名主攻在华收购和投资法律服务的中国律师,如果未来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业务和客户群体,则回归内资所执业便成为了不二的选择。加入通力是考虑到通力在金融机构和基金投资、公司跨境收购领域建立的良好声誉和丰富的客户资源。通力的客户既包括世界500强、国内各行业的领先国企、民企,又有众多新颖的初创型企业;同时,通力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合伙人与律师,在各自业务领域均为首屈一指的行业专家。这样无论是从感受项目多样性的角度出发,还是寄希望于从各位业界翘楚身上不断汲取经验和提高自己,都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平台。我在通力主攻的方向与过往类似,仍为跨境的公司收购与重组、PE/VC投资及其他公司法律业务。在行业类别上,除了较为常规的传统制造业、金融与TMT行业项目之外,通力近期着力发展的体育和娱乐法律产业投资亦成为我的主要工作领域,目前已先后承办或参与了多单国内外影视节目制作与发行的投资项目,同时亦代表客户与英超等高度商业化的海外职业体育联盟建立长期的投资或合作关系。5。我知道您现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例如母校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友实践活动,并受聘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商管理研究中心金融部。可否分享一下您其中的观察和收获?说来惭愧,虽然内心里希望能够为法大献上些许绵薄之力,但一方面由于身处上海,另一方面限于平时工作繁忙,并未能够按照设想比较深入地参与研究中心组织的活动。然而,无论工作抑或日常参与的社交活动中,还是有机会能经常接触到不少法大校友,尤其是在各大顶级内、外资所中都能见到越来越多的法大校友担当团队骨干,不禁让我感慨现在年轻校友们在眼界、学识和经历等方面均远超我们当年。自己执业越久,越觉得律师是一份有需要有恒心、需要持久毅力的职业。无论是从专业角度不断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还是从为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这样崇高而宏大的命题出发,都需要更多有抱负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国的律师行业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我经常勉励自己的话,也希望能与立志将来投身律师事业的年轻人们共勉。【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想联系 CLECSS的朋友们,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891】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徐东林- 从南大、君合、哈佛到娱乐产业投资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我们已做了四位杰青的访谈。今天我们找来第五位杰青徐东林(Justin)。Justin 是法律圈中有名的年轻才俊,在君合发展得很顺利,但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两年多前毅然留学美国哈佛法学院读法学硕士,然后做自己喜欢的娱乐产业投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他怎样“从南大、君合、哈佛到娱乐产业投资”。《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徐东林- 从南大、君合、哈佛到娱乐产业投资》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徐东林(Justin),,南京大学法学本科,上海财经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现任职于华人文化,之前曾在君合上海和美国盛智洛杉矶工作多年。1. 您南京大学本科, 上海财大硕士。当时候怎样决定在上海发展,怎样进入君合呢?来上海可能是冥冥自有天意。从南京到上海对于一个立志做非诉业务的律师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我不是。我当年更想念中文或新闻,本科考虑过出国也考虑过去500强做管培,即使保送研究生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真正“认命”是通过中国司法考试之后。当时复习中国司考挺辛苦的,所以当时想如果能过那就是天意,过不了就转行。南大我就不说了,人对本科学校都格外有感情,我也一样,过去也说了很多。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选择保送上财,背后确实有些故事不赘述了,但这绝对是个正确的决定。尽管在法学圈不太有名,而且真的锐意进取并且有创新意识。上财当年可能把最好的资源和荣誉都给了我这个非嫡系,我做过校学生干部,担任过Jessup辩论队长,第一份正式的法律实习——GE法律部也是在上财找到的。说到GE也很有意思,GE有很规范的法律实习生项目,至今我和GE当时的Supervisors冯建妹、吴珍、Lucy Xu以及众多实习小伙伴还有联系,也是从GE开始我对所谓的高端法律市场有了认识。进入君合也是因缘际会,我当时准备申请出国,只是想找家律所实习为以后回国找工作铺垫,而君合在我心中是最顶尖的律所,当时面试以后就开始实习了。实习到一半我收到了NYU的offer,但抱着有始有终把实习做完的心情继续加班加点,这样一加就干了四年多。2. 君合以培训严谨有名,您可以分享一下那几年的工作的苦与乐吗?第一份工作就如同本科学校一样,人是很难没有偏爱的。尽管我也听过很多不同意见,熬夜加班也是常态,但我真不觉得苦,不夸张地说我在君合几年的感受近乎完美。关于君合以及如何做非诉律师我就不多说了,何侃律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建议大家参阅何律师之前在CLECSS登载的采访。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人和团队,业务精湛的律师很多,做顶尖交易的律所很多,相较之下能不能长期留住人更多是看一个所的文化和氛围。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首先是在君合的劳动法团队,师从我国劳动法泰斗马建军律师。抛开马律师彪悍的职业履历(曾被Chambers评为中国劳动法Guru),他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一个坐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侠客(此处应配东邪西毒的《天地孤影任我行》),非常有智慧而且大气。另一个我想提的是我的饭团(我们当年一批实习转正的小伙伴),我非常幸运可以遇到这些优秀、品性纯正又很可爱的人。尽管大家现在都已经散落天涯也进入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尽管经历了团友离职、结婚(包括团内通婚)、出国、成了XX他爹他妈等等的deal breaker之后,我们依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君合像我们这样的饭团不少,我们因这个平台聚在一起,而我们彼此的感情也吸引我们扎根在君合。君合的名字起源于“君子之合”,我想这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至少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注:Justin 与饭团) 3. 在君合做了几年,当时候怎样下决心去哈佛读LLM?在哈佛法学院读书又是怎样的体验?读书是心中一直有的念头。现在回头看LLM真的很短,但过得很充实,除了读书之外,托小伙伴们的福去了美洲不少地方,参加了学生组织,给老师做RA,在美国找工作,是很宝贵的人生经历。在哈佛法学院读书当然很光荣,但这两年最大的财富是我遇到的很多有意思的人与事。比如我有个很好的JD朋友,他原来毕业以后会循规蹈矩地去做Big Firm律师,但他很爱音乐也很爱表达,在3L的时候“不务正业”地灌录了一张Rap唱片把在HLS的感悟都写进了歌里,最后他放弃了律所选择了更感兴趣的工作;我们读书那年美国发生了布朗枪击案,当时黑人同学在法学院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有一天中午他们组织了集体卧倒,我走出图书馆就看到草坪上黑压压倒了一片学生;后来我在洛杉矶时发生了纽约华裔警察Peter Liang事件,我看了很多相关报道,包括对这个事件本身以及评价华人作出的回应。这些人与事独立来看没什么联系,但潜移默化之家按让我更了解和关注美国社会不同的人(比如白人、黑人、ABC等等)是如何认识自己,他们珍惜什么,如何表达,如何做选择。虽然其间不少人与事我并不认同,但它们对于一个很东方的我来说很有趣,也让我对“Individual”,“Minority” 和“Diversity” 有了更深的理解。近期郭川先生失踪的消息牵动着大家的心,建议大家读一下他之前写的《执着的人是幸福的》,我觉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价值观的碰撞。4. 您后来哈佛LLM毕业后,决定留在美国律所做娱乐法,其后进入了娱乐产业投资领域,可以跟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有此事业改变?在赴美之前我就希望自己能专注于感兴趣的产业,了解商业运作以更好地践行法律,也和朋友聊过,当时的判断是自己对文化娱乐产业感兴趣,但没有敢想能在好莱坞做娱乐法。这个念头在哈佛继续滋长,我在冬季学期学了娱乐法,之后又学了知识产权法,蒙朋友引荐,在毕业后加入了Sheppard Mullin世纪城办公室的娱乐交易团队。好莱坞主流律师圈比较封闭,不招summer intern,不在乎名校背景,更看你的能力和行业经验,真正在其中的中国人据我所知不超过5个,而Sheppard在这个领域是顶尖的,有这个机会确实很幸运。在Sheppard我接触了美国很多不同类型的娱乐交易,从电影、体育到戏剧,有并购、购买版权、电影融资、电视剧制作、艺人endorsement、广告植入等等。庆幸自己还算努力,表现受到了合伙人的认可,并且通过了加州bar,成为了团队的第一个外国律师。但最近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放弃刚抽到的H1B回国工作,作为初始成员之一加入华人文化的法律团队。有一部分是家庭原因,但更多还是出于职业的考虑。我对自己职业判断有几点,一是我的根在国内,如果有合适机会就愿意回国;二是我希望专注于文娱媒体和相关产业;三是我希望能深度参与产业内最顶尖和前沿的业务。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想回国工作,只是想和华人文化的一位朋友聊聊国内产业的发展,大家聊得很投缘便开始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在接触的过程中,我感觉公司无论从愿景文化、团队的专业度、交易类型和质量都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挺信缘分的,尽管当时也有一些别的机会,我也没有再考虑便回国了。从西雅图回上海的飞机上有一刻还挺唏嘘的,这便和美国的一切说再见了。不过就像我很喜欢“Adventure”这个词来形容人生,虽然面对未知我们都会忐忑,但对新的工作和挑战我更加充满了期待。(注:Justin与饭团) 5. 您是很多年青律师的偶像,哈佛才俊,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你在此有什么想跟其他年青法律人分享的吗?不敢当,我一直提醒自己毕业了就要淡化哈佛标签,以实力和表现而非学校赢得别人的认可,此外不要好为人师,第一比我出色的人太多,第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也不要复制别人。这里厚着脸皮给大家几点自己切身体会做参考,首先建议大家找到并且发展自己的“unique value/strength”。这里有两个方面,一点是“unique”,就是比较优势。我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好莱坞能找到Big Law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会说中文,懂中国而且确实为团队加强了中国业务。这是我和美国律师的比较优势;第二是“value”,就是对你的雇主是有用的。十年前好莱坞根本没有中国业务,那我中国背景再好对律所也是没有value的,它没有需求,但这两年中国风在好莱坞劲吹,也给了我们机会。引申开还有两点,一个是“势”,咱们不经常说要做风口的猪么,在选择发展你的unique value的时候虽然要看你的兴趣,但也要考虑一下“势”。比如在外商审批已经日渐简化的今天,如果还在拼命研究FDI,那肯定是不合适的;第二,剑走偏锋不足以出奇制胜,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尽管中国风盛行,但好莱坞的主流公司,如主流律所和大studio里的中国人还是凤毛麟角。对律所而言,中国背景只是锦上添花,你是不是过了加州Bar,你的法律基本功是否扎实,你的drafting skill和language如何才是决定雇佣的关键,也决定了你能否生存和胜出。还有一点比较鸡汤但确实是内心想法,希望大家在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保留一点理想主义。最后,以我很喜欢的美国最高法院法官Ruth Ginsburg的话结尾,这是她被问及希望世人如何记住她时给的答案,“Someone who used whatever talent she had to do her work to the very best of her ability. And to help repair tears in her society, to make things a little better through the use of whatever ability she has。”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有底气说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并祝大家好运。

十大杰青访谈 / 共有2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