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杰青访谈 / 共有24篇文章

【CLECSS 887】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刘群敏 - 从西政到华融国际法律顾问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孙可青接受了我们第一个访谈【CLECSS 867】《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孙可青 - 从西政,方达到滴滴出行总监》。今天我们找来第二位西政校友刘群敏。过去十年,刘群敏律师在事业上不断追求不同的尝试和突破。当然,刘律师还有非常帅气的外表。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他怎样从西政毕业做到华融国际法律顾问。《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刘群敏 - 西政到华融国际法律顾问》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刘群敏(Aaron),华融国际法律顾问,西南政法大学本科,香港中文大学法学硕士。之前曾任职君合,Mayer Brown JSM 及Eversheds。1、您在西政毕业,为什么毕业后去了香港中文大学读LLM?我从小在深圳看TVB的律政剧长大,成为一名律师是一直以来的理想。香港奉行精英教育,中国内地只有高考状元或成绩拔尖的学生才有机会被香港的大学录取,能进入香港高校读书意味着将获得更好的深造或就业机会。虽然错过了到香港读本科的机会,但我有幸进入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西南政法大学,感受“学思践悟,笃行致远”的西政精神,并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受益匪浅,比如与孙可青师弟(现滴滴出行法务总监)一起被选入西政代表队参加西南地区首届模拟联合国比赛并被评为最佳代表队。然而,去香港读书是当时未了的心愿。在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实习期间,通过一位在香港读书的西政校友,我了解到赴香港读LLM的有关信息和申请步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向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法律学院分别递交了研究生入学申请,也许运气比较好,后来陆续收到了他们的录取通知书。由于香港大学发出邀请的时间较晚,虽然香港中文大学的法律学院成立时间不长,但考虑到其综合实力和学术声誉也不错,因此我接受了后者的邀请。事实证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水平很高,校友影响力也很大。除了传统的普通法LLB和JD路径以外,有5年或以上执业经验的中国律师,可直接通过香港律师会的海外律师资格考试(OLQE)取得香港律师执业资格。如果选择在香港读普通法LLM,可申请免考海外律师资格考试的口试科目。2、香港LLM毕业后,为什么立即回国内发展?可以分享一下您在深圳君合的经验吗?香港LLM毕业后,我加入香港孖士打律师行(Mayer Brown JSM)并在其北京代表处的建筑与争议解决团队工作,主要为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太古地产、恒隆地产、九龙仓集团等港资开发商、彭博(Bloomberg)及北京政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孖士打律师行于1863年在香港成立,现办事处遍及美国、香港、中国内地、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因为遇到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且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我选择了回国内发展。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后,考虑到只有在内所才能正式实习并成为一名中国执业律师,且父母在深圳生活,我便加入了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的深圳办公室。在深圳君合,我主要从事境外上市、兼并收购、房地产结构化融资(以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形式)、外商投资、劳动与诉讼等领域的法律服务,当中遇到不少跨领域、法域的项目和案件。受惠于君合资源统一、客户共享的管理机制,不论是君合内部协作完成的项目,还是君合牵头协调境内外律所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深圳君合均能在君合的大平台上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体验。众多客户中,让我印象最深、压力最大的是苹果公司。在香港、深圳合伙人的指导下,我主要负责为苹果公司的北京、上海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即苹果旗舰店或零售店)提供全程法律服务,从租赁登记、外资审批、工商登记、卫生许可、税务登记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增值税普通发票和专用发票申请等流程的每一个细节、障碍和进展均需向苹果公司美国加州总部汇报。经过不断地沟通、磨合,我们逐渐取得苹果公司的信任,从最初的重庆北城天街、国泰广场两家分支机构,到后来的成都、杭州、无锡、青岛、广州等城市的分支机构,苹果公司都委托我们设立。在时间紧迫、标准严格和各地政府部门监管要求不一致的情况下,除向苹果公司解释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规定以外,我还参与项目管理,陪同客户与政府部门沟通,虽然倍感压力但受益匪浅。在此,也感谢君合给予的平台、指导和信任。3、您后来为什么又回到香港的国际律师事务所?跟您在中国律师事务所工作有什么区别?成为一名熟悉中港两地法律规则和实务的法律工作者,是我在工作中逐渐树立的目标。在深圳君合历练的几年间,经常有机会与香港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作,他们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国际化的平台让我萌生了回香港工作的念头。不过,香港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每年为中国律师提供的“注册海外律师”工作职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也许运气比较好,我通过某些渠道了解到英国安睿国际律师事务所(Eversheds)的香港办公室当时正急需招聘一名有经验的中国律师,感谢安睿给予了我这次返港就业的机会。与内所相比,我对在外所工作的主要体会如下:(1)外所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多元化,中国律师有机会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及香港等境外律师一起工作;(2)外所的主要工作语言为英语,无论是口语还是法律文书撰写方面都会有较大的进步;(3)由于现在大部分客户为中资企业,中英双语能力的要求较高;(4)中国律师在内所能接触的业务领域较广,晋升空间较大,而外所管理规范,有机会从境外律所角度统筹跨境交易,不过能接触的业务领域相对单一。4、您基于什么考虑去华融国际?甲方和乙方的区别在哪里?律师的工作性质,尤其在非诉讼领域,不可避免地需要长时间地对着电脑和手机工作,熬夜工作、周末加班成为常态,身体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在律所的时候,我基本最后一个离开,逐个办公室检查是否关灯后,还会腾出一点时间回顾当天的工作,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模式。另外,通过与客户接触,我逐渐对投融资行业产生了兴趣,希望有机会可以从甲方的角度,在综合考虑商业盈利和法律风险之后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后来便加入中国华融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法律顾问团队。华融国际是中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799.HK)的香港投资平台。由于加入时间不长,我暂时无法就甲方和乙方的区别给予大家过多的分享。直观感受是,为完成一个投资项目,除法律方面以外,甲方还需综合考虑商业、财务、投资决策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无风险的利润和资产保值。5、您现义务担任前海国合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有关经验吗?受深圳市前海国合法律研究院邀请且经西南政法大学批准,我现义务担任该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主要负责研究香港、深圳两地的法治建设经验,为两地律所的沟通、合作搭建桥梁,协助建立、健全前海的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前海商事法律与国际通行商业规则的对接。深圳市前海国合法律研究院是由西南政法大学、广东星辰(前海)律师事务所等理事单位共同组成,由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作为主管单位,深圳市司法局作为指导单位,以前海为基地,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旨在打造中国首个国家级高端跨境法律研究智库。该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还包括司法部港澳台法律培训中心副主任董石、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党组副书记、纪委书记曹海雷、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傅华伶教授、香港大学法律系主任赵云教授和深圳国际仲裁院刘晓春院长等。6、您对其他年青律师有什么忠告?由于资历尚浅,忠告谈不上,以下几点经验供青年律师参考:(1)务实严谨,持之以恒;(2)了解自己,提早做好职业规划;(3)善于反思和总结,学会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4)关注行业与立法动态、社会热点问题和案件,保持学习的习惯;(5)从客户角度思考,为客户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6)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与同行、其他行业的同学、朋友交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Keep Walking.共勉!

【CLECSS 883】专访CLECSS十大杰青陈敏律师 - 从浙大到国际律师事务所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这十位杰青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找来其中一位CLECSS十大杰青陈敏律师接受我们访谈。陈敏有两点是我很佩服的:第一,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包括出国留学,在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等),一步一步攀到今天的成功。第二,很多法律人几年就会换一份工作,但他对自己的工作很坚持,很敬业。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他怎样从浙大做到国际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专访CLECSS十大杰青陈敏律师- 从浙大到国际律师事务所》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陈敏(Isaac Chen),英国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Herbert Smith Freehills LLP)北京分所资深律师,毕业于浙江大学、香港大学及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及凯洛格(Kellogg)管理学院。1. 浙大是全国顶尖的大学, 但大部分学生会留在浙江发展。您当年怎样决定去香港(其后美国)留学,继而进入史密夫国际律师事务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中国区的高端法律服务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北京和上海,这三个城市是经济中心,也是监管机构所在地,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主要的中国律师事务所都在这三个城市开展业务。我理解和其他非香港、北京和上海的法学院类似,浙大法学院毕业生观念曾经也相对较闭塞,在求学过程中与香港、北京和上海的律师事务所的互动很少,实习机会也很少,因此同学们以前所理解的法律服务还停留在以诉讼为主的本地律师事务所,去律所求职的动力自然也并不强,多数选择留在浙江就业,进入公检法和其他公务员系统。当然,少数同学去香港、北京和上海求职,我理解难度也大于香港、北京和上海的法学院毕业生。但是,现在的浙江和浙大与10几年前已显著不同。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和创业环境最发达的省份,很多浙江企业,以阿里巴巴、吉利汽车等为代表,在各自的行业内都占据主导地位,“往外走”的步伐很大,是各家金融机构和律所追逐的对象。我个人觉得,浙江和浙大,在香港、北京和上海以外,地位是超然的。我们浙江人多数比较勤奋,也敢于闯荡,具备企业家精神,也诞生很多企业家。我与浙江与浙大有天然的联系,现在也经常回去。在浙大求学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骄傲。浙大目前在多个大学排行榜的全国整体排名稳居前三,日积月累,法学院自然也会受惠很多,我很看好浙大与浙大法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说回去当年的情况,我观念的突破主要是受了totoo的熏陶。那时,经常上totoo论坛,看一些帖子,了解了一些香港、北京和上海律所和律师的情况,也第一次知道还有国际律师事务所这回事,知道了律师除了打官司以外,还能做这么多其他的事情。我后来还做过totoo北京版的版主,与totoo的创办人周浩在很多项目上还在一起合作,回想当年,还是很有意思的。此外,我也要着重感谢Simon的帮助。我记得我2003年就认识Simon (Simon做过totoo粤港版的版主),那时我在申请出国,而Simon在美国读法学院。人生兜兜转转,和好朋友保持十几年的友谊,胜过其他一切。自然,观念的提升不代表求职的顺利。法学是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我相信大多数律师曾经都是坎坷的,我也不例外。我现在和在校生谈求职时,也是这么说的,过程肯定是艰难的,前景肯定是美好的。我之所以能进史密夫发展,主要得益于师兄的提携。众所周知,史密夫中国业务的创始人肖志岳(Jeremy Xiao)律师是浙大毕业的。再次感谢肖律师给与机会!这也是以下问题三的答案之一了,知遇之恩,无以为报。2。史密夫的资本市场团队很有名,您可以分享一下你在史密夫的经验吗?是的,史密夫的资本市场业务市场领先。我们曾就包括中石化、中海油、华能、神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中国最重大的重组上市项目提供法律服务,我本人也有幸参加了中国农业银行的IPO。我们的资本市场团队是明星团队,策略是小而精,不是“摊大饼”似的发展。对我们处理的上市项目,我们是尽心尽力地服务,我们所的合伙人是亲自参加项目执行的,客户满意度也是非常高的。此外,由于我们的很多客户在完成上市后还继续委任我们,所以现有客户的持续法律工作也相当可观,服务好它们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除了IPO,我们也处理债券发行项目,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等历年境外债券发行都是我们团队处理的。在资本市场以外,我目前的工作有较大部分在并购方面,我们单个并购项目的价值均很大,做过很多年度最受瞩目的并购项目。由于我们的团队配备较精致,结构较扁平,对律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我们期待低级别的律师,在处理好自己level的工作以外,也要展现更高的工作能力,协助处理客户。因此,在史密夫工作是很锻炼人的,但是也不必担心,我们同事之前的关系是较紧密,合伙人很hands-on,经常性互相帮助。除非诉讼业务以外,史密夫的争议解决业务是另一个支柱。大家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一些国际知名律所排名中,争议解决业务的Band One律所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史密夫。我们的争议解决业务实在是太强了,这也给非诉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很多法律人会每两三年换一次工作,但您在同个律所坚持近十年,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怎样坚持的吗?是的,我在史密夫工作已近十年,这个在市场上较少见。但这种情况,在我们所不少见,我们团队中有好几个同事和我情况类似的。我觉得史密夫的文化是相当好的,合伙人们没什么架子,和同事们的关系很紧密。大家普遍有归属感。对我们来说,史密夫的平台已很好,业务也很好,去其它律所所带来的extra value并不大。史密夫也很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律师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们现在在招聘年轻律师时,也很希望年轻律师能够和我们一起成长,大家可以在较长一个时期实现双赢。我个人是不建议两三年换一次工作的,跳槽所带来的短期收入的提升,未必会带来长期的好处。在一个机构待较长时间后,才会看到很多深层次的事情,绝对是有好处的。4。你在西北读LLM时,也读了Kellogg的证书。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非常特别的Program吗?西北大学法学院和凯洛格管理学院(Kellogg)的合办LLM项目,我们叫LLM/Kellogg,是在12个月的时间里,上一半法学院的课,一半凯洛格的课。凯洛格的部分,是与MBA一起上课的。这个项目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 但对律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可以在世界顶尖的商学院学一些MBA课程。我当时学了accounting, finance, leadership, marketing, statistics, negotiation, PE/VC这些,基本把我执业领域所涉及的都学了一下。对我来说,学习客户的知识是挺有意思的,这是共同语言。我很强调共同语言,因为对我们在交易中服务的客户,律师关心的东西,并不等同于客户关心的东西,这中间有一个gap的。我觉得一个优秀律师,一定是给客户带来商业价值的律师,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进行对话。单纯提供法律服务,可以说是及格的律师,但仅是及格而已。在凯洛格求学的经历,也使我有了一些很好的MBA同学,很多至今还保持紧密的关系。5。您现在是很多年青律师的榜样,有什么特别想跟年青法律人分享的吗?我谈不上榜样,比我优秀的人太多,这不是谦虚。我觉得现在我们所处的法律服务市场,和10年前、20年前相比,蛋糕是扩大很多,但竞争也绝对激烈很多。现在,基本知名的英美大所都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和能力也进步很快。对年轻人来说,就业当然是难的,一直都难,可能现在更难。我觉得要保持热情和信心,不管是从事任何工作,只要坚持,我相信最后都有不错的结果的。有些同学进不了大所,进了小所,但没什么。过几年,小所的大合伙人,赚的钱可能远多于大所的小律师呢。进企业也很好,碰到一个像阿里巴巴的企业,很快实现财务自由。像我工作了十年的人看,颇有老子思想的味道了,“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只要保持不断学习的上进心,都是有前途的。除了坚持外,还要创造自己的特色。成为一名专业化的律师。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格局和利益分配体系的变化,会有更多法律服务专业领域出现,年轻律师能够独立思考,是一定可以发现机会的。最后我想冒昧谈下互联网,我想法律互联网的发展也或大或小地可能给律师群体带来恐慌心理,年轻律师可能内心也有波澜,想以后是不是不需要律师了。这个当然也是争议性的话题。我个人觉得互联网是律师的工具,但不会取代律师。法律服务远不止Q&A。法律服务是很personal的一件事,其中也涉及责任的分配,我想做律师的都了解,不必细说。律师届的一个共识是可以高收费的是高端复杂的公司客户项目,那些简单的法律事宜,原本也是律师在职业发展中应当努力提升自己去避免的。所以,如果互联网可以取代一些法律服务的话,那我说,这些服务,律师不做也罢。

【CLECSS 869】专访CLECSS十大杰青贺雯 - 从清华、哈佛到大成Dentons合伙人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引言前天的【CLECSS 867】《专访CLECSS十大杰孙可青 - 从西政、方达到滴滴出行法务总监》很受欢迎,今天我们找来另一位CLECSS十大杰青贺雯接受我们访谈。贺雯是一位典型的哈佛才女,当年直接从清华本科考进哈佛。事业上,她从国际律所一步一步走过来,在MNC取得不同的体验,最后成为了大成Dentons 的合伙人。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贺雯法律事业成长的故事。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她怎样在事业和家庭中间取得平衡。《专访CLECSS十大杰青贺雯 - 从清华、哈佛到大成Dentons合伙人》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受访者:贺雯,大成Dentons 合伙人,CLECSS 2016 十大杰青。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本科。先后在三所著名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及MNC工作。1。你当年从清华本科,直接考进哈佛读LLM,非常难得。可以跟我们非常一下这个哈佛LLM对你日后事业的帮助吗?哈佛LLM确实在找工作、换工作的时候都很有帮助,会让招聘的律所眼前一亮,认真把你的简历看下去。如果工作经验和面试都还不错的话,offer就不是太难了。当然,另一方面,律所也会对这个背景产生较高的预期,认为哈佛LLM应该比其他学校毕业的LLM更优秀。一般来说哈佛LLM的学术水平和努力程度是没问题的,但是在某个执业领域如果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悟性一时不如别的同事,单单靠一个LLM的背景也不会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这样有可能会给老板产生心理落差,反倒不如其他学校毕业的LLM靠一步步努力赢得老板信任在职场走的扎实,这是一个好的背景不利的一面。2。你先后在三所国际律所工作,然后去MNC做法务,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当时事业规划的思路吗?MNC法务跟国际律所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在一家律所能持久工作多年非常好,换不同的律所也会有很好的执业体验。我所工作过的三家律所(Allen & Overy, Baker & McKenzie, K&L; Gates)都是国际一流律所,但每家所中国办公室的老板风格、业务领域、管理模式都有不同,实际上这些经历为我后来自己做合伙人打开了思路、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如果一直只在一个地方工作多年,可能会思维固化,认为所有事情只能是一个样子的。我是热爱律师职业的,但是因为工作实在太忙,熬夜加班没有节假日,出于个人生活的考虑,换到MNC做了两年in-house。 In-house的工作内容和节奏与律所很不相同,在律所的时候,律师是”fee earner”, 是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做in house, 更多是辅助业务部门防范法律风险,属于中后台。一方面工作节奏会慢很多,需要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另一方面,法务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一定被业务部门采纳,一切以业务和业绩为先。另外,律所里所经历的各种刺激的大项目,也不会在in house角色中体验到。从成就感的角度说是弱了,但是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稳定,假期有保障,单位时间工作量的比率降低了不少,对于有家庭特别是有孩子的法律人士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3。你后来又回到内所做合伙人。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现在的业务和工作内容吗?从国际律所和MNC到内所是否适应?大成以前以国内业务著称,国际业务方面不算知名。我2014年加入大成的时候,虽然在办公环境和硬件设施上已经完全达到一家国际一流所的水准,但是在整体软环境上应该还算是一家较典型的国内所。与国际所相比,国内所分工没有那么细,很多业务都要涉及,这也是中国客户的要求。比如,在国际所时,做并购的只做并购,做上市的只做上市,做贷款的只做贷款,做劳动法的只做劳动法,超出这些领域的划分,就是隔行如隔山,一问三不知。这是国际律所大几十年的发展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经济法律市场成熟的要求,但是国内所大部分不会分工这么细。我们做并购,也做上市和新三板,也做私募融资和投资。在为公司做股权梳理的时候,还需要懂得婚姻法和继承法,因为有的股东去世了,股权发生了继承。客户也会咨询诉讼的事情,因为律师替客户审理合同,很可能就会有纠纷出现,不能客户一问如何处理,就说“我得去问一下我诉讼部的同事”,这样这个客户就丢掉了。应该说,在国内所,感觉自己更像一个“律师”,不会像以前在国际所,亲朋好友咨询什么法律问题,都只能说“不好意思,我不了解,我不是做这个领域的”。国际所对于律师在语言和执业思维、执业规范方面的训练非常好,但是由于国际所在中国的执业限制,不能就中国法律出具法律意见,所以在中国的国际所业务领域一般比较窄,对于所招聘的律师的要求更多的是英语和学习能力。而国内所处理的所有法律问题都要求根据中国法律作出分析,得出结论,要求有很好的中国法律基础,所以在面试的时候,我们会更注重问应试者专业的问题。用一些猎头的话来说,在国内所执业比起国际所来说,会有“substance”。2015年初,大成和Dentons律师事务所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全球有7000名律师,在管理上和执业思维上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分工更细、更专业化一定是发展趋势。但是,对于合伙人而言,仍然要求其具有跨细分领域的法律知识和思维,这也是合伙人赢得客户的竞争力所在。4。你现在已经是有孩子的妈妈,同时是一个成功的事业女性。可以跟我们其他女律师CLECSS友分享一下怎样同时兼顾事业和家庭吗?在大多数领域里,走到高层的一般都是男性,这与女性需要生育和照顾家庭有关,也与女性的一些思维方式有关。但是在职场上,女性也会有优势。比如男性做事更专注,但是一般很难multitask。对于职场女性来说,multitask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必要特质。比如我怀孕和产假期间,虽然很多时间在家工作,有孩子在外屋哭闹,但是不影响我在屋内处理工作、参加电话会议。我也可以利用所有零碎时间快速在工作、孩子之间切换,甚至在工作劳累之余以陪孩子、做些简单家务做为休息。有了移动设备,我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邮件、给予反馈。有了孩子要说事业完全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保持事业稳步上升,处理好现有客户的工作、培训团队等等还是可以兼顾。

【CLECSS 867】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孙可青 - 从西政、方达到滴滴出行法务总监

作者:CLECSS
06月16日 | CLECSS
引言【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这十位杰青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找来第一位CLECSS十大杰青孙可青接受我们访谈。孙总是我一位很佩服的人,当年在方达发展得非常好,却为了追求理想去了UBER (现滴滴出行)。现在事业和家庭两得意,是法律界中的“人生赢家”。今天我们看看他怎样从西政到方达,然后再做到滴滴出行法务总监。《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孙可青 - 从西政、方达到滴滴出行法务总监》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受访者:孙可青,滴滴出行法务总监,CLECSS 2016 十大杰青。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当年代表西南政法大学在“贸仲杯”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取得冠军,其后在方达工作多年,是圈中有名的法律新星。1. 听说您当年在西南政法是模拟法庭辩论高手。你可以分享一下当年辩论比赛的经验吗?这对你后来进方达有什么帮助?如果没有辩论赛和模拟法庭的经历,我当年很难在本科毕业后进入方达。07年,我代表西政参加了“贸仲杯”模拟仲裁庭辩论赛,获得了冠军。巧的是方达争议解决组的两位合伙人康明和师虹律师分别在我打的几场比赛中担任评委,我因此获得了方达的实习机会,并最终被录用。对于在校学生,我的建议是抓住一切模拟法庭的机会,特别是有国际元素的大型赛事,如贸仲杯(Willem C Vis)、JESSUP、国际人道法、WTO Moot等。无论是作为上场队员、替补还是陪练,都会是让自己发生“质变”的机会。中国法学院对法律实践教育投入的资源不多,导致为数不多的大型模拟法庭比赛成为“稀缺资源”,你会发现律所实习生中(特别是做诉讼的)有模拟法庭经验的明显更加“上道”。我总结的模拟法庭赛事对法学院学生的主要价值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锤炼一名junior律师需要的基本技能,如对法条和案例的检索、发现legal issue并用高度抽象的语言进行概括、整理一个案例中各法律问题的内在逻辑并搭建陈述体系、在微观层面对一个具体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等。我在方达的头几年,还会时常地用到打贸仲杯时学到的方法论、文书模版、甚至是具体用语。二是建立自己的第一个“圈子”。一次模拟法庭比赛会让所有队员有机会共同备战数月、共同在赛场上拼搏并品尝胜败,队员相互之间会建立起非同一般的“革命友谊”,往往会成为彼此未来“圈子”里的重要成员。而一个法律人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能否围绕自己建立一个强大的法律共同体。2.在方达里您是公认的Star Associate。可以分享一下在方达几年的苦与乐吗?无论是拼工作能力还是拼颜值,我在方达都算不上什么Star,有太多比我优秀比我帅的同事。我之所以在方达的综合表现还不错,很大程度上是发挥了体能优势(我以前是练长跑的)。现在回想起来,能在方达开始自己的法律人生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方达对年轻律师在法律技能上的高要求,我就不多说了,之前的一个业内老梗“we are the best, we are the best, we are the best”已经说明了一切。我想重点和大家分享的是方达如何帮助我成为一个“三观端正”的律师。我认为三观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一个律师能走多远、能获得多大的成功。我说的三观包括职业道德观、法律服务价值观,以及法律人的情怀。关于职业道德观,这是在现今中国司法环境下每个律师都必须作出的选择。为了经济利益而跨过道德红线的律师仍屡见不鲜。我在执业期间也参与过个别案件需要律师做出这样的抉择。在方达,做这类决定非常容易,那就是,永远不得迈过律师职业道德的底线一步,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每个方达律师的坚持。关于法律服务的价值观,也就是律师提供服务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及如何评判,这恐怕是有些人执业多年仍未想过的问题。但若不想明白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失去努力的方向。在这一问题上,结合个人的观察和经历,我觉得方达创始合伙人周志峰律师的总结非常精辟:合格的律师卖的是知识,优秀的律师卖的是专业,顶尖的律师卖的是judgment/判断力。从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提供基础的法律意见,上升到通过多年深耕+经验积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最终能够将专业知识+执业经验+商业嗅觉+对事物的普遍领悟能力转化为精准的综合判断力、使得客户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依赖律师的意见,周律师的总结已经为每个年轻律师指明了一条不断提升自身法律服务价值的进阶之路。最后讲讲情怀,套用汪峰老师的话,作为一名律师,“是什么让你坚持到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周志峰律师十年前的那篇《我们为什么要做律师》已经为许多像我一样的青年律师解惑。除此以外,方达的另一位资深合伙人季诺律师也在这方面对我也有着深刻影响。季律师思考和实践的层面不仅限于律师在商业上的成功,而更多关注法律人在现今中国社会其他纬度的价值延伸。我特别喜欢和他聊天,每次谈话后都会引发持续思考,追问自己如何以法律人的身份参与今天中国政治经济的变革。3.您在方达一帆风顺,为什么会考虑转UBER(现滴滴出行)法务?如果没有UBER这个机会出现,我可能会一直在方达工作到退休的那一天。但得知UBER这个机会后,我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错过就不会再来、需要我暂时放下近在眼前的一些东西去搏一下的机会。在我看来,网约车给民众的出行方式带来的变化,堪比当年淘宝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百度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新事物对旧的行业格局、游戏规则,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带来了颠覆式的冲击。夹在新旧事物之间,政府该如何进行顶层制度设计、行业该如何影响顶层设计,网约车造就了一次中国少有的政府、企业、学界、民众在立法过程中的高频互动。我当初的判断是,作为法律人,如果能够在第一线观察这场变局,甚至能够以企业游说者的身份参与到立法的过程中,将会获得一次特殊的经历,并提升自己的综合判断能力及对中国社会的整体认知。另外,作为公司法务,如何在业务急速发展、但法律相对滞后甚至阻碍业务发展的情况下,找到发展和合规的平衡点,也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正是因为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我下定决心加入UBER。在UBER短短八个月的时间,我经历了比当初预想更为丰富的内容,绝大多数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滴滴和优步合并后,我的这段旅程在滴滴重新开始。4.你对自己事业将来有什么展望?你对其他年轻法律人又有什么忠告呢?我好像不太会对未来做具体的展望,但我要求自己能够享受当下做的每一件事并全情投入,同时我也会不断质疑当下的状态和现有认知,基本是属于自虐类型。对于年轻的法律人,我有几点tips想分享:1. 观察身边的每一位优秀同事,并尽力模仿和吸收它们的过人之处(例如,格式癖、proofread狂人等)。2. 把案子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做系统性梳理,并讲出来(讲出来,讲出来,重要的事说三遍!)。如果没有人类听众,就对路边的汪讲,因为只有讲出来的才能成为自己的。3. 执业生涯前五年赚的钱都不是钱,好的平台、业务方向、导师更重要,在做出选择时不要让眼前几万或几十万的年薪差距成为你最为看重的因素(想要婚前买房的除外)。4. 时常跳出律师作为专业人士/匠人的身份,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审视自己提供的法律服务的客户体验如何(例如,客户在和我交流的过程中是否感到愉悦)。因为,法律服务的本质还是服务,服务的核心评价标准是用户体验。5. 尽量去理解每一个法律服务诉求背后的商业/业务背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为客户创造价值。6. 眼中有星辰大海,但一定要脚踏实地。

十大杰青访谈 / 共有2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