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CSS 891】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徐东林- 从南大、君合、哈佛到娱乐产业投资

时间:06月16日
来源:CLECSS
作者:CLECSS

引言

【CLECSS 852】《CLECSS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出来后,我们已做了四位杰青的访谈。今天我们找来第五位杰青徐东林(Justin)。Justin 是法律圈中有名的年轻才俊,在君合发展得很顺利,但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两年多前毅然留学美国哈佛法学院读法学硕士,然后做自己喜欢的娱乐产业投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他怎样“从南大、君合、哈佛到娱乐产业投资”。

《专访CLECSS十大杰青徐东林- 从南大、君合、哈佛到娱乐产业投资》

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受访者:徐东林(Justin),,南京大学法学本科,上海财经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现任职于华人文化,之前曾在君合上海和美国盛智洛杉矶工作多年。

1. 您南京大学本科, 上海财大硕士。当时候怎样决定在上海发展,怎样进入君合呢?

来上海可能是冥冥自有天意。从南京到上海对于一个立志做非诉业务的律师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我不是。我当年更想念中文或新闻,本科考虑过出国也考虑过去500强做管培,即使保送研究生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真正“认命”是通过中国司法考试之后。当时复习中国司考挺辛苦的,所以当时想如果能过那就是天意,过不了就转行。

南大我就不说了,人对本科学校都格外有感情,我也一样,过去也说了很多。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选择保送上财,背后确实有些故事不赘述了,但这绝对是个正确的决定。尽管在法学圈不太有名,而且真的锐意进取并且有创新意识。上财当年可能把最好的资源和荣誉都给了我这个非嫡系,我做过校学生干部,担任过Jessup辩论队长,第一份正式的法律实习——GE法律部也是在上财找到的。说到GE也很有意思,GE有很规范的法律实习生项目,至今我和GE当时的Supervisors冯建妹、吴珍、Lucy Xu以及众多实习小伙伴还有联系,也是从GE开始我对所谓的高端法律市场有了认识。

进入君合也是因缘际会,我当时准备申请出国,只是想找家律所实习为以后回国找工作铺垫,而君合在我心中是最顶尖的律所,当时面试以后就开始实习了。实习到一半我收到了NYU的offer,但抱着有始有终把实习做完的心情继续加班加点,这样一加就干了四年多。

2. 君合以培训严谨有名,您可以分享一下那几年的工作的苦与乐吗?

第一份工作就如同本科学校一样,人是很难没有偏爱的。尽管我也听过很多不同意见,熬夜加班也是常态,但我真不觉得苦,不夸张地说我在君合几年的感受近乎完美。关于君合以及如何做非诉律师我就不多说了,何侃律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建议大家参阅何律师之前在CLECSS登载的采访。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人和团队,业务精湛的律师很多,做顶尖交易的律所很多,相较之下能不能长期留住人更多是看一个所的文化和氛围。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首先是在君合的劳动法团队,师从我国劳动法泰斗马建军律师。抛开马律师彪悍的职业履历(曾被Chambers评为中国劳动法Guru),他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一个坐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侠客(此处应配东邪西毒的《天地孤影任我行》),非常有智慧而且大气。另一个我想提的是我的饭团(我们当年一批实习转正的小伙伴),我非常幸运可以遇到这些优秀、品性纯正又很可爱的人。尽管大家现在都已经散落天涯也进入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尽管经历了团友离职、结婚(包括团内通婚)、出国、成了XX他爹他妈等等的deal breaker之后,我们依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君合像我们这样的饭团不少,我们因这个平台聚在一起,而我们彼此的感情也吸引我们扎根在君合。君合的名字起源于“君子之合”,我想这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至少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

(注:Justin 与饭团)

3. 在君合做了几年,当时候怎样下决心去哈佛读LLM?在哈佛法学院读书又是怎样的体验?

读书是心中一直有的念头。现在回头看LLM真的很短,但过得很充实,除了读书之外,托小伙伴们的福去了美洲不少地方,参加了学生组织,给老师做RA,在美国找工作,是很宝贵的人生经历。在哈佛法学院读书当然很光荣,但这两年最大的财富是我遇到的很多有意思的人与事。比如我有个很好的JD朋友,他原来毕业以后会循规蹈矩地去做Big Firm律师,但他很爱音乐也很爱表达,在3L的时候“不务正业”地灌录了一张Rap唱片把在HLS的感悟都写进了歌里,最后他放弃了律所选择了更感兴趣的工作;我们读书那年美国发生了布朗枪击案,当时黑人同学在法学院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有一天中午他们组织了集体卧倒,我走出图书馆就看到草坪上黑压压倒了一片学生;后来我在洛杉矶时发生了纽约华裔警察Peter Liang事件,我看了很多相关报道,包括对这个事件本身以及评价华人作出的回应。这些人与事独立来看没什么联系,但潜移默化之家按让我更了解和关注美国社会不同的人(比如白人、黑人、ABC等等)是如何认识自己,他们珍惜什么,如何表达,如何做选择。虽然其间不少人与事我并不认同,但它们对于一个很东方的我来说很有趣,也让我对“Individual”,“Minority” 和“Diversity” 有了更深的理解。近期郭川先生失踪的消息牵动着大家的心,建议大家读一下他之前写的《执着的人是幸福的》,我觉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价值观的碰撞。

4. 您后来哈佛LLM毕业后,决定留在美国律所做娱乐法,其后进入了娱乐产业投资领域,可以跟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有此事业改变?

在赴美之前我就希望自己能专注于感兴趣的产业,了解商业运作以更好地践行法律,也和朋友聊过,当时的判断是自己对文化娱乐产业感兴趣,但没有敢想能在好莱坞做娱乐法。这个念头在哈佛继续滋长,我在冬季学期学了娱乐法,之后又学了知识产权法,蒙朋友引荐,在毕业后加入了Sheppard Mullin世纪城办公室的娱乐交易团队。好莱坞主流律师圈比较封闭,不招summer intern,不在乎名校背景,更看你的能力和行业经验,真正在其中的中国人据我所知不超过5个,而Sheppard在这个领域是顶尖的,有这个机会确实很幸运。

在Sheppard我接触了美国很多不同类型的娱乐交易,从电影、体育到戏剧,有并购、购买版权、电影融资、电视剧制作、艺人endorsement、广告植入等等。庆幸自己还算努力,表现受到了合伙人的认可,并且通过了加州bar,成为了团队的第一个外国律师。但最近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放弃刚抽到的H1B回国工作,作为初始成员之一加入华人文化的法律团队。有一部分是家庭原因,但更多还是出于职业的考虑。我对自己职业判断有几点,一是我的根在国内,如果有合适机会就愿意回国;二是我希望专注于文娱媒体和相关产业;三是我希望能深度参与产业内最顶尖和前沿的业务。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想回国工作,只是想和华人文化的一位朋友聊聊国内产业的发展,大家聊得很投缘便开始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在接触的过程中,我感觉公司无论从愿景文化、团队的专业度、交易类型和质量都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挺信缘分的,尽管当时也有一些别的机会,我也没有再考虑便回国了。从西雅图回上海的飞机上有一刻还挺唏嘘的,这便和美国的一切说再见了。不过就像我很喜欢“Adventure”这个词来形容人生,虽然面对未知我们都会忐忑,但对新的工作和挑战我更加充满了期待。

(注:Justin与饭团)

5. 您是很多年青律师的偶像,哈佛才俊,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你在此有什么想跟其他年青法律人分享的吗?

不敢当,我一直提醒自己毕业了就要淡化哈佛标签,以实力和表现而非学校赢得别人的认可,此外不要好为人师,第一比我出色的人太多,第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也不要复制别人。这里厚着脸皮给大家几点自己切身体会做参考,首先建议大家找到并且发展自己的“unique value/strength”。这里有两个方面,一点是“unique”,就是比较优势。我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好莱坞能找到Big Law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会说中文,懂中国而且确实为团队加强了中国业务。这是我和美国律师的比较优势;第二是“value”,就是对你的雇主是有用的。十年前好莱坞根本没有中国业务,那我中国背景再好对律所也是没有value的,它没有需求,但这两年中国风在好莱坞劲吹,也给了我们机会。引申开还有两点,一个是“势”,咱们不经常说要做风口的猪么,在选择发展你的unique value的时候虽然要看你的兴趣,但也要考虑一下“势”。比如在外商审批已经日渐简化的今天,如果还在拼命研究FDI,那肯定是不合适的;第二,剑走偏锋不足以出奇制胜,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尽管中国风盛行,但好莱坞的主流公司,如主流律所和大studio里的中国人还是凤毛麟角。对律所而言,中国背景只是锦上添花,你是不是过了加州Bar,你的法律基本功是否扎实,你的drafting skill和language如何才是决定雇佣的关键,也决定了你能否生存和胜出。还有一点比较鸡汤但确实是内心想法,希望大家在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保留一点理想主义。最后,以我很喜欢的美国最高法院法官Ruth Ginsburg的话结尾,这是她被问及希望世人如何记住她时给的答案,“Someone who used whatever talent she had to do her work to the very best of her ability. And to help repair tears in her society, to make things a little better through the use of whatever ability she has。”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有底气说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并祝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