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引言
昨天的【CLECSS 891】《从南大、君合、哈佛到娱乐产业投资》的徐东林(Justin)就是一位优秀的法律人改变事业轨迹,追求梦想的很好例子。今天我们再利用Justin 和其他法律人的例子,看看法律人在考虑事业改变时,常见的问题和考虑点。
首先,因为昨天不知道系统还是其他问题,把Justin 其中一张哈佛法学院的照片漏掉,现在补上:
深思熟虑 v 随遇而安
大部分考虑这个法律“Career Track” 的改变,都是工作了4至6年的人。大部分如果律师做某领域已经做了超过6年,一般会继续熬下去,不会愿意放弃或随意改变事业轨迹。对于想“改变”的法律认我常见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想得很清楚,才去做的,例如去读LLM或MBA前,想好自己大概的方向,用整整一年或两年时间,去接触相关方向的人员,为自己的事业作出铺垫。也见过另一种利用那一两年什么都了解一下的,但大部分这类型的转型最后都不太成功。观察了一两年后,这些法律人想法太多,最后很难有系统地整合。所以当自己法律事业停下来,读个LLM,MBA或换工作之前,应该想得很清楚才行动,毕竟自己已经有4-6年经验,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些想法,对自己的兴趣所在有些了解。
主观v 客观
对于是否值得换法律事业轨迹,每个人的衡量点不同。一般作出的比较是:如果你换,预计你未来5-10年会怎样,如果你不换,未来5-10年又怎样,在这两者之间,你较喜欢哪种情况。客观来说,可以用“量化”和“风险评估”作为一个标准。例如,如果你读MBA,你可能建立一个亿元公司,但你做到这个机会率又有多高呢。比如说,是5%,你客观计算时,要把这个百分比概率也算进去,例如1亿乘5% = 5 百万。这样可能没有你在某法律领域稳赚一千万那么多。当然,人生也有不能量化的主观元素。比如说,你很喜欢这个领域,但明知道它不能替你赚一千万,只能赚三百万,对你主观来说,他带给你的快乐超过一千万,这样也可以。
结语
整体来说,如果法律事业没有遇到瓶颈,或整体一帆风顺,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但人生总是会有些追求的,有时候当我们刚出来工作时,我们没有选择,但过几年后,当我们有一些金钱积累,我们大可勇于追求自己梦想。像Justin 一样,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在此祝愿所有法律人都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有丰盛的法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