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CLECSS2017十大杰青唐江山–从清华到海问合伙人》
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受访者:唐江山,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法学院。加入海问前,唐律师曾先后在两所顶尖的美国律所工作。
1.你是清华法学院正式成立后的第三届毕业生。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清华的法学教育怎样为你进入外所铺路?你其后去了Columbia读书,觉得美国法学院教育跟清华有什么不同?
清华给我的两个重要影响,一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另一就是清华法学院的普通法系列课程。后者得益于何美欢教授,这系列课程倡导的案例研读、课堂讨论、写判决、模拟法庭等完全是英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法学课程风格迥异,很开眼界。这些课程培养了我对普通法体系的兴趣,提升了法律英语能力,是我毕业后进入外所的直接原因。
清华普通法课程的训练也让我在哥大读书时游刃有余。大陆法学教育注重法学理论和条文的思辨,英美法学课堂则重视应用训练,在实例中观察和体会立法者、法院和执法者的博弈。大陆法学基础教育是培养法学家的教育,英美法学院更侧重培养法律从业者。两者各有千秋,又互有交融。
2.你进海问做合伙人前,先后在两所顶级外所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在外所的工作经验吗?对于外所在中国的长远发展,你有什么看法?
进入海问前,我曾就职于美迈斯和达维两家美资事务所。美迈斯在中国深耕多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法律人;达维进入中国刚过十年,但成绩斐然,在中国跨境法律市场的地位已不输其在美国本土。职业生涯从这两家外所起步的确是件幸事。回顾外所岁月,感觉外所是象牙塔,高端的法律业务、高大上的项目和客户、优秀的老板和同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后台支持,这些都无可挑剔,你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心无旁骛、认真做事。所以,在外所生存、晋升的秘诀就是把事情做好,把所有人都当成客户,让他们满意,建立信赖和依赖。
前些年内资所发展迅猛,外所的光环似乎有些暗淡,但我仍看好很多外所的发展前景。未来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只会更加紧密,美国、香港等境外证券市场的吸引力长久存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也不可阻挡,所以跨境法律市场即便有短期波动,长期看来不会收缩。另一方面,英美法在全球法律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稳固、国际所一两百年的积累也决定了外所在中国有长久生命力。跨境法律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一切。
3.你当时怎样决定从外所转战内所发展?在众多红圈所当中选择海问的原因?在海问做合伙人是怎样的体验?
转战内所是个人权衡发展机会和执业领域的结果,恰好顺遂了内资所广纳外所人才的大势。当时做选择其实非常艰难,最终还是被内所更贴近客户、更接地气、执业领域更广、更加熟悉中国法律等优势所吸引。选择海问的个人因素就更为浓厚,十多年前曾在海问实习,是段很好的回忆,喜欢海问兼容并包、沉稳谦逊的氛围和文化积淀。此后不断在项目上与海问接触,对海问律师一以贯之的工作质量和专业精神很是钦佩。
海问的合伙人有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的文化,这在今天的法律市场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文化加上“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也造就了海问内部浓厚的合作氛围,塑造了海问为客户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在海问,你很容易感到被信任、被尊重;在跟其他合伙人合作时也感到非常放心、顺畅。
4.你对于培训年轻律师有什么心得?觉得现在的年轻法律人跟你十年前毕业时有什么分别?
培养年轻律师方面我还是“新手”,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如何培训年轻律师、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得更快。我现在的思路简单来说是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不管是简单的法律研究还是复杂的交易结构设计,我都会让初年级律师积极思考、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站在合伙人和客户的角度去想问题。每个年轻律师都很难做到全面,我希望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长项,逐步建立自信,然后尽力弥补自己的短板。
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法律人比我们当年更浮躁、基本功不扎实,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我们的错觉和偏见,他们的问题在我们身上都有或曾经有过,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忍耐,很快就能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我身边海问的年轻律师多是踏实肯干、积极上进的人,如果有差别,我觉得是他们的眼界更开阔,面临的选择也更多,选择从事辛苦的律师职业更是难能可贵。
5.你长远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律师是可以不断挑战自我、获取成就感的职业,能长期做律师其实是不错的选择。人总是渴望可以在更大的平台,影响到更多的人,我相信未来法律人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做到。我也期待能有这样的机会,前途充满可能才让人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