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CSS 1249】专访李岚 – 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 (CLECSS 2017十大杰青访谈)

时间:05月23日
来源:CLECSS
作者:CLECSS

引言

【CLECSS 1217】《CLECSS 2017十大杰青评选结果》公布后,今年的CLECSS十位杰青引起法律界广泛关注。继【CLECSS 1246】《专访朱一–踏上劳动法合伙人之路》后,今天我们找来今年第六位CLECSS十大杰青李岚接受我们访谈。李岚现职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处理产品责任等法律事项。虽然不是出身顶级名校,但李岚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寻找事业突破。今天李岚会分享他的故事,希望对各位法律年轻人有所启发。

《专访CLECSS2017十大杰青李岚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

访谈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受访者:李岚,美的国际资深法务顾问,香港城市大学法学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本科。进美的集团之前,曾在广州执业数年。

1.本科毕业后大约十年,从执业律师转到一个世界五百强公司做法务,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心路历程吗?

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回到10来年前,应该在大三时,我在天涯论坛读到一篇帖子,描绘民国东吴法学院学生毕业后如何用流利英文打国际官司的故事,透过文字我似乎可以想象他们在国际法庭挥洒自如的画面,顿感热血沸腾,觉得这辈子要是能成为这样的人也算不虚此生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就是“心路历程”的起点。

那时打听到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法研究生是全英文讲授英美法,有东吴法学院当年的感觉,就报考了,也希望毕业后可以进入金杜之类的顶级律所工作。还记得金杜对外发布的招聘要求是“毕业于国内外著名法学院,硕士以上学历,通过中国司法考试,英文可作为工作语言,能承受较大工作压力”,由于自己任何一项要求都不具备,就希望一项一项地去满足。第一步先让自己实现“毕业于国内外著名法学院,硕士以上学历”,研究生期间练好英文和通过司考。可惜后来也没考上研究生,因此,这个“完美的职业规划”在第一步就失败。

本科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开放大学(俗称“电大”)做法学老师,这一年教师的经历非常宝贵,让我学会如何精炼、易懂地将知识分享出来。但由于我念念不忘做“国际律师”的想法,第二年便离开电大去了位于广州的德赛律师事务所。

德赛律所是我职业生涯真正的起步,当时内心一直有两个矛盾的心里:自豪和自卑。自豪的是每天用英文处理法律事务,有种非常清晰的上正轨的感觉。有一次自己在浏览纽约时报英文网站时竟然发现自己参与的项目出现某一天的头条里,非常自豪。自卑则是经验和能力不足,当时参与一个合资项目,发现对方无论商务或律师,英文水平都比我好得太多,虽然我靠勤奋和细心也能顺利完成项目,但自己所展现出来的水准和自己心目中的“国际律师”的标准差距实在很大。

所以便有了通过去读LLM尽快提高英文水平的想法。那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涉外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都选择香港或新加坡仲裁,觉得这些合同日后发生纠纷总要有人处理吧,我何不在这个仲裁领域先成为专家呢。

刚好机缘巧合认识杨良宜老师,他在香港城市大学开办仲裁法硕士英文课程,于是我便利用九个月时间跑到香港念完这个仲裁法硕士,英文算是提升到国际律师的入门水平,在仲裁领域也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九个月后我又回到德赛律所工作,但可能是因为香港读书时过于拼命了,眼睛出了点毛病,回到律所后还是一直没有治好。每次去看医生,总是被不断提醒不看或少看电脑,注意休息。作为律师,特别是非诉律师,“使用电脑审阅和起草文件”本身几乎就是工作的全部,要不看少看电脑根本难以做到。那段时间是我最绝望的日子,也深深体会到健康的无比重要性。经过内心反复的纠结和自我斗争,我还是决定离开律所,换一份“轻松”的工作,先慢慢让自己的病好转起来(如果还有可能好起来的话)。

这样便来到美的集团做国际法务的工作,成为法务后,发现工作根本不“轻松”,相反,这个工作牵涉国际法律业务的方方面面,英文合同审核和谈判、跨境诉讼仲裁、海外危机事件、海外投资并购和全球合规等等,感觉压力比在律所还大,虽然名字不叫“律师”,实际上做的也是“国际律师”的工作,只是比外部律师更贴近“国际商业世界”核心。与律师相比,法务还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律师一般是比较被动地客观地提供法律意见和方案,让客户选择,客户选哪个通常并不勉强,法务则不是,必须根据自己的判决积极地想法设法去推动决策的方向。

2. 可以分享一下在美的国际法务团队工作的有趣经历和体验吗?

最大的体会是,只要是业务、法务、律师,三者同心协力,全力以赴去做的案子,就似乎“如有神助”,不会有太坏的结果。一个很奇特的体会是许多案件似乎都会有一个“真相呈现的时刻(Moment of Truth)”。对于案件事实不断深入了解后,总会在某个时刻,案件的脉络和枝节一下子清晰起来,突然感到“这就是真相”,随后自信性就会升起,觉得一切有了把握。

有许多蛮有趣的经历。比如,有一次被派到美国处理案子,从夏天待到秋天,当时我刚好和老婆在谈恋爱,很期盼着早日回国。当时我和一起派到美国的同事两人都投入了100%精力,并肩作战,最终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也顺利在“入冬”前回国,只是当时同事买了好多夏天的衣服想带给老婆,最后都要第二年才能排上用场了。另外有一次有趣的经历也发生在美国,当时在美国出差准备当晚回国(行李已收拾,准备出发去机场),由于案件出现不利进展,要更改行程推迟回国,由于时间紧迫,当晚喝下大量咖啡可乐通宵工作,能力爆棚,第二天和一个美国同事极速驱车好几百公里到现场处理,然后赶上第二天晚上飞机回国,飞机上还偶遇硕士同学成为国泰航空的“空少”,问我吃鸡肉饭还是牛肉饭,幸运的是,这个案子处理结果十分完美。另外,还有一次和同事在某案件开庭前在香港律所办公室不断反复地回忆一些关键的案件情节到凌晨三四点,直到所有的关键细节都清晰地呈现,虽然看着香港凌晨四点空荡冷清的街头,心里却收获满满的踏实。

3.美的国际法务团队曾获得“最佳法务团队”奖项。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美的国际法务的特点和成就吗?

我觉得美的国际法务团队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国际化”,我们部门总监英文和中文都是母语水平,这样的人其实极其少见。我们可以见到中文是母语的人讲十分流利的英文,但我们也可以体会那流利程度到还不是“母语程度”,我们也会见到少数英文作为母语的人可以讲流利的中文,但是他的中文程度也不会是“母语水平。另外,我们团队成员全部可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实际上,即便在国内一线的律所,要实现全部律师都能够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包括阅读英文合同和口语交流)都是非常少见。第二是“当地化”,我们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会有具有当地资质的当地法务(当地人),我们还陆续将总部法务派驻到日本、新加坡和美国各地去工作,让法务工作更加接近市场。第三是“专业化”,在国际法务团队内部,不同法务的领域各不相同,有擅长投资并购领域,有专注于反垄断,有擅长知识产权领域,有专注于公司合规,我本人则比较专注在产品合规/产品责任以及国际仲裁领域。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可能谈不上优点,就是总体上团队流动性算是比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在美的法务团队工作一段时间后,得到历练和能力提升,面临的工作机会多了起来,当工作上面临一些困难或不开心时,就希望“换个环境”试试,好的方面是,团队成员离开后,还是会认可美的的经历,由于相互之间有保持战斗友谊,即便离开了,不忘自己是美的国际法务Alumni。

我个人认为国际法务团队这几年最大的成就是从法律层面成功完成对日本东芝和德国库卡等几个重大战略性并购,有效帮助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拉开与格力等竞争对手的差距;其次是通过在合规、公司治理和合同管理方面的努力,使得公司迅速发展海外业务的同时也逐步培育起抵御重大风险风浪的能力。

4.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说实话,从大学时看了那个东吴法学院的帖子后,成为“国际律师”的梦想种子似乎就植入到我的基因,生根发芽,使我一直往这个方向努力。

我理解的“国际律师”不同于“流利英文的中国律师”。首先,能力上要达到英美国家优秀律师的专业水平,通俗讲是可以跟英美律师同一水平线PK。其次,英语语言能力能无限接近母语水平,如果用左右手来比喻,如果说中文是右手,则英文应达到左手水平;最后,“国际律师”应该不是站在中国视角去解读世界的律师,也不是纯西方视角的律师。民国法学家吴经熊写过一本书,叫《超越东西方》,我想借用这个书名来形容我对国际律师的理解,应该是超越东西方、不带太多文化偏见、专注于“普遍打动人心的真理”的律师。

我希望自己专注在“国际争议解决”的国际律师,其实自入行以来,经常被告知,作为中国律师,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从事争议解决还是会先天不足,不少前辈也都是建议从非诉领域入手。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忠告太多了,让我反而“不信邪”,在一开始有幸从事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等热点非诉领域后,还偏偏刻意转到国际纠纷解决领域。我希望一辈子专注于该领域,和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一起努力,让以后的年轻人相信母语不是英语的中国律师要成为最优秀的国际争议解决律师并不是问题。

这个理想听起来很“大”,似乎很难实现,不过我相信人的一生有足够长的时间让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我的梦想也就这么一个,那么只要我们往一个方向持续性地用力而不是分散用力,总会有所成就。比如,我现在正外派到美国工作一年,就可以借此机会把英文再提升一些,让自己更加开放地理解西方文化,避免狭隘地从中国视角去看问题,这样一年后的我又离这个梦想更近了一步。当然,一个人孤立地奋斗,往往容易感到绝望,实现理想的关键还需要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价值观相近的朋友,相互勉励,共同成长。

另外,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开一家咖啡厅,最好可以在某大学的附近,然后把我最爱的咖啡与茶,最喜欢的书放在那,欢迎朋友们来在这里品尝咖啡与茶,畅谈梦想、学术和文艺。

5.你本科的教育背景并不出众,对于和你有相似背景的同学,你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吗?

我觉得要尽量少纠结于“外部因素”(如学历文凭、家庭背景、外部资源、机会等),多把心思放在内部因素(如能力、品德、学识等),内部的东西往往才是核心。当我们把问题聚焦到内部的东西之上时,我们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直面矛盾的焦点,最快实现突破。

对于正在读法学院的同学或者刚毕业的同学,我有两个小建议,第一个小建议是不断找到自己的榜样,然后从他身上学习,这个榜样可能会不断地变化,但是,有一颗寻找榜样的心,自己就会不断地进步。最近在吴晓波的书中看到一句话,非常喜欢,“在这一生中,你遇到怎样的人,然后就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第二个小建议就是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同龄人,许多已经功名成就的人,年轻人去接触他们,他们可能不会花很多时间来深入交往(Simon和许多CLECSS友算是例外^_^),反而是同龄人之间可以深入交流,相互倾诉,相互鼓励,共同成长,五年八年后,回望一起走过的岁月,会特别感慨和特别的感动。

另外,许多刚入行的朋友遇到一些挫折时可能就会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合适做律师,其实我刚入行的前几年,也是多次反复思考我是不是合适做律师,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个最优秀律师可能是几十种素质某几种素质的总和,如果说是26种素质(A-Z),有的人具备ABCDE但不具备FG,有人具备的是CDEFG但不具备AB,但是不妨碍他们都能成为优秀的律师。跟周围一些资深前辈律师交流过,也发现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都会遇到许多重大的挫折和失败,所以失败或挫折不意味着不合适,反而是意味着获得成长的机会,因为挫折和失败往往优秀律师成长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