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
十年前
十多年前,我在港大读法学本科。还记得参加迎新会(Orientation Camp)时,师兄师姐告诉我们,要努力读书,成绩好不好,跟出来工作的薪金很有关系。例如,如果进了国际律所(当时候大多是英国律所)实习,实习的工资就有4万多港币一个月。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多,因为香港当时并没有美国JD 一毕业就16万美金的概念。所以大家都拼命读书,争取最好的成绩。那时候我在想,10年后,我们今天在迎新会玩得疯狂的法学院同学们,不知道10多年后会怎样。想不到时光一晃就过去。
后来我去了美国读第二次法学院。在美国JD 期间,可能因为第二次读普通法,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紧张成绩了,在美国那三年,反而尽量多了解美国文化,跟来自内地的同学们交流接触。因为JD 毕业,回来后也就拿美国Pay。但回港后,就已经不再Care 拿多少工资了,也不会像以前港大读书时同学们常常互相比较。到我第三次读书时,即是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那次,就更没有人会问成绩。学校分了H,HP,P和LP四个Grades,但你就是拿了几个H,也不会主动跟别人说。到了那个人生时间点,你更会想想我到底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十年后
两年前,美国商学院毕业后回到香港,再次碰见很多人生路上曾经遇过的朋友和同学。港大本科法学院的同学,很多都已做了合伙人和Counsels,或上市公司的GC。也许当年我们在迎新会的职业理想都实现了。也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展得那么好,现在都不怎样出来交际。事实上,过了这么多年后,再没有人会Care 大家赚多少钱。现在碰面问的问题是:你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最近又没有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当年小时候问的问题:你成绩怎样?进了哪个国际律所?一个月多少钱一个月。我们奋斗了很多年后,才发现这些我们曾经非常介意的东西,到最后却不是最重要的。
去了美国读书后,放了大量时间做中国学生会,后来建立了CLECSS平台,帮助中国年轻律师。在斯坦福商学院期间,学校的口号是“Change Lives,Change Organizations, Change the World”. 在商学院时,大家的话题都是你最近有什么有意思的Ideas,怎样通过创新改变世界。也许年纪大了,我们藏在内心的理想就会浮现。以前我们小时候没办法选择,现在我们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
后语
各位同学们,感谢大家十多年前跟我在法学院一起成长。像陈奕迅的《十年》歌词:“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我们的人生都选择了自己的路,有些人的人生就像旅游,到处看风光。有些人选择了律所合伙人,GC的路。而我选择了做个帮助年轻律师的平台。人生在世,自己喜欢就好,只要十年后回望无悔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