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刚加入CLECSS微信群的群友问,为什么有些群友在昵称写上学校,有些不写,但写出来的都是名校。虽然事实上大多数CLECSS的群友都是从名校毕业,知名律所工作,但是我们在挑选入群时学历并没有视之为唯一标准。我们更看重每一个人的潜力和个性。就好像以前我申请商学院时,斯坦福要的人的背景都很多元化。今天我们首先看看法律界为什么看重名校出身?我只是道出一个社会现状,并不代表我同意这个现状。
名校的学生一般表现得更有自信
客观来说,成功的法律界人士,不一定是名校出身。但是,名校毕业生的成功比率较高。正因为你有很多优秀的校友,走出来说自己是XX 校毕业的较有自信。而往往,这种自信就是你在面试中取胜的关键。最近常从合伙人朋友听到,很多申请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本科学校(如果本科学校不是名校)在简历低调处理或甚至不提,而会Highlight 亮丽的名校硕士。其实这个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你成长过程中,以前经历过的事情都是事实,不妨君子坦荡荡,把事实写出来。你刻意不写或不提,反而显出自己没有自信,面试官是一般不喜欢没有自信的申请人。
法律界本来看重人脉关系
有些律所考虑申请者的学校,也是因为这一行本来就是靠人脉,而校友关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脉。例如如果你是北大毕业生,很多牛所的同事是校友,工作起来可能比较方便。对于一个合伙人而言,招了一个哈佛毕业生,走出来跟客户说,这位XX 律师是哈佛毕业的,客户也可能会另眼相看。所以名校在刚出道时有优势。
但是,最终成功的不一定是名校生
虽然法律界看重学校出身,但客观上我们发现很多成功的法律界人士都不是名校出身。事实上,如果因为一个人不是名校出身,就不给他机会,就太不公平了。首先,如果你不是名校毕业的,必须要不亢不卑,我就是ZZ学校出身的,Who Cares?然后努力把握自己眼前的机会做得最好。事实上,我过去几年,看到很多情况下,名校标签反而有时候成为了包袱,例如这份工作是否跟自己的名校标签不Match 等,但反而有时候,非名校毕业的,没有包袱枷锁,更能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把握不同的机会。例如,如果卖薄饼很赚钱,但一个名校生不屑于卖薄饼,但一个非名校生就会敢于尝试。
结语
这么多年来,我更欣赏的,是年轻律师和学生的自信和胆识。你是否名校出身,我很多时候知道便是,好像知道你的名字一样。但你是否值得交朋友,将来潜力有多大,是看你的行为,“What you do” defines “who you are”。你是否名校出身并不重要,最重要是你做了什么。期待更多更多有志气的年轻法律人加入CLECSS 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