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CLECSS很高兴收到王砾的投稿,分享自己的求职经验,希望对正在找工作的法学院同学们有帮助。
作者:王砾, 复旦学硕。 |
我的求职经历
2017年10月开始投档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找工作是件这么困难的事情。复旦学硕,法学类专业课基本全A,在业内两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大所有过半年多的实习经历,业务领域既涉及过诉讼,也涉及过非诉。相比之下,唯一的缺陷在于没有一个像样的英语能力证明。但总觉得,国内律所应该还是国内业务居多,应该不会对英语太作要求。但事实,并不是我想象得那么顺利。
刚开始,我只投了一家心仪的律所,但是面试之后,便没了消息。而后,就又把业内的红圈所,以及一些自己认为不错的律所投了个遍,但是皆没有收到什么回信。而此时,已是12月底了。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求职并不容易,以及一定程度的英文水平似乎已成了大所的硬性指标。于是赶忙报了1月份的第一个周末的雅思考试,因为感觉雅思应该会比托福好考一点。不过凑巧的是,在考雅思的那周收到了一家大所的见习通知,而其后考出来的雅思成绩也还不错。于是,也就认为,虽然在法律英语上仍有些陌生,但只要接下来好好做,应该可以顺利拿到offer。
不过事实总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在同学陆续收到offer的4月,我收到了合伙人不准备留用的答复。合伙人认为,虽然认可我的法律研究水平,但是因为英语存在短板,因而难以留用。
在各大所准备开始招19年毕业生的季节,18年毕业生被律所注意到的概率非常低。几乎所有投出去的简历都没了音讯,偶有一两个律所回信的,点开来一看,也委婉拒绝的邮件。
不过我仍是比较幸运的,最后通过业内前辈的介绍,去了一家十分不错的精品小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终于在毕业前拿到了offer。
这段经历让我收获是很多的。
感触最深的是,英语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上海而言,每年有不少毕业的JD回国,而本地学生的英文水平本身又比较高。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水平的基准线也相对要高上很多。虽说,国内律所的工作语言仍是中文为主,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也绝不能让英文成为自己明显的短板。否则,可能连试一下的机会,也很难取得。
其次,如有机会,一定要尽早争取去大所实习。一是进入实习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对于律所而言,留用与否的顾虑相对较小。二是大所可以让你学习到一套相对规范有效的律师业务流程。一个新案件开始,到如何分工,团队如何协作,再到如何规范地回复一封邮件,写一份法律研究,大所都有一套比较规范的业务流程。也正是这套流程,可以让人懂得如何生产出一份高质量的法律文书。三是工作的态度,大所的律所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和专注。而对于一个实习生而言,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一个法律文本,我们允许你写地很糟,这是因为你缺乏经验,但是,不能出现错别字这类靠细心就能解决的错误。”作为一个律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真的很多,多到许多执业几十年的合伙人仍需要不断地学习。但我相信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对于细节的专注和执着,一定是一名优秀律师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所以我始终认为,无论最终能否留在大所,在大所的经历所带来的成长和感悟对于日后的执业生涯都是有益的。
最后,则是对于小所的一些看法。正如一位我敬重的业内前辈和我说的一样,没能留在大所对我来说未必是件坏事。而从现在的状况来说,相对在大所而言,现在似乎是个更让我感到愉快的选择。相对在大所的实习经历而言,小所的工作强度要小很多,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找出来很多工作之外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可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去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就人际关系而言,小所让我感觉比大所近很多,很容易就可以享受到合伙人亲手帮你改文件的“福利”。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而言,我认为这是个十分有益学习途径,在经过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同时又能对比一名资深律师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人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和资深律师的差距,从而学习精进。而这样的机会,在大所则是相对少见的。
无论是大所还是小所,都有其各自的优劣,没有绝对的好坏,只关乎是否适合。而这段经历对我而言,除了带来了对于律所相关的思考,它仍是段宝贵的经历。它让我有幸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业内前辈,同时也大致了解到了自己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它既为过去7年的法律学习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也同时让我看到了一个更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