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收到NYU JD毕业的张南投稿,跟我们介绍一下美国法学院做Law Review/Journal的经验。事实上,在美国做Judicial Clerkship,Law Review和Moot是法学院最主要的(也对法律事业有帮助的)三种课外活动。今天的文章对CLECSS朋友很具参考价值。
—————————————
作者:张南James Zhang,CLECSS老会员,吉林大学法学学士,佐治亚大学法学硕士,纽约大学法学博士,纽约律师,美国瑞格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法律顾问
美国每个法学院都有不少由学生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法律学术刊物。其中每个学校最有影响力的旗舰刊物一般会被命名为某某学校法律评论,比如大名鼎鼎的《哈佛法律评论》(The Harvard Law Review);除此之外,各校还有很多专门化的刊物,比如《哈佛国际法杂志》(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国内对这些法律刊物的历史沿革、学术价值和以学生为主的运行管理机制早就有不少详尽的介绍,比如方流芳老师1997年发表的《以<哈佛法律评论>为例的个案研究》,和朱苏力老师1998年为《北大法律评论》创刊号写的寄语。
毋庸置疑,在美国法学院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到这些法律刊物的运行过程中,对将来的职业和学术发展都会有莫大的帮助。我在《纽约大学商业与法律杂志》(NYU Journal of Law & Business)做过两年的编辑工作,有一些体会。今天借CLECSS的宝地和未来法学院的中国小编们唠唠嗑,聊聊1.刊物的选择,2.编辑选拔中的一些小贴士,3.编辑工作中的不同分工,4.怎样利用法学刊物的平台发展你的法律技能和人脉,5.新创法律刊物的可能性,6. LLM作编辑的机会。
1.选择哪一个法律刊物?
在JD一年级的最后一个月,一般就要提交二年级做编辑的申请。在申请中要提供一个优先级。一个法学院的旗舰刊物一般是所有人的首选,但是最终不能人人如愿,所以在剩下的种种专门化的刊物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就很重要了。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有a.专业兴趣,b.工作强度,c.平台提供的机会,d.录取的难易程度。
我当时选择纽约大学商业与法律杂志是因为我对商业法律比较感兴趣,同时也没有特殊的知识产权、税法、环境法等等的背景。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的相关刊物,对于接下来提高审稿时的兴趣,确定写作学生论文(Student Note)的方向,以及邀请学术活动时的讲者都很重要。这些方面我会在本文的第四节里讨论。
不同刊物审稿的工作强度也有所不同。首先不同刊物的出版计划不同,有些是一年两期,而像哈佛法律评论就是一年八期;人少活多就会很辛苦。另外,工作难度不同。比如说国际法刊物中的文章会引用很多的外国著作。在翻箱倒柜地检索这些外文引注的时候,不懂该国语言的小编就会非常痛苦;同时格式蓝皮书(The Bluebook)对于引用外国文章的格式规定也非常繁琐。这都会增添很多额外的工作量。
法学刊物作为平台提供的机会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发表学生论文的机会;第二是举办学术活动的机会;第三是同刊物校友的联络机会。这一点每个刊物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每一任主编(editor-in-chief)都会带来不同的风格。最好提前打听清楚。这点也会在第四节里详细展开。
至于录取的难易程度,由于每个刊物受学生欢迎的程度都不一样,有些刊物年年招不满人,有些则是竞争激烈。很多时候,不明就里的一年级申请人也是“标题党”,仅仅靠刊物名称想当然地决定。比如说商业与法律杂志的名字看起来比劳动法杂志有趣一些。但是实际上哪个刊物对于你的职业发展更有帮助则要看个人情况了。
2.编辑选拔中的小贴士
一般旗舰法学评论的选拔主要看申请者一年级的成绩,统一进行的写作竞赛的成绩,还有申请者在申请材料中表达出来的意愿。第一点没什么可说的,第三点我觉得如果能够把上一段选择刊物的几个方面考虑清楚,再加上能够显示出自己细心谨慎、吃苦耐劳的精神,就肯定能过关。关键是第二点,写作竞赛。
这个写作竞赛一般持续一到两个星期,包括两部分:格式蓝皮书测试,以及给定材料作文。蓝皮书测试是水磨工夫。因为一般不限定具体时间,只要耐心多读几遍蓝皮书,熟能生巧,就一定没有问题。如果在考试开始之前能够找几个干过法律刊物编辑的学长稍微给指点一下,测试就更加顺畅了。给定材料作文,一般会给一个比较具有法律争议性的话题,和一些法律资料,让申请者自选观点,写一篇法律论文。据我所知,作为二年级编辑的阅卷人要在短时间内审阅大量的文章。他们其实不太在乎文章的观点怎样,只要文章能做到没有语法格式错误,引注规范准确即可。很多申请者的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花了太多时间纠结怎样得出一个全面客观的法律结论,虎头蛇尾,到最后却没有时间和精力雕琢细节。这可是策略上的失误。换句话说,只要能写出完美的废话就可以过关了。比如说,如果题目是一个关于affirmative action的案件,不用挖空心思的得出一个公正的评价,毕竟这也是一个学界在不停争论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可以只是直接了当的说affirmative action不好,因为它没有公平对待所有的申请者。这的确是一个一边倒,并且有些简单粗暴的观点。但只要你的论证基本顺畅,细节精雕细琢,还是会得到高分的。但是如果想要兼顾双方观点,在有限时间内写出一篇雄文,是不是也是有点太拼了?毕竟招的是只学过一年法律的编辑,不是教授法官。
以上是旗舰法学评论的选拔标准。其他的法律刊物各有各的规矩和偏好,但是对于蓝皮书的熟练掌握,以及基本的写作能力都是要考察的。
3.编辑工作的不同分工
小编刚加入刊物的第一年,做的工作大部分就是反复编辑文章和检查引注,以确保文章没有任何语法错误,同时每个引注都是规范、准确、真实的。说实在的这是比较琐碎无聊的。一位著名的法学教授曾不屑的拒绝申请纽约大学法学评论的编辑职位,说道,我上法学院不是来编杂志(magazine)的。用东北话说,这位前辈很“有刚”,帮所有被蓝皮书折磨的同学出了一口恶气。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第二年的时候小编升到了管理职位,就可以运用刊物这个平台做很多有趣的事了。学术向的可以选稿、举办各种学术活动,社交向的可以和出版社协商版权事宜、举办同刊物校友活动,Geek向的可以帮助刊物设立网站和博客,将整个刊物升级到电子版等等。在这种由学生管理的松散组织中,只要积极争取,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担任这些管理职位的。真相是,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大部分同学是乐得清闲的,包括我。。。
4.怎样利用这个平台发展你的专业技能和人脉?
就像上一段所说的,以被动接受任务的心态,做编辑是一件很琐碎无聊的事情。但是主动的利用这个平台,能干的事情就很多。其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撰写学生论文了。每个刊物在刊登学者的论文之余,也会为法学院学生留出一些空间,专门发表一些学生论文(student note)。一般本刊物的学生编辑能近水楼台。这也是为甚么要在选择刊物的时候,要优先选择和你专业兴趣比较相符的刊物。总体来说,在美国发表法律文章难度很大,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未来的小编们最好在一年级下学期大略的确定个感兴趣的方向,在二年期开学时早早的选好感兴趣的课程,和教授联系好,选择几个感兴趣的具体方向。然后在这一年一鼓作气,写出一篇属于你的大作。当然这是理想状况,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我觉得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提前规划,多联系教授,和放低标准。
在此之外,可以做的就是组织学术活动。美国法学院的学术活动大部分都由学生刊物组织策划。只要你有一个好的题目,就一定能找到好的讲者。通过为律师提供继续教育学分,也能很好的吸引执业律师来参加。可以把这件事和选课,再和写学生论文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一点,一个刊物的所有往届编辑都属于本刊物的校友。比如说根据维基百科,哈佛法律评论的校友中包括了七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还有不计其数的政府高官、联邦法官、学者和律所大趴。这种联系本身并不强。但是如何发掘就看每个人的目标和追求了。
5.新创刊物?
是的,经常有学生创立全新的法学刊物。最近新创的刊物主要在环境法,知识产权方面。只要和学校的强项相符,找到热心的教授支持,够吸引到高质量的投稿,学校是很欢迎学生创办新的法律刊物,也会提供相应的资金和学术支持。换句话说,这是凭借法学院的名誉为新的刊物背书。在这上面,我觉得在国内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中国小编是有优势的。毕竟那些没有任何法律背景也没有任何国际背景的美国学生能做到的,我们这些有CLECSS做坚强后盾,有普通法的法律基础,也有国际背景的未来中国小编,也大可一试身手。Think big, do big.
最近随着Dodd-Frank Act的颁布,多起FCPA丑闻的爆发,以及反垄断调查的增多,合规业务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与此同时,NYU的Professor Jennifer Arlen领导新设了LLM program on corporate compliance and enforcement。可不可以创立这么一本刊物,针对corporate compliance and enforcement中的问题,邀请公司法务来投稿呢?这只是很初步的一个想法,但是很希望和青年才俊们讨论这个主意。
6. LLM作编辑的机会。
很多学校也为LLM作法律刊物编辑提供了机会。我觉得这是LLM同学能够参与的最好课外活动了。比如在纽约大学法学院,我之前所在的《商业和法律杂志》(NYU Journal of Law & Business),还有《纽约大学国际法与国际政治杂志》(NYU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都会提供这样的机会。关键是LLM申请者在每年八月份左右,开学之前就要提交申请。这需要有兴趣的LLM同学特别注意。而且,由于没有一年级的成绩,申请的关键就是申请书的撰写。我觉得把本篇文章的内容吃透,再和已经进入这些刊物的编辑们聊聊天,最后在申请中强调一下对蓝皮书的熟悉和艰苦耐劳的品质,就肯定会脱颖而出的。
结语
如果我在翻看某个律师的简历时,发现他/她在求学期间发表了一篇学生论文,我会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法学院这么忙忙碌碌的环境下,能够一步一步的写出一篇论文,并且得到发表,是很能说明这位律师的规划能力和勤奋努力的。我接触的这样的同学朋友很多都在Vault T5的所里工作。同时,我也有幸认识有中国同学做到了某个法律刊物的总编。《纽约大学法学评论》2013年的主编也是一位华裔。最后祝所有有兴趣去美国法学院学习的中国同学们都能学有所成,玩的开心,大展宏图。也再次感谢Simon和CLECSS对年轻法律人的巨大支持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