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CLECSS朋友们:
很感谢大家参加CLECSS 2017年征文比赛结果,我们收到大量优秀作品,现在公布得奖作品如下。在此恭喜各位得奖的CLECSS朋友们!
优异奖 | 渔歌子(笔名) (外资银行法律顾问) | 《你快乐地生活,我拼命地生存》 读后感 |
蔡慧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司考意味着什么?》 | |
李云陆 (国有银行法务) | 《“屌丝”失掉自信力了吗?》 | |
钟媛敏 (清华大学法学院) | 《一位放牛娃的自述》 | |
张翼飞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 《每当雪飘起时,我都会想起妳》 读后感 | |
王润成 (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冠军作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土壤”》如下:
【作者:M君(笔名)(德恒律师事务所)】
看到《法律事业:理想 v 性格 v 能力出现冲突的时候》文章标题的时候,它已足以让我感动、并不禁回顾起自己这短短两年多来不足为道的“法律事业”。
第一段“法律事业”
2015年的初夏,我完成自己LLM最后的一门课程考试之后,便开始在魔都追寻自己的法律事业。选择在一家优秀律所扎实干满3年并成为一名优秀的非诉律师,是我当时心心念念的短期“理想”。经过一番艰难,我拿到了A所的“工作”机会(未拿到硕士证书之前只能领实习工资)。上班第二天,我便跟随团队的一名高年级律师到外地出差;不久我便孤身一人留在现场。后来发现,这个团队需要新人以最短的时间变得独挡一面;而且项目数量很多,工作强度相当大。我进入该所之前,律所实习经验为零,效率跟不上项目,可谓能力上不足;我与人(客户、同事等)交往缺乏主动、不善言辞,性格上似乎也不具备做律师的素质。没过多久,我内心便濒临崩溃,几度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最初“干满3年”的信念,又让我咬牙坚持了下去,但代价却是身体上的极度透支。
在A所2个月“试用期”满,合伙人突然告诉我,我们双方不合适。在内心充满失落和迷茫的情况下,我开始了第二轮律所求职之路……
第二段“法律事业”
历经一个多月的周折,我成功进入B所。但我需要我接受其6个月“实习”考验。我突然第一次、并且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律所“实习生”。与A所不一样,我在B所只需要完成上级律师派给我的任务,几乎不用接触客户。吸取了在A所的教训,我做任何工作都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确保能力上得到认可。然而这次我的性格变成了最大阻碍:我与合伙人、同事两个月来相处得并不愉快和自如。同样是2个月后,合伙人在我离开B所之前说道:我始终没能融入到这个团队,并犀利指出了我性格上的诸多问题……
第三段未完“法律事业”
再后来,到了2015年12月底,我入职了现在的C所,遇到了我现任老板。与之前A、B所相比,C所这个团队工作压力相对小了,但我似乎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性格、能力等方面成长的“土壤”。合伙人非常的亲和,对我的性格缺陷包容度很大;团队成员之间更多平等的对话,上下级别的界限很淡。在C所更为自如的工作环境下,我开始有意识地停下来做项目总结,甚至尝试发表实务分享文章。2016年一结束,我在C所也终于扎实地走完了我法律事业中第一个真正完整的一年,并有幸收获了C所年度优秀员工之荣誉。而今,我在C所的法律事业还在继续,而我相信我会越走越远……
结语
曾经有不少朋友建议我不要做律师,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即使我一开始在A、B所由于能力、性格的原因没能坚持干满3年。而律师这个职业也促使我性格上慢慢地去改善。如果当初我放弃了内心做律师的理想,那么或许正如Simon所说的,这个遗憾可能自己“今年回想,明年会想,一辈子会想”。
当理想 v 性格 v 能力出现冲突的时候,也许是自己身处的“土壤”放大了自己性格、能力上的缺陷。有些人可能就适合并需要A所或者B所的环境,而我身处其中只会苦闷不已。就像,一颗种子也许埋在炙热的沙漠它就能生根发芽;但对于另一颗种子,它却需要在草地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每个人的理想可能类似,但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却会很不一样。A、B所给了我不错的平台,但只有C所提供了适合我生长的“土壤”。
所以,当理想 v 性格 v 能力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绝不能是就此放弃内心的理想、失去自我的信念。找到更适合自己成长的那片“土壤”,或许才能踏上通往自己理想的天梯。
最后,引用Simon的一句来结尾:我们法律人的人生-努力追寻,永不言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