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
引言
周六我会去清华大学做讲座,期待了十多年的讲座终于成行。CLECSS的朋友们周六北京见!(详情请参见今天CLECSS公众号的另一个贴子)。
在【CLECSS #306】《回到清华– 这些年来人生的反思》和【CLECSS #499】《清华法学院的崛起》,我曾经写过清华。今天我破例第三度写清华。1998年去清华读暑期班是我第一次深度了解内地的文化和思维。当时内地和香港很不同。所以我上北京就是要“寻找”,以前我在香港对内地的情况都是从传媒来的,对清华的了解来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次是我自己去寻找真相和答案。到了清华后,才发现其实是一个“双向寻找”,在我不断尝试了解内地的法律制度和法学院生的思维时,清华的同学们同样也对我们外面的普通法制度很有兴趣。
在清华的寻找
我小时候对内地的理解,一直都从传媒所得。但你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你必须去那里生活,跟当地的学生交流。到了清华后,唯一遗憾是没有机会住在清华的学生宿舍里。那时候学校跟我们说宿舍都很破,安排了我们住清华园宾馆。说实话,清华大学的学生饭堂的饭菜也很不错(虽然我们还是很喜欢走出去成府路尝试地道美食)。正如我以前说过,清华那时候还没有法学院,但在筹组当中。那时候所谓清华的法律学生,都是之前读了一个本科(一般是工程系),再加两年拿个法律学位。从清华积极筹建法学院可见,那时是国家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时候。大家都意识到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法治发展去配合。所以那段时间,我跟清华学生交流了很多,对于时事的看法,为什么要读法律等。从中可以见到他们对国家未来法制发展的憧憬,也让来自香港的我看到了国家的曙光和希望。
清华学生的反向寻找
有趣的是,当我不断在问问题时,清华的学生也很有兴趣问我们出去留学读书的事情。例如怎样去香港读书,怎样去申请奖学金。那时候法律毕业生去美国读书的还是较少。我跟他们也分享了很多普通法地区的教育制度和就业情况。从他们眼里,我看到很多学生追寻一个国际法律师事业发展的渴望。后来也跟我想象一样,清华的学生后来也很积极出国读书,在国际律所和中国主流律所占有重要角色。正当我每天在想去哪里吃饺子时,在成府路的麦当劳挤满了复习托福的清华学生。
结语
清华校园很美,如朱自清描写的《荷塘月色》。但我却没有朱先生1927年的复杂心情,我在1998年时,我看到的更多是国家在法治路上发展的曙光和希望。我看到的是这些清华学生为国家和自己努力。而到了2016年,我又再踏进清华校园,当年的清华学生已学有所成,相信有不少几经成为了律所合伙人,或在公检法有一定成就。在未来,我们还有无穷无尽的法律年轻学子。只要有时间,我愿意每年都来一次,让中国法律人的梦想得以承传。清华的同学们,我们周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