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 / 共有175篇文章

【CLECSS 520】选择自己的舞台-定位理论与律师职业发展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各位CLECSS朋友们,周二工作愉快!CLECSS今天很高兴收到国浩律师事务所董立阳律师的投稿,讨论律师业务品牌和定位!文中讨论的定位理论,对于律师服务的定位,很有参考价值,大家不容错过! (作者:国浩律师事务所律师董立阳)定位理论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根据杰克•特劳特言简意赅的说法“所谓定位,就是令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鲜明地建立品牌”。依照定位理论,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品牌就是某个品类的代表或者说是代表某个品类的名字。建立品牌就是要实现品牌对某个品类的主导,成为某个品类的第一。当消费者一想到要消费某个品类时,立即想到这个品牌,我们就说你真正建立了品牌。简言之,定位理论要求的是旗帜鲜明地差异化竞争,并且努力促使该产品在领域里面“成为第一”、“拥有特性”、“占据领导地位”、“最受青睐”,从而形成经典品牌,例如历史悠久、享誉甚隆的“可口可乐”。商业领域中,定位理论应用甚为广泛,可以说定位每个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理论依据。例如,连续创业并且在每个领域都做得颇为风生水起的雕爷孟醒,其最早做阿芙精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成功使用定位,在一个尚未存在品牌产品的零散市场中,以“阿芙就是精油”成功定位,成功发现并劈开了一个细分市场,从而获得长尾效应。西少爷肉夹馍也是类似的例子,明日资本的徐兴坦言在投资西少爷肉夹馍时的信心来源于“因为他们找到了肉夹馍这样一个品类”,换言之,肉夹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细分的独立市场。细分市场可以是本来就存在的,也可以是通过不断细化从而发现并创设的,因为“如果不能在行业中做到第一,就要创造一个新的行业”。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意味在定位中非常明确,原因在于,当市场足够大,零散的市场被整合后可以产生长尾效应,winner takes all。定位准确的益处不言而喻,只要站在自己的舞台上,专心玩出自己的天地就一定赢。我们回头来看看如果将定位理论应用于法律服务市场。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经过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初具形式,但是并非包罗万有,分类并不很精准,很多中型甚至大型律师事务所本身的专业定位以及分类都比较模糊,合伙人在多个领域遍地开花,甚至还有一些“万金油”律师,诉讼业务、非诉业务都在做,也可能还做得不错,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非专业细分的诅咒,很难突破个人的瓶颈成为行业翘楚。原因很简单,商业活动越来越繁复,商业模式愈来愈细致,成文的法规、解释每天逐日更新,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多领域发展,必然难以面面俱到,遑论精深。此外,近些年加入律师行业的年轻律师会发现很多传统领域群山耸立,行业大拿整日谈笑丰生,年轻律师很难拿到这些大型企业为准的传统客户资源。这种担心一点都不为过,我认识不少在外所和内所工作了数年(6年以上)的律师,最后因为难以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无奈离开律师这个行业。如何能够在群雄环饲的领域突围?律师服务本质也是一种商品,如果律师能够主动积极寻求自我定位,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打破这些魔咒。参照英美的法律服务市场,多数领域都非常细分。例如,在华盛顿与专门做investor-state arbitration的律师、在纽约专门做international taxation的律师,其服务的案件如果不在该领域内很难理解,这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所致,但也很自然地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中国未来的法律服务市场也会越来越细分,在竞争激励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好足以事半功倍。自觉或者不自觉运用这种理论并进而将自己的法律服务业务做到风生水起的律师不在少数,以我所见,华税律师事务所的刘天永律师专注于做税务法律、汉坤律师事务所的王勇律师专注于做基金业务,乃至于创办如是娱乐法专注于做娱乐传媒市场的尝试都是典范案例。首先是发现自己的细分市场。这个市场应当具有以下特征:已经对于这个市场有一定接触和了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的前沿,最好已经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对于未来大势的预期,最好能够提前3-5年预判,需要是一个不断成长,短期之内不会消逝的市场,最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蓝海市场,这样才能真正开始培育客户市场时“其兴也勃焉”。对于细分市场的寻找和查证是律师服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法律服务市场是变动不居的,FDI和IPO都曾经如火如荼,今天就没有往日那么红火。法律服务市场的起伏波动是紧紧跟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动的。我还记得很清楚,在法学院上project finance这门课时,教授告诉我们“follow the money”,跟着钱走,整个架构很清晰。法律服务市场也一样,跟着实体经济的起伏走,对于未来的服务市场走势就洞若观火。其实,读一读世行对于中国经济2050的展望,读一读党中央对于中国经济2025的规划,对于律师的职业发展来说,可能比研究当下的法律动态还要重要。这个过程中,对于这个细分市场需要不间断进行跟随了解,多了解这个行业最新的动态和资讯,去拜访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人,询问他们对于行业的看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尿得更远。其次,培育自己在这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护城河。劈开客户的脑海,给自己贴一个清晰标签,比如,专注于做vc阶段互联网企业的律师等,一旦选定的市场足够广阔,切入市场的领域足够细分,律师成长也会十分迅速。这样一个阶段最好在律师已经有了3-5年的业务经验之后再进行,操之过急,经验不足,恐怕难以让客户信服;操之过晚,则格局初定,再做调整伤筋动骨,事倍功半,也可能先机尽失。劈开客户脑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与客户商谈、召开行业会议、撰写行业文章等等,不一而足。至于现在哪些市场算是蓝海市场,我知道一些,不过那会是另外一篇文章了。【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16】律师的收入曲线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除非你一开始进了国际大所,律师是一个很奇怪的职业,一开始工资很低,但只要你能坚持下来,过了某个点,收入就会直线飚升。美国JD毕业后,07年时我在北京的国际律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有尝试过接触一些本地律师,当时有位中国政法大学刚毕业不久的朋友告诉我月薪(可能算实习)是人民币1500元,当时真的很诧异。事实上,朝阳CBD很多较好房子的月租已过万,真的不敢想象拿着1500元怎样生活。当然,这位朋友最后也熬出头来,后来出国读书,现在做某公司GC。(事先声明,我这篇文章不包括那些一进律所就BigLaw或其他顶级律所的朋友。)前半阶段收入低以前有位读法律的男生跟我说,“很多女孩会喜欢其他学系的男生,因为很多实习律师的收入都很低。”(注:纯粹转述,不代表我的观点和立场)。例如,如果你读经济管理的,一开始进了个商业银行(例如汇丰)做实习经理,收入可能会比很多中小型的律所高。但是律师是一个很特别的专业,一开始头几年你都在学习,所以除非进了财宏势大的律所,一开始收入都很低。这段时间,其实不用交学费已经很好。这段时间,也是体验人生的好机会,在收入低,压力大的情况下过几年,以后人就变得更坚强,更强大。收入曲线的后一半到某个时间点,例如3-5年后,理论上你的收入会超过一般读经济管理的(在大的投行/基金除外)。那时候就开始是收成的时候,比如说,你一直在做某一特别类型的诉讼(例如医疗),这种诉讼比较少人做,那时候就是你的独市专长,别人遇到这种诉讼一定会找你,那你的收入就会直线飚升。到那时候,你会为自己当年在“低谷”里的坚持感到光荣。到时候,你收入高,事业稳定下来,就可以安心成家立室。结语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还在前半阶段的朋友们加油打气。无论我们生活多艰难,这些都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我们坚忍着,这段黑暗的日子总会过去的。当我们看到旭日初升时,就是我们事业起飞的时候。到那时候当走到收入曲线的后一半的时候,我们会为我们曾经的付出感到光荣。各位CLECSS年轻律师们,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05】你的律所容易升Partner吗?

作者:CLECSS
06月0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最近很多跟我年资相若的朋友们,都做了合伙人。而我发现身边的法律年轻人,也越来越早考虑升Partner的问题。像Kirkland & Ellis (KE)那种比较愿意提拔年轻人做合伙人的国际律所,近年就吸引了不少人才过去。今天我就谈谈不同种类的律所升合伙人的情况。不同种类的外所不同的外所,升合伙人的难度差异很大:(一)一般传统的华尔街律所(尤其是非本地化那种),升合伙人最难。他们往往办公室偏小,有时候要了两三个合伙人后(都是equity partners),就很难再增合伙人人数,下面的associates都升合伙人无望,所以有时候下面的associates之间反而相处融洽,因为大家没有需要竞争(反正大家都做不了合伙人)。(二)第二种就是某些英国律所或Baker & McKenzie那种。虽然升合伙人也很难,但不少熬了很多年熬上去。以Baker为例,他们分两层partners,一层equity partners,另一层non-equity partners,很多有干劲的年轻律师,最后也能做到non-equity partners。当然后者工资也可能只是wall street firms的senior associate或counsel的工资。(三)有些排名较低的外所,就更具弹性,如果你能做到例如100万美金的生意额,它就欢迎你进去,最后你可能可以拿其中的30%至50%。至于内所,其实也差不多,有些纯equity partners(都是分点数的),有些分两层partners,一层equity partners,另一层non-equity partners。有些按revenue要求甚至分三层,四层。当然越是后者,越容易做合伙人,但行内的人都会知道哪个律所做合伙人的容易程度。做合伙人的容易程度对律所的发展近年最多人讨论的是KE。KE基本上在里面做大约6年就有机会被考虑提升合伙人(当然在里面能生存6年也不容易)。作为一个Vault 10的律所,KE这个升合伙人政策近年的确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这个的确是比较创新,让它比对手更有弹性,发展得较快。这些年轻合伙人,拿到这个难得的机会,也会尽心尽意去做。不过,也不一定每一位客户都喜欢律所有这么多年轻合伙人,有些客户还是喜欢比较年长的律师。暂时来说,大部分其他外所,也还是用他们原来提升合伙人的政策,不过如果KE等律所将来真的因为这个政策发展的特别好,不排除有其他外所会仿效。在内所方面,我们同样看到一样的情况,就是提升合伙人太过保守,只会导致人才流失,所以我认为两层(Equity + Non-equity)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在人才挽留和质素保证方面取得平衡。结语我认为律所或是律师个人发展,是应该具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很应该多给一些机会给年轻律师。在能保持律所基本质素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提拔有潜质的年轻律师做合伙人,让他们见到前路和希望,让他们更尽心做事。年轻人的Potential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放手给他们做,律所和律师本人的发展就有无限可能!【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01】"活到老、学到老": 涉外律师的转型之路

作者:CLECSS
06月09日 | CLECSS
各位CLECSS 朋友们,一连七天的国庆长假结束,各位工作愉快!继【CLECSS #344】《律师执业与火车理论》,【CLECSS #372】《法律备忘录写作中的修表理论》及【CLECSS #379】《英文客户邮件中“MUST”一词的使用》后,今天很高兴再度收到Jerry 兄投稿,讨论涉外律师的转型之路。希望对各位考虑转型的涉外律师有帮助!(作者:Jerry Liu,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美国密苏里大学Kansas City分校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硕士,多年并购,公司法法律服务经验。)大陆这二十多年来的法律服务发展,真的可以用“难以想象”来形容。二十年前,大部分律师事务所还是国有的,还叫什么XX省第一律师事务所、XX市第二律师事务所等等。那时候的法律服务尽管也属于“冉冉新星”行业,但大部分律师(除非是涉外律师)收入应该没有达到令人十分羡慕的地步。从2000年到2010年,应该是外所在大陆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中国入世以及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大批的外资来华。另逢,中国涉外法律在这段时间获得大修或起草,也令外所有众多“忽悠”国外客户的资本。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外所简单的FDI业务做都多不过来,一般一个团队都会后至少5、6个项目同时进行,令外所的合伙人数钱数到手疼。记得我刚从国外回到上海外所工作时,一个简单的中外合资合同往往涉及数轮的谈判和文稿的修改,再加上尽调时间、出差时间,一个项目坐下来,收客户一百万美金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从08年经济危机至今,外所的日子就逐渐不那么好过了。到现在,除了那些大牛所(如CC)外加一些业务精品所(如Finnegan),很多外所都是一个合伙人带一个foreign qualified律师、一两个China Consultants、外加几个实习生而已。这些所真的是向其宣传的那样“follow our clients to China”了,因为其绝大部分客户都是其总部的客户,到中国来业务给其中国rep office做也算顺理成章的事情。有些所甚至入不敷出,至少没有在中国业务上赚大钱。但即便如此,由于中国代表处在其全球业务的比重非常低,很多总部也乐于花钱承担中国办公室成本,为了向其客户宣称“We have an office in China"。外所的总部愿意养着中国办公室,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在这些中国办公室工作的“老”associates出了难题。一方面,这些外所的Associates一直在外所拿相对的高薪水,生活小康、衣食无忧;但另一方面,多年来的外所经历,只是把自己弄成了FDI专家,以及写英文邮件和Memo的好手而已,自己的执业范围和人际关系相对较窄。但由于自己相对的高薪水(注意,只是薪水而已),不得不经历“温水煮青蛙”的痛苦过程。如果青蛙真从温水中蹦出来的话,就一定需要解决好转型问题,这既涉及到法律业务的转型,更涉及到人际关系的转型。业务转型是基础。外资FDI业务在逐步萎缩,现有市场份额也已经被瓜分殆尽。可怜那些外所的忠实Associates在跳出外所后,放眼市场,自己所擅长的FDI和基础的涉外业务早已不是市场的业务中心。所以建议大家“重新开始创业”,在ODI和中国业务(如资本市场、保险、银行、资产证券化、信托等)上重新学习、重新起航。由于之前的涉外法律服务经历,ODI业务转型相对容易;而中国法律本身复杂程度也不高,加之之前外所相对严谨的法律服务培训,要追赶起来应该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业务转型的基础上,人际关系转型更为关键。抛开法律服务的社会和道德层面的“责任”,归根到底其亦是服务行业的一种,需要客户的培养和维护。在外所工作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法律文本工作上,与客户交流、维护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外所的client base很多都是基于国外总部的层面的,自己想单独拓展难度不小。跳出外所后,如果要拓展自己的客户圈子,人际关系转型就显得至关重要。要走出自己之前的交友圈子,认识跟多的朋友以便结实潜在的客户。为此目的,品酒、高尔夫、喝茶的习惯可能也要逐渐培养起来。希望上述的唠叨对那些已经跳出外所和正在准备转型的战友有所帮助。共勉。【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488】律师去海外留学的最佳时机

作者:CLECSS
06月13日 | CLECSS
继【CLECSS #445】《公司法务在择业时Title有多重要?》后,CLECSS今天很高兴再次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律师去海外留学的最佳时机” 。文章分析得很仔细到位,相信对各位正在考虑留学的法律人会很有帮助!作者介绍:李霁(洛清,Wechat: 12201479)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Columbia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是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Linklaters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前面写了一篇关于外资公司法务是否值得去海外读LLM,就有很多朋友问我,那什么时候是去读LLM的最佳时机呢?对于律所律师从律师的角度,我觉得已经在律所工作的律师,工作2-3年就可以去美国读书了。这个年级的律师,对律师的日常工作有了些概念,会带着一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国外留学,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法律领域。此外,作为初年级律师,出国留学机会成本也不高,又有相对较大的成长空间,比较受各大律所的欢迎。当然,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选择毕业后直接去留学深造,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又能申请到不错的学校,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比之下,当初我在律所工作了6年才去读LLM是有些晚了,如果功利点来看,机会成本有点高。不过我还是这么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轨迹,比如我就觉得换个环境去学习新的知识,认识新的朋友,就是件很开心很值得的事情,所以也不会太计较机会成本。对于公司法务我们着重说一下外资公司(MNC)的法务。如果你已经在外资公司做法务,但还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并且还打算回国后继续在外资公司里做法务,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成为中年级法务(通常为5年以上工作经验)以后再出国留学,甚至到资深法务的水平(通常为8年以上工作经验)再出去也不迟。之所以MNC法务和律所律师留学的时机截然不同,是因为在外资公司内部,去国外读LLM所体现的价值在于开阔眼界,有助于其在公司内部与各种背景的管理层沟通并解决问题,以及与不同法域的律师和业务部门进行合作,这在我上篇文章中也提到过。此外,鉴于外资公司法务的职位大都分布在中年级和高年级级别,工作2-3年的法务留学回国后,如果希望继续进入外资公司,就会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为此,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候选人回国后,最终选择去律所作律师,但起点往往和留学回国的freshgraduate不会有太大差别。如果你已经顺利做到MNC的legal head,鉴于现在的外资市场并不景气,我不建议随便抛弃工作去海外深造。在公司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可以尝试和公司商量,让公司送你出去读书;运气没有那么好的,可以尝试停薪留职一年,或者考虑分两年读完的LLM项目;在前述方法都无法达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去公司总部工作半年或一年。毕竟,出国深造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途径,除了留学深造,其实还很有多种方式可以让你了解和熟悉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法律实践。另外,我还遇到不少在民营或国企干了很多年的法务出国读书的案例。我觉得如果为了体验生活、开阔眼界,这是个不错的人生经历,但如果是为了让自己成功转型,为了从内资转换到外资公司工作,这很有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从外资公司的角度,他们往往比较固执地认为这些候选人在工作理念、工作节奏、以及对法务在公司中地位的理解与外资公司有很大的差别,而这种理念差别不是一年或两年的留学经历就能改变的。总而言之,出国读书,尤其是暂时终止自己的职业去一个全新的环境进行深造,对每个法律职业者都是一件大事,需要结合当下市场情况以及个人实际情况和职业诉求来进行规划。以上只是我对现今市场现象做出的粗浅的总结,希望能带给有需要的朋友一些启发。

【CLECSS 482】律师的信和望

作者:CLECSS
06月1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在北京醒来,北京的朋友们早,期待下午在CLECSS的活动见面!最近,我香港工作的商厦楼下都有很多地产代理,因为香港有个小区开售。一大堆地产代理穿着整齐的西装,但纵使他们怎样西装革履,打扮得一丝不苟,还是觉得他们大部分做这份工作并不开心,也许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将来,这次把佣金赚了,下次的佣金不知道牛年马月才有。反观我们法律界,我看到有些年轻律师或法律助理,无论是工作多辛苦,开始时工资不高,但也很工作得很积极开心。这几年我看到年轻律师成长的成与败,最重要的分别就是这种“信与望”的精神意志和信念。快乐积极的律师 - 信和望我从幼儿园一直到中学都在香港读基督教学校,虽然不是教徒,但也很认同里面的“信望”精神。我在内地工作过几年,我发现律所的年轻律师/法律助理都很积极上进。他们一般出国前在国际律所的工资都不怎样高,但他们都很乐于加班。那时我心想,我拿那个工资(Global Pay),我也希望自己能早下班,你才拿那一两万一个月,却甘愿天天加班都晚上10点11 点。后来听到一个内地年轻律师说:“I don’t mind OT. The more I work, the more I learn.”这句话至今还深深打动着我。我心里想,这些年轻人真有前途!这句说话,短短的几个字,其实背后蕴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就是说,我现在多学一点,我未来就会好一点!事实上,过去几年,这些积极勤奋,对未来充满“信和望”的年轻律师们,我也见到他们一一成功了。(相关文章大家可以参见【CLECSS #405】《为什么美国律师生活过得比中国律师开心》)。培养信和望的精神当然,我也不是见到所有的年轻律师和法律助理都这么有干劲的。见过一些很被动的,终日没劲打彩的,好像上班纯是为生计,为糊口的。一般他们的事业发展都会比较慢,因为他们缺乏了一种人生的信念。做律师的信念,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我学会做基金PE,将来我成为合伙人,可以赚很多钱。又或者,我做一个好律师,将来可以帮助很多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我们做律师,就要想清楚为什么我们做律师,可以为了钱,可以为了理想,但断不可以完全回答不出来,这样人生跟“咸鱼”没有分别。结语就我过去几年的观察,这种“信和望”的精神,一直是年轻律师成和败的关键。所以各位CLECSS律师们如果发现自己每天上班缺乏动力,上班后等下班的话,要想清楚自己为了什么在这里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各位CLECSS朋友,我们在法律事业上一起加油,共同进步!北京的朋友们今天下午及晚上见!

【CLECSS 481】法律事业的Sabbatical Leave

作者:CLECSS
06月1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今晚飞北京了,北京的朋友们明天CLECSS活动见!很多CLECSS朋友们看过【CLECSS #136】《法律人生的再充电》,今天我们就更深入看一下这个话题。很多法律界朋友,当做了律师很长时间后,突然觉得想停一下。有些工作很顺,但好像每天做的事情都一样,没有什么突破。有些工作不顺,想再思考人生。有些朋友就拿了Sabbatical Leave(一般指向律所拿几个月至一年的休假,在本文中,泛指忙碌工作停下来的时候)。Sabbath 这个词其实来自犹太教,即安息日。自愿的Sabbatical Leave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见到的都是自己做了很多年律师后,想休息一下,把人生没有做好的事情做了。例如我有个在国际律所的香港同学,他以前考过一次中国司法考试没过,他就拿了半年Sabbatical Leave,把司法考试考了(当然半年时间也去了旅游)。也有见过拿一年休假去读一年制MBA的。还有一些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例如把结婚对象找到,把孩子生了(这个视乎个人效率,一年不一定足够)。总言之,每个人有自己不同原因拿Sabbatical Leave,但共同点是,你在开始Sabbatical Leave时就要想清楚自己拿休假的目的,并定下达到目的的具体计划,否则一年很快就过去。非自愿的“休假”如果你法律事业不顺,例如在待业中,最重要要保持正面思维(Positive Thinking)。其实这段时间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去旅游,去看工作时没时间看的书,去跟不同的人聊天。我在美国商学院毕业后就休息了好一段时间,参加了很多不同的校友活动或讲座,生活也很充实。如果你在待业中(人生失意中),有时候你能更清楚每一位朋友跟你的关系,有些可能就是平时吃喝玩乐(锦上添花)的朋友,有些更会在你困难时帮助你(雪中送炭)。这种“雪中送炭” 的情谊,比什么都可贵。结语在我过去的法律事业发展中,都随心而为。想工作就工作,想读书就读书,想休息就休息。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人生,只有我自己知道什么对自己最好的。所以必要时候,将来我也会再次拿Sabbatical Leave,来一次人生再充电。祝各位CLECSS朋友都在法律事业中到能在适当时间拿到自己的Sabbatical Leave,让事业再闯高峰!北京的CLECSS朋友们明天北京见!

【CLECSS 478】美国JD/LLM去香港找工作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以前我在美国读JD时,每年会去香港律师会网站,把国际律所的香港分所的地址和电邮找出来,发一份Directory给学弟学妹,让他们都可以很方便地申请国际律所的香港分所。跟现在一样,10年前的中国学生大都想先留在美国,发现在美国找不到工作时就会去申请北京/上海/香港的国际律所分所。最近我又收到好几个电邮,关于美国JD/LLM去香港找工作的问题,今天我就把要注意的事情归纳一下。美国JD去香港找工作首先,如果可以的话,大家还是应该尽量在第二年的OCI找到美国的Summer Associate工作,你找到后,就很大机会拿到毕业后的Associate Offer。只要你拿到美国总部的Offer,如果你基于例如家庭原因想去香港(事实上香港税率低,税后收入往往比美国高),你跟它说想去香港,一般问题不大,因为亚太区很需要这种双语人才。如果你OCI拿不到,你可以考虑直接寄信到香港分所,但坦白来说,香港分所提供给美国Summer Associate的职位很少,所以机会一般不大,即使你拿到一些Summer Internship的机会,一般也不是那种正式给美国Pay的Summer Associate职位。到3L时如果3L OCI也失败,可以在9月/10 月开始发第一批工作申请去香港分所,如果那年经济气氛好,一般他们可能会给你电话面试,冬天时可以可能邀请你过来香港面试。我3L时就在香港收到12 个国际律所的面试邀请。(当年因为JD不太多,所以很容易拿到面试,现在一个3L在OCI没有拿到Offer的情况下去申请,估计能拿到几个面试已经很不错)。工资方面,视乎每个律所的政策,有不少美国律所给Associate 是Global Pay,跟美国一样,而且某些还有可能有COLA,所以实际Package 比美国高。美国LLM去香港找工作如果是排名靠前的美国LLM,当然是参加New York Job Fair。每年的情况不同,经济好时国际律所多发一些Offer。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国际律所(例如Magic Circles), 他们有些年轻律师也出去读LLM,他们很多也会回去原来的律所。所以新的职位不会很多。最近几年,即使T14 的学生,也不太容易在New York Job Fair找到工作。如果在New York Job Fair没拿到,就要在2月/3月时开始发信到香港Office。如果他们当时生意不错,他们收到你的申请,也可能给你一个面试机会。可能在3 月面试,4 月给Offer。也有听过毕业后例如5 月面试,6月给Offer的。美国LLM去香港,如果之前经验不是特别多,一般给Legal Consultant的Offer,工资可能是第一年Associate的50-60% 左右。结语各位CLECSS律师朋友们,很欢迎大家到香港工作!如果大家工作香港工作,或将来毕业后去香港工作,也欢迎找我吃饭!我衷心祝愿各位在香港有美好的事业和生活,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香港见到各位!

【CLECSS 474】律所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自10年前开始,很多法律界的朋友(尤其是刚开始事业时),跟我说在律所做得很不开心:“It does not work out”。最后有些朋友自己做得不开心离开,有些朋友“被劝谕”离开律所。后来我见到有些朋友换了另一个律所,做得很好,也有些朋友们灰心意冷,后来转行。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问题。如果It does not work out,问题不一定在你“工作”这个事情往往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人和。有些合伙人很凶,你跟他/她合不来,不一定你就跟别的合伙人合不来。如果最后闹翻了,真的要走了,也不要过早判定自己做不好律师。因为问题有可能在律所,不在你。例如你的老板脾气太差,律所管理不好,办公室政治问题严重,让自己很难把事情做好。事实上,我见过不少人第一年做不好,离开了原来的律所,但跳了另一个律所后,一直做到现在。因为他们都吸收了第一年的教训,以后就做得很顺。而且经过第一年后,他们都会清楚自己想进什么类型的律所,做什么类型的业务。同时要检讨一下自己如果大家换了几次律所,仍然“does not work out”, 那问题可能就在你自己,那就必须想想自己的性格上是否有什么问题,例如是否过分内向,导致沟通不畅顺。如果是,必须尽快改掉(我相信性格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善的)。如果过了很长时间,还是毫无进展,可能想想自己兴趣是否不在这里。如果自己有其他领域更能发展所长,例如喜欢艺术,可以就从事艺术工作,也无谓勉强。结语各位CLECSS法律界朋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法律,不要轻言放弃。做人要有志气,不服输,“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1次不行,2次再来过,直到试过无数次,发现自己原来志不在此,才考虑转行。如果有一天大家转行,绝对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我们发现自己在其他行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法律人永不服输,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永远不会被命运打败的!

【CLECSS 459】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律师们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因为我的教育背景和其他经历,所以身边的内地朋友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例如LLM/ JD/ MBA。但在工作上,我也碰过很多没有留学背景的,他们一般都工作踏实,刻苦耐劳。在没有留学背景的情况下,很多熬几年后就在内所熬到合伙人。今天我们就谈谈他们。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律师们事实上,如果你看很多内所的网站,很多合伙人都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尤其是那些做诉讼的。如果你做诉讼或其他本地业务,更多是做好本地的关系。出国留学几年不一定对于业务有帮助。即使你做非讼,有很多做本地证券基金业务的,多做几个项目,跟圈子的人建立关系,久而久之就跟有自己的客户和业务。他们实实在在地做本地项目,比很多海外回来的更接地气。在现实生活上,我碰过很多年轻律师,在没有外国LLM/JD的Label下,反而会更专心于自己的业务上。所以如果你因为任何原因没有出国,也不必介怀,人生有失必有得。外所是否一定要海外留学背景?整体而言,如果你在外所要做到Associate,一般是需要有海外的LLM/JD(或其他相等学历),加上海外Bar。但是现在(尤其是一些较本地化的国际律所)越来越“目标为本,用人唯才”,他们看的更多是个人能力。如果你用功,能力强的话,其实有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也没关系。起用这些实干的律师,比起招一个空有Label 的好。有时候,你在某些外所网站,你会发现有些Associate 是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他们一样做得很好。大家想想:他/她在没有海外Bar的情况下律所都这么重用他/她,那他/她的能力肯定很强!结语如果可以的话,我一般都建议大家趁年轻时出国留学。但假设大家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出国留学,也不需要灰心,人生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你用心做好自己每一件事情,最后你的工作表现也会得到别人赏识。人生更多是“What you do”, 你具体做了什么事情defines “Who you are” 。所以最重要还是自己要做得最好,出国留学那些标签反而其次。祝各位CLECSS律师们好运!

【CLECSS 453】法律人生下一步(Next Steps in Life)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各位CLECSS朋友们,如果大家还没有报名参加下周六CLECSS香港Summer Party,今天要赶紧报名。现在名额已所剩无几,满额即止(详情请参阅今天公众号的另一个帖子)。今天的题目就是Summer Party 的主题:《法律人生下一步》(Next Steps in Life)。引言很多年前有一本讨论人生的经典书籍《Who Moved My Cheese?》《谁动了我的乳酪》,作者是Spencer Johnson。里面讨论了两只老鼠,两个小人类对改变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当老鼠发现没有乳酪了,它们积极面对这个改变,去别处寻找新的乳酪。小人类发现没有乳酪了,不想动,期待乳酪的供应恢复。最后其中一个小人类明白需要改变了,也去寻找新乳酪,剩下另一个小人类继续在原地等待,最后书中也没有交代其命运。这个故事的教训是:我们要尽早意识到社会的改变,必要时候需要动,不能原地踏步。法律人生的改变(Change)做了CLECSS讲座这么多年来,找到我的年轻律师/法律学生,都有个共通点,就是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要不要改变。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年轻律师会问我要不要换工作。你在考虑这个问题,必然是现在的工作有点问题。例如,律所生意不够好,觉得不够充实。那你就不能坐以待毙,你原地不动最终也是一个死局,你如果在那里做了5年,但实际只有别人两年的工作量,这样会很影响以后的职业发展。所以必要时候还是要行动起来,该换工作时换工作。这些年来,我见过大部分不动的朋友,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害怕变动,不知变了后会否比原来差;(二)懒得动。这两个心态应该改掉,详情可以看【CLECSS #43】《To Be or Not To Be》。但也不要动得太多这几年来,也见过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有些年轻律师,一做得不开心就换工作。我虽然鼓励大家需要时必须要动,但也不能一年一份工作。每一次你面对一个问题,例如,工作天天一样,没有新的东西学到,你给自己至少半年冷静期,看看律所内是否有改变的机会,例如那几个月跟合伙人聊聊,看是否有机会做到别的业务。总言之,每次改变都是心思熟虑的,到深思过后,觉得还是需要动的话,就勇敢行动。结语在下周六,我也很有兴趣在CLECSS Summer Party听听各位嘉宾在自己人生路上面对《Who Moved My Cheese》改变时的态度和做法。在人生路上,我们每每要面对不同的改变,但是正因为这些改变,让我们生活更多姿多彩!期待下周六在香港见到各位!

【CLECSS 445】公司法务在择业时Title有多重要?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继【CLECSS #438】《外资公司法务是否值得去美国读LLM?》后,CLECSS今天很高兴再次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公司法务在择业时Title有多重要”。文章分析得很仔细到位,相信对各位正在择业的法律人会很有帮助!作者介绍:李霁(洛清,Wechat: 12201479)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Columbia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是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Linklaters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公司法务在择业时“title”有多重要最近在帮一个中型美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招法务负责人,6-8年左右工作经验,这个职位汇报给在香港办公的大中华区法律负责人,而这个职位本身下面有一个4年级的律师向其汇报工作。薪资待遇属于市场价位,行业也属于朝阳行业。偏偏这个职位的title是assistant legal counsel.“什么?assistant legal counsel?” 有些候选人在表示对公司以及工作内容感兴趣后,突然对这个title表示不能接受。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普及过,外资公司(MNC)法务根据工作资历,可以粗略的定义为legal assistant/paralegal, legal specialist, legal counsel, senior legal counsel,legal head/general counsel。一听到assistant,那些候选人百般为难,表示自己已经是legal counsel, 怎么也应该瞄准senior legal counsel 去换工作,怎么可以去下一家公司做assistant legal counsel?Title传达的信息存在局限性我想说,从一个title去衡量一个法律职位是有局限性的。毕竟每个MNC编排自己的职位时,是有自己特殊情况的。在某些MNC的区域性子公司中,法务总监可以叫VP;但是有些MNC,因为只有global VP的概念,上述同样的职位只能叫regional counsel,甚至senior legal counsel,但这并不妨碍这个regional counsel/senior legal counsel在当地子公司带领自己的法务团队,作为当地公司的决策层(executive board/management board)的一分子,参与当地子公司的战略决策。其次,每个MNC全球的体量不同,在中国的业务大小也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说我在这个家公司已经是legal counsel,就应该去下一家公司做senior legal counsel。在选择下一份工作时,title是很重要,但这个职位可以带给你的学习机会、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才是最关键的。其实不少资深律师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在工作中会碰到,一家小规模MNC的legal head,愿意去另一家大公司做senior legal counsel,汇报给中国区的legal head。因为老东家平台的局限性已经导致其遇到了职业瓶颈。有些公司法务,已经在一个小平台做legal head好几年了,带一个5-6人的团队,公司不大,薪水不高,一直想要看外面的机会,希望去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但不愿意放弃已经拥有的团队,为此不考虑sole counsel或senior 的职位。其实这是另外一种变相的只看title不看发展的心结。其实当一个人已经攀登到一个山顶,若想登上另一座更高的山峰,或许应该先下山才能再上山。大型公司必然有小型公司没有的情况,比如与法务部紧密合作的大公司各部门主管的段位就是小公司同级别的人员不能比的,小公司的法务自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需要改进。往往,大公司愿意接纳小公司的法务,但不可避免的,会在职位、管理职能上有所降级,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成长空间会变小,相反在更大的平台上积累几年,你可以攀上更高的职业山峰。改变信息的不对称的局面我承认,本文开头的案例是属于比较少见的。但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碰到法务朋友在看工作机会时,纠结职位的title是legal counsel还是senior legal counsel, 是leading counsel还是legal head。我同意,在看机会的过程中,title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这不应该是选择下一份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同样,当你觉得某个机会的title很理想的时候,你也应该返回来思考一下,这个职位是否真的如title听起来那样,可以带给你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曾经的一名法律工作者转变为法律猎头,我深刻的认识到,就法律职位的信息而言,候选人和公司的信息是完全不对称的。许多与公司相关以及与职位相关的信息,因为各种原因,不会主动传达给候选人。为此,各位在看下一份工作机会时,应该通过与猎头的沟通,最大限度的获得职位的正确信息,了解职位的短期与长期的规划,从而明确这个职位的潜力,大可不必纠结title的问题。而我理解,这也是一个专业而靠谱的猎头之于律师而存在的重要意义吧。

【CLECSS 442】纽约的四天三夜 - 关于LL.M.在美帝找工作的一点感想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CLECSS今天很高兴收到今年毕业于美国哈佛LLM的Justin 兄投稿,写他在美国找工作的经验和感想。相信对于不少打算在在美国找工作的LLM学生会很有帮助,谢谢Justin 兄分享! (作者:Justin Xu (Harvard Law School LL.M. 15’))题记:似乎答应Simon写一篇文章已经很久了,这会儿正坐在纽约回波士顿的Mega Bus上,突然想写点什么。纽约是一座有魔性的城市,尽管走在China Town时也会佯装厌弃地捂住鼻子,你还是无法否认这座城市的魅力。SOHO、六大道、博物馆、百老汇、天际线和包罗万象的人们。这一年来过纽约许多次,穿梭在曼哈顿似乎也变得轻车熟路。之前曾经在Asian Lawyer一篇访问上谈过LL.M.找美国工作的那些事儿,那就以纽约做题,再聊一下我对中国老流氓在美国找工作的一些感想。我的经历不算成功,但算是新鲜,希望对今年开始读LL.M.并且希望在美国找律所工作的朋友有一些帮助。纽约春天的四天三夜我想在美国找工作的念头起的很晚,去年秋天还觉得读完书会马上回上海工作。今年年初才想在海外执业一段时间,二月起找工作就focus在香港和美国。前前后后大概面过6、7家美国律所的本地office,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春假的4天3夜:2015.3.17 2:30pm 在图书馆码论文时接到A所和B所通知,周四和周五在纽约面试。2015.3.17 3:00 pm-2015.3.18 12:30 pm 协调logistic,订火车票酒店,联系这两家的朋友。打印律所和interviewer资料,人模狗样地出发。2015.3.18 9:00 pm-2015.3.19 2:30 am 饥肠辘辘地抵达纽约酒店(美国的火车是飞机的价钱加大巴的速度,不是报销是绝对不坐的),吃了个便当准备11点和香港的电话面试。电话结束后准备第二天的面试到深夜。2015.3.1910:00am-12:00pm 开始面A所(某老牌华尔街律所)。A所办公室风格典雅,HR非常专业,当天面试的两个合伙人都是哈佛的alumni。第一个面试官是一个执业超过30年在行业里叱咤风云的Corporate Partner,他简单地问了下在哈佛的情况,做过的transaction,目前中国公司法方面的一些变化(对亚洲业务颇为了解),我主要和他聊了下该所在亚洲的发展策略。第二个面试官是一位亚裔女Par,温婉干练,我们聊了她在哈佛读书以及80年代在中国的经历,她也分享了她对中国人如何在美国主流法律市场survive的心得。这位合伙人特别提到了语言,她说不少中国人即使读完JD在语言上还是捉襟见肘。作为一个按小时收费的行业,律师不该让客户为你polish语言花钱,制作的文件应该和native speaker draft的一样。2015.3.20 1:00 pm -4:00 pm 和A所一样,B所的办公室也在6大道。虽然已是3月底,纽约还是下起了大雪。B所作为一间加州firm,装修风格相比A所更时尚一些。见面的两个合伙人都非常健谈,一个合伙人聊起了他在90年代和中国律师一起和某地方政府机关斗智斗勇的故事,还分享了他对中国食物和旅游的热爱。两个半小时的面试匆匆过去了,下了大楼拖着行李箱飞奔去Penn Station坐大巴。大巴到波士顿已是凌晨一点。下车才发现没吃晚饭饿的胃疼,就在麦当劳买了份套餐,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拖着行李啃着汉堡,那滋味也是别样酸爽。关于LLM找工作的一点想法1. 为什么要在美国找工作在找工作之前,先问下自己为什么要在美国工作,这段经历有什么价值?和十多年前不同,单纯为了留美而留美已没有价值。如果长期想回亚洲当律师,更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立刻回国加入一间律所开始/继续practice。然而在以下几种情形下,留美一段时间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a) 找到一家主流律所做主流业务;(b) 家庭原因;(c) 符合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2. 中国LLM找工作的现状不讳言地说,LLM(包括但不限于中国LLM)现在在美国想找Big Law的工作非常困难。以今年HLSLLM为例,真的通过自身努力(network等)找到长期职位的凤毛麟角。大多数law school的Career Office在帮LLM找本地工作上作用几乎为0,且经实践证明,通过自己network(如写邮件等)找工作的效果是非常差的。与其他国家学生相比,中国LLM找工作格外艰难,我理解主要原因有几个(a) 所有对中国还感兴趣的国际律所都开了亚洲办公室,已没有理由再将LLM放在本土办公室了;(b) 大陆JD与日俱增,会说中文已不是优势,而且与其他国家同学相比,中国LLM的英文大多拖后腿;(c) 现在律所的兴趣似乎在南美洲,希望应聘者会说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综上,即使某些律所对LLM仍感兴趣,中国背景也难以为LLM提供任何优势。话虽如此,我也看到一些特例,比如一些DC firm招聘中国LLM做FCPA业务,这可能是因为FCPA在中国实在太热门了。总的来说,一些niche area的机会会比例如公司并购、资本市场等主流业务更多一些。3. 中国LLM找工作的途径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找到靠谱给力的referrer!(a) Visiting lawyer program美国有一些律所提供大约一年的visiting lawyer program,其中最有名的当属Sullivan & Cromwell的visiting lawyer program。这类机会大多target已经在母国执业过的律师,目的是建立或维系与该律师原所在律所的关系。大家可以和各自的career office联系一下看有哪些律所曾向你所在的lawschool提供过visiting lawyer position。(b) 原工作单位推荐今年哈佛很多留在美国工作的律师(有长期但更多是短期机会)主要都是通过原雇主推荐,举例来说,有一个墨西哥同学本来在一个V 20 Firm的墨西哥城工作,读完就加入了他们的纽约办公室;还有一位日本同学就被原律所引荐到另一家V20 Firm的纽约总部工作;我也听闻有中国LLM被原雇主推荐在美国工作。相比其他需要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的途径,原雇主推荐可以说是最靠谱有效省时省力的途径。(c) 教授推荐如果学校有教授是目前或曾经担任律所的合伙人,且该教授是你感兴趣的方向且愿意推荐学生工作的,那一定要抓住机会在课上好好表现,力争好成绩。如果成绩出色,还有德高望重的老师推荐的话,则找到机会或至少拿到面试的几率会大增。这点哥大、纽大和宾大等学校机会更好,哈佛的老师偏学术,在律所推荐这方面不占优势。(d) 参加宣讲会虽然在宣讲会上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至少能认识不少人且拿一堆的律所纪念品,那还是厚着脸皮上吧(人家target JD,有些所听到是LLM就会明确表示没兴趣)。以哈佛为例,全年有好几个学生组织和杂志组织的律所推介会,其中以Black Law Student (似乎叫这个)在秋季学期期末的招聘会最盛大,几乎全部V30的所都会参加,当时在这个会上还是认识了不少在NYC 工作的Harvard alumni,获益匪浅。4. 最后几点建议除了上文提到的A所和B所,我还面过好几家美国办公室。但春季学期论文和学业负担太重,好几个机会不得不中途放弃。所以如果决心在美国工作,应尽快主动出击。此外,如上文提到的,英文还是大多数LLM找工作的硬伤。如果想在美国big law找工作,口语和书面应该要努力提高。最后的最后,找工作很辛苦,但还是很值得纪念的人生经验。学会苦中作乐很重要。大巴又开到了south station,今天就说到这儿了。夏夜的波士顿真的很美,我还记得2014年8月12号的早晨,当我推开窗外看到查尔斯河那一刻的惊叹。我们都带着众多的希冀来到这里。回望这一年,似乎许多事情都偏离了最初的设想,但似乎一切又恰到好处。借此文感谢这一年遇到的无比优秀的小伙伴们,感谢这一年帮助过给过我机会的人们。祝所有即将开始美利坚生活的童鞋们好运!Justin

【CLECSS 438】外资公司法务是否值得去美国读LLM?

作者:CLECSS
06月10日 | CLECSS
继【CLECSS #408】《如何选择毕业后的第一份法律工作?》后,CLECSS今天很高兴再次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外资公司法务是否值得去美国读LLM” 。文章分析得很仔细到位,相信对各位正在考虑海外留学的法律人会很有帮助!(作者:李霁(洛清,Wechat: 12201479)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是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年利达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海外留学篇之外资公司法务是否值得去美国读LLM现今法律圈去美国读LLM已经蔚然成风,尤其是在外资律所的律师,大多会选择去美国读LLM然后考个纽约bar或者加州bar(方便起见,下文统称美国 Bar)。这个现象也不难理解,因为成为美国某个州的律师,才有机会在外资律所中获得不同于中国律师的title、待遇以及更多晋升的机会。相比之下,外资公司(MNC)法务或者准备转到MNC 做法务的律师,往往会产生如下困惑:对于并不立志于律所的律师,是否还有必要去美国读个LLM,继而考个美国bar呢?留学经历在MNC是一项加分不同于律所的律师,在MNC,法务的待遇和上升空间,更多的取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团队协作的能力,留学经历和国外律师资格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从身边众多具体事例来看,海外留学背景一定是加分项,但在法务不同阶段,其发挥的价值大小也不尽相同。对于中年级以下的法务(通常为少于7年法律工作经验的律师),通常留学经历本身不会对获得更好的法务职位、或薪资待遇有太大的帮助。我经常遇到律所的中年级律师,有很好的律所背景以及美国bar, 希望自己能在MNC找到比其他候选人更好的职位,薪资要求也高于市场预期,但现实情况并非如其所愿,这与中年级法务在公司的定位有密切关系。中年级法务在MNC主要是处理法律层面上的具体工作,审阅合同、做法律研究、回答业务部门的问题,而这些工作是有和没有留学背景的律师,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都能完成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如果能找到好用又不贵的候选人,MNC若无特殊原因或需求,是没有动力在招中年级法务时给出更多预算的。这种情况在资深法务群体(通常为8年以上法律工作经验)会发生改变,海外留学经历开始显现它的优势。这是因为,资深律师,除了完成一些具体的法律工作外,很大程度上需要与业务部门进行合作,需要在方法和策略上与业务主管沟通在中国发生的问题,而相当一部分MNC的管理团队来自世界各地。此外,在一些国际贸易或交易中,资深法务需要与MNC在其他法域的律师进行合作。为此,公司在招聘资深法务时,开始注重律师的眼界、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程度、对中国法以外的法律的了解程度,为此有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开始变成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因素。公司法务是否需要考美国bar?经常有法务朋友在去美国读LLM前,问我在LLM毕业后是否还需要考美国bar,尤其对于那些由公司赞助留学的当事人,鉴于考bar非常麻烦,当事人往往没有动力去考bar。我的意见是,如果有机会考,一定要考bar。有没有美国bar在你前期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但往往当你去竞争legal head(法务总监)的时候,就会发生差别。当然,以前我们讨论过,MNC招聘一名法务总监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足以花一篇文章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但设想,在这个职业的金字塔塔顶,你的竞争对手都很优秀,除了加强自己的优势,是否还应该确保自己不会缺失大多数人都有的美国bar呢?此外,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们,多半都希望在美国公司工作,那当你走到职业高峰的时候,你会发现美国bar就是一个必须。当然美国公司在招聘法务总监的时候,除非有特殊需求,一般不会在JobDescription中把这个说的那么明确,但这样的需求也是很合理的,毕竟一个美国公司会比较愿意看到其在中国区或亚太区法律部负责人了解美国法律,那么一个候选人有没有美国bar就有很大区别了。也有律师朋友说,如果没有美国律师资格,是否在欧洲公司做法务会好一些?当然,如果在中国区域作法务负责人,影响自然会小一些。不过如果你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做区域法务总监(regional counsel),一个中国律师是否可以在普通法系内胜任公司的法务,只能说美国资格将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当然,我不是鼓励所有律师都去美国LLM,毕竟对于MNC的法务,是否可以帮助公司解决问题又在法律上为公司保驾护航,是否能让这个公司认可你,才是一名法务晋升的关键。留学经历或者美国bar,这对你职业生涯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并不能左右你法律事业的发展。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CLECSS 436】法律人:为什么你的事业就差那一点点?!

作者:CLECSS
06月10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以前香港公开考试时,一般人会考9科至10科。考到9个或10个A的,在香港称为9A状元或10A 状元。当年我差一点没有成为状元,但也考到全香港100名内。不过,这次与状元头衔失之交臂,本科也没有考进常春藤。内心就有点遗憾,为什么就差那一点点呢。法律人:为什么你的事业就差那一点点?!很多过去10年找过我的法律人,都会跟我说,其实自己都很优秀,全班考头15%,但就是不够拿奖学金去外国读书,差一点没有进外所。进了律所后,差一点点错过了某个大项目,要升职时错过了某最好时机。为什么我明明不差,为什么就差那一点点没有达成梦想呢?不要怨命运,检讨自己很多时候,事出必有因,先不要怨命运,先检讨好自己。我过去10年见过法律人最常犯的错误,都是"我要做到Top 10%,从而考进去Top 10 LLM"。但是你想想,你有这个想法,别的法律人也有这个想法,在这个高度竞争的法律界,“想Top 10%,设目标为Top 10%”已经不足够。因为在每一个法律人都那么努力的情况下,你以Top 10% 为目标,最后也可能只有Top 20%。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Top 10%,就要以Top 5% 为奋斗目标。最后就是不能进Top 5%,也就还有Top 10%。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往往就差那一点点,其实先检讨一下自己是否不够用功,不够进取,机会给别人抢掉。人生前面还有很多机会如果你真的差一点点没有拿到某个机会,也不用灰心。例如,我见过法律人毕业时错过进外所的机会,最后进了一个不错的内所。然后在那个内所一步一步做,最后如果想的话,也能最终转回去心仪的外所。反而有些人很幸运一开始就进了外所,最后没有适应好, 做不下去。(以前有一个合伙人在Candidate A和Candidate B之间犹豫,Candidate A成绩好一点,最后选了Candidate A,那料做了半年就做不下去了。后来机缘巧合又碰到Candidate B,把B招进去后,B做到很好,一直做到现在)。所以,人生在世,要是某一机会流失了,就吸收经验,让自己一辈子不再错过第二次。到下次机会再来临,就紧紧抓住。如果以前不够进取,现在就更进取一点。结语很多时候,法律人会觉得自己的法律事业就差那一点点,没有做到最理想的目标。有时候,我们可以调整一下我们做人的心态和态度,更积极进取,把我们差一点点没有拿到的东西拿回来。要是这次真的错失了,人生前面还有很多机会。在此祝各位CLECSS律师朋友好运!

【CLECSS 396】“合规”(Compliance) 作为律师转型的职业选择(2)— 如何转型合规官?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继【CLECSS #383】《“合规”(Compliance) 作为律师转型的职业选择(1)—合规部门在做什么?》后,CLECSS今天很高兴再次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如何转型合规官” , 相信对各位考虑转型从事合规的朋友们会很有帮助!(作者:李霁(笔名洛清,微信ID: jing08053426)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是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年利达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在上一篇结尾,我们提到合规可以成为律师执业规划的一条道路。面对这个新生的职业,大部分律师或法务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转合规,如何把合规作为执业规划的一部分?在这里,我就市场上普遍的情况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希望会对大家有帮助。各位专业人士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具体的判断,毕竟这与个人的性格、对生活的规划、对职业的诉求都密切相关。不是每个律师或法务都适合合规工作上一篇我们提到,合规的工作主要涉及公司内部合规制度的制定、咨询、培训以及调查。在作职业规划前,需要了解,事实上不是每个律师/法务都适合合规的工作。合规工作比法律工作更枯燥。虽然在行业外的人看来,法律工作已然十分枯燥,但大部分律师很享受完成一个新的交易结构、或是帮助客户完成一次商业谈判的成就感。相比法律,合规制度通常具体且不可变通,合规官可发挥的空间很小,日常的咨询工作比较枯燥。涉及合规调查,更是需要合规管出差、进行访谈,审计发票的真实性,而这些工作基本不需要法律知识,被律师看来是又脏又累的活。此外,在调查中,不可避免的会看到很多人事的阴暗面,心理不够强大的职业者,甚至会在工作中影响自己的心情。为此考虑转型合规官前,应该先问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应合规的工作,确保自己在未来的几年内,沉下心来完成这份具体、琐碎但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为什么考虑转型合规官?直白的回答是,转型合规官或许能帮助你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快更远。首先,我们在上文提到,比起财务和营运人员,法律人才转做合规工作,更能理解合规制度的含义、制定的目的、能更好的结合中国的反贿赂、反垄断的规定来执行合规条款,并能依靠对法律的理解,面对内部合规条款,在必要的时候有底气做一些合理的变通,而这是没有法律背景的合规人员做不了的。其次,法律人才在合规领域的竞争远没有法务领域激烈。上篇我们提到过,现今的法务市场上已经不缺外资公司法务,要在MNC法务这条路上比同辈们走的更快更远,除了pk能力、智商、情商,不可避免的需要pk自己的教育背景、留学背景、各国律师资格、律所经验、公司经验、甚至行业经验。在竞争资深法务或法务总监的时候,尤为明显。相反,合规因为工作性质枯燥等原因,经常被律师所冷落。为此,一些起步相对不是特别出挑、在pk中各种背景相对比较吃亏的律师,倒是建议可以考虑合规的道路,尤其是在重视合规的行业,比如医疗行业、食品行业。再次,合规工作或许能提供团队管理经验,为做部门总监做准备。鉴于合规部门和法务部门不同的工作内容,在一些反腐败反商业贿赂高发的行业和公司,合规部门的成员往往几倍于法务部。法务部通常很精简、结构扁平,大部分成员都是sole contributor,10年以上的资深法务 (senior legal counsel) 没有带人经验的情况在MNC比比皆是。但MNC在招聘法务总监时,又往往要求候选人拥有管理团队的经验,这导致资深法务遇到尴尬的专业瓶颈,而有带人经验的法务则更受亲睐。合规部门因为人员庞大,无法做到扁平化管理,通常设有多层汇报层级,增大了高年级合规官管理团队的可能性。最后,合规工作或许能帮助律师相对容易的进入MNC、帮助法务进入自己没有行业经验的朝阳产业。比如,现在很多医疗行业招聘法务都要求必须有医疗行业的经验,但在招聘同一级别、有法律背景的合规人员时,往往只要求候选人对合规有简单的理解,不要求行业经验甚至公司经验,因为这样的候选人在现阶段很少。这就好像在10年前,MNC要招个法务,稍微要求一下教育背景、律所背景,就基本只能从律所招律师,因为当时有公司经验又有不错律所经验的候选人也是极少。如何把合规纳为职业的一部分?首先顺心最重要。纵然好的合规职位可能成为职业规划的捷径,候选人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个工作。毕竟一份工作还是需要稳定的干上几年,我一直以来都不建议候选人勉强自己在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以免物极必反。如果觉得自己并不排斥合规工作,我的建议是,在选择合规的岗位时,注意行业与工作内容。行业上,选择重视合规的领域,以确保自己的公司内部的地位不比法务部低或低太多,比如在医疗行业,合规部与法务部是并重的。在工作内容上,尽量选择以合规制度制定、咨询为主的合规工作,避免选择以合规调查为主的工作,因为律师在这个工作上不会比财务背景的人更有优势。此外,转型成为合规,并不意味着要做一辈子的合规,但合规官转回法务更多情况是发生在公司内部的调岗。比起法务部门,合规部门更贴近业务,在公司工作几年后,对公司的运营和工作习惯足够熟悉,你完全可以在法务岗位有空缺的时候,优先申请内部调岗,这在外资公司内部还是很常见的,公司往往出于团队稳定或成本的考良,将各种级别的合规人员换岗到公司法务的队伍里来。总体来说,相比公司法务,合规官在律师界仍是一个新的职业领域,因为新,所以机会更多。律师或法务是否考虑转到合规领域,取决于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在转型上不必太纠结,关键看公司给到你多少机会。毕竟这不是一条不归路,若干年以后,等你和其他法律小伙伴们到达自己职业的顶峰时,你会发现大家殊途同归,转型合规只是你攀登自己的职业高峰的一条路径而已。祝各位好运。【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94】律师职业发展:Why and Why not?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去年写过一篇很受欢迎的文章【CLECSS #43】《律师:To Be or Not to Be?》, 结论是如果你在想是否做一件事情时,一般情况下应该做。因为大多时候人生回望,人会为了没做一件事情而后悔,而不是做了一件事情而后悔。今天我继续写写《Why and Why not?》。Why律师在法学院的思维,一直要“问为什么”。还记得我读法学院的第一年,教授说,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分数比别人低,是因为你每个句子差了一个字,就是“because”。因为你没有解释到你论点的原因,所以我不能给你高分数。这是很典型法学院培训出来的思维,凡事都要想清楚为什么。例如,我去读LLM/JD有什么好处?我出来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么?我毕业时经济如何?简单来说,你要找一大堆理由去支持你为什么作出一个决定。很多时候,我见过很多法律界朋友想’Why” 想得太透反而有反效果,因为当你要想到这么多好处去支持你一个决定时,有时候机会就错失了,被那些不用想得这么透的人占了先机。很多时候,你都没有办法预知未来,未来就好像一团迷雾,当你看得清楚时,别人已经走了几丈远了。Why not 更好的做法,是当你决定一个法律职业选择时,你第一个问题是自己主观上是否喜欢(例如读LLM/JD)?如果第一个答案是正面的话,第二个问题就是“Why not?”。你不用找那么多理由去支持自己做的决定,反而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呢,做有什么坏处呢。如果这个决定没有什么太大的坏处,根本就不用考虑那么多。尤其是如果你还年轻,根本就不用想那么多。在回答了“Why not?” 问题后,就可以放胆去做。“Why not?” 表面是简单的两个字,但背后包括了做人的勇气和洒脱,人一辈子这么短,何不潇洒走一回。事实上,我过去几年见到的例子,也是那些勇于作出决定,勇于尝试的人,他们最后的成功机会更高。结语我们都是法学院出来的,都有着法律学院的逻辑思维。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更多时候需要的是胆识和前瞻。我们所依赖的,不是Why那种严谨的逻辑思维,更多的是Why not那种胆识和勇气。在此祝愿所有CLECSS 朋友们都以Why not的勇气,努力勇闯自己的法律的人生!【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88】莘莘学子的择业方向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作者:郭素平,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和美国执业律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又到了毕业、择业季。不论拿到的是JD 还是LLM,我想小师弟小师妹一定每天在想:如何办?如何办?回国?留下?到哪去?回想起当年自己面临的困惑,希望写点什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想不论拿到的是JD 还是LLM,眼前的路大致有如下四条:(一)进当地(美国、澳大利亚等)大的律师事务所国际部,因为懂中文,所以有优势;(二)进当地小所,学习点经验,最终自己开业;(三)回国,开始进外所锻炼锻炼,最终到中国所;(四)到香港和新加坡工作。 Simon短评:近年常会被问及这四种选择的比较。我觉得没有绝对的答案,原则是“挑自己手上最好的选择”。所以第一个问题是:自己手上有什么选择?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呢?后面的问题是很主观的,例如个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暂且不靠虑个人因素(例如家庭问题),一般来说还是应该挑选择(一):去纽约大所工作一段时间。因为只要你在Big Law的总部工作几年,将来的路会开阔很多。你有几年的纽约经验,将来很多猎头会找你,拿到COLA回国工作。假设你不是当地公民,其实你的选择是“One-Way”的,回国后就回不去。去纽约—〉香港–〉内地工作这个次序容易,但反方向就困难。如果你手上没有选择(一),那很多人会纠结在选择(二)和(三)/(四)中间。这个更多是个人选择,有些人喜欢移民美国,在当地买个House,一家人在美国过上平静的生活,那选择(二)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增速比美国快,所以选择(三):中国内地大所其实有不少机会,工资一开始少,但是业务好,过几年就有可能成为合伙人。至于选择(四),介乎(一)和(三)之间,既有西方式的法律训练,但同时升合伙人的机会比留在美国大。在选择(三)和(四)之间,看自己想做什么业务,如果是金融类型的(例如IPO,债券等),应该在香港/新加坡比内地更好。在此祝各位留学LLM/JD的CLECSS 朋友们都找到合适自己的事业选择!由于场地有限,有兴趣报名CLECSS/ CBLA/汉坤律师事务所 Party(北京站)的朋友们,请于本周五前报名。期待下周六在北京见到各位,谢谢!

【CLECSS 375】从律师转型法务的最佳时机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CLECSS今天很高兴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从律师转型法务的最佳时机。相信这是很多CLECSS 律师朋友心中的问题。之前CLECSS 也有好几篇法务的文章,这次李霁主要集中MNC法务专题讨论,相信对各位考虑转法务的朋友们会很有帮助!(作者:作为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年利达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很多律师在律所工作了若干年,出于work-life balance的考虑或职业瓶颈的原因,会选择跳槽进入公司,尤其是外资跨国公司,我们一般称为Multi-National Company (MNC),转型成为公司法务。最近,身边不断有律师朋友询问我,应该在什么时候离开律所去公司做法务。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普遍的现象,希望能对各位律师朋友们有所启发。为简化本次的讨论,我们仅把讨论的公司范围局限于MNC,民企和基金我们会在以后的专题中讨论。(一)MNC法务的类型身边不少律师朋友,在考虑转型作法务时,往往提到希望能在公司中继续做M&A律师,因为不希望做项目的能力被荒废。在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现阶段的MNC,绝大部分的法务的工作是关注公司的日常业务(General Corporate),碰到并购和诉讼的机会并不多。对应的,在这市场上,MNC更多的招聘做general corporate的法务,很少会招聘并购律师和诉讼律师。当然也会有特例,比如快消公司会招聘一名有诉讼经验的律师做法务,比如通过并购进行增长的公司会招聘一两个M&A的律师做法务。(二)MNC法务的级别根据年资,公司法务可以分为法务助力(legal assistant/ paralegal, fresh graduate candidates), 初级法务(junior legal counsel, from candidates with PQE 2+), 中年级法务(legal counsel, from candidates with PQE 5+), 资深法务(senior legal counsel, from candidates with PQE 8+), 法务总监(general counsel/legal head)。前述工作年限只是作为参考,不同size的公司,对同一层级法务的工作年限、教育背景、资历等要求也各不相同。(三)什么是转型的最佳时机从前面的叙述,可以了解,理论上,律师随时都可以转型成法务,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不用于以往,在现在这个公司法务已经非常充盈的情况下,每个级别的律师转型的境遇各不相同了。一般来说,律师事务所中年级律师(4-6年的律所经验)是比较受MNC欢迎的。中年级律师法律功底扎实,已经可以独立进行法律工作,并且转型到公司属于中层公司法务,主要关注的工作还是法律本身,对沟通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并不高,因为这方面主要有资深法务或general counsel (GC)负责。因此公司在招中年级法务的时候,很愿意看律所直接出来的中年级律师,并且可以给他们提供学习如何做好公司法务的时间和机会,以及进一步成长的空间。高年级律师(通常有7以上的工作经验),在律所已经直接管理客户,比起中年级律师资深不少,但在转型公司法务时却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有相当一部分公司不愿意接纳高年级律师,而更希望看相同资历的公司法务。原因一是高年级律师精通业务,但资深法务需要具备较高要求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并在心理上接受法律部在公司中的从属地位,这是很多律师在转型后短时间内不能适应的。其次,高年级律师通常比相同资历的法务预算更高。通俗地说,就是贵但并不一定好用。当然,也会有一部分MNC,出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或GC的工作风格,更欢迎高年级律师加入公司,并愿意拿出更高的招人预算。通常在律所工作了10-12年以上的律师,不是counsel就是合伙人了。在这个阶段转型,大部分候选人的预期转型的职位是legal head/GC,在心理上已经无法接受资深法务(senior legal counsel)这样的职位。但鉴于现在MNC中的法务充盈,不同于以往,现在公司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12-15年既有很好的律所背景又有很充分的公司法务经验甚至带团队的经验,加上counsel和合伙人的工资普遍高于同等资历的法务,MNC很难有动力接纳一位如此资深的律师,并愿意承受律师转型的一些列风险,比如是否能管理好公司的团队,是否能和业务部门老大有效沟通和合作,是否能很好地代表公司和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进行危机公关。当然事情总有特殊情况,比如有出现过律所的合伙人直接加入其服务多年的客户做GC,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说了这么多,不是说越早转型公司法务就越好。一般的,我们不太建议初年级律师转型做公司法务。首先,2、3年级的律师普遍的在律所还没有打好法律功底,尤其是外所,这个年级的律师可能还在做翻译工作,着急转型,到了公司怕法律功底不够用。其次,公司的上升途径相比不如律所快,初年级律师过早转型会放缓自己的职业道路的步伐,这在薪资上面也会相应的体现。综上所述,没有绝对的“最佳转型时间”,这要结合律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律所的情况、主要涉及的业务类型、教育背景、工作资历,以及届时的市场情况来作综合判断。如果各位律师朋友有转型的打算,希望我的以上意见能够帮助到大家。【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73】工作小时太长,要换工作吗?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最近,身边很多律师朋友换了工作。很多本来都是在很好的律所工作,因为工作小时太长,工作太辛苦而换了工作。有些先休息一下,有些换了些没有那么忙的律所,有些换了法务。那到底怎样决定换不换工作呢?在作出决定时,要比较一下换工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以下是我过去几年见过的一些案例:先休息一下,去旅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几年见过一些很有勇气的朋友,在没有下一份工作的情况下辞掉现在的工作。不过比较多是女孩子,有些已结婚,有家庭照料,或要照料家人。很多都先休息半年再想,有些环游世界。一般都发现他们那半年都过得挺开心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也不用担心他们半年后找不到工作,我一般见过的情况,都是他们决定回职场时,都能在3个月时间内找到。因为主要原因是他们以前的律所忙,其实也做了不少项目,所以即使停了半年也有很多律所愿意把他们招进去。去一个没有那么忙的律所这是很多律师朋友的选择。例如从一个一线的国际律所,退到一个二线国际律所。不过这个选择要很小心。你要弄清楚两个情况的分别:到底它们没有那么忙,是生意没有那么好,还是他们的执业性质导致他们没有那么忙?如果是前者,就要想清楚那个律所是否生意不稳定,你进去后会否闲着浪费时间。如果是后者,例如他们的业务是某一专业领域,例如信托,本来工作时间就没有资本市场那么长。在后者的情况,虽然工作小时短,你可以发展出一种特别的专业领域,这样的话,工作时间短也不是一个问题。转去法务转法务前,你要了解该工作小时是否真的短,能否学到东西。这要看公司的性质,对聘用外部律师的态度。例如如果那个公司是投资性的公司,就会有很多交易在做,那你也会能学到很多交易的经验。如果不是投资性的公司,平时可能只看一些日常经营业务的合同,不会学到太多东西。另外,也要看公司是否愿意多用外部律师。有些公司可能期待很多事情内部法务能处理,就不太用外部律师,这样的话,内部法务工作时间也会很长。结语各位CLECSS律师朋友们,如果你发现现在的工作时间很长,很想换工作,建议大家多给自己6个月的观察期。在这6个月多想想,自己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如果我换了工作,生活是否会比现在开心。这6个月期间,也可以开始探索外面的机会。在此祝愿工作繁忙的CLECSS朋友们,都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足够的休息和私人时间,天天开心快乐!广州的朋友们周六CLECSS 讲座见!【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职业规划 / 共有175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