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市场 / 共有175篇文章

【CLECSS 1404】年利达中国提了6位合伙人,相关业务在中国有多强?

作者:CLECSS
06月26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香港大学法学学士及法学专业证书;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引言年利达今年全球提了27位合伙人,其中中国(香港办公室)就有6位。自从美国律所进入了中国市场后,竞争激烈,各英国律所有一定的人才流失。但神奇圈律所业务整体依然强势,今天我们看看年利达在中国的表现。 年利达在中国提6位合伙人晋升合伙人的6位,分别来自以下部门部门人数银行融资2资本市场2公司1争议解决1 年利达在中国的表现 年利达在中国表现强势,我们先看看其相关领域在钱伯斯榜单的表现:领域评级银行融资1银行融资(杠杆/并购融资)1资本市场(债券)1资本市场(股权)3资本市场(衍生/结构产品)1资本市场(证券化)1公司(精英组)1争议解决(诉讼)1评论:以上是那些晋升合伙人所做的领域,我们看到年利达在中国都做到第一级(资本市场(股权)除外)。在香港,很多银行融资,争议解决都是以English Law为基础的,所以英国律所这方面的表现,比很多美国律所有优势。公司并购方面,年利达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好的并购Deal List。资本市场,受惠于蓬勃的债市,生意也非常好。唯独是股权方面竞争激烈(因为很多律所都做IPO业务),所以资本市场(股权)评级只有第三级。其他杠杆/结构产品,也是其强项,即使不做合伙人,也有不少去投行做法务的机会。结语年利达这次在中国提了6位合伙人,可见其相关领域业务非常好,从中可见英国律所在中国的发展,不比美国律所逊色,有些方面甚至比美国律所更好。在此祝其他律所在中国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市场更多元化发展!

【CLECSS 1399】凯易超越瑞生,成为全球创收最高律所,在中国表现如何?

作者:CLECSS
01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香港大学法学学士及法学专业证书;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根据媒体(例如American Lawyer)报道,Kirkland & Ellis (凯易)去年创收31.65亿美金,成为全球创收最高的律所。事实上,KE近年在中国区也发展得很好。今天我们看看它在中国的表现,并分析一下其优势。另外,由于CLECSS 美国LLM/JD Admission Party (上海)报名太过踊跃,我们会提前截止报名。有兴趣的朋友请于明天前报名。详情请参阅【CLECSS 1393】《CLECSS 美国LLM/JD Admission Party》。KE的特点:能者多得在中国区(尤其是香港),KE发展神速。其香港办公室在外所当中已是“最大之一”。为什么它发展得这么快呢?我觉得很多原因是其政策有别于其主要Vault 10竞争对手。很多其他Vault 10的律所都是lock-step的,也很难升合伙人。KE固然也是lock-step,但某些方面还是较有弹性的,例如工作了六年左右,如果业务能力很强,还是有机会做合伙人的(这个比其他Vault 10 律所早)。虽然这实质可算是类似non-equity 合伙人的情况,但拿了KE合伙人的头衔,开拓业务,或是将来转法务,也有帮助。整体来说,不是排资论辈,让能者可以走快一点。压力大,但也推进了律所的发展以香港办公室为例,年轻律师工作时会感到一定压力,但这压力是正面的。各团队都有一定的业绩压力,年轻合伙人为做到指标,也会敦促年轻律师努力工作。不同团队之间也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不过正是这个压力,正是这个竞争关系,有时候做出来的结果比其他律所更好。因为在某些其他lock-step的律所,可能就太过和谐,反而上升动力没有那么强。结语凯易近年做得很不错,恭喜它成为全球最高创收律所。在未来,我们喜见更多充满活力的国际律所在中国发展。有一定的竞争,法律界才会进步。最后,提提大家明天前报名CLECSS 美国LLM/JD Admission Party (上海场)。

【CLECSS 1389】厉害了,我们的法律界

作者:CLECSS
05月22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引言 《厉害了,我的国》还未在香港上映。不过我在想,国家除了在科技,军事和经济有超然的成就外,其实在过去十多年法律界也有很很大的进步。今天我就写了《厉害了,我们的法律界》。因为我在香港成长的关系,我一直接触的都是普通法的环境。不过随着工作,做CLECSS讲座及活动,接触的内地朋友多了,看到内地的法律界一日千里的进步,也深感高兴。高质素的一线律所大幅增加我十多年前踏进香港法律界,通过工作开始接触内地的律所。这里我也坦然说,十多年前确实是质素参差不齐。当时候,很多跨境项目都是普通法律师牵头的,中国律师出法律意见书时,很多就列了背景事实,然后跳去结论,中间的分析并不仔细。如果出个英语的法律意见书,英语草稿也是要花很多时间审阅及修改。(注: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中国律所参考了国际律所的模板,现在出具的英语法律意见书现在已经很好,跟国际律所的差别不大)。以往,如果一个国际律所要找合作伙伴,可能只有几个内所选择,但现在很多其他一线内所的水平也不差,可以合作的律所数目增加了很多。 收入大幅增加中国律所的工资大幅增加,增加了年轻律师的自信心,吸引更多人入行。十多年前,即使你在法律学院毕业,很多人都选择了公务员等工作。即使一些较好的律所的工资比公务员高,但大家考虑到工作的稳定性等因素后,很多还是选择了公务员。但现在一线律所的收入大幅增加,有好几个内所起薪已经过了两万,跟其他工作的收入越来越拉开。所以也吸引到最优秀的法律人。另外,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增加。十年前,如果一个内所的年轻律师,碰到一个国际律所的年轻律师,可能会觉得对方比自己牛。但随着内所实力增强,内所的律师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甚至有些大项目,反过来是内所律师牵头。 更具国际视野另外,中国年轻法律人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这些海归,为中国法律界带来不同角度的视野。例如他们如果有在美国律所的工作经验,回国后带来很多海外实务经验。文件的处理,客户的开拓,都带来了广度和深度。现在LLM/JD多了,英语也越来越好,做国际项目也越来越方便。更重要的,大家能用更多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结语厉害了,我们的法律界!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十多年,中国法律界真是发展一日千里,值得法律人深感为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让中国法律界做大做强,不只重量,更要重质,包括法律服务质素,法治理念等。未来十年,祝愿中国法律界更上一层楼。

【CLECSS 1381】IFLR Asia Awards 2018各内所及外所表现如何?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引言 IFLR Asia Awards 2018 结果最近公布。由于这个奖项的范围是整个亚太区,所以外所获奖数目也比内所多。不过中国律所在这个亚太区奖项中也有不错的表现,今天我们看看各内所和外所的表现。中国律所律所奖项数目金杜最佳中国律所最佳澳洲律所2君合私募投资项目(麦当劳)结构融资(托克)2国浩最佳中国律所(资本市场)阅文集团IPO2方达最佳中国律所(公司业务)1中伦私募投资项目(麦当劳)1汉坤阅文集团IPO1 评论: IFLR Asia Awards2018是亚洲区的奖项。虽然这几个中国所各自只能拿到1至2个奖项,但已经很不错。中国的TMT市场兴旺,未来TMT会带来更多巨型IPO及其他融资,相信这些能替中国律所提供更多好项目,在未来几年在亚太区取得更多奖项。英美律所(仅列获两个奖以上的)律所数目Allen & Overy6Clifford Chance 6Freshfields3Linklaters3Mayer Brown 3Cleary 2Davis Polk & Wardwell2Kirkland & Ellis2Shearman & Sterling2Skadden 2评论:由于奖项覆盖亚太区,所以英美律所取得的奖项自然比中国律所多。Allen & Overy虽然在中国内地发展一般,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却发展得不错。我们看看这个表单,基本上都是被神奇圈霸占了头几位。Mayer Brown 因为有JSM在亚洲的基础,所以也表现不错。结语中国律所在中国本土都发展得很好。未来我们喜见中国律所在亚太区有更多好项目,在未来几年在亚太区的各颁奖礼上取得更骄人的成绩。我们中国法律人一起努力!

【CLECSS 1378】未来一两年,还会有内所和外所的大规模合并吗?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狗年开始,未来一年法律界会发生什么大事呢?美国Bryan Cave 和英国的Berwin Leighton Paisner 合并成为一个规模颇大的跨大西洋律所。至于中国方面,自从金杜及大成跟外所合并后,已经很久没有听过大规模的内所和外所合并,那到底未来一两年发生这种合并机会高吗?我个人认为短期内机会不高,主要原因如下。找到Match的不容易我们看看现在那几个主流一线中国律所(例如君合,方达,汉坤等),生意都很好,完全没有必要跟外所合并。自己的生意已经很多,不需要依赖别人。倒过来,如果一个二线律所生意没有那么好,想找个外所,人家也不一定看得上。简单来说,“你看上别人时,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别人看上你时,你也不一定看得上别人”。而且,每次合并,都是兵行险着。因为跟某一外所合并,往往会影响跟其他外所合作。不过以金杜和大成为例,这方面的影响比想象中小,还是很多外所愿意跟这两个内所合作。联盟代替合并另一个原因,从外所的角度,也没有必要合并。用结盟形式,也能满足其打进中国市场的目的。随着Baker 和奋迅合作的成功,日后会有更多律所用这个模式,好像Linklaters跟昭胜。这种模式,能提供给不少中型内所机会。一个正式的合并,往往是金杜和Mallesons,大成和Dentons这种同级规模的大所合并,但Baker奋迅等模式,就给了奋迅这些中型精品内所机会。那些国际律所会慢慢把自己原先的中国律师调过去。用联盟的形式,某程度上比合并好。因为合并在财政及管理上需要更多磨合,但联盟在各方面则更有弹性。结语除非将来有新的因素出现,在短期内内所和外所应该不会再出现像金杜和大成早几年跟外所大规模的情况。这两个律所都是很好的合并案例。不过我纵观剩下的一线主流内所,暂时看不到哪个律所会有跟外所合并的打算。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很大的必要。在新的一年,我们祝各中国律所继续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好,靠自身力量,也能发展得很好。

【CLECSS 1373】全球首所突破30亿美金年创收的律所瑞生,在中国表现如何?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引言 据American Lawyer报道,Latham & Watkins (瑞生)在2017年突破30亿美金年创收,成为全球首个突破30亿美金年创收的律所。在此恭喜瑞生各位fee earners!事实上,在中国(尤其是在香港),瑞生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今天我们看看它在Chambers(钱伯斯)中国区的表现。瑞生在中国的表现领域Chambers评级银行融资2资本市场-债权2资本市场-股权2资本市场-高息产品2公司法/收购合并(精英组)4争议解决-仲裁2争议解决-诉讼5能源资源3私募投资3破产重组2(注:此表不包括“other noted firms” 的评级)评论:1. 瑞生在中国(尤其是香港)的生意近年发展得很好。大约十年前左右,瑞生从Allen & Overy 挖了资本市场/Corporate 团队过去,过去十年中间经历了不少磨合。虽然中间也有人来人去,但现在整体而言还算稳固了下来。2. 在人才竞争方面,瑞生因为给Global Pay,又是Vault 10,所以成功吸引了不少英国神奇圈(例如Freshfields等)的律师过去,充实了其人才库。3. 瑞生唯一的欠缺是今年在中国区没有领域排到Band 1。不过它过半领域在Band 2,已经很优秀。未来可以看看在哪些Band 2领域可以集中发展,更上一层楼(注:事实上,很多领域Band 1的其他律所,已在中国区很多年,暂时也很难挑战其Band 1地位)。而那些还不到Band 2的领域,也可以进一步发展。4. 瑞生在发债领域非常不错。大家可以翻看瑞生汤光珺律师的【CLECSS 983】《和"维好"说再见? - 关于境外债券发行与内保外贷的一点讨论》及【CLECSS 1083】《境外债券发行,交易结构怎么选?》。结语瑞生这次成为全球首个年创收突破30亿美金的律所,可喜可贺。在未来,我们喜见更多“年创收30亿美金级别”的律所诞生。而中国的律所,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世界排名越来越前。我们一起努力!

【CLECSS 1368】今日律所下属,明日客户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今天初四,继续祝各位新春快乐!在狗年开始之际,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新年愿望呢?无论各位是想做合伙人,还是法务总监,法律人都充满了希望,年年都有上进的动力。即使已经做了合伙人的朋友们,也可以把自己今年的创收目标再定高一点。对于还在底层的年轻律师,头几年最为辛苦。但你总有熬出头的一天。即使不做合伙人,有一天做了法务或从商,说不定是现在老板的客户呢?所以合伙人和年轻律师,有着微妙的关系,合伙人要对年轻律师好,日后山水有相逢。今日下属,明日客户有次我碰到一位年轻律师,说不明白有些合伙人为什么对年轻律师不好。如果对他们好,他日转了法务后,还是会有生意往来。要是关系不好,转了甲方后宁愿找别的律所,也不想找以前的老板做项目。事实上,年轻律师最终熬到做律所合伙人的,终归少数。很多最后还是转了法务或从商。这些alumni,其实带给原来的律所很多客户资源。像很多顶级律所,律师转法务后,都会很喜欢聘用原来的律所。比如说英国的Magic Circle出来的律师,不少出来做了投行法务部,加深了律所跟投行的关系。假设一个做基金的律师团队,一个合伙人带十个律师。十个律师当中,日后做合伙人的可能就两三个。其他的做了各基金的法律总监。如果大家相处得好,这些基金的法务总监有业务,第一个就会想到以前的律所。所以合伙人和律师永远有着微妙的关系,他好你好,你好他好。结语-总有出头天年轻律师,现在可能在生态链的下游。但人只要有志气,可以一步一步往上游。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每年都在进步。你今年狗年是一个初级律师,你老板的下属,说不定下个狗年就是某个大公司的法务总监,你老板的尊贵客户。我们只要不放弃,一步一步向前,人生总有一点点成就。在此祝各CLECSS友合伙人和年轻律师狗年关系更好,事业一起进步!

【CLECSS 1361】顶级内所人才流向投票结果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引言 在【CLECSS 1354】《顶级内所之间的人才流向(附投票)》,我们曾经发起三天的“您认为哪个顶级内所之间的人才流向较多?”投票。投票非常踊跃,三天内就有大约一千位法律界的朋友们投票。有些在该三天没有投票的读者们,告诉我投票截止后没法看投票结果。今天我就把投票结果简单列出来。事先声明,这投票结果仅代表这大约一千位投票朋友们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这些票数并不反映实际人才流向的人数。以下是“您认为哪个顶级内所之间的人才流向较多?”投票反映出来的六个流向。这些结果,并不一定跟我内心的看法一致,我只就着这些投票结果,提出一些观察。投票问题:您认为哪个顶级内所之间的人才流向较多?第一位:金杜去方达流向票数金杜去方达394方达去金杜21净值373 观察:金杜本身律所较大,客户和项目水平高,自然培训出来的人才多,所以流出的人才多也无可厚非。如果这投票结果准确,可能反映出某些律师希望从一个full-service firm, 去某些领域做得更精细的律所,可能在某专业领域做得更专。 第二位:中伦去方达流向票数中伦去方达266方达去中伦24净值242 观察:这两个律所专业水平也非常高,不过风格还是不太一样的。如果这投票结果准确,原因相信跟上段“金杜去方达”的情况差不多。 第三位:金杜去君合流向票数金杜去君合187君合去金杜40净值147 观察:金杜和君合都是老牌的顶级律师事务所。这些年来,都是中国法律界的龙头。金杜本来Size 较大,所以流出的较多。其他原因可能是工资,某些领域在不同平台的发展空间,职业上升空间等因素等。 第四位:君合去方达流向票数君合去方达174方达去君合31净值141 观察:这是两个非常精英的律所。君合发展得非常成熟,方达有朝气和活力。选择哪个律所,很视乎不同年轻律师的性格和想法。 第五位:金杜去中伦流向票数金杜去中伦137中伦去金杜95净值42 观察:金杜和中伦,都是一个full-service大所。其实流出和流入的票数颇接近。两个所的实力接近,相信人才流动仅属一般市场现象。年轻律师会就工资,升合伙人的空间等因素做出选择。 第六位:中伦去君合流向票数中伦去君合93君合去中伦60净值33观察:早年曾传出君合和中伦合并的传闻。两个所现在的实力接近,对方培训出来的人才,都会是同级律所吸纳的对象。结语今天列了【CLECSS 1354】《顶级内所之间的人才流向(附投票)》的投票结果,仅供各位参考。作为一个中立的平台,我们只把实际的投票结果(和我的一些个人观察)列了出来,对于哪个律所较好,不表达任何意见。最重要是找到合适自己的律所,有些人合适律所X, 但律所X则不一定合适你。所以要充分了解自己和各律所的文化,才能选择到合适自己的律所。在此祝各位新一年事在个好平台发展,事业越做越好!

【CLECSS 1358】内所外所之间的人才流向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继【CLECSS 1354】《顶级内所的人才流向(附投票)》及【CLECSS 1357】《英美律所之间的人才流向》后,今天写完这三部曲的第三篇《内所外所之间的人才流向》。内所外所之间的人才流向,关系很微妙的。我想了一想怎样处理今天这篇文章,最后还是决定分时间阶段来处理。事业初中段如果是十年前,这个流向是单向的。有不少内所工作的朋友,其实毕业时是想去外所的,不过那个时候进不去。他们已经在内所工作1至3年,在内所做Associate,但仍是想去外所,即使外所的职位是Legal Assistant或Legal Consultant,由于当年工资还是比大部分内所Associate 高,所以还是很多人愿意从内所过去。现在,内所和外所工资贴近。排除掉JD或LLM读书回来拿Global Pay或部分Global Pay的情况,顶级红圈内所其实跟顶级外所(出本地工资的情况)的工资差不远,所以在内所和外所之间的流向,现在不像十年前是工资差距推动的。现在转换,主要考虑自己的长远目标,喜欢哪种工作文化等。内所换外所的一些原因:有些年轻律师喜欢更国际化的氛围,觉得将来如果申请LLM/JD会有一定优势。一些在内所工作强度过高,去了某些外所可以略为轻松一点。外所换内所的一些原因:例如某人是想做争议解决的,觉得在外所发展空间没有内所那么好。又例如某人长远目标是要在内所做合伙人,觉得一开始在内所一步一步爬上去好。事业初中后段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外所流向内所较多。主要原因是:第一,其实很多外所(Magic Circle 如Clifford Chance,或Vault 10其中几个牛所,或早进中国的外所如Baker除外)生意未必好,去外所有更多发展。否则在外所做太久,反而比同年的律师朋友做Deals少了。第二,就是升职的机会,如果你所在的外所生意不够好,升职机会自然少,反而你在内所做大量的项目,接触更多客户,升合伙人机会更高。(这个阶段,内所去外所比较少,但有些律师对外所情有独钟,如果刚好外所有个中高级的职位,例如收购合并,PE等,也会考虑过去,之前内所的经验也用得上)。(注:对于已做了合伙人的律师,情况也一样,都是外所去内所的多,详情可以参阅【CLECSS 1338】《从神奇圈去红圈所》及【CLECSS 1340】《神奇圈v 红圈所:荣誉感 + 使命感》)结语内所及外所的人才相互流向,常会发生。在不同的事业阶段,律师会有不同的考量。祝各位律师朋友们新一年都能作出事业上正确的决定。今天我们不妨又做另一个投票,看看大家对于“内所外所人才流向”的看法?

【CLECSS 1357】英美律所的人才流向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三天前的【CLECSS 1354】《顶级内所的人才流向(附投票)》投票截止,大约一千名法律朋友参与了投票。结果较多法律朋友认为方达是人才流向的“流入方”,大家可以翻看贴子,查看投票结果,了解各律所流入和流出人才的情况。今天我再写了一篇《英美律所的人才流向》。在法律圈,有时候你会听到身边的朋友从英国律所跳美国律所,也有些美国律所的跳去英国律所。个人印象中,还是前者的流向较多,今天我们分析一下。英国律所流向美国律所大部分从英国律所跳去美国律所的,都是因为美国律所钱多。在英国律所,其实基本培训不错,但当你学了几年后,就会有机会跳槽。Vault 排名靠前的美国律所很多时候给纽约标准工资(Global Pay),比英国律所的工资高不少。当然不是每个美国律所也给Global Pay的,很多Vault排名不是靠前的,除非做资本市场,否则很多都不是给Global Pay。一般而言,如果说顶级外所,我们一般泛指英国的Magic Circle + Herbert Smith Freehills,加上美国的Vault 50。但美国的Vault 50,也要看具体律所在中国的生意。有些虽然在美国排名不俗,但来到中国却发展不理想。美国律所流向英国律所美国律所流向英国律所,很多时候会发生在中高级律师阶段。很多顶级美国律所,例如Vault 10, 都很难升合伙人(注:Kirkland & Ellis 相对容易一点)。例如你在某Vault 10律所做资深律师,你会考虑去个英国Magic Circle,因为相比之下,英国律所较容易升合伙人。这个跳槽,工资一开始有可能往下走,或最多平着走,但对自己长远事业发展可能较好。结语英国律所和美国律所的人才流向,通常发生在不同的事业阶段。英国律所流向美国律所通常发生在事业早前和中期,而美国律所流向英国律所,通常发生在较后期。另外要注意,英美律所文化不同,大家要按自己的性格,理想,做事方式等,决定加入英国或是美国律所。今天我们再做一个投票,看看英国律所流向美国律所多,还是美国律所流向英国律所多?

【CLECSS 1354】顶级律所之间的人才流向

作者:CLECSS
05月1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年底了,不少朋友找我,打算拿了Bonus后换律所, 询问我的意见。不少都是在顶级律所之间的跳换。他们本身已经在顶级红圈律所工作,为什么还是想跳槽呢?这个其实在英美顶级律所,也常有这种互相跳槽的情况。这顶级律所之间的人才流向,不外乎是以下原因之一。理想的终极追求有不少找我询问意见的朋友,本身已经在最顶尖的律所之一,但是有一两个律所,是他们心目中一直趋之若骛的律所。觉得人生不去该律所做的话,会有遗憾。就好像如果你申请到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等其中一所名校,已经很好。但某些人在进了其中一所学校,还是想办法转去自己更心仪的学校。这是同一个道理。觉得另一律所的收入更合理在顶级律所之间,还是有一点工资差距。虽然实际生活上,不会带来很大影响。但心理上,就觉得不开心。为什么我明明做同一工作量,但朋友在别的律所拿得比自己工资高。(不只律师,有时候合伙人也会对于盈利分配的机制有些想法。)业务的成熟程度如果你是初级合伙人或资深律师,有时候发现自己的律所所做的业务已经很成熟,上面有不少资深合伙人,你会觉得自己在该所上升空间不大。反而如果有另一顶级律所在你所做的领域没有那么成熟,你会觉得跳去该律所,是一个自己拓展业务的机遇。结语各位CLECSS 友,一般而言,我认为法律职业生涯(尤其是首几年)最好是稳定,如果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没有很强的理由,就不要跳来跳去。不过也有些情况换所是合理的。今天我们就在做个投票,在顶级律所之间(以最常提及的四个顶级红圈律所金杜,君合,方达,中伦为例子),大家平时听到的流向最多是哪几种情况呢?

【CLECSS 1348】相对十年前,中国法律人在美国找工作,是容易了还是难了?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对于我们这些大约十年前美国JD毕业的人来说,看见过去十年中国人留学和找工作的变化,真得感受很深。要回答“相对十年前,中国人在美国找工作,是容易了还是难了?”,要从两个角度看。中国人去的学校排名越来越高,英语越来越好以前十年前,能在美国拿个JD学位已经很不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金钱和英语,都是一个很大的门槛。有些中国学生,因为钱的问题,去了排名较低的美国法学院读JD,拿到不错的奖学金。不过除非成绩特别标青,否则较难进BigLaw。当年也见过一些学校不错,成绩也不错的中国学生, OCI时获得不少面试机会,但因为英语口语稍逊,最后没有理想的结果。但现在,中国学生LSAT分数越来越高,进去排名高的法学院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普遍英语水平,也比十年前好,所以进去Vault 排名靠前的律所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至于LLM的情况,虽然现在中国人进排名高的LLM也越来越容易,但同时因为中国人多了,竞争也大,没有比十年前好找工作。请见下段的进一步分析)。中国高速发展的因素有些中国学生会认为,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美国律所会更喜欢招中国人,这个部分对,但这“中国因素”并非想象中那么大。首先,如果该BigLaw在中国有分所,他们其实没有必要在美国招一大堆中国人,他们有中国业务,直接在北京,上海,香港办公室做。所以如果想做中国业务,倒不如直接申请中国分所。第二,即使他们因为“中国因素”略为多招中国人,这个“多招”的幅度也抵不上在美国读LLM/JD的学生的人数增幅(及竞争增加)。因此,除非你是上段在美国读Top JD的情况,否则其实现在在美国找工作,竞争依然剧烈。结语我刚从澳洲回来。在澳洲时,我想到除了现在的CLECSS京沪群及粤港群外,我们也可以建立个CLECSS海外群,让在海外不同国家工作的朋友加入。当然,现在肯定海外都有各个国家的中国人微信群,但CLECSS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进入CLECSS群的朋友都有相若的人生理想和意念,能在这样的群跟在不同国家工作的中国朋友交流,不亦乐乎?正在海外(不限于美国)工作的朋友们,有兴趣申请加入CLECSS海外群,欢迎写电邮申请(clecss.education@gmail.com)。谢谢。

【CLECSS 1342】Troutman Sanders 退出中国 – 外所在中国的两极化发展

作者:CLECSS
05月1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继Fried Frank 及Cadwalader等外所后,Troutman Sanders(TS)也决定退出中国,关掉北京,上海及香港办公室。平心而论,TS团队的素质其实不错,他们团队如果去其他品牌更好的外所,应该能有不错的发展。对于这次TS的退出,其实我不感到意外。因为外所在中国两极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几个外所明显跑出在中国,外所要跑出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第一,就是在自己国家本土本身是要最Top 的律所。例如英国的神奇圈律所,美国的Vault 10 律所等。第二,即使不是最Top 的律所,要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专做某一领域。例如某些Vault 10外的律所专做某些诉讼等。符合这两条件之一后,就要看另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律所本身时候足够本地化,例如是否起用中国人做管理层等。从这些条件看来,Clifford Chance 是最符合条件的。英国本土是Top 所,来到中国也有足够的本地化。Baker也有足够的本地化,但Baker在美国本土则稍逊,不是最精英的Vault 10。其他符合Vault 10美国律所,一般Focus在高端的证券业务上,在中国也做得住。剩下来的自寻出路对于那些Vault 10以外的美国律所,除非有很清晰的定位,否则很难做得很好。去年经济不错,所以如果都做证券,例如IPO及发债,很多Vault 50的美国律所还可以。其实关键还是看团队。例如Wilson Sonsini等,律所虽然小,但团队精强,所以生意一直都很好,今年为例,一个月就有三单成功上市。对于其他Vault 50的律所,其实也是同一道理,关键是你是否能找到这样精强的团队。律所不用大,最终要是找到合适的人。保持一个小的Size,进可攻,退可守,这是最合适Vault 50律所走的路。否则在中国没有合适的团队的话,单是一个Vault 50 或Vault 100的品牌是做不住的。结语Troutman Sanders这次退出中国,不让人意外。相信在未来一段日子,会有更多Vault 100的外所退出。关键是这些律所在中国没有特点,很难突围而出,倒不如专心做自己本土的生意,来得更合适。在此我们祝愿剩下来的外所都找到生存之道,在中国业务越做越好! 

【CLECSS 1330】律所变革:To Change or Not to Change?

作者:CLECSS
05月1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昨天文章【CLECSS 1329】《律师:与其比较金钱,不如比较专业和社会贡献》提过,以前在斯坦福商学院读硕士时,口号是“改变生活,改变组织,改变世界”。所以商学院时也读了不少商业策略,组织设计等课程。这些都能应用在律所上面。但问题是律所某些时候可能会比一个公司更加复杂。在公司,主要就是那几个大股东。但在律所涉及更多人的利益,例如几百位合伙人。因此,律所要变革,就更加难。另一情况是律所如果历史悠久,也就有历史的包袱。例如有些资深和年轻合伙人的分钱问题。不是自己有没有进步,而是进步是否不够快以前我在香港读的中学,每一门科都会有排名。例如,第一学期英语80分(排名:2/40),第二学期英语85分(排名:4/40)。虽然你有5分的进步,但排名却跌了。所以你要知道急起进步。同样地,如果一个律所,今年有进步,但进步比人慢,排名反而下跌,也亮起了变革的必要。参考一下进步快的律所,到底什么他们进步迅速?一般发展得快的律所,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找到了清晰的定位/领域(但这种一般更合适用于精品律所)。第二,有一个良好的政策,吸纳人才。这第二点又包括两个概念,第一是进去时有一定弹性;第二是进去后利益分配公平。往往越新的律所,是越容易做到这两点的。对于一些老牌律所,需要一个强大而具威望的变革者。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也可以考虑聘用第三方顾问分析。有时候律所自己人去分析,会当局者迷。只有找一些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才可以更清晰看到问题所在,大刀阔斧变革。结语法律界竞争激烈,适者生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律所。我们不只自己要有进步,还要确保自己的进步不比别的律所慢。所以我们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变革者的思维,应该改变就改变。要是今年比别人慢五步,五年后就比别人慢二十五步,到时候再也追不上来。在此祝各律所都克服所有困难,发展越来越好!

【CLECSS 1326】股市升浪中,律师要注意什么?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2017年,海外股市大涨,美国股市屡创新高。香港股市也涨了35%,反观内地股市,虽然也涨,但则逊色很多。股市大涨,对律师有不同的影响,大家要留意一下。可以分个人和法律市场两方面看。股市大涨对个人的影响如果律师错过了2017年的升浪,是很可惜的。现在有不同的“沪港通”,“深港通”模式操作。在【CLECSS 1266】《年轻律师: 你的工余投资成功吗?》,我曾给过一些律师投资的建议。基本上如果你选好股票(或基金),你专心工作就可以,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天天看股价。这个世界,财富是相对的。估计今年上半年股市仍会不错,别人赚钱,自己没有赚钱,就会有点吃亏。这些钱,也可以让你早一两年实现读LLM/JD的梦想(如想)。或至少,多买一两套好的西装,多吃一两顿好的饭。不过大家还是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如之前提过,每十年(1998,2008等)都会发生一次金融风暴,如果发现2018年上半年升幅疯狂,那就要保持警醒,在合适时间收割或减持。对法律市场的影响资本市场好,资本市场的律师生意固然好。股市上升,市场气氛好,IPO也数量多。但就不一定数额大。以香港股市为例,指数创了十年新高,但去年IPO的总金额,则是近年较低水平。不过即使项目金额不大,做多个IPO及/或发债项目,律师费仍客观。中小型项目的增加,也为那些专做中级市场的律所带来很多机会。不过如上一段所说,如果上半年经济过热,随时会冲高回落,像2008年发生的情况,【CLECSS 126】《那些年,我们律师们经历过的金融风暴》。结语金融市场其实是很伟大的。它让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机会向上爬。无论财富积累,还是法律生意,都为中产的律师提供了很多机会。各位CLECSS友,就让我们保持谨慎的态度,好好善用2018年带给我们的金融机遇,无论财富积累,还是法律生意,都做得最好!

【CLECSS 1324】从万豪酒店说起:律所国际品牌 v 本地品牌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CLECSS上海年会将于今晚在Marriott 举行,期待今晚在上海见到各位CLECSS友!为方便起见,我每次年会都会住在年会会场的酒店,这次也不例外。昨天Check-in,一如所料,一切都很满意。现在从香港过来,在北京和上海都主要住在那几个国际品牌酒店,之前试过住内地品牌的五星级酒店,但都不太满意。这让我想,为什么有这个差距,同样的“国际品牌 v 本地品牌”分析是否也适用在某些本地律所上?(有关酒店的其他评论,大家可以翻看【CLECSS 1291】《四季酒店与律师服务精神》及【CLECSS 1314】《律师的酒店Review》)。万豪之光洁亮丽我在北京住过万豪酒店。之前在上海工作,首个月也住在浦东八佰伴旁边的万豪行政公寓。所以对万豪酒店的装修和风格一点也不陌生。同个集团的Ritz Carlton,主要是紫色黑色的沉色为主;万豪酒店的颜色则更光洁亮丽。入住时,他们很有礼貌跟你打招呼,而房间室内都装修亮丽,舒适实用。以前我也在北京和上海住过一些纯本地品牌的五星级酒店,装修也是很华丽(但有时候会过度装饰,反而显得俗气)。有些纯本地品牌的五星级酒店,单看装修,大致满意。但往往用起来就发现问题,豪华装修的套房里,水龙头的水力不够,水温不稳定。空调也不稳定,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有一次在北京某本地品牌的五星级酒店,我跟服务员说,开了空调还是很热,服务员跟我笑说:“我们这里的空调很奇怪,调冷则热,调热则冷”。虽然他/她是开玩笑,但也慢慢不会预计这句话会从一个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口中说出来。简单来说,就是不够专业。对一些本地品牌的想法中国很多顶级律所也慢慢国际化,在很多方面都能跟国际接轨。但也有些大所未能完全做到。从我上述的酒店比较,大致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现在很多中国律所都更重视包装和推广,但是有时候就推广过度(像一些本地酒店品牌装修过度反而显得俗气的问题)。如果你在网站或其他地方,过度“硬销”,放太多广告/推广材料,某些情况反而会让人感觉负面。所以推广律所时要取得平衡,不能过分“硬销”。另外,有时候某些本地律所的包装做好了,但用起来却不好用。就像对于一个酒店住客而言,其实洗澡时的水温,睡觉时的室温,远比装修华丽重要。我们可以放少一些钱在包装和装修上,都放一些资源在律师培训上。律所对客户的服务质素和态度,远比包装重要。如果你带客户参观你的律所,装修华丽,但工作上不合格,客户下次同样不会用。结语很多国际酒店和律所,都是发展了很多年的,他们知道顾客和客户真正关注点在哪里,基本上包装/装修这些东西,舒适亮丽便可。若有更多的资源,多放在“软件”上,确保顾客和客户有好的体验。这是某些本地酒店和律所有改善空间的地方。各位CLECSS友,我们今晚上海年会见!

【CLECSS 1319】2018年法律界格局及展望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今天是2018年1月1日。祝各位新年快乐,2018年我们一起Think Big;Do Big!昨天我写了【CLECSS 1318】《2017年法律界回顾》,今天我再写一篇《2018法律界格局及展望》。我估计除非发生每十年一次的金融风暴,估计2018没有太多大消息,主要以“稳守”为主。整体法律市场2008年的金融风暴,发生在下半年的。回顾历史,差不多每过十年就发生一次金融风暴,大家且看金融风暴会否在明年发生(注:大家可以翻看【CLECSS 1034】《金融风暴会来吗?》。如果不发生,估计市场会以“稳守”为主。短期内,没有看见有个新的“火车头”,带领法律界更上一层楼。资本市场(例如H股)估计2018上半年还是好的,为律所带来不少生意。另外,大家都在找一些新的领域,并在本来已专业化的领域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律所格局- 红圈及红圈Plus要预测律所市场占有率的格局,主要看其趋势,律所政策及理念等。过去几年,我们看见有些律所在上升中,他们背后是有吸引人才的政策等支持的。那些没有上升得没有那么快的律所,也在积极内部讨论中。相信未来也会找到合适的方案。我估计最顶级的几个红圈所的地位短期内是很难动摇的。其他律所要靠专业化,在某些专业领域突围而出。只要在某些领域做到Band 1,其他领域也会慢慢上来。估计2018年有一些律所慢慢爬上来,产生更多的红圈所外的“红圈Plus”。内外所的平衡过去几年有很多说法,说外所在中国正在走下坡。我觉得虽然是事实,但在一个点会找到一个“平衡点”。现在内所可以做的,已经从外所往内所了。但剩下在外所的,例如海外资本市场,以海外法为本的合规业务,还是主要在外所在做。因此预计2018年,内所及外所能找到一个平衡点。结语对律师个人而言,2018年首先要洞悉形势。想想自己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在什么律所做,做什么领域。想好了方向,立下宏大的目标,就努力去做。愿各位CLECSS友在2018年一起Think Big;Do Big,一起实现梦想!

【CLECSS 1315】如果律所有"客户积分计划"?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昨天发的了【CLECSS 1314】《律师的酒店Review》颇受欢迎。最近因为筹备CLECSS三城年会,所以联系了很多五星级酒店,对各酒店的认识也加深了。其中这次上海年会我会住举办会场的Marriott酒店,就用上我之前的Ritz Carlton Rewards的积分。这让我想起律所理论上也可以有这种“客户积分计划”。有兴趣参加CLECSS香港年会的朋友们赶快报名,详情请参阅【CLECSS 1313】《香港年会(1月20日)》。理论上的“客户积分计划”例如,如果有个客户付了一百万的律师费,他会获得律所X的十万积分,下次他再找律所X做事情时,可以免掉十万元律师费。例如下次的律师费是五十万元,那客户只需要付四十万元,如此类推。理论上,如果客户知道自己在律所X有积分,在选择是否用其他律所Y时,这个积分因素有可能会被考虑进去。不过相比酒店,这个“客户积分计划”还是很有限客户是否回头更看重律所服务质量,而非积分四季酒店没有积分计划,据悉他们一直认为住客是否回头入住,很看自己的住宿体验,是否有积分可以省点钱,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既然都已付这么多钱,差那一点点钱也不会在意。律所也一样,客户既然付出这么高昂的律师费,多一点点,少一点点,一般也不是他们是否回头的主要考虑因素。最重要还是服务质量是否满意。客户积分计划只能用于“公司化”的律所如果是“公司化”的律所,大家都用同一“资金池”,那这个积分计划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如果律所的资金处理是按个别团对分开的,那这个积分,也只能用于该团队,不能用于整个律所。那这个客户积分计划的应用层面也很有限。不同律所有不同强项比如说你用某律所A做了个IPO,你拿到“客户积分”。该律所A资本市场(股权)很强,但债券发行却经验不足。那你绝对不会因为积分而回头找律所A做发债的。(这个跟酒店不同,你住哪个五星级酒店,只是装修风格及服务水平略有差异,但没有律所专业度差异那么大)。结语虽然律所现在没有积分计划,但很多时候如果客户重复用某一律所,理论上你能拿到一个较大的折扣。这个某程度上,跟“客户积分计划”类似,而且争取折扣比“客户积分计划”较有弹性。不过作为一个商学院毕业生,我也很有兴趣看到法律界尝试各种商业模式,看看实行时怎样。勇于创新的律所不妨试试?

【CLECSS 1295】评Chambers China Guide (资本市场– 股权及债权)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最新一期的Chambers China Guide出来了,大家可以去Chambers网站(http://www.chambersandpartners.com/)看最新排名(点击左下角的“阅... 964】《评Chambers China Guide (资本市场– 股权)》及【CLECSS 991】《评Chambers China Guide (资本市场– 债权)》。Capital Market – Equity(资本市场-股权)Band 1:Clifford ChanceDavis Polk & Wardwell LLP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Skadden评论:Clifford Chance, Davis Polk及Freshfields,差不多每年都在Band 1。今年Skadden从Band 2上升到Band 1。事实上很多近期的大TMT公司IPO,你都会发现Skadden有参与其中。所以Skadden的上升,并不意外。一如以往,Clifford Chance的合伙人Tim Wang拿生意的能力很强。而其他律所也有一两位明星级合伙人,像Freshfields的TeresaKo等。Band 2:Herbert Smith FreehillsKirkland & EllisLatham & WatkinsShearman & Sterling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Slaughter & MayKirkland & Ellis及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去年在资本市场领域都是Band 1,但今年感觉好项目好像没有Skadden的多,所以掉下去Band 2。Herbert Smith是传统资本市场牛所,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相对稳定。Latham在资本市场生意也很好,律师们都忙不过来。Slaughter & May平时感觉相对低调,但其实好项目还不少的。至于本来在Band 2的Sullivan Cromwell及Paul Hastings,今年下降到Band 3。Band 3:LinklatersMorrison & FoersterPaul HastingsSidley AustinSullivan CromwellSullivan Cromwell往下到Band 3,可能跟其做项目比较挑有关,所以做的项目不算多。至于去年在Band 3的Orrick,资本市场团队都去了Morgan Lewis,所以Orrick自然在榜单上消失了Band 4:Allen & OveryAshurstClearyDeaconsEvershedsMorgan LewisMinter EllisonNorton Rose FulbrightReed Smith比较让人意外的,是Baker & McKenzie跌出了榜单,十年前时Baker & McKenzie还是资本市场很牛的律所,手上有不少国企客户,可惜人才流失比较严重。Morgan Lewis吸纳了Orrick资本市场的团队,估计整固后有望上Band 3。至于其他律所,例如Eversheds和Minter Ellison,今年上升到Band 4。其实市场上还是有不少中小型至中型的IPO,可以为这些Band 4资本市场律所提供不少生意。Other Noted Firms:Hogan LovellsKing & Wood MallesonsMayer Brown JSMStephenson Harwood理论上KWM还是可以做得更好一点的。不竟金杜在内地客户资源多,想来香港IPO的应该不少。不过由于香港的国际律所在资本市场竞争很大,所以很多时候好的项目给传统那几个国际大所做了。Capital Market – Debt(资本市场–债权)Band 1Clifford ChanceDavis Polk & WardwellLinklaters评论:去年是这三个律所债权Band 1,今年还是这三所。今年债市畅旺,很多Band 1及Band 2律所进行人才争夺战。例如不少Linklaters的去了KWM,而KWM的也有去Linklaters的。Band 2Allen & OveryFreshfieldsKing & Wood MallesonsLatham & WatkinsShearman & SterlingSkadden评论:Band 2也跟去年差不多。由于整体债市畅旺,这些Band 2律所生意也非常好,一个Associate需要兼顾很多项目,忙不过来。如上段所说,就产生了人才争夺战,律所之间互相挖人。至于去年Band 2的Sidley Austin及Herbert Smith Freehills,下跌到Band 3。Band 3Baker & McKenzieHerbert Smith FreehillsMayer Brown JSMSidley AustinSlaughter & May评论:Baker & McKenzie虽然已在股权跌出榜单,但在债市领域,仍守得住Band 3。在Band 2律所也忙不过的情况下,即使Band3也可以做不少项目。不过Paul Hastings就下跌到Band 4。Band 4AshurstPaul HastingsSimmons & Simmons评论:理论上Paul Hastings作为一个美国大所,在资本市场上应该能做得更好的(至少应该比其他非神奇圈的英国律所好)。无论股权还是债权,应该加把劲,做高一个Banding。至于Ashurst及Simmons & Simmons,去年也是Band 4,相对比较稳定。结语由于Chambers排名覆盖面很大,我今天就以资本市场(国际律所)的股权及债券领域为例子评论一下。整体结果都是比较合理的,不过大家不要太看重律所的排名本身,大家不妨多关注其背后的故事,了解过去一年为什么这些律所Banding上升或下降。在此祝愿所有律所在未来一年越做越好!

【CLECSS 1260】外所在中国的进与退

作者:CLECSS
05月23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过去几年,我们不断听到有关外所相反的消息。例如Kobre & Kim在上海刚开分所。Morgan Lewis看好中国市场,把Orrick团队挖了过去。但同时,Cadwalader和Fried Frank等律所退出中国,可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外所法律市场是否真的萎缩了?这个说法,整体而言,在内地是对的。所以我们听到像Hogan Lovells等律所近年内地人数大幅减少。如果外所做的事情跟内所有重叠(例如FDI或任何以内地法规为主的项目),基本上是抢不过内所的。但相反,如果该外所本来做的是海外/香港市场做的事情(例如海外资本市场),其实还是能做得不错的。在香港,其实外所的饼并没有变小,反而可能因为今年金融市场畅旺而有所增长。我觉得应该这么说,饼可能从100变为110,但因为竞争激烈,有所外所进了,一些外所退步了。例如你看到Clifford Chance依然强势,Kirkland Ellis这几年突飞猛进,有些以前在香港非常风光的国际律所,相对失色了,人数反而有下降趋势。所以以香港为例,外所的饼并没有变小,关键是你能否抓住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外所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对于这次Kobre & Kim进入中国,我是比较看好的,因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DR/Regulatory。近年大家可以看到,Kirkland,Ropes & Gray等在中国做FCPA等是很赚钱的,Kobre & Kim在中国人数不多,只要每年做上几个项目,便有足够的业务维持。所以明白自己的市场定位是很重要的。像以往一些律所,靠自己在美国一些20-50名的品牌,但在中国没有特点,是做不住的。结语好的外所,在中国依然做得很好。所以关键是自己要自强,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出路。个人而言,虽然喜见中国律所发展神速,但我认为外所在中国仍是有存在的必要。这样大家能就能一起竞争,一起进步,达至双赢。-完-

法律市场 / 共有175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