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原创故事 / 共有495篇文章

【CLECSS 125】律师恩仇记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今天是周六,祝大家周末愉快!昨天在微信收到几百位朋友的生日祝福,再次感谢大家!继【CLECSS法律Career #66】《如果一个律所合伙人和一个法律助理漂流在荒岛上》,【CLECSS法律Career #71】《如果傲慢与偏见的Darcy是一位律师》,【CLECSS法律Career #79】《查理和法律梦工场》后,今天再次推出原创故事《律师复仇记》,希望大家会喜欢。年轻法律人,在事业头几年,总会碰见一些对自己有恩,或对自己有仇的人。这些人,过几年后,当你事业成长后,再次碰到时,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头五年的法律事业牛小明小时候喜欢文学,最喜欢的是Alexandra Dumas(大仲马)的Count of Monte Cristo (基督山伯爵)。在大学时在西南政法大学读了英文和法律的双学位,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工作,开始了北漂的生活。在北京一个规模不小的律所(成盈律师事务所)遇上的生命的第一位老板(马大虎)。成盈律师事务所的规模虽然大,但给的工资不高,牛小明拿着5千元的工资在北京勉强凑合。但是对于牛小明一位出身贫穷家庭的法律人来说,靠自己在北京租了个偏远的小房,在北京生存下来,也算不错。每天牛小明在CBD商厦窗户看出来,看着日出日落,心里想:不知哪一天能熬出头来?马大虎是一个典型到处拿生意,但自己不干活的合伙人,天天在后海和三里屯,每每接一些不怎么样的项目回来,就一大堆文件仍给牛小明。马大虎在客户面前很谦逊,但在小律师们面前很傲慢。每每小律师们做错事情都会把他们骂得很凶。牛小明努力自学,每天准时把活在午夜前完成。在工作的第二年,碰见一个客户ACE公司,因为牛小明工作做得好,就被ACE公司挖了过去做法务,而ACE公司也决定不再聘用成盈律师事务所了。正因为此,马大虎大怒,在圈里说了很多牛小明的不是,目的是要让牛小明在法律圈里没办法再立足。因为牛小明踏实能干,ACE公司的法律总监(Alex)对牛小明很好,如亲身孩子一样。Alex以前是在国际律所出来的,他知道牛小明没有接受有系统的律所训练,倾毕生所学教导牛小明。后来好景不常,ACE公司破产了,Alex和牛小明一同失业。牛小明后来在几个类似的律所和公司再干几年,就出国读书。不让你死的事情会让你更坚强(What does no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牛小明其实很想读JD,不过省了几年钱还是不够,最后也只能凑合去了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读LLM。过去几年马小虎和Alex的恩仇,他一直没有忘记。在西北读LLM时,他也修了一些商学院Kellogg的课,在那里他碰见美籍华人,Mr. Richard Lee. Richard在麻省理工MIT毕业,拥有多个专利,在Kellogg读MBA。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牛小明往往做到深夜,还是很有冲劲。Richard问牛小明个中原因,牛小明说:“以前我有两个老板,一个对我很差,但正因为他的刻薄,我更上进;另一个老板对我很好,正因为他对我好,看重我,我更要不辜负他的寄望。”回国后的恩仇毕业后,他们一起创立了COW科技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市值很快就上数亿美金。牛小明做了当地的科技公司联会主席。回到国内,他们要招个法律总监,就找了Alex。Alex因为婚姻失败,也处于人生低潮,这个职位对他是一个很大的人生激励。就这样,牛小明把当年Alex的恩还了。COW公司的总部,也设于以前ACE公司那里,Alex和牛小明有时候会说起在ACE公司的往事,那段日子对牛小明来说是一段很美好的“年青律师成长”的回忆。几年后国内的生意发展迅速,规模甚至发展得比美国那边的业务大。终于要筹备IPO的时候了。这段日子,马大虎凭着一些人脉关系,也做了不少中小型的科技公司的IPO的中国律师(China Counsel)。因为牛小明去了国外后一直用英文名Simon Niu,马大虎没有意识到Simon Niu就是当年的牛小明。在做Pitching时,马小虎向“牛老板”介绍了自己的IPO业务,“牛老板”一边听,一边笑。牛小明最后也没有选择了马小虎,但不是因为报仇,而是客观地知道他专业水平不行。以牛小明在科技公司圈的地位,牛小明大可在圈里扳倒马大虎。但他没有这么做,反而请了马小虎吃饭,并告诉他是当年的牛小明。牛小明告诉马大虎,正是他当年的一切,使他走上今天的路上。所以他今天的成功,还得感谢他当年的鞭策。后语马小虎和牛小明的恩仇化解后,牛小明很多时候会上成盈律师事务所,探望那些法律年轻一代,鼓励他们在事业上努力。牛看着自己当年坐过的椅子,当年的迷惘,当年坐到深夜的努力,现在回看起来感概万千。从同一个窗户看出去,北京这个大城市的五光十色尽入眼底。在这个伟大的城市里,有着多少小律师的血泪故事,我们成长期间,曾经遇过多少恩人,也曾经遇过多少仇人,但这些仇人,正正是给于我们奋斗上进的动力。所以其实这些我们今天讨厌人,他日再碰见我们也应该答谢他们。正如信乐团的《海阔天空》:“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24】2014年的生日愿望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今天是我的生日,首先祝自己生日快乐!虽然很多CLECSS读者会期望我继续评论各大内所和外所在中国的发展,但是今天决定休息一天,静下来想想自己,法律界和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下是我的三个生日愿望:(一)对个人的愿望今年是我美国JD毕业的第8年,在这8年间,去了全国各地法学院做CLECSS法律教育就业讲座。在过去几年不断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北京,上海,美国)漂。希望今年能够在香港多陪伴父母和朋友。关于我父亲,大家可以回去看【CLECSS法律Career #25】《父亲教导我做律师的世界观》。虽然过去几年通过CLECSS,CBLA和土兔认识了很多人,但是我更珍惜的是真心朋友,一些你可以拿着啤酒,大家聊通宵的朋友。另外,也希望自己能早日组织家庭,不再是一个孤单的法律侠士。(二)对法律界的愿望:这几年所做的各种事情,其实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中国年轻法律人,能有一个公平的平台,去追求自己在法律界的梦想。这个公平平台,包含了平等的信息,平等的机会,让我们每一位有潜质的法律年青人,都能在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做出自己事业的决定。大家可以参考【CLECSS法律Career #65】《让自由之风吹》。正因为此,早在没有微信的年代,已经去了全国各地(包括内陆城市)做讲座。有了CLECSS微信平台后,以后就不用飞得那么频繁,以后就可以把我八年来累积的经验通过CLECSS文章跟大家分享。(三)对国家的愿望:对于国家,我希望个国家能经济富强,同时社会能公平。作为一个同时接受法律教育和商学院教育的人来说,深深明白两者的关系和需要取得的平衡。如果我们不能把饼做大,我们怎样切蛋糕,也切得不好,因为每人能分到的饼小。相反,如果我们的饼做大了,但是我们分饼分的不均匀,在最后有些人也不能享受经济的成果。在这里,我作为一位斯坦福商学院的毕业生,一定会努力做大社会的饼,同时作为一位律师,也会义务反顾地地捍卫“公平分饼”的原则和精神!今天选图挑了个生日蛋糕,虽然内地和海外的CLECSS朋友不能亲身来香港庆祝我的生日,也希望大家能分享我生日的喜悦。每次看到这个蛋糕,就想起我自己同为商学院毕业生和律师的“做饼和分饼”的责任。在香港的朋友,很欢迎参加我晚上金钟的Birthday Dinner,期待今晚见到各位!【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21】那些年的中国律所译名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前天的【CLECSS法律Career #119】《评外所的有趣中文名字》很受欢迎,我们今天很高兴收到【CLECSS法律Career #58】《十年内外两茫茫-两个好基友的法律之路》的作者“齐Par”投稿,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下《那些年的中国律所译名》。(作者:齐Par, 某内资所律师)9月19日,让器官移植界欢呼雀跃的iPhone 6上市了,水果手机继续刷着我们的朋友圈,不过这一次大家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到了这句本身就有点逗逼的宣传口号上Bigger than bigger。香港官网的翻译是“岂止于大”,大陆官网的翻译就是比更大还更大……当然,普遍受网民欢迎的信、达、雅的翻法就是“比逼格更有逼格”。谈到翻译问题,恰逢前天看了CLECSS的关于外所的有趣的中文译名,以此为启发,本人特意搜集了一下近年来发展的不错的内所的中文译名,在周二的上午供大家一看一乐!内资所现在在对外业务和对外扩张方面都是蛮拼的,不起个英文名字怎么好意思跟人家国际接轨?所以我们就一一来点评一下这些或洋气、或接地气、抑或发力过猛的英文翻译吧。第一梯队:凤毛麟角的信达雅(1)金杜King & Wood Mallesons经典的xx & xx结构,稍有冒充外所之嫌。用词精准,切合中文含义,配合着经典的水火logo,把五行都占全了,且境界十足。冲这点小心思,给个第一名。(2)北京的所喜欢在名字里面加个“国”字,比较经典的翻译有国浩 Grandall,直译“大而全”,国恩浩荡。看着名字就霸气十足!另外还有国枫凯文Grandway,大道通天,各走一边。意境很高,但是貌似跟中文联系不大。(3)上海的所则喜欢光明似锦(Bright),比如锦天城AllBright光大EverBright。只是不知哪间是明教的真传。(4)通力LLinks这个翻译不失水准,力+通在这个名字里面完美体现了,你们感受下?其他中规中矩的翻译还有环球(Global),通商(Commerce & Finance),共和(Concord & Partners)等等。事实上,将中文名称翻译成英文名称的律所只是凤毛麟角。第二梯队:拼音输入法的大部队大部分律所的名字还是偷懒地把拼音直接当做英文名字了,比如君合(Jun He)、方达(Fang Da)、汉坤(Han Kun)、大成(Da Cheng)、盈科(Ying Ke),还有三个字的比如君泽君(Junzejun),还有四个字的竞天公诚(Jingtian &Gongcheng),想必老外看着也是醉了。鄙人试着给这些不太乐意起英文名的大胆建议下吧!比如方达叫Founder?盈科干脆坦白点,叫Income?小伙伴们发挥你的创意!第三梯队:逗逼小分队冒死首推四方君汇(Join & High),取义为只要你来Join,不怕你不High!事实上过度兴奋的律所还真不少,手贱一搜,就有航泰(Hightime)、凯麦(High Mark),昊凯(Hawkhigh)等几家很High的盟友。其他英文发力过猛的例子还有正义之光(Light of Justice),中运(Sure-win),外国客户看到这样的名字以后估计也会打退堂鼓吧?总之,十分同意Simon的总结,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资所而言,取一个信达雅且朗朗上口的英文名称真的很重要,对于对境外人士做市场推广很有帮助。希望国内所的大pa们可以重视下海外留学人才们的意见,多多为了提升自身国际形象努努力呀!【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19】评外所的各种有趣中文名字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几周前CLECSS微信群曾经热闹讨论过各外所名字的中文翻译。整体而言,有些外所来到中国后名字翻译得很有心思,有些一般般,有些甚至纯粹取其读音直接翻译过来。今天我们看看哪个外所的名字中文改得好,哪个改得没有那么好。预先声明,这个仅属我个人意见。A+:Freshfields(富而德)以一个律所来说,“富”而“德”是最其中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方面,律所希望创收多,财源滚滚来。另一方面,律所的“德”行,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两个加起来虽然跟英文读音不是完全贴近,但中文名字很有意思,相信客户也会喜欢。所以我给最高评级“A+”。A:Clifford Chance(高伟绅)连着Freshfields一起看,给人有一种“高富帅”的感觉。高位绅给人的感觉,就像个Oxford-educated的英国绅士。给客户面前,也有一个中上流社会的感觉。所以跟Freshfields一样,虽然跟英文读音不是完全贴近,但个人认为中文名字也改得非常好。A-: Linklaters(年利达)Linklaters中文名字的意思,是年年赚钱,年年成功的意思。这个当然也是律所和客户希望的。但是名字中少了“德”和“绅”那种元素,只谈赚钱名字上有点俗气,所以我只给“A-”。B+:Baker & McKenzie (贝克。麦坚时)这种翻译,一边能贴近英文读音,一边也有点意思(“坚时”给客户一种信守承诺的感觉)。但是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太多谐音。举个例子,以前有个客户把中文写成“贝壳麦坚石”,像是沙滩上找到的某种坚硬的石头。所以我只能给“B+”。B:众多中文名字不过不失的外所这些律所,包括Allen & Overy (安理),Slaughter & May(司利达),Sullivan(苏利文),Skadden (世达), Davis Polk (达维),Cleary(佳利),Kirkland(凯易),这些律所都包含“安”,“利”,“达”,“佳”,“易”等好意头词语,但是就是比较简单通俗,所以我给“B”。C:那些过分忠于英文名字读音的外所这种律所其实不少,今天我就以加州所Wilson Sonsini (全称Wilson, Sonsini, Goodrich & Rosati)为例子。中文名字改为 "威尔逊。桑西尼。古奇。罗沙迪" 律师事务所。这个中文名字完全忠于英文读音,但是改得这么长,如果我是客户的话会很难把律所的名字记下来。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改名为“威信”。威信又简短,又能表达出律所在行业的威望。今天就说到这里。总括来说,一般英国律所的中文名字改得较好。他们都是较早进入中国的律所,那时名字都改得比较有意思(例如Bird & Bird改为“鸿鹄”,有“鸿鹄之志”的意思)。后来的美国律所近来时大部分都就直接把英语读音翻译过来。我觉得中文名字跟一个Logo一样,名字改得好很重要。对于使用中文的中国客户来说,简短易记的中文名字很重要,对于市场推广也很有帮助。对于其他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外所来说,希望能阅读这篇文章,花一点心思想个好的中文名字!【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18】律师和Texas Holdem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各位周末愉快!今天这么早发微信公众号,因为我在赶赴澳门的路上。很高兴今天我们斯坦福商学院校友组织了参观某澳门的Gambling Company,大家都很雀跃。在香港,律师和银行家都很喜欢玩德州桥牌(Texas Holdem),很大原因是跟我们律师平时业务所用的技巧很相近。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德州桥牌在法律业务上的应用。德州桥牌(Texas Holdem)关于德州桥牌的具体玩法,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手上都拿着属于自己的两张牌。桌上有五张牌是共用的(先发三张,再发第四张和第五张)。大家根据自己的手上的牌的组合和大小,在这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下注。里面涉及到(一)忍耐力,(二)把握机会,(三)胆识和忽悠能力。(一)忍耐力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自己的牌没有那么理想,就只能忍耐,不下注或少量下注。律师头几年时,其实机会也不多,很多时候就只能默默忍耐,把手头上的事情做了。这段“忍耐期”,要以学习心态,低调观察各人(合伙人,客户等)的下注规律。在这段时候切忌冲动,必须要等待自己的机会来临。(二)把握机会律师经过头三年的低调学习生活,总有一天机会会来的,例如律所来了个大客户或大项目(即是拿到好牌)。到时候你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时间一次过押在项目上。尽量表现自己,必要时候最后关头All-in。但当然,虽然手持好牌,但早段不能过分高调,以免桌上其他人都不跟你下注了,最后反而赢不了钱。(三)胆识和忽悠能力到六年以上工作经验时,到了或差不多到了合伙人的阶段。那时候就开始找客户,但自己手中的牌不一定有这么好(例如在某个业务领域做得不够多),那时候就要靠胆识和忽悠力了。即使自己的牌不好,但是在其他人面前还是要表现出自信,让别人觉得你很有底气,这样你在下注的过程中可以吓退对手,取得桌上的金钱。总言之,人生就像一场Game。你把握好这个游戏规则,就能赢出这个游戏。法律市场也有法律市场的游戏规则,当中涉及的技巧跟Texas Holdem的很像,香港的CLECSS朋友有空可以约出来大家切磋一下!【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16】合伙人和律师的双赢局面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支持昨天的文章《评金杜。君合。方达》,文章录得近万的阅读量,内所外所的合伙人和律师们纷纷热闹讨论。再次声明,文章内容仅属我个人意见,不代表这三个律所实际上的高低。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合伙人和律师的关系。如果大家有看【CLECSS法律Career #77】《小律师的血汗工厂》和【CLECSS法律Career #67】《中国为什么没有实行美国式的Lockstep薪酬制度》,我是鼓励中国律所的合伙人涨工资给律师们的。今天,我们从商学院“Negotiation”课(商业谈判)的角度看合伙人和律师的关系。常常会听到,内所的律师们,都说工资过低,钱都去了合伙人那里;相反,外所的合伙人,会说律师的工资过高,钱都去了Associates那里。这个是Negotiation课我们所说的zero-sum game,即是说,合伙人钱拿多了,律师拿的钱就会少;相反来说,律师的钱拿多了,合伙人拿的钱就会少。Negotiation课教导我们的,是要达到win-win situation,就是说,合伙人和律师其实可以达到双赢局面的。 体面的工资增加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律师来说,工资可以鼓励律师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工资微薄(例如每100元,合伙人拿掉90元,律师拿10元),律师会觉得反正辛苦工作,最后钱也会去了合伙人那里,工作就会得过且过。这样,客户服务也不会做得好,合伙人最后生意也不会好。合伙人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想象自己是母公司,律师是子公司,你每分注入资公司的钱,将来都会有回报。如果将来子公司做起来,派股息时,自己作为母公司也可以多拿一点。简单来说,子公司在财务表上是Consolidated在母公司的财务表上的。所以律师做得好,合伙人自然得益。举例例子,如果因为工资增加(由10涨到20),让整个经济效益由100提升到120,你拿到也从90涨到100,这样会达到一个双赢局面。合伙人曾经也是律师,律师将来也会是合伙人跟一般独立第三方的Negotiation(谈判不一样),甲方和乙方完全出于自己的利益的考虑出发,甲方不需要为乙方着想,而乙方也不需要为甲方着想。但是合伙人和律师的关系比较微妙,合伙人曾经也作过初级律师,也感受过初级律师低工资的感受。同样地,律师将来也会是合伙人,不妨想想,你将来做了合伙人后,又会怎样对待以后的年轻律师呢?正是因为有这个过去和未来的关系,我们想的事情就不是单单的现在。法律界其实是一个整体,一个家庭,大家互相帮助,支持体谅。在以前Baker & McKenzie时,有个同事跟我说,“我们不辛苦,老板又怎样赚钱呢?”那时我就觉得,他真会替老板想,果然他今天也贵为某律所合伙人。也听过以前某律所老板说: “我们都很鼓励大家工作时间不要过长,能休息就休息,多多陪陪家人”。这样我看看到合伙人和律师互相体谅,这样的关系其实有助工作时的和谐和效率。其实合伙人和律师,都是我们法律圈的重要元素.没有合伙人,谁拿生意和把关;没有律师,谁把活干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合伙人和律师应该互相支持和体谅,达成双赢局面。在此再次呼吁,内所的合伙人在情况容许的情况下,应该涨年轻律师的工资,让他们都能过体面,快乐和自信的生活!【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14】钢一般的意志 (The Will of Steel)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不知道各位法律界朋友有没有试过,因为工作关系,要通宵工作,到了凌晨四点,已经支持不住了,那时已经不是说法律文件写得多好的问题,而是是否仍能清醒的问题。那时候,就要靠自己专业的意志支持住。我试过答应客户当晚给文件给他(即是他明天回到办公室前会见到文件),做律师的,承诺兑现是很重要的,到了凌晨四时已经不行,就不断喝咖啡,甚至用笔刺自己,以保持清醒。当然最后也在早上6点把电邮发出去,然后回家睡两小时,在9点准时上班。这个就关乎意志力的问题。那律师怎样培养“钢一般的意志”(Will of Steel)呢?专业是一种承诺(Professionalism)大家如果有看过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一个演员在导演还没有喊’Cut”之前,必须演下去。同样一个运动员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之前,只要还在球场比赛中,也就仍需坚持下去。对于喜欢网球的我,就很佩服Nadal和Djokovic在球场上表现出的惊人以致力。2012年澳洲公开赛,就打了近6个小时。律师,当我们选择做了这个职业,就是对我们的客户许下了一个专业的承诺。就是必须尽我们的能力提供最高的专业水平。项目由开始至结束,就等于你作为一个演员在演戏,一个运动员在比赛,在没有结束前,必须坚持。如果你中间放弃,或没有尽力,将会影响你的专业声誉。而由于法律圈很小,这个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燃烧的热情(Burning Desire)除了专业承诺外,你对法律专业的热诚也是你的意志来源。一个年轻律师的头三年,会遇到很多问题,常常很有挫败感,但是只要真心喜欢这个专业,你就会像“不倒翁”一样,跌倒,再站起,跌倒,再站起。。。即使你在比赛时大幅度落后,只要比赛一天没有结束,一天还有机会追上去的。要知道自己是否真心喜欢这个职业,往往是在你最艰难的时候看出来。当你工作到凌晨四点时,快要倒下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斗心,我要Conquer(征服)这个困难,那显然你是真心喜欢这个职业。能熬过去,心中有无比的成功感。怎样磨练意志力除了专业承诺和意志外,平时也应该多做一些对抗性的比赛。例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这个运动,往往能训练自己在比赛时的坚持。这个其实跟做律师做项目时有点像,因为律师职业的本质也是对抗性的,这样能培养出做事时的专注力和意志。各位CLECSS朋友,人生很多事情都需要“钢一般的意志”。以我做CLECSS为例,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坚持这个项目。但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值得坚持的,就会坚持。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动摇我对中国法律专业推广的决心。正如《愚公移山》说:“:“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CLECSS 113】律所新一代合伙人的性格,执业领域和背景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03至06年在美国读JD。当年毕业的JD和LLM朋友,也有近10年的执业经验,最近一个一个做了律所的合伙人,有些在内所,有些在外所。今天我就分析一下这些朋友的性格,执业领域和背景。但由于圈子很小,我在这文章就不提律师名字和律所名称了。性格性格方面,其实不用太Sociable。我见到现在成功做上合伙人那些朋友,大多数是那种实干型,能做下来持久工作那类型。但他们除了工作刻苦耐劳外,同时也具一定的交际技巧,就是工作后跟Banker聊天,谈天说地(例如家庭,社会经济,体育音乐,饮食娱乐),都能应付过来。但是一般不会是那种到处串Parties的Social Butterflies。那种Social Butterflies,当然也有成功做合伙人的,但估计他们业务不会太稳固,因为放得太多时间做交际的人不会有太多时间专注在业务上。执业领域最近新一代合伙人,见到他们除了会做一般Corporate的业务外,也会有一两个特别的领域,能跟别人说这个是自己的特点。现在竞争那么激烈,如果你只做一般的General Corporate,就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如果你是某律所的Of Counsel,做一些特别的领域,例如是Derivatives专家,别的律所没有此领域,你就可以试试去申请别的律所的Partner,因为你过去是为他们开拓一种新的领域业务,对他们来说有所增值。背景他们大多数都是从业务比较Solid的律所出来的。注意这些律所不一定是工资给得最高的那些律所,他们很多时候在Associate时拿着一般的工资,但重要的是该律所能提供做大量项目的机会。举个例子,你在Magic Circle做的工资一般会比在美国Whiteshoe律所低,但不是每一个美国Whiteshoe律所在中国业务都好,这样的话,虽然你在Magic Circle做Associate的时候工资拿少一点,但是做的项目多一点。到你申请合伙人时,别人不会问你当年工资多少,而是会问你做了多少个项目,有多少客户在手上。这些年来,我很高兴见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做了律所合伙人。人各有志,我当年选择去斯坦福商学院读硕士,就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现在回头看来,看到多年来曾经帮助过的年轻律师,一个一个成长起来,做了合伙人或高级律师,比自己本身做合伙人还高兴。有志做合伙人的朋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今天文章,看看别人是怎样成功的,再寻找一条合适自己的路。【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12】回到选科时,当年的理想都实现了吗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在小学时候,如果要写“我的志愿”,估计很少人会填律师,大部分小朋友会填医生,警察,消防员等。因为那时候这个职业距离我们还远。到高中,就会开始注意到这个职业。对于在香港成长的我来说,社会风气基本上就是“医生”,“律师”或考去美国名校(例如Ivy League本科)读商科/经济,回来做投行的三个选择。高考升大学时,在命运安排下,读了法律。不知道各位朋友,在读法律的时候,或做初级律师时候,会否反问自己:“回到选科时,当年的理想都实现了吗?”对于一般人来说,选择读法律的,不外乎三个原因:法律比较专业很多朋友中学时候读文科,觉得大学时没有什么好读,就选了读法律了。很多这样选了法律的朋友,有些朋友乱打乱撞喜欢上这个专业。也有些朋友到毕业时没有做律师的工作。在香港,如果你选择做律师的话,完成PCLL的,基本上都能找到实习律师的工作。但是,也有些人,读了几年后觉得法律沉闷死板,去了大公司(例如HSBC)做Management Trainee(实习经理)。在我的LLB同学中,甚至有朋友做了记者。所以抱着这个心态读法律的朋友,最后不一定能真的得偿所愿。法律比较赚钱在读法律时,大家都总是想着律师赚多少钱,但最后真的能进最顶尖的律所也只是少数。以香港大学为例,虽然就业率贴近100%,但真正能进最顶尖的律所做实习律师,也不容易。例如,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至少考到Top 10%至20%,才有把握去顶尖的国际律所实习,实习的工资大约四万至六万港币一个月,反之,如果找不到大所,去小所实习,可能就只有一万多港币一个月,这个工资在香港生活也不容易。所以并不一定每个人也能很快实现赚钱的愿望。为了社会公义香港是一个比较重视法治的社会,很多读法律的,包括我,也是为了这个理想去做。这些年来,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事情也不是我们几个法律人能改变的。但正因为这个变革的时代,让我更坚定的更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情。而最能有建设性地建立我们国家的良好法律制度,就是从中国人的法律人培训做起。当年我在港大读法律的时代,没有人脉资源和科技去做我今天CLECSS所做的事情,所以也曾经迷惘。但去了美国读JD后,从很多新角度看新事物,终于也找回自己读法律的热情和理想。很多人在读法律本科(LLB)时,不一定考虑得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法律。但是如果你去美国读JD,大多都是本科时已经想好自己要做律师的,这些人读法律做律师之心更坚定。我在香港大学读完LLB,再去美国读JD,以上的三个疑问在我香港大学求学的年代都出现过,但到我去了美国就更清楚自己的路。可以说,以上三个原因,我在美国读JD时候都找到了答案,并实践了出来。至于最后一个原因,后来通过斯坦福商学院的管理硕士教育,把CLECSS强化了出来。【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10】律所奖学金之漫谈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在大约十年前, 如果你问一位中国法律学院学生说几个外所的名字,相信大家能说出来的不会超过5 个。在这是因为当年直接能进外所的中国学生少。能说的3-5 个名字,也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宣传做得好,例如设立奖学金。大家要重温外所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翻读【CLECSS 法律Career #34】《顶级英美律所在中国的春秋战国》和【CLECSS 法律Career #35】《顶级英美律所在中国的春秋战国(下)- 合纵连横》。直到近年,甚至很多内所也开始设立奖学金,例如汉坤甚至设立总额几十万的海外奖学金。今天很高兴收到legalsnail 的投稿,谈一下他在申请律所外所奖学金的经验。大家有其他与法律教育升学,专业执业的经验也欢迎投稿至 clecss.education@gmail.com ,谢谢。——————————律所奖学金之漫谈[作者署名:legalsnail,不想曝光真实信息,请谅解。]众所周知,一些律师事务所及合伙人校友都会在内地知名的几间法学院设立奖学金项目,在做公益的同时也可达到宣传的效应。例如Baker McKenzie、Jones Day、Allen Overy、Paul Hastings、方达、权亚等,也有一些君合及中伦的合伙人校友以个人名义设立奖学金,资助或表彰杰出的法学院学生。笔者曾在学生时代拿过一些外所设立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使我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获得了进入知名律所的机会,因此借助CLECSS这个具有分享精神的律师公益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些体会及如何最大化奖金以外的无形价值。1、经验与体会首先,材料的准备要下足功夫。通常第一轮会要求写essay和personal statement,要避免低级错误,把自己的申请文件做得尽量专业和正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在自己改好以后找native修改一下,完善细节和恰当表达。其次,面试的准备。和申请实习一样,把自己简历上的每一个点都要准备充分,面试时不要给人背诵记忆的感觉,同时在面试前看一下律所最近做过的交易和合伙人的执业方向,最好可以联系当下社会热点,这样在面试时候会做到有的放矢、留下较好印象。最后,面试结束后可以发一封简短的note of thanks,给面试官加深一下印象。2、无形价值首先,部分奖学金项目包含3-6个月的实习机会,如果没有的话奖学金获得者在众多的实习申请中也必然具有优势。其次,可以有机会与合伙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甚至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这样在今后找实习的时候可以把简历发给合伙人,也许就不会石沉大海。最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因为整个奖学金的申请过程,从笔试到面试再到小组面试,是一次次的筛选,其中获得的经验和技巧都将对今后的实习申请、工作面试大有裨益。现在法学院里都有一些很好的奖学金项目,希望法科学子可以把握机会,利用资源为自己的就业求职拓宽路径、添砖加瓦。【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 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07】帮助年轻法律人– 为什么?怎样帮?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今天是中秋节翌日,祝各位工作的朋友工作愉快,放假的朋友放假愉快!昨天相信大家都看到一个消息,香港地产商恒隆陈启宗家族捐了3.5亿美金给美国哈佛大学。在惊讶他们大手笔的同时,想到其实这些钱用在中国人身上,其实可能更有意义。在之前【CLECSS法律Career #65】《让自由之风吹–法律就业的地域和阶级的不平等》的文章,也曾谈到中国其实很多法律人(尤其是内陆地区的)需要我们的帮助。为什么我们要帮助同行同行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生意对手,少一个律师就少一个竞争对手。但是,我们需要一个高素质的法律环境让我们的法律事业高效运作。大家读了法学院,走了法律这条路,大家就坐着同一条船,大家就要同舟共济,互相帮助。(一)首先,大家荣辱与共,试想想,如果我们的法律界良莠不齐,这会影响社会人士对我们法律专业的印象,从而影响我们的社会地位。我们业界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提高我们专业在社会的地位。(二)对手的专业水平会影响我们专业的运作,试想想,如果有一天你代表客户出庭,那位法官什么都不懂,或是表现非常不专业,你过去一周的准备也会付诸流水。当做一个商业项目时,大家其实在谈判中互相学习,如果对方什么都不懂,或态度不好,也会影响你这个商业项目的进度。(三)读法律的人本来就有侠义之心(这个是我读法律的初心),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们做人的宗旨,身边的年轻法律人很自然就是我们直接帮助的对象。律师怎样帮律师其实我们有很多渠道。以CLECSS为例子,CLECSS这种平台,就提供大家一个渠道,通过讲座,文章,访谈把教育就业及专业执业的信息,分享到中国每一个角落。早在没有微信之前,我们就通过拜访全国各地的法律学院,把信息带到中国不同的地方。我们要传达的,不只是一些信息,信息大家在现今社会很多时候在线上可以找到,但是我们更要传达一种中国法律人互助的精神,当有一天你有能力的时候,例如做了资深律师,可以帮助初级律师;你作为初级律师,可以帮助一个年轻法律学生。就我自己而言,我也不断努力新尝试(可以参考我之前【CLECSS法律Career #51】《律师的蓝海思维–你的人生其实可以跟别人不一样》,通过自己人生的不断尝试,告诉年轻一代应该怎样走,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故事,也一样值得分享。最后,我可以跟大家说,通过这些年来的互相帮助,我们CLECSS成员得到的是很深刻的友谊,可以参考【CLECSS法律Career #24】《法律界的兄弟情》。我2012年赴美去读商学院,当时微信并未流行,但是我2014年回来时,很快就把当年的CLECSS Alumni召集回来。我想,是因为我们有共同价值观和法律人的理想。在未来的日子,我会利用自己在斯坦福商学院学到的知识,继续帮助中国法律人。这一点义无反顾,一生坚持。【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06】繁忙法律人的时间管理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首先,祝各位CLECSS朋友中秋快乐!很多人都常问我“时间管理”这个问题,我怎么能一边做律师,一边做这么多事情:CLECSS讲座及文章,CBLA理事,土兔版主。这个确实是个好问题,虽然“时间管理”这个题目很多人都写过,今天我写下自己的版本,希望让大家参考:生活要有规律(Regular)如果你在律所工作,每天都要填Time Sheet,确认你每个小时做过什么事情。这是避免时间无端流失。例如,如果你不用填Time Sheet,可能中间有段时间你会去了上网闲聊。这是为什么我每天都坚持生活Regular的原因。曾看过篇文章,李嘉诚每天都会在5:59分起床。现在我也差不多,每天6到7点起来,然后写文章,出门,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由于每天的工作和生活Pattern差不多,所以确保时间不会流失,例如不会突然间放太多时间在睡眠上。做事情的选择:做不做?先做哪个?(Priority)对于一位年轻律师来说,手上的事情肯定很多。那问题是:做不做?先做哪个?如果有选择的话,“做不做”是第一个问题,我一般想象我将要把事情放在我的“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例如如果我做了这个项目,我以后的Deal list,就会放进我的资产(Asset),亦即是我有所增值。相反,如果做一件事情如果只是Kill time的话(例如玩电脑游戏),放不进我的资产负债表,或甚至放进Liabilities时,我一般就不做。一般而言,把手上10件事情列出来,然后按Deadline的先后做。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这个List的某些事情其实5-10分钟能解决,所以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把清单靠后,但容易解决的事情先做,这样让自己的清单短一点,精神压力低一点,不会常常记挂着有些事情还未做。习惯并享受繁忙(Enjoy)繁忙工作,同时做几个事情,其实是一种习惯。初出道的律师们可能没有这个习惯,但是慢慢就会培养出来。如果大家是早年有用土兔的话,会知道我有个24-Hours Rule,就是必定会在24小时内回复帖子。这样是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在论坛问我问题的原因。以前跟CBLA其他理事聊天,他们说,在纽约工作的中国律师,都有个共通点,就是“痛并快乐”着。我想这个真是一个精髓,人很多时候就是享受着“繁忙辛苦”的感觉。“繁忙”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承诺,慢慢这也是一种享受。我享受这个繁忙的感觉,同时也享受这种贡献对我带来的满足感。祝所有CLECSS朋友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工作,再次祝各位中秋快乐!【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05】中秋节–那些飘在海外的中国法律人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Director,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正值中秋,看着天上的圆月,不知道那些漂在海外的律师们,有什么感觉?之前【CLECSS法律Career #105】《港飘律师的那些事儿》很受欢迎,很多公众号都转载了这篇文章。今天就趁着中秋节,分享一下海外中国法律人的各种故事。我自己因为是旅美中国律师协会(CBLA)Director,在纽约那边也认识不少律师。去年CBLA Spring Dinner,我也飞过去纽约做了个Speech。(注:旅美中国律师协会成立于2009年在纽约,是当地其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律师组织。)今天我们就以在纽约的中国法律人为例子。在纽约的中国法律人留在纽约工作的中国法律人,很多都是美国JD毕业的。比较多是正统在JD二年级OCI拿到Summer Offer,然后3L毕业后留下来,由于近几年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好,去的学校排名也越来越高,所以现在纽约的BigLaw已经不乏中国法律人的踪迹,以Davis Polk为例,如果你去看他们网站,每年要了不少中国人。尤其是最近一两年的2L Summer,很多在T6的中国法律人进去实习。中国法律人在海外的前途在纽约,一般中国法律人留多少年,生活是否过得快乐呢?有以下几个情况:(一)如果正统JD毕业,一直在BigLaw做上去,有些中国人已做到合伙人,例如如果一直在一个Vault 50律所做,到了Senior时有瓶颈,可以往下一级去个Vault 50-100律所做Counsel或合伙人。近年来也有去中国律所在纽约分所做合伙人的,例如金杜君合等。这种情况一般是你在纽约已成立家庭,决定定居美国。(二)另一种情况,就是较年轻的一批,在美国做两三年后,考虑到COLA(额外的9万美金)问题(详情可以参考【CLECSS法律Career #5】《Global Pay附加的COLA》,这些年轻人为了COLA和低税率,很多会去香港,然后成为港漂律师,在我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是这个情况(三)另一种情况,是LLM毕业,没有找到正统BigLaw的Associate工作,去了一些本地的中小型律所工作,他们很多做几年就会很迷茫,这种情况有两个结果:有些人熬几年慢慢就习惯了,然后一直在纽约这些中小所熬下去,也懒得回国。有些人不甘心,很多时候回国后重头来过,因为做得不是传统BigLaw业务,回国后也不一定能顺利进国际大所,有些回国后去了本地律所重新来过。中国法律人在纽约的生活至于生活,也看个别朋友的情况。基本上跟香港有点像,就是一种大城市的生活,去餐厅吃饭,唱Karaoke,看电影,看看博物馆和Shows,节目很多。但过两三年就会发生生活就是这样。当然,三年后,你也许在纽约有自己的家庭,那时候就是去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享受家庭乐。在这中秋佳节,我想把【CLECSS法律Career #32】《北京CBD。上海陆家嘴。香港中环》这篇著名网络文章里的结语送给在海外漂的中国法律人:“无论在北京,在上海,在香港,在海外,我们这些年青律师都在同一星空下。在这些城市的岁月里,记载了无无数数年青律师艰辛奋斗的故事。在这些感人故事背后,埋藏了不少年青律师对国家的憧憬及个人的理想。能让每一个中国法律人实现理想,是我的毕生宏愿——这么多年来,正是这份理想,意志及执著让我在寂寞的法律旅途中坚持了下来。”祝各位CLECSS朋友中秋节快乐!【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04】举办律师活动的经验分享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非常感谢昨天过来CBLA/CLECSS Summer Mixer Drink的近一百位法律/商界朋友!这让我想起六年前在香港举办的聚会,地点同样是香港律师会会所。我是在六年离开香港的,在内地工作了近四年,在美国读书一年多。这些飘荡的日子,人生有起有跌,感谢大家一直伴随。当然来的人跟六年前来的人不一样,也看见不少法律新生代的出现,虽然他们现在的竞争环境比我们当年大,但看见大家上进之心,也感到中国的法律界将来是很有希望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举办活动和组织的经验。因为我一直有做学生会,各类律师协会,论坛和组织,所以累积了大量举办律师活动的经验。大家不妨可以参考一下【CLECSS法律Career #40】《律师的组织行为(OrganizationBehaviour)》,里面谈到我在斯坦福商学院学到的“组织行为”的理论和操作。曾经有朋友跟我说,律师一多起来,活动就很难搞起来。原因有两个:(一)筹办活动中,律师都很有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所以筹办团队自己本身很多时候内部就意见不一致;(二)律师本身的职业性质就是对抗性的(Adversarial)。所以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拉长的筹备期因为活动很多,大家也很忙,很多时候很早(例如两个月前)就要“放声出去”要搞活动。有两个原因:第一,要试“水温”,看看大家对某类活动的反映是否踊跃;第二,要锁定“档期”,确保没有其他没有在差不多的时间举办相类的活动。关于试“水温”,其本上大约有5至10人支持就可以决定往前推,因为有5-10人做基础,再找几十个人并不困难。至于“档期”,律师活动一般最好在Summer7月,8月或前后举办,因为一般这段时间很多Bankers/客户放假,大家都没有那么忙。(二)正式的邀请这个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建议3星期前就足够。因为太早通知的话,大家都没有意欲这么早报名。太晚通知的话,繁忙的律师们就可能已经筹备了其他活动。至于发通知和截止日期也不能相差太远(建议一星期时间),因为如果你9月1日发出邀请,说9月20日截止报名,大家就会想靠近截止日期才报名,这样过了两周后就完全把事情忘却。(三)出席率问题一般来说,假设有100人报名,最后出席的人数大约会有80至90人,即是80%至90%。这是因为很多报名的律师们临时要加班或出差,很多当天就会发电邮过来说临时有事,但同时,也有很多没有报名的当天会跟朋友walk-in,所以在互相抵冲的情况下,预计的出席人数一般在报名的人数的80%至90%之间。举办了这么多年的律师活动,让我吸收了很多经验,认识了很多业界朋友。让我想起了【CLECSS法律Career #78】《我美国JD留学时在中国学生会的日子》。那些在学生会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也很值得回味。当年的种种活动和经历,至今仍难忘。期待在将来在全国各地的CLECSS活动见到各位朋友!【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03】律师认识“同行”的价值

作者:CLECSS
06月2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相信大家也看过【CLECSS法律Career #84】《律师怎样多交商界朋友》。其实,一个均衡的交际,应该花一半时间在律师同行朋友上,一般时间在跨业界上。离开了香港这么长时间,我很期待今天晚上跟各位在香港律师会会所的Summer Drink多交流。虽然说“同行如敌国”,我们还是要多认识“同行”,以下是三个主要原因:(一)知识/业务的支援同领域的情况:以一个IPO律师为例,不可能每种上市情况都做过。例如香港上市有一种上市方式,叫做listingby introduction。如果你没有作过此类上市,你随时可以问问圈里其他证券律师,他跟你通10分钟电话,大致介绍一些这种上市的流程,对于自己做这个项目很有帮助。跨领域的情况:例如你是一个专门负责收购合并的Inhouse Legal Counsel,偶然公司问起你一个税务的问题,你也可以即时找一个做税务的律师朋友问问。大家如果加入了CLECSS微信群,就会发现你很容易得到法律问题的答案。(二)生意转介律师不可能每个领域都做。在你工作上,总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做的业务,要介绍给朋友。同时,你的律师朋友也会有相似的情况。所以你越多认识同行,这种转介合作的机会越高。当然如果你认识跨境律师,这个生意转介的机会就更高,大家可以参考【CLECSS法律Career #75】《律师怎样拿到跨境生意》。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大家做同一种业务,但是其中总有一些律师朋友会转法务的,那时又是另一种生意转介的机会。(三)行业声誉最后一点其实很重要。当律师要做生意转介给另外某位律师时,一般会问一下身边同行朋友的意见。这个“行业声誉”包含了两个元素,第一,这个人有没有听过?第二,这个人的专业水平及人品怎样?如果大家都不认识你(没有听过你),就不可能有第二条问题的答案。所以在行内有相当的名声,也是重要的。离开了香港这么多年,今天晚上是我回来香港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活动,有超过100法律界和商界朋友报名,感谢各位的支持,期待今天晚上大家跟我分享一下自己过去几年发生的种种故事。各位CLECSS朋友晚上香港律师会会所见!【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90】港漂律师的那些事儿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因为做了粤港土兔网版主多年,以前每年去香港工作或读书的朋友,都会过来找我,所以在这些年来认识很多港漂的律师。关于怎样去香港工作,可以参考我早前 [CLECSS 法律Career#52] – 在香港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CLECSS 法律Career随笔3&4] 怎样去香港国际律所工作等文章。虽然我自己是本地香港人,但由于曾于京沪长期工作,也很明白“漂”的感觉。过客 v 定居在香港工作的港漂律师,见过两种极端。有一种很喜欢香港,很喜欢那种节奏急速,日理万机的生活。下班很晚,走出来中环五光十色。然后赶场,参加各种Bankers和律师的酒吧聚会。吃好喝好然后回家睡觉。另一种觉得香港生活太压抑,人口密度太大,工作强度甚至比纽约大。以前有朋友分析纽约跟香港的分别,他说:"在纽约每一个人都是抬着头走路,但在香港,每个人都是低着头走路"。这个其实也跟西方人和中国人整体文化差距有关。很多时候,前者最后会在香港定居;后者只视自己为过客,一两年后会离开香港。根据我过去7年的经验,你是否会喜欢上这个城市,首先要视乎你的收入职位,其次要视乎你的性格。先说收入职位,港漂律师非常两极化,如果你是美国JD在纽约呆几年回来,会拿GlobalPay + COLA,这样生活会过得很好,住不错的房子,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一般在香港也过得开心。反之,例如你在香港这边的大学读LLM,出来在国际所找到一个法律助理一两万港币一个月,在香港住个旧区的小房子,平时在律所里地位不高,那生活就过得不开心。第二,要看你融进去社会的能力,越开朗的人,越能融进去本地社会的生活。生计 v生活做律师,很多人是为了生计,能否过得开心,要把自己的心态从“生计”转为“生活”。你要喜欢上这种匆匆忙忙的生活,事实上,你每天都在学新东西,生活是其实很充实的。每天当你跟同行或商界朋友吃饭时,又是一个学东西的机会。现在由于港漂的朋友众多,周末会有很多活动,如果你是北大等学校毕业,会有很多校友会活动,例如爬山和出海。有了微信后,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群,就会有很多活动信息。当然,如果可以进一步接触本地人,学习粤语,那就更加好。寻找意义在香港工作,其实除了思考你是否过得开心快乐,过得是否“生活”而非只是为了“生计”,也应该想想,我留在这个城市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首先,香港和内地的工作文化不同,可以观察一些两地的工作态度和做事方式各有什么利弊。其次,也思考一下普通法的法律制度有什么利弊。这些好或不好的地方,对于内地的法律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可以借镜的地方。我在内地工作的那几年,也经常在思考这些问题,观察了内地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对我日后工作很有帮助。作为一个本地香港人,当然很高兴各位港漂律师能喜欢这个城市。无论大家在这里生活得怎样,也很欢迎在香港工作的CLECSS朋友约我出来聊聊天,分享一下港漂经验。很期待在9月5日香港律师会的“CBLA/CLECSS盛夏聚会"见到各位!

【CLECSS 88】 自媒体时代的法律职业

作者:JZ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JZ,波士顿大学法学硕士,逾十年并购、公司、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务经验。CLECSS组织初始会员,多次为青年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专业技术讲座这并非笔者个人的感受: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泡沫幻灭的二十世纪末,我们迅速进入了一个以社交媒体为主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话语权以博客、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等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假设后你全有的话。。。)对于法律职业,“自媒体”的影响似乎也将是颠覆性的。专业知识的民主化曾几何时,专业知识在法律行业中存在非常明显的“壁垒”或所谓“信息永远不对称”的情况。在十年前,某一个专业知识(可能是政府机关的某个内部文件或内部掌控“口径”,可能是某位律师个人电话沟通后的某次记录)只能在互相认识的朋友之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于是,法律工作者的执业经验曾经大体上来源于其自身的挖掘和积累,而较少来自于传统媒体传播。情况发生改变了。各律师事务所、法学院、中介和研究机构纷纷开设微信公众号,类似从业人员间建立了无数“群”。你可以免费地以手指点击的速度传播、接收各自的研究结果和专业知识。一个年轻的法律工作者,可以迅速浏览两页纸短评,来了解一个行业的总体架构或操作窍门。这并不代表年轻的律师不需要自己查法规、打电话,也不代表微信公众号或群内的讨论无需进一步的澄清;但显然,每次法律检索的过程随着你对“自媒体”信息的日常积累可以得到明显加快。这对于法律职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大有益处的。行业惯例的迅速统一化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对于社会和法律职业的发展的最大益处,莫过于加大加快了行业惯例统一化的可能性。我们也许会质疑:某一篇文章,某一段关于“诀窍”或“经验”的分享,并不能立即成为一份法律意见的基础,也不必然构成代理词中的根据。但是,这些公共传播的信息对行业和社会的潜在影响不可小觑。主流法系的发展中,法律(成文法或判例)中永远有漏洞或逻辑不顺畅而导致的空间。这使得“惯例”成为法律依据缺失时的必然候补。在过去几百年中,一项“惯例”的形成和统一,可能需要几代法律工作者的跟从和发展,在时间线上是纵向的,在横向的空间线上往往却是遍布断层的。但二十一世纪,“惯例”或尚未成为“惯例”的某次“操作”的传播速度理论上可以在瞬息间传达至地球表面的每个角落。尽管不是每个法律工作者会跟着别人的“操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别人的“操作”若有说服力,将大大加快这种“操作”成为众多法律工作者间“惯例”的速度。想象一下:两个相隔很远的村落的猎人以不同的方法捕猎,对环境各自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砍树烧林”和“下毒饵”)。对于环境保护管理的立法者而言,或在进行公共意见采集之后通过对立法语言的概括化来一次性立法判断行为的正当性,从而调整两种不同的行为;或者通过判一次砍树烧林违法,再判一次下毒饵违法的方式来确认相关的判例。几千年来,我们的法律发展是大体上采用这种“事后调整”的方式来进行的。现在不同了,猎人们手持智能手机,行走在山间原野,互相在行为付诸实施前便详细探讨“砍树烧林”和“下毒饵”两种方式中何种方式能最大化自己的经济效益。甚或有创造力的猎人开始探索并与智能手机屏幕另一端的道友辩论是否存在第三甚至第四种方法,并以无害的方式达成捕猎的目标。大家可以想象,对于立法,对于社会,这将是多大的变化。社交关系的扁平化社交关系是专业知识之外法律从业者最需要下功夫的资本。我们过去想认识一个朋友,最好能先见一面,喝个小酒,唱次K;或者至少通过现有朋友的介绍,挂一个各自“心怀鬼胎”而无法顺畅沟通的咨询电话。事情是否能办成,恩,看你会不会说话以及对方是否有空理你。现在,社会关系的扁平化趋势出现了。当我们需要某一个朋友的介绍去结识另一个朋友,朋友在微信里发个名片就连上了。更有甚者,迅速地在群里发个问题也成了不错的建立新社交关系的方式。过去的我们,如果想通过社交关系问一个问题,似乎一天挂5个电话了不起了。现在,在群里写清你的问题,或者是寻求某类服务商的引介,很可能马上有10个人来回复你。我们以前告诉老板我们问了哪些权威,是以聊了哪些机关来起头的。现在,不如在手机里多加几个群?专业品牌的个人化法律从业者的专业品牌向来是以个人传播的“口碑”来建立的。一个好的律师,可以由朋友来推荐客户,客户再成为朋友后来推荐新的客户。看着你的网页介绍就上来付你律师费的客户,可能不是很多。。。现在似乎有点不一样了,很多法律从业者或单独或集合地建立了自己的“自媒体”。一篇短文,一句对新法规的点评,一段对某行业诀窍的总结,都可以用来为自己的从业经验提升广告效应。更喜欢“出头”的自媒体律师,将更可能在客户群(如关注他或她的公众号)中迅速建立“口碑”。尽管不是每个潜在客户都喜欢爱出头的律师,这种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上述四个方面,其实对于法律业几千年的发展而言是四个一直存在的总体倾向。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每个倾向前进的速度都大大提高了。我们中的每一人,可以在坐地铁、等飞机、上厕所甚至是和对面的朋友、家人或配偶没话可说时刷一下手机,顺便学习一个专业知识,帮助发展一个惯例,结交一个新朋友,给自己做一次小广告。这样的法律职业,你准备好了吗?

【CLECSS 79】查理和法律梦工场 (Charlie & The Legal Factory)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上周模仿作了《傲慢与偏见》,引起了广泛讨论,这周末试试改编《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查理和巧克力工场),点出业界潜在的四个问题,希望大家会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观Legal Factory 的邀请进入Legal Factory(法律梦工场)工作,是很多年轻法律人的梦想。在某个夏天,Legal Factory 举办了个征文比赛,头五名可以进入LegalFactory 参观,其中一人能留下来工作。最后,Alex, Ben, Charlie, Daisy 和 Eve 被邀请参观Legal Factory。带领参观者为Lawrence大使。Legal Factory and Greed进了Legal Factory 后,就见到一群小律师穿着整齐的西装,在忙碌工作,制作“文件”。“文件”是Legal Factory 的主要产品。他们做好“文件”这个产品后,放进输送带,就会有专人包装一下,然后才高价卖给客户。Alex看到一个货单,2000 x 10小时 = Total 20,000。Alex 问 Lawrence,如果我在10后面写多一个0,是否就能多赚180,000。Lawrence 没有回答,Alex于是手写多个0进去,就被Lawrence赶了出去。Legal Factory and Dishonesty那几个小朋友又继续前行,进入了推广室。那里有些营销人员, 他们都在制作Legal Factory 的Pitching Materials(推广材料),其中把很多以前制作产品的经验写上去。Lawrence 问 Ben 要不要试试,Ben 取出“忽悠”笔,把Pitching Materials弄得很Colorful, 但完全失实,也被Lawrence赶了出去。Legal Factory and Loss of Passion最后,剩下Charlie, Daisy 和Eve三位小朋友。Lawrence问三位小朋友,对Legal Factory的观感。Charlie 和 Daisy说很喜欢,但Eve 说起初对Legal Factory 期待很大,但后来发现原来也平平无奇,而且看见那些小律师这么苦逼地工作,是否愿意一辈子在Legal Factory 工作,有点犹豫,也被Lawrence恭送了出去。Legal Factory and Loyalty最后就剩下Charlie 和 Daisy了,Lawrence带了他们进房间,并告诉他其实自己就是Legal Factory 对头Legal Sweatshop 的老板(自己隐藏在Legal Factory 做商业间谍),说其实Legal Factory只能给10,000 一个月,但他愿意给20,000 挖他们过去。Daisy 在想,反正就是打工,东家西家也是打工,倒不如去个工资高的,最后Daisy答应了。Daisy也就走了。Legal Factory 及未来只剩下Charlie 了。Lawrence走回来告诉Charlie,其实他是试试Daisy的,他真正身份是Legal Factory 的老板。并打算将来把Legal Factory传给他。经过很多年的努力,Charlie终于成为一个技术很好的律师,而他的善良正直,也得到认可。Lawrence把Legal Factory交给Charlie打管。Charlie把Legal Factory发扬广大,成为全球最大法律工场。善良的律师们,你愿意加盟Legal Factory吗? 虽然技术好的律师不少,但只有善良正直,对法律热诚,对人忠诚的人才有资格带领Legal Factory 的未来。我们读法律当初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带来公义,赚钱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CLECSS 78】我美国JD留学时在中国学生会的日子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很多人认识我, 是从2007年我做土兔版主(SBWM) 开始,因为我的文笔跟其他内地朋友的文笔差不多,所以很多土兔论坛用户也不知道我是香港人。在Baker 北京办公室工作时,知道我是土兔版主的,也是身边最熟的几位朋友。同年,我也开始了全国巡回的《从法律学院走进国际律师事务所》讲座,并在2010年把讲座系列改名为CLECSS (China Legal Education and Career Seminar Series)。在之前【CLECSS 法律Career #38】《法律界的麦兜故事》也提过,其实远于我在美国读JD的年代,就开始做中国学生会,萌生了为中国做点事情的念头。中国学生会的经历,对我人生影响至深,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中国学生会的日子。加入中国学生会加入中国学生会,是一个偶然。其实很多去美国念书的中国学生,去到美国后更想多接触美国文化,学习新事物,但我自己到倒过来想跟内地朋友多接触。就在大家都不太积极参加中国学生会的事务时,我就这样进去做理事了。还记得我刚进去时做会议记录,因为普通话听得不太好,所以回家要问我同为中国学生会理事的室友刚才说了什么。好在以前学过一些普通话拼音,打字没有太大问题。做过中国学生会的朋友,也知道每年最重要的两个活动,就是中秋晚会和新年晚会。因为经费不多,我们几个理事当时还在讨论到底一个月饼切为1/4, 1/6 还是 1/8。最后觉得1/8太小,就决定1/6了。法学院的国际办公室插满了各国国旗,我还特别去办公室借了个中国国旗。第一次搞中秋晚会,来了几百个中国学生,那时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到为中国社群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出来。我在想,当时在台上看着这么多的中国人,我顿然想到,其实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可以为中国做很多事情的。对大陆学生的认识和融合我认识的留学美国的大陆学生,主要三种:(一)中国的事情我不管了,我要留在美国;(二)中国的事情我关心,但是作为一个普通学生,我也做不了什么;(三)中国的事情我关心,并要注入正能量,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情。我很清楚我是第三种人,也很高兴当年在身边找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国人其实都很善良,很有理想。不过大家都比较含蓄,很多这个潜在善意和理想都没有说或做出来。但在海外这个环境,很多潜在的意识就会激发出来。在中国学生会里,看到的是最美丽的一面,每年大家去机场接新同学,我本身就不知道来回机场多少次。每年大家都会把东西(例如家具书本等)一届一届地传下去。作为一个香港人,我努力把内地的东西学下来。在香港我们会玩Big Two(大老二),但是内地的学生都会玩升级(80分),斗地主等。在饮食上,也在那几年时间喜欢上川菜例如水煮鱼,蒜泥白肉等。在中国学生会的春节晚会上,也第一次看“春晚”。中国社群注入新元素由于我在去美国读JD之前,已经在香港工作了两年,所以已经习惯那种高效率的香港文化。在当时的中国学生会里,我带出了不少企业管治的元素,例如协会章程,委员会选举制度。也常常举办很多活动,希望大家多作交流。在那些日子,是我人生很难忘记的日子。那种不计较的付出,到了今天,深深影响了我日后所走的路。毕业那年,我参加了DC每年举办的中美关系的学生研讨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天晚上,参会的学生知道我和另一位朋友是JD毕业(当时百多个参加者只有我们两个JD毕业,其他大多读工程),大家围着我们读法学院的事情,原来很多中国人都很有理想,很想读法律,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例如经济考虑,没有读上法学院。我们聊了很多国家大事,那时我明白的,我们这些留学JD的法学人,是多么任重道远。回到香港后,我没有忘记我那几年积累下来的理想。我知道我很想为中国法律界做些事情,也知道我会切切实实做出来。也许很多人朋友说,如果这几年我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我现在可能的事业发展更好。但是人生并不是所有事情都用金钱衡量的。我更希望自己的生活丰盛,如同我希望中国每一个法律人生活丰盛一样。只有我们中国每一个法律人过得好,中国法律界才有希望。期待在未来的日子在全国各地的CLECSS讲座见到各位!

【CLECSS 74】 关于法律的几个颠覆性思考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在几百年前,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提出地球是圆时,大家都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地球是平的(像个碟子)。这是因为大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的每一天,整个学习氛围每天都鼓励大家作“颠覆性思考”。这个超越了法学院所教的“批判性思考”。如果在法学院,我们会讨论我们活在地球这个碟子到什么形状的;但在商学院,我们会思考到,到底这地球是否一个碟子,还是根本不是一个碟子,而是一个球状物。(一)法律/法规的 Rule or Be Ruled第一,法律的概念正在转变。如果在古代,我们所说的法律,就是国家/政府定下来的一套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Be Ruled)。但随着信息年代的来年,大家越来越能创做自我的组织,例如微信群,大家就可以创造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Rule),大家跟着你所创造的游戏规则走。换句话说,以前大家都很难参与到创造Rule这个角色,由于时代改变,现在整套思维都在颠覆着。如果我是法律学生,我走进第一节课堂,第一节课想着的不是如何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而是如何创造一套法律法规。(二)法律的功能(由Restrictive 转为Constructive)第二,法律的功能正慢慢改变,以前我们想起法律,都是法律不容许我们做事情,例如不许抢劫。随着后来工业革命和商业兴起,英美的普通法逐渐建立一个公平开放的系统,订立一套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让我们可以在这平台上大展拳脚的营商(一套Constructive的法规)。这个是法律功能转变的第一步。我认为在这个新的信息年代,这个从Restrictive转为Constructive 的方向会越来越明显。基本上只要不做得太过分的事情,都可以做,以后会从古代的100% Restrictive,变为20% Restrictive (还会继续下降)和80% Constructive。这也跟社会由竞争性(Competitive) 转为协作型(Cooperative) 有关。所以如果我现在读法律学院,一定会多选修一些Constructive的课。(三)核心价值 - 结果与道德第三,另外以前我们想起法律,多多少少会跟道德挂钩,这就是我们在法学院读的法律理论(Positive Law v Natural Law)。这个相信以后不不需要再讨论。在现今社会,我们都看结果,所以已经没有Natural Law 的空间。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道德,而是我们的道德观从我们其他教育方面已融进我们的生活里,法律本身看的是商业和社会结果。总括来说,法律的趋向,是一套自我创造,具建设性,看结果的一套规则。而法律市场,也应该随着法律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几百年前,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时,大家都不以为然。但随着科技改变,现在我们在高空摄影,证明地球是圆的。同样地我们每天在法律界和法律学院,看到的,所想的,都是法律界的思维。我很高兴自己能在商学院学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我们的法律和法律市场,能够看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一个碟子。

随笔/原创故事 / 共有495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