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共有20篇文章

【CLECSS 1469】从律师到合伙人:多少年合适?

作者:CLECSS
06月28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香港大学法学学士及法学专业证书;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2018 CLECSS-方达海外奖学金》明天就截止报名。我们已经收到大量申请,截止日期后我们会一并发“收到申请”的确认电邮。据一些媒体报道(例如American Lawyer),美国律所Weil Gotshal打算缩短“从律师到合伙人”的时间至七年半。现在比较多律所是大约八年或九年,也有些律所提供“特快升合伙人”的机会,例如六年。所以看来七年半这个建议不错,不是太快,也不是太慢,可以挽留人才。一般的九年进阶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大规模的公司制律所,一般晋升都有既定的制度。例如,某个律所可能分开三个三年阶段,初级律师(三年),中级律师(三年),高级律师(三年)。每个三年阶段又再分三小级。例如初级律师,分1A,1B,1C等。这样,就可以有系统地管理律师的成长,在他们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确保他们合格才可以“升级”。这样身经百战出来,到3C的时候应该大致有做合伙人的条件。(注:美国BigLaw的Pay Scale一般就写到第八年或第九年律师,过了第八年或第九年后,一般你不升合伙人,就会换律所或转法务)。可以缩短一点吗?我个人是认同制度具弹性,让有能力的人快一点做合伙人,例如六年或七年。其实不一定要改变以上“九年进阶” 制度,而是让一些有能力的人“跳班”,例如某人能力很强,可以直接从2A升做2C,他跳过B的阶段,那就六年走完这个过程。这样有助挽留这些人才。结语对于大部分有志在大所做合伙人的朋友而言,八年或九年升合伙人是比较合适的。但当然有部分超凡的朋友,还是应该让他们有机会用更快速度(例如六年或七年)做到合伙人,以挽留人才。不知道大家认为“从律师到合伙人”多少年最合适呢?

【CLECSS 1439】用人时,多给不同背景的年轻法律人机会

作者:CLECSS
06月27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香港大学法学学士及法学专业证书;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今天五一劳动节,祝各位CLECSS友节日快乐!之前跟一个跨国公司的朋友聊天,他说面试时,他会尽量邀请一些不同的背景的人过来面试。他自己是香港的本地大学毕业的,他很知道很多香港跨国企业的都都更喜欢外国读书回来的,但他为了多给本地毕业生一些进国际企业的机会,他也邀请那些本地大学生过来面试。我在想,同样道理也应该给与那些不同的年轻法律人。面试时的表现我问我朋友他们最终要了多少本地毕业生。他说最后招的本地毕业生还是较少,因为面试时的确外国名校回来的较好。例如外国名校回来的更有自信,见识更广。他说本地毕业生某些时候,会过分标榜(吹嘘)自己多牛,但其实相对其他海外名校的申请者,那些吹嘘的点都不算真的牛。他说,他更希望这些学生们承认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坦诚打动面试官。毕竟他们要招位置Junior,他们更想要个坦诚的,虚心学习的,其实反而不一定要很牛。我跟我朋友说,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不是真的自大,而是本来家庭出身不一定好,面试时其实要表达自己自信,才会让你有这个错觉。事实上,这些本地生,很多是家里没有钱出国的,在香港一个普通家庭长大。但其实他们熬到今天也不容易,付出了很多努力,应该多给他们机会。走进屋村我很少会走进香港的公共屋村,但最近周末喜欢走香港的海岸线散步,有时候路过香港的公共屋村,住的都是香港收入较低的人。但是看着他们,觉得他们生活倒快乐,周末一家人在公园玩,在海边跑步。不像律师周末都要加班,躲在办公室内。但其实他们是否又真正快乐呢?如果他们有选择的话,他们又会否尝试一下收入高一两倍,但要周末加班的生活呢?这个无从得知。但至少我们律师有选择权,我们要赚多一些钱,可以辛苦一点。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想多给这些中下阶层朋友多一些其他机会,让他们知道人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去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结语在五一劳动节之际,各位合伙人/法总如果要用人,不妨多考虑一些不同背景的朋友。有些本科可能不够好,但研究院读得不错,我们也看到他们上进的努力。也许有时候我们要耐心看看申请者整个成长故事。了解他们付出多少努力,才走到今天的努力,往往这些人,他们更坚韧,将来成就更高。在此,祝愿不同背景的年轻法律人都取得合适的发展机会,成就一辈子的法律事业!

【CLECSS 1424】年轻律师工作表现的评估:季度还是年度好?

作者:CLECSS
06月26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香港大学法学学士及法学专业证书;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CLECSS LLM/JD Admission Party 北京场的报名结果已整理好,稍后会发给大家。一如所料,即使分拆上午场和下午场,仍是heavily over-subscribed。这是我们多年来建立的“一等一” 口碑,在此感谢各位支持。最近有不同的媒体报道,Hogan Lovells在检讨律师的Review 制度,由每年的评估转为定期持续评估。今天我们谈谈年轻律师的工作表现评估。很多律所,就每年年底(财政年度的年底)作一次对律师的表现评估。有些律师初入职首年,对要求并不熟悉,有时候第一年没有做好,评估得分较低,继而被律所请走。有时候,我们想想,这样对年轻律师来说也不太好,因为他们没有能受益于这次评估结果,能针对性改善问题。今天我们就看看评估制度问题。年度/季度的评估很多律所,就每年年底(财政年度的年底)作一次对律师的表现评估。这个评估很广泛,包括其法律知识及技能,人事关系处理,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等。评估结果理想固然是好,但如果出来评分不佳,也可以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善。有时候,某些律所有淘汰的制度,每年得分最低的10%要走,有些第一年的律师没有过关就走。其实我觉得每年一次可能对他们不是太好。因为其实大部分年轻律师都是用心做事的,有时候他们只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要是他们能早看这个评分,他们就能及早改善自己。所以,我建议这个评估,最好每一季度进行一次。如果每月进行一次,又太频繁,有时候一个月项目还没有完成。而且,你平时从Senior 对你的反应,你大约会有一个初步Feedback。每一季度总结一次,就最好不过。例如你入职三个月后,Senior的评价是你比较内向,那你可以未来一段日子,多约同事吃饭,了解更多信息。过三个月,你再看看评分,那就可以持续改善。比起你到年底才知道Feedback,才急起直追好。结语大部分年轻律师,都是有心学习和做事的。有时候表现未如理想,只不过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而已。我们耐心定期给他们反馈,他们必定能作出改善。我们不要过早放弃他们,只要多给他们一次机会,大部分都会用心把握宝贵的机会。将来必定会更加努力,成为法律界可造之才的。在此我祝每位年轻律师都事业顺利!

【CLECSS 1345】怎样是个精强的律师团队?

作者:CLECSS
05月22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在【CLECSS 1342】《Troutman Sanders退出中国 – 外所在中国的两极化发展》,我曾经提过如果不是顶级的外所(例如排名20-50的),最重要是自身的团队做到“精强”。那何谓“精强”?今天我再深化一下其中分析。团队人才的精强人才是律所之根本,因此要的人才必须要做好的。如果自身是个有名的well-established律所,自然能吸引到很多人才过来。如果一个精品律所, 工资一定也需要match 或贴近顶级大所,才能吸引到很好的人才。对于一些刚起步的精品律所,即使你工资给到跟其他顶级大所一样高,最好的人才(Top 2%)也不一定会来,因为别人也会考虑品牌及做项目的质量等。这样你就要有信心把招到的Top 5%,培训为Top 2% 的水平。一般而言,这些精品律所的生意不错,客户比起传统大所,可能Level还是稍逊,但生意额却不少。往往这些Top 5%的年轻律师,通过大量项目磨练,最后能做到Top 2%。这样团队就足够精强,去跟其他传统大所竞争。另外,很多时候,进入一个传统大所,就好像小水滴进了汪洋一样,但在精品所里,你也许会得到更多关注和发挥机会。管理人才的精强下面的律师人才做好了,上面的领导合伙人也一样重要。在中国,好的律师未必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或生意人,反之亦然。因此一个精强的团队,同样需要一个很好的领导者。该领导者对于市场定位(例如定价),市场动态,人才流向等,也要很关注。在律所本身有这样的人才,固然是好。但很多时候,合伙人本身自己要做业务赚钱,很难兼顾。我个人觉得有需要的时候,是可以考虑起用以一位全职的CEO和只做一半业务的CEO。这人需要当机立断,看到律所的制度需要改革,应该能有变革的勇气,用数据支持新的政策。这样 团队就能做到上下的精强。结语在中国,我们有不少好的精品律所。像汉坤等,团队一直保持精强,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就做出很好的成绩出来。至于新晋的精品律所,例如达辉等,我们也看到他们不错的成绩,每年稳步发展中。在未来,我们喜见更多精品律所在中国发展,让我们中国法律界更多元化,更具竞争力!

【CLECSS 1201】顶级律所HR常说,我们律所只要"最好的"人才。那什么是"最好的"呢?

作者:CLECSS
05月19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我听过很多顶尖律所的人事部(HR)说,“我们律所很挑的,只要最好的申请者”。但什么是“最好的”呢?不同律所有不同的定义。我认为一个律所的HR人员,最好做过至少三年律师,这才能把握好什么人最合适做律师。好律师的条件之前很多文章提过,今天我写其他两个新视角,供律所HR参考。名校v非名校很多顶尖律所都喜欢一刀切,只有上了其名单的十几个法学院的毕业生才要,其他学校考第一都没用。我不太认同。我观察了过去十年,不少律所有“走漏眼”的情况。我见过一些学生明明很有潜能,不过学校不在律所“名校名单”上,所以没要。后来在其他律所发展得很好。我们比较一下美国的情况,当然如果你读T14 JD,进BigLaw机会高很多。但T14外的并非完全没机会进BigLaw,如果你在某排名30左右的学校考Top 10%,还是有机会进BigLaw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律所也应该保持多元化,考虑某些非最顶尖名校的Top 10%学生,不要埋没人才。性格测试律所面试,我们一般会考一些法律问题。法律基础好固然重要,但最后是否能成功,也看人的个性。例如某人笔试很好,但其实他非常内向,进去律所后跟同事沟通有问题。所以我们除了了解他的法律功底外,也要了解他的个性是否合适律所的文化,是否合适做律师。有很多大机构,例如国际银行,跨国企业,都会做性格测试。类似“心理测验”,了解你的个性。例如是否一个好的Team Player,沟通能力是否强,个性是否积极乐观,有否追求卓越的心等。如果我们把申请者的个性也考虑进去,成功找到合适人选的概率更高。结语各位CLECSS友,律所吸纳最好的人才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我们要想想什么是“最好”的呢?今天的文章希望给律所HR一些新视角。希望律所和律师都能找到最合适的对方,擦出最好的花火。

【CLECSS 1089】年轻法律人:失败乃成功之母

作者:CLECSS
05月24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 引言 过去十年,曾经有不少年轻法律人找过我,告诉他面对的困难和逆境。例如,在08-09年金融风暴被裁出来,所做的律所或业务类型达不到期望,工资过低等。他们很多时候找我时处于人生的谷底,但这么多年过去,十个有八个事业都成功反弹,现在都发展得很好。如果面对失败或事业低潮,最重要是分析情况,吸收经验教训,再接再厉。情况一:客观环境导致的如果客观环境导致的短暂失败,是最不需要担心的。例如你在金融风暴被律所裁掉,你只需要等待金融风暴过去,机会慢慢会来。这段时候需要做两个事情:(一)保持正面心态,不要就此放弃法律事业。我见过有些朋友灰心意冷,就不再回律所了,后来跟法律事业越来越偏离。(二)但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就是金融风暴,但为什么裁自己,而不裁另外一位律师X呢?这证明律所心目中你不是最能提供价值的。那你有什么改善空间,让自己至少在律所里面是Better Half 呢? 情况二:性格导致的有些朋友,发现自己在律所升职较慢;或就是做得不开心。这个可能跟你性格有关,更多时候是因为你自己不够积极进取,你的工作投入感不够。你需要知道你可能做得不错,81分,但在律所里,一切都是相对的,另一律师87分,就会把你比下去。如果你发现现在的逆境源于自己不够积极进取,不够外向,必须尽快锁定这些问题,积极改善。在“Aggressive”的Scale,你也不能太过Aggressive,否则会让同事讨厌。我建议如下:做事:可以95% Aggressive。事情还是尽量争取来做,但当做到客户和老板满意时,自己有相当高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时。可以留一下空间和余地,不要什么活都抢。做人:可以80% Aggressive。一般来说,做人需要比做事低调,所有“出风头”的事情,都让老板和上司做。但也不要自己完全就消失了踪影,例如公司的年会的表演,可以适量参加,让大家都认识你。结语如果法律事业一直都一帆风顺的话,这是很值得恭喜的。但不是每个法律人都这么幸运,面对这个情况,最重要是不放弃,能屈能伸,先让自己在法律界生存下来。生存下来后,再反思出现了什么问题(例如性格问题)。锁定问题后,必须把这些问题解决,以后事业就会顺利无阻。各位CLECSS友,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不要灰心,吸取教训,积极向前,丰盛的法律人生还在我们前面呢。

【CLECSS 1079】律所:当你放弃人才,往往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

作者:CLECSS
05月24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这些年来,因为我一直没有在内所做过,所以在那几个顶级的内所之间一直处于“中立”的位置。加上我不是猎头,不涉及商业利益,所以很多律所很喜欢要我介绍人才,人才也很多时候找到我,要我介绍给律所。这些年来,我觉得我介绍的人都比较靠谱的。有时候如果某一律所不要某律师/团队,我看到他们去了他们对手那里,也感到非常可惜。我很想跟律所说:“当你决定放弃这个人才时,这并非是否 + 1的问题;当你放弃这个人才,这人才去了你对手那里,处于你的对立面,结果对你来说是 -1”。因此好的人才,真的不要放过,你要了他,是防止将来他成为你的对手/敌人。很多时候,不要“+1”,结果不是“0” , 而是“-1”最近几年,我发现有个规律,当我介绍去律所A的人(律师X)不要的话,那律师X半年内都能找到同等Level的律所B,去了竞争对手那里,并在律所B做得很好。很多时候律所A考虑点是现在招律师X进去有什么直接好处。但很多时候,好处是不一定直接体现出来的。只要他有Potential,可以视之为一种“人才储备”,“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对于这种人才,有时候你不需要为他想“他进来能为律所带来什么”;这种人才,他自己深深明白需要“体现价值”和“Add Value”的道理,他进来后你不需要Push 他,他自己会找到替律所增值的切入点。所以,好的人才,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碰到的就不要轻易放过。当律所A决定不“+1”的同时,不要以为结果是“0”就算,往往过了几年后,你会发现在Pitch 项目时,他坐在竞争对手的位置上。他代表竞争对手去抢掉你一部分业务,造成了“-1”的情况。你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要他。所以能吸纳的,尽量吸纳,只要他是好的人才,他不会成为你的负累,只会在你的平台上发扬光大。结语现在中国法律市场,竞争极大。往往我们看到的,不仅在于谁拿生意能力强;生意拿到后,到底有没有合适的律师去做?这往往是“鸡和蛋”的循环,你越有好的人才,口碑做了出来,你的生意越好;你的生意越好,就越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往往“+1”后,就不只是“+1”,结果是“+n”; 反之,如果你不要“+1”,往往结果不只是“0”,可能会是“-1”,甚至是“-n”。在此祝各律所好运!

【CLECSS 1066】合伙人应该对年轻律师多点正面鼓励

作者:CLECSS
05月24日 | CLECSS
引言前天【CLECSS 1064】《中国律师需要了解的西方文化》很受欢迎,今天再从西方教育探讨一下年轻律师的培训。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讨论到国际学校的教育,说老师都很包容,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给他们多是正面鼓励,而不是不断批评,说你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这个西方教育模式,可以也可以套用在年轻律师的培训身上。正面鼓励一杯水,可以说“半杯满”,也可以说“半杯空”,关键是从哪个角度看。比如说一位年轻律师Associate,他这次客户关系处理得很好,但文本写得不理想,合伙人可以先赞赏他处理关系的能力,然后再提一下他文本哪里做得不好。正确做法错误做法鼓励赞赏年轻律师做得好的地方批判指出做得不好的地方,给些改善建议只抓着做得不好的地方痛骂,弄到年轻律师丢失信心。对于一位小孩来说,成长时有否自信,对一辈子影响很大。同样,对于一位年轻律师来说,首几年是否正面乐观,自信积极,对日后发展也很重要。因此,合伙人应该多作鼓励,让年轻律师都能愉快地成长。多元化发展另外,如西方教育理念一样,小孩应该怎样发展,没有标准。同样,我们应该看年轻律师的具体个性和长处。如果他自己喜欢交际,让他多到外面走走,见见潜在客户,说不定他会带来新的资源和机会。我们没有必要逼着他去做他的弱项,反而应该放手让他做他的强项。每个年轻律师都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最大,得到最大的鼓励。这样对整个团队也有好处。结语各位合伙人,我们培训这些年轻律师,不能期待他们一辈子留在自己身边,他们总有一天会飞。即使他们有天高飞了,看着他们成才,我们仍是会开心的。就好像家长把孩子培育成长,参加他们毕业典礼的那种感动。这些年轻律师,在事业早期能得到鼓励,能得到多元化发展的机会,将来就会走得更高更远。在此CLECSS祝各位合伙人和年轻律师都有最好的师徒关系,一起成长,一起双赢。

【CLECSS 1061】为什么律所"走漏眼"一些好的申请者?

作者:CLECSS
05月24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我业余做了法律教育和事业规划讲座十年。这些年来,因为我不是猎头,也不涉及金钱利益,无论是律所还是申请者,都很喜欢找我给Referrals, 或给一个中肯的意见。我介绍去的人一般都会要,而且做得很好。但也有个别的情况律所没有要,那位Candidate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过几年后成为对方的明星律师,才发现“走漏眼”。为什么会出现“走漏眼”的情况?以下是常见的情况:太重视名校出身因为审阅申请的行政工作量很大,所以挑些排名较高的好学校的申请者面试也无可厚非。但不一定只限于Top 10 的名校,即使排到二三十名的,也有不少好人才。律所应该较有耐性地考虑所有decent schools出来的申请者。有一种情况是,某一些律所一定要本科名校,不考虑“本科非名校+名校硕士”的申请者。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看一个申请者,看的主要是他现在和未来。比如说,某某申请者,本科学校不怎样,但进了北大读硕士,代表学校参加模拟法庭比赛,也能证明他“现在”很优秀,不必太介意他的过去。太重视Smart, 而忽略性格人品很多律所邀请申请者去面试,他会看那人是否醒目,对答如流。但是我们细想,一个成功的法律人,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虑。比如他看来不怎样醒目,但有以下的特质让他在律所走得更远:野心做合伙人的野心恒心不达到目的,绝不放弃踏实专心工作,没有太多杂想不浮躁不心高气傲,什么都愿意做谦虚学习为人谦虚,终身学习成熟度日后跟同事相处顺畅这些特质,都可以跟他面试交谈时了解到。一般越具体越好。比如说一个真正有野心做合伙人,跟他交谈时他会积极发问,问的问题会比较具体(有质量)。他自己也会举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证明自己拥有那些特质。结语各位CLECSS友们,如果你在律所负责招人的,不妨以我今天的文章内容做Checklist。我做了十年讲座和线上平台,对于哪些Candidates 能成功,一般看得比较准。如果你是申请者,也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特质,如果有,将来在律所成功的机会较高。在此祝各律所都能找到好的Candidates,不轻易放过好的人才!

【CLECSS 1048】我法学院和商学院同学思维上有什么区别?

作者:CLECSS
05月24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我是少数同时在美国读过法学院和商学院的人。所以很多朋友有兴趣知道我对于“法学院 v 商学院思维”的看法。CLECSS的读者主要是法学院出来的,我就今天就向各位介绍一下商学院思维。今天的题目虽然是“我法学院和商学院同学”,但实际上也泛指一般情况。有限可能v无限可能有限可能无限可能法学院和商学院出来的都有进取心。法学院的,一般如果每年平均做3至5个IPO,会争取做到10个,增加创收。但毕竟按小时收费,人手有限,最终也是有Limit的,所有这是“有限可能”。但商学院的,比如说做Online Shopping,就有无限可能。例如有不同客户,不同商品,理论上客户数目,交易数量都不没有既定的上限,理论上你每天可以不断扩大,一切有无穷可能。我觉得有点像拼图(Puzzle)和七巧板的关系。拼图的变化性有限,因为要拼出原来既定的图,但七巧板则有无穷变化,无尽可能。比较难放弃稳定收入 v 明白愿意放弃才有更大的收获难放弃稳定收入明白愿意放弃才有更大的收获法学院时候,每天都会聊谁拿到哪个律所的面试,谁的Offer拿到多少钱。出来工作后,我们也很习惯拿那个高工资,如果要我们放弃律师的高收入,做其它事情,一般我们都不愿意。律师本质上,是很抗拒风险的。在商学院里,也有很多之前工资很高,例如是出身某个国际基金或投行的。但不少同学都愿意放弃高薪厚职,勇于尝试不同的机会。有时候,你不放弃一千万,就没有产生一亿的机会。商学院出来的,一般更愿意为了未来的远景和更大的理想,放弃现在的一切,这也跟以下第三点相关。成功很多时候用钱来量度 v 大家走的路不同,有更多元化的标准成功很多时候用钱来量度大家走的路不同,有更多元化的标准法学院毕业后,在我们事业成长中,自己和身边的人会不断问及自己赚多少钱,跳去哪个所可以赚多少钱。看来钱是其中一个定义成功的主要元素。这可能因为大家的Career Track比较单一,都是做律师/法务的,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其它好比较了。商学院毕业的,毕业生的出路很广。有些去了MNC,有些从事金融,有些创业,有些做公益。同学碰在一起,谈的是各自在自己领域对社会的影响力。当然钱不会不谈,但不是唯一的考虑点。例如A做了个亿元公司,也会欣赏B做了一个几百万的社会企业。以前在斯坦福商学院读硕士时,口号就是“改变世界”。因此我们不是以赚钱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我们为社会带来什么改变和贡献。结语我认识不少律师,都很有侠义之心和责任感。关键是我们需要更多元化的背景。我们有时候需要跳出我们律师按小时收费的框框,从不同角度看自己事业的可能性。有时候,必须要放弃某些现有的东西和观念,人生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在此祝各位CLECSS律师朋友们法律事业都做得最好,如果能在法学院思维上再加点商学院思维,那就锦上添花了!

【CLECSS 1003】法律事业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作者:CLECSS
05月24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经验引言今天来到第1003篇,我还是继续前行。十分期待这周六在香港大学《法律事业规划讲座》见到各位同学们!不知道大家在法律事业路上,会否觉得自己每每差了一点,没能做好。首先,我们看看以下两个日常生活“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例子:例子一:你刚进了大厦,看着电梯停在一楼,你刚要按钮把电梯门打开,你按钮的速度慢了一秒,电梯开始往上升,一直往上到20 楼,然后再下来一楼。本来就是慢了一秒,但就因为那一秒让你足足多等了三分钟。例子二:你去出租车车站打算排队等出租车,跟另外一个人同时到达。你十分礼让,让那人排你前面,你前面那个人等了三分钟,来了一辆出租车,你再等了七分钟,才来另外一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例子在法律事业的启示在第一个例子,你慢了一秒,就导致三分钟的延误。所以影响,往往是会被放大的。比如说,你自己是B,你所在的律师团队要升职一人为受薪合伙人,你同级的有五人,分别A (90),B (89),C (82),D (81),E (80)。你明明做得不错,但偏偏就差了那一分,升职时选了A,这样你跟C,D,E还是没有区别。所以问题就是法律事业发展有时候差了一点点,结果就差距很多。法律事业竞争很大,有时候不是你做得不好,而是社会竞争太大。所以应该一鼓作气,做到最好,不要因为“那一分”,让自己人生有任何遗憾。以这个例子为例,你追求的目标应该是100分,最后做到93分,还是会赢出。在第二例子,在平时生活,我们可以很礼让,但在法律事业发展,竞争很大,没有多少礼让空间。比如说,在一个会议上,大家都争着表现自己。例如,有一个重点,你交给A律师讲,自己讲一些没有那么重要的部分(甚至干脆不讲)。在客户和老板心中,他感受到的就是他“见到的”,“听到的”(亦即Perception)。他不管你背后做了多少努力,不管你和A之间有什么安排,也不一定欣赏你的“低调”和“谦让” , 他只看到A 做了最重要的部分,对A 的赏识自然更大。因此,在现实法律事业发展中,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太过礼让。应该想象自己在体育比赛中,我们的目标就是“争胜”,否则,我们又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比赛呢?结语法律事业发展,竞争是非常大的。往往,你跟其他律所的对手,甚至同所的同事,都存在竞争,所以千万不要为了那一点点,而错失大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你每每都要做得最好,人生才不会有遗憾。另外,每一位的法律界朋友,都是“比赛的参与者”,我们在公平的平台上,以专业公平竞争,大家不用太过谦让,这样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CLECSS 939】律所的"马太效应"

作者:CLECSS
05月20日 | CLECSS
引言今天周一,各位工作愉快!最近不少朋友想换工作,无论是想从A所的Counsel,换到B所的合伙人;或是C所的Senior Associate,想换到D所做Counsel,都很喜欢找我牵线,因为我们这个平台素来以中立为名,反而因此接触面很广。最近找我的朋友,都是希望进那几个律所(例如:方达,汉坤等)。我在想,这个真是法律界的“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来自西方圣经《马太福音》里的一个故事。故事就不详说,道理是“世间的事物,好会越来越好,差会越来越差”。像一个律所一样,当你做到出名了,会越来越多人争相加入;律所做不起来人就会慢慢流失。从Pulling到 Pushing以前在美国读商学院时,读到Organization Behavior (OB),很多组织一开始都是Pulling,后来壮大了就做到Pushing。例如,一个律所,创业阶段,不怎样知名,要想办法拉拢人才,这是Pulling 的阶段,起初很辛苦,因为很难说服这些人才进来。但当你发展到一定规模,口碑出来了,聚集了很多人才,其他人才就会被吸引过来。那时候你从当初要Pull人近来,产生了一种力量,Push 人进来。人才都慕名而来,觉得不进来有什么缺失,这就证明律所成功了。后阶段就会形成了“马太效应”。最重要是首几年守得住,日后就会顺首几年Pulling 阶段最辛苦,因为你律所名气不大,要花时间在行内建立名声,一个一个把人才拉进来。但当这些人才进来后,自己就会壮大。假设整个过程的节点如下:发展阶段点数Pulling0-49中间点50Pushing51-100当你发展到事业初中段,例如30 时,你会觉得很艰难,一步一艰辛。但其实你已经很接近50,到了50这个“中间点”,就是收成期。过了50后,即使你不主动拉人进来,仍然很多人会主动敲门。所以大家努力把这头5-10年熬出来,不要在第三年就贸然放弃。当然,我们也注意有“饱和期”,有些律所已发展得很成熟,贴近100,吸引力反而没有那么大。结语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鼓励各位有志创业开律所的朋友们,努力熬过那个“中间点”,过了那个“中间点”,“马太效应”自然产生,到时候人才自然会来。在此祝中国法律界未来有更多新晋的律所,一起做大做强!【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菜单”及“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想联系 CLECSS的朋友们,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810】律所: 穿起光鲜西装的梦想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小时候,我的中学在香港中环半山。每天下课,我都会走路下山,到了香港中环,都是穿西装的白领一族。那时候,就很想长大后从事金融,也在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穿起西装来。有时候离开学校比较晚,在半山上俯瞰下来,看到汇丰,渣打,中银,那几栋地标高楼灯光都已亮起来。我会想,那里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加班了?我长大后又会否在那里加班呢?有一次,学校傍晚办颁奖典礼,那年我拿了Yale Book Award (注:香港耶鲁旧生会每年都会颁赠这个奖给香港最顶尖的几个学校的几个学生)。我下山时,看到中环商厦灯火璀璨,突然哼起John Lennon 的Imagine,突然心中一片感动,觉得生命充满希望。但命运并没有安排我进金融界,而是进了法律界。而我穿西装的故事也开始。第一套西装我第一套西装是在大学本科时买的。那时候就在所住的屋村的Tailor 那里买。印象中就是一两千块港币的价钱。所然并不是很好的质料,但却让我这个穷小子很自豪。暑假时在清华法学院读暑期班时,有一次穿西装出席了某个法律交流活动,走出来天气非常热,满街都只有我穿西装,但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也许当一个年轻人刚接触社会时,我们穿起西装都会有一种新鲜感。无论多热,无论流多少汗,但我们都喜欢。律师的成长期随着自己在法律界成长,西装也会买得越来越贵。头一两年会买一些两三千块的马莎西装。对于小时候穿不起西装(也许说没必要穿西装)的我来说,已经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感是不够的,随着年资日长,我们会追求更好的西装。正如在法律界一样,我们每一天都跟律师同行一边竞争,一边进步中。你会发现你每天都不能自满,西装越买越贵,到了中期时就开始买一万元左右的西装。到你衣柜都塞满了西装,那又怎样现在衣柜都塞满了西装和领带。如果要买,经济上也能负担上更贵的西装。但当这个穿亮丽西装的梦想实现后,你再买多几套西装,也不会让你更快乐。你再买贵几倍的西装,也不会让你更自豪。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毕竟一个人可以穿的就这么多,穿一万元一套的西装已经可以过基本体面的生活。在此之上再多,不能让自己增值太多。以前听过一个朋友,每年都会赞助他母校Jessup (Moot)校队的学生买西装,赞助他们参加比赛。有时候,意义就在这里,当我们已经不能穿更多西装时,应该把多余的资源去帮助可以需要穿西装的朋友。你还记得自己当初第一次穿西装的喜悦吗?我们愿意把这个喜悦传个其他年轻律师吗?结语人往往是这样,我们小时候没钱的时候都很渴望自己快点长大,穿起亮丽的西装,成为金融或法律精英。我们也许至今还会记得自己第一次穿起西装的喜悦。但当我们西装越买越贵时,我们有一天这种快乐感就会饱和,那时候我们想想身边是否还有其他需要穿西装的年轻律师,我们又能怎样帮助他们?在此祝各位CLECSS朋友们都珍惜现在所有,有能力帮助年轻律师的,尽量帮助。

【CLECSS 793】国际律所在中国:重用本地人,还是保持洋气?

作者:CLECSS
06月13日 | CLECSS
引言不同的国际律所,在中国有不同的发展策略。有些进入中国后又退出(例如Fried Frank),有些这么多年来都保持非常小的规模,有些则发展得有声有色。到底差别在哪里?很多时候是要看谁是中国区的领导者。有些国际律所,坚持要用外国人(例如美国所派个美国人在亚太区做Managing Partner),某些老外其实不太懂中国市场,很多年都发展不起来;反而大多放手重用本地人的在中国区发展得不错。重用本地人Baker & McKenzie 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区的管理总部在香港,大部分的合伙人都是中国人,虽然管理委员会有时也有老外。他们更清楚本地市场,给很多本地人晋升合伙人的机会(注:Baker 的合伙人制度分两层– 授薪和权益,很多本地人至少做到授薪合伙人)。这些人都含本地智慧,知道本地需要什么。(不过,其实每个国际律所进入中国市场都有磨合期。记得以前有位Baker 的资深合伙人说,当他们当年刚进入中国市场(香港)时,也不知道应该给多少工资,那些美国人就问那些Trainees 和Associates,结果他们都说高了,最后工资给了比当时市场高出几倍的价钱。)另外,在Magic Circle圈管理委员会也有不少英国人,像Clifford Chance的TimWang,Freshfields的Teresa Ko等。这也是为什么神奇圈在中国发展得不错的原因。保持某程度上的洋气一般情况下,重用本地人在中国的发展较好。但是有时候,在中国区保留一两个老外做管理,也有好处。第一,他们在总部派过来的,跟总部沟通较好。他们可以做一个传话人,把中国区真正的实况告知总部(例如纽约/伦敦)。第二,他们也能来了总部的文化,确保文件模板的水准,生活文化,管理模式,全球一致。第三,某些客户用国际律所,还是喜欢有些洋气,所以有一两个外国人,还是有招徕客户的作用。(注:像某些排名较低的外所,在中国区纯是一些本地人“借用外所的品牌”经营,实际上水准也不一定好)。结语个人认为,国际律所在中国应该多重用本地人,才能健康发展。当然最终原则还是“用人唯才”,只要那人是人才,不管他/她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应该起用。CLECSS期待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出现更多优质的国际律所,在“重用本地人”和“律所全球一体化管理”中取得平衡。日后中国年轻律师有更多职业选择,法律市场更多元化,一起共勉!【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759】律师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引言很多律所都争相招揽人才,其实如果很有才华,不是律所在挑你,而是你挑律所。很多有才华的年轻法律人,都会有好几个Offers。那从律所的角度,怎样去吸引这些麒麟才子呢?像《琅玡榜》的梅长苏初到京城,就被太子和誉王争相拉拢。最后,梅宗主还是选择了能让他实现理想的靖王。所以能否吸引法律人才,最终是“是否能让他们实现理想”。吸引“麒麟之才”- 让他们实现理想如果一个麒麟才子,例如一个北大法学院本科毕业生,理论上选择很多。(好像如果你是T3 法学院,去OCI一般同时会拿到那好几个BigLaw的Offers,那时候就倒过来要那些律所说服你去他们那里)。跟很多这些“麒麟法律才子”聊过,因为自己机会多,其实最看重的是该律所平台是否“能让他们实现理想”:其中包括:- 进律所后是否能做到自己想做的领域?- 进该律所后,能做到哪个Level的项目?- 过几年后,有多少晋升的机会?(如果晋升竞争激烈,至少这个律所品牌足以让他在外面找到好工作。)大部分的情况下,“麒麟法律才子”不太在乎起薪的轻微差距。律所反而要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有什么人生理想,你的律所平台是否又能有让这些年轻律师实现理想的基制。挽留/争夺“麒麟之才”- 个人品牌比律所品牌大的情况刚才说是刚出道的年轻法律人的情况。到事业中后期,真正的“麒麟之才”就会跑出。例如某律师在某个领域很出色,个人品牌分分钟比律所更有名(例如,大家以前会说:这是X律所的Y律师;现在会说这Y律师所在的X律所)。很多律所都想争相把这个“麒麟之才”抢到手。对于这种“麒麟之才”,其实最重要也是“你的平台能给与他什么,他自己最想要什么”。我跟好几个这种朋友聊过,大家都不一定想去最大的律所平台,反正他们做得很顺,最重要是你给他们自由和弹性,他们分盈利比例高,可以自由地做业务更重要。所以如果想得到这些“麒麟之才”,需要先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并提供合适的基制给他们。结语在法律界,我们有不少“麒麟之才”。我9年前开始CLECSS讲座生涯后,就碰到不少让我惊叹的法律界的人才。他们之成功,往往有过人之处,除了法律专业水平高外,也很会做人。希望各律所都能招到好的人才,把这些“麒麟之才”归入旗下。最重要还是要让这些年轻律师实现梦想,这些律师梦想的最大化,也是律所以至整个法律界的最大化!中国法律界一起加油!【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642】Partner一定要对年轻律师好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各位CLECSS律师朋友们,周五好!引言合伙人和年轻律师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一直会随着年轻律师的成长而改变。起初,年轻律师什么都不懂,可替换性大。但当他们学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他的议价能力就会提升。日后合伙人想留住他们,也留不住。所以合伙人在任何时间,即使在年轻律师初级阶段,也要对年轻律师好,否则将来议价能力逆转时,就留不住人。初级阶段在年轻律师刚出道那一两年,一张白纸。很多老板会随意喝骂,反正中国法学院毕业生多,你不做,我随时可以找别人做。见过很多合伙人都用年轻律师“用到尽”,天天熬夜加班。年轻律师生活过得怎样,开心不开心,完全不过问。大部分见过的情况是,一是那个年轻律师首一两个月受不了而换工作,如果熬到第三个月,一般就“忍”了,一忍就忍一两年,直到有天他们的议价能力逆转。(当然,有些老板很聪明,很早就开始对年轻律师很好,对他们嘘寒问暖,那些年轻律师觉得老板好,即使后来有能力走,也因为感恩而不走)。资深阶段到有一天你把所有技能都学了,成为老板的得力助手。那时候议价能力就会逆转。那时候你再不是千千万万个法学院毕业生之一,而是拥有某一特独专业技能的律师,替代性低。那时候你提出跳槽,老板恨不得留住你。那时候,你脑海会出现什么?出现老板在你刚出道时对你的漠不关心,还是老板对你的嘘寒问暖?律师毕竟也是人,人就有感情,这些感情因素也会考虑进去。那时候老板提出挽留,那你留还是不留?To stay or not to stay?结语各位CLECSS朋友们,合伙人和年轻律师,在法律圈一直共同生存。总有一天,年轻律师也会成为合伙人或GC,那时候就会有岗位角色的转变。所以两者之间,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赢关系。合伙人对年轻律师,无论多Junior,也要对他们好,因为他们总有一天会成长,成为资深律师,甚至成为客户。那种早年的恩情,大家都会铭记于心。所以,CLECSS在此呼吁:合伙人一定要对年轻律师好!

【CLECSS 629】美国牛所中国区合伙人都来自名校吗?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各位CLECSS朋友们,周六好!深圳的CLECSS朋友们,今天中午CLECSS团年饭见!引言昨天的【CLECSS 628】美国Fab Five牛所在中国 很受欢迎,今天我们再看看Fab Five牛所合伙人的教育背景。根据网站统计所得,这几个律所在中国区共有42位合伙人。他们都来自传统我们说的T6名校(Yale, Harvard, Stanford, Columbia, NYU, Chicago)吗?我们今天就看看这些合伙人的教育背景。都是名校出身吗?以下是Fab Five律所中国区T6背景的合伙人人数: 学校        合伙人人数 T620 非T622 总数42 在T6背景当中,分别来自以下各校 University         T6Breakdown NYU6 Harvard5 Columbia5 Yale2 Stanford1 Chicago1 总数20 从中可以看到T6毕业生,在中国区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占了总人数一半。另外,也可以看出,NYU,Harvard,Columbia在中国法律界的校友网络明显比Yale,Stanford,Chicago强。大家在选校时可以考虑这些因素。(注:当然,非T6的也有很多其他名校,例如Oxford,Cambridge等)美国/英国(包括Commonwealth)Track另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美国教育背景多,还是英国/澳洲/加拿大等教育背景多?统计出来的结果是: 国家合伙人人数 美国25 英国(包括Commonwealth)       17 总数42 当然,这几个所本来就是美国所,所以美国教育背景的较多也不奇怪。这几个所的香港分所,在近年都发展起香港法律业务,所以后来英式背景的合伙人人数也越来越多。美国LLM v JD那如果去美国读书,是否一定要读JD呢?还是读LLM就可以呢?在那25位美国教育背景的合伙人当中,持有LLM和JD的分别如下: JD/LLM       合伙人人数 JD21 LLM4 总数25 由此可见,能读JD,还是应该读JD。JD做到合伙人的机会还是较高。结语各位CLECSS朋友们,在法律事业规划中,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牛所合伙人的背景,看看自己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努力奋斗,在事业上做得最好,一起Think Big;Do Big!深圳的朋友们中午CLECSS团年饭见!

【CLECSS 54】几分钟看出一位年轻法律人的Potential

作者:CLECSS
06月30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做了CLECSS 讲座和土兔论坛版主7年,先后有上千个年轻法律学生/年轻律师找过我,积累了很多故事。有些年轻法学人首次见面约在麦当劳,也有些约在五星级餐厅。有试过在北京军事博物馆走到西单,也有试过香港西环走到中环。由于这几年接触的年轻法律人比较多,现在只要跟某个法律学生/年轻律师聊10分钟,就会知道他在法律界将来能否成功。1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个因素至为重要。如果某年轻法律人和我在论坛上素不相似,只在论坛上看过我的文章,便约我出来,可见做人的积极性。他有强烈的进取心,每天都想着怎样改进自己。另外,也能看出他的自信心,很多论坛的朋友会觉得我是“前辈”,不便打扰,但是你想想,我也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有自信的话,你大可以待我是“平辈朋友”约出来,不必拘泥于我年纪比你大多少。2 问问题的内涵这几年,我觉得最不靠谱的问题是“我现在大三,很迷茫,不知怎么办,你有什么意见”。既然你过来找我聊Career,至少你应该想好了一半才过来找我。例如“我很喜欢做税务,我有想过去纽约大学读税法,但暂时家里没钱出国,你认为我应该在国内做多少年才出国呢?”这样,首先你有想过自己喜欢哪个领域,有做过资料搜集知道哪个学校税法强,分析过个人情况才过来问我。这种问问题,就会有意义得多,而别人给你的答案也会有意义得多。将来你在律所执业也是一样,你去找你的Senior 问问题时,至少自己做过法律资料搜集,分析过一遍,才问Senior 你的理解是否正确?3 待人处世的成熟度我能否跟一个年轻法律人交一辈子的朋友,很视乎跟他交谈的头10分钟的经验是否Pleasant。试过两种极端,有些很轻浮自大,直接问我在什么“名校”毕业,有什么“工作”介绍,当发现我没能直接介绍工作给他,便没兴趣跟我谈下去。这样只会让我觉得他很“功利”的感觉。另一种倒过来,约我出来不怎样说话,总是觉得自己条件不好,有点怯场。正如我上面所说,虽然我比大部分找我的年轻法律人年纪大,大家大可待我是平辈朋友,如果你真的觉得有必要待我是“前辈”,就待我是“兄长”好了。这些年来,见过无数的年轻的法律人,当年具有积极性,自信心,内涵,和待人处事成熟的,现在都在法律界有不错的成就。当然,这也很视乎个人的性格。但是能做到这几点其实不太难,只要稍微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便可以提高个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和待人处事的方法。至于内涵,其实可以通过努力来充实自己。各位年轻法律人,人一生只能活一次,其实你们都有很多潜能,不要把Potential 埋没了,大家不妨约我出来,聊聊自己心里的梦想。在现今社会,理想是没有 limit的。

【CLECSS 45】浅谈法律人才培养

作者:JZ
06月30日 | CLECSS
作者:JZ,某国际律师事务所律师,波士顿大学硕士,十年并购,公司和房地产业务经验,CLECSS 初始成员Simon一直在催我写稿,估计久催无果早已心存怨念。但一来JZ向来对于写原创文章颇为头疼- 十来年律师生涯,恨不得写情书、发微信都能有样本可抄;二来最近烦心事颇多,一直无法静心在写字桌前久坐。近日,终于浮生偷得半日闲,趁老婆去教堂念经的时候,认认真真坐下写几行字。律师业是一种以个人经验推动、形式上追求质量完善和服务体系化,而终极目的在于客户体验的服务业。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与理发师是一个性质的:部分店铺里的部分理发师是很有手艺的。但一旦批量化、产业化,“蓝翔技校”或“文峰美发”式店铺里匠人的水准往往是难以统一的。快餐式的律师服务(或者类似于最近出了问题的那个法律业电商的商业模式),基本上能满足纯粹门外汉客户的需求,但在这个专业化高度发展的商业社会大体上是成不了气候的。这一行业特色,似乎在我们这代尚属于青年的律师们退休之前也改变不了。传统的律所人才培养模式里,新人的成长,或者需要老和尚手把手教(特别是诉讼业务),或者需要庙里备置各式经书供小和尚们仔细研读比较(特别是一般性的非讼业务)。某些特种业务甚至需要双管齐下,小和尚们才能逐年进步,逐年功夫精益求精。因此,就一家律师事务所是否具有良好的培训机制,对该所同龄同专业律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横向比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假设一家所的同龄同专业律师可以提供基本类似水平的服务(暂且先不考虑其中可能有其他所培训出的 lateral hire),刨除个人个性、背景的区别后若仍能达到类似的专业素养高度,是很能说明这家律所的培训水平的。因此,从客户的视角出发,假设某案子中之前的联络人律师临时不在,而替补上场的律师在不熟悉案情事实背景这一点之外仍然可以迅速找到要点提供高质量服务,这正是该所人才培训机制优良之处的最大体现(当然,这里仍然需要排除该客户撞大运地在挑替补队员时遇见一名优良的 lateral hire的情况)。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往往是骨感的。似乎,每家所在人才培训上都会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1)合伙人过于忙,且(2)中高级律师人员流动过于不稳定。JZ的观察或许相对片面,但不少情况下:要么合伙人太忙于业务拓展以致无法亲手教导年轻律师;要么由于中高级律师往往容易一山望着一山高,流动率过大,导致不少内所里新人无法得到系统的培训。这种断层现象似乎在每家律所都有。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是:7-9年级律师跳槽盼着去做另一家所的初级合伙人,3年级律师想找老板聊案子;老板要么忍不住3年级的年少直接拿来做到半夜,或者懒得监控直接让3年级出活。前者质量能满足客户要求但价格不菲,后者价格有优势但很难在质量上使客户信服。同样,庙里经书的齐全和体系化,对人才的培训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得不承认,在JZ认识的好律师中,靠着自学没人带而逐步成才的律师是大有人在的。往往凭借着耐心和好学,加上所处律所自身多年累积的专有知识库,年轻律师是能有机会在老和尚往往经常云游四海的情况下仍然修得正果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仍然是个撞大运的买卖。JZ亲身碰到的一个例子是:在同一家所的不同律师之间,就不同案件里同样的问题发问,居然可以收到内容完整性和文书形式完全不同的法律意见。刨除两位律师之间个人年龄和从业经验的不同,这个例子仍然体现了该所对于专有知识库建设的不重视。中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似乎是决定我们的经济模式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样,能否贯行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解决律所人才结构的不平衡将很大程度上制约每一家律所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从这一个角度而言,第三方律师技能培训机构业务或许会是一个蓝海市场。同时,个人觉得,对于各律师事务所而言,PSL(ProfessionalSupport Lawyer)和专攻培训的辅助人员将会成为不可或取的人才。就这个新兴的但相对较窄的细分市场,JZ是很愿意和各位同仁多聊聊多探索的。CLECSS组织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希望以公益性的知识分享和人际网络建设帮助年轻法律人在正式工作之外也能得到新的学习和成长体验;能够从有经验的、年龄稍长的律师那里得到零散的,但相对有启发的知识和指导。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上下求索途中,愿与君携手前行。

【CLECSS 25】父亲教导我做律师的世界观

作者:CLECSS
06月30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各位CLECSS 朋友,祝各位父亲节快乐!世界观的建立从小到大,父亲教晓我不少做人道理,而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Global Vision“世界观”。香港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很小,也很大。很小,是因为它是弹丸之地;很大,是因为在这弹丸之地聚集了世界各国文化和精髓。我在很多之前的文章提过我在香港的普通家庭长大,其实我父亲是一位历史教师,在大学时主修中国和西方历史。所以小时候虽然没有钱到处旅游,但从父亲那里知道神州大地的历史和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回头看来,这一点对我甚为重要,因为让我的视野从香港本地社会扩大到整个中国,甚至全个世界。感谢父亲的支持我读大学的时候,父亲很辛苦地供我两位姐姐在美国读大学本科,所以虽然我本科时就考到美国Michigan本科,我决定留在香港大学念法律。毕业后香港实习两年后,留学美国的心不死(American Dream),我就放弃了香港律师的工作,毅然去了美国读JD,这一切都得到父亲的鼎力支持。第一年在美国得到父亲的部分财政支持,第二/三年拿了学校的奖学金/贷款。就这样,我就顺利完成了美国的学业。也因为这次美国之旅,认识了很多有很理想来自内地的法律学生,就成就了CLECSS (中国法律教育及就业讲座系列)以后的故事。世界观对我后来的影响小时候没有钱到处旅游,所以长大后更希望能在不同城市生活和体验。在06年美国JD 毕业后,先后在香港,北京和上海工作。我一有假期,就会去内地不同城市做讲座,推广中国法律教育和专业发展。小时候,父亲教导我要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但我长大后明白“了解”只是个铺垫,我们了解后要为社会注入正能量。在斯坦福商学院所学到的,就是“改变”世界的决心和勇气。这世界观我后来转化为CLECSS “Think Big;Do Big”的口号。其实可以理解为“想着世界,为世界做点事情”。世界很大,也很小。有了互联网和云端平台,天涯若比邻。很感谢7年来所有CLECSS的朋友支持,听我的讲座和访谈,看我的文章和贴子。这世界观和闯荡天涯的勇气,让我成为了一名国际律师,而这American Dream 后来也影响了身边不少法律界朋友出国留美。无论世界科技如何改变,父亲的爱和关怀,永远就在身边,不离不弃。他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去太多地方,也许他的心愿,就由我做儿子的完成了。

人才培养 / 共有2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