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共有1494篇文章

【CLECSS 556】如果我生病了,还去律所上班吗?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冬天来了,在寒冷天气下,各位注意保重身体!辛劳了一年的律师们,在最后一个月冲刺关头,更要注意身体啊。这个问题,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律师生病了,还会去上班吗?大部分情况下,其实你要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你,所以根据我经验,即使生病了,最后还是要坚持上班,反正工作就是要人做。如果你发现自己生病了不上班也没所谓,其实隐含了一些问题。工作的可替代性各位CLECSS朋友们,大部分情况下,你的工作就你自己能做,你跟了一个项目整年,里面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如果贸然找一个人替代,那个人应该一时间很难上手。但如果情况不是这样,你很容易找到一个替代的人,是否意味着你现在的工作太General,技术型不够?需要知道,如果有一天经济转差,律所要裁员开刀,第一批就会找这些可替代性高的人。所以自己也要想想,要找机会做一些高门槛的业务,让自己没有那么容易被替代。工作是否不够充实如果你发现,你生病了,上班不上班也没所谓,另一个可能性是因为自己不忙,手上项目不多。又或者,你的活其实同时有几个人在做,所以你不去上班,你同事很容易地就把你原来的工作做了。这样你要想想,是否律所是不是生意不够好,自己的工作不够充实,如果是这样,就要想想是否要换律所。结语各位CLECSS朋友们,当然生病是否上班,也要看具体生病的严重程度。但整体而言,一般律师生病,基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无可替代性,也会从病床爬起来。我们要为这些勤奋的律师们致敬!在此,我祝各位CLECSS律师朋友们都身体健康,工作充实,永远不用请病假!【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55】到年底了,是时候感谢律师了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今天12月1日,终于来到12月了!辛劳了一年的律师们各位好!引言大家有没有想过有“老师节”,为什么就没有“律师节”?律师辛劳了一年,是时候好好感谢和表扬他们。事实上,我就见过很多很敬业的律师。敬业律师的例子-有几次去看律师朋友,发现他们把被子,床垫放在办公室。有次约了很早在办公室开会,他们刚在办公室睡醒不久。-作为甲方的你无论几点睡觉,你也发现律师比你睡得晚,有时候凌晨发个电邮,无论是一点,两点还是三点,律师还是奇迹地(miraculously)回邮。-在外国度假还在回答电邮,倒时差的情况下仍然参加电话会议。答谢律师的最好方法-作为客户的你最好的方法是年底准时付清律师账单,确保他们有钱过年。-作为甲方的你平时多约律师出来吃吃饭,给他们一些鼓励(encouragement),赞赏他们的工作表现。-作为合伙人的你多发一些Bonus给自己手下的律师,让他们更有工作满足感。结语我个人认为律师是很受人尊敬的职业。我认识的律师,大部分都敬业爱业,要不我们也来一个“律师节”,就每年12月1日?在此祝各位律师在最后一个月努力冲刺,做出最好的成绩。西方的律师们很多时候12月底就会放假过圣诞和新年,中国律师还在坚守工作岗位。我们一起为我们自己国家的律师们自豪!【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54】维持我生命的使命感,calling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各位CLECSS朋友,上海年会这周截止报名,大家把握最后机会尽快报名!详情请参阅今天CLECSS公众号另一个帖子。昨天我们发布了CLECSS 2015年征文比赛的的优异奖作品《有CLECSS,真的挺好》,今天我们继续发布另一篇优异奖作品–黄凯云的《维持我生命的使命感,calling》。文章回应了很多读者喜欢的【CLECSS #500】《Lost in HongKong》。希望各位会喜欢!(作者:黄凯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看到这篇文章(#500)下面的评论,真没想到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啊!我觉得大家应该都是和我差不多的想法,觉得这篇文章很励志,是对迷茫当中的人的一种指引和启迪。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什么是让我追求下去的信念呢—作者找到了他自己的——一种为大家解惑,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经验帮助别人成功的所谓使命感。我是一名国内211法律专业的学生。刚开始读这个专业的时候是被调剂的。由于家里是经商的,加上家里内外都没有从事这一行的,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和众人一样,觉得法律这个专业是很难就业的;除了公务员根本没有好的出路;当律师在内地根本不可能足以谋生……可后来我发现,事情根本就不是这样。国内一线城市的顶级律所的业务是多么巨大,发展是如何蓬勃。而我,只是作为一个门外汉,分享不到这个行业的资源,了解不到这块小蛋糕里蕴含的巨大潜能而在“门外”杞人忧天罢了。所以很感谢CLECSS,让我开阔了自己眼前那片狭小的天空。让我知道这个行业是如此蓬勃而迅速地发展着的,只是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为苛刻,或者在中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条路获得所谓的成功,所以它在中国还没有像金融,医学那样让人趋之若鹜。若没有CLECSS提供的信息,我也许还会像以前窝在香港上学的作者,不知道这片天空还有那么大吧。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谈到了使命。在这里我也想和作者回应一下,因为我自己也是“人生需要使命”这种观念的坚实支持者。我认为职位赋予自己的是一种使命,有了这个职位,你可以很自然地为大家做一些事情。也可以说,通过这个职位,你和大家打成一片。你那种和大家相互融合,特别是你帮助别人的感觉会多么美妙,以至于这种感觉是多么强烈,强烈到足以在你每天睁开眼睛的时候让你斗志昂扬,神采奕奕,满腔热血!感觉好像有人需要你,你需要从睡梦当中醒来一样。我的父母是南方最普通的父母,他们只希望我考取公务员,过最稳定也是最有保障的工作。只是有时候我会迷茫,因为我觉得这种工作好像不那么有“魅力”。看了作者的这两篇文章,我才明白我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一种使命感。如果真的去了体制下,就算有所谓的position,互相帮助首先显得不是那么纯粹,更重要的是,这个体制并不是那么生机勃勃,可能我做了一辈子,还停留在那里呢?很有可能吧!与其选择一片沉静的死水,还不如让我在大海里乘风破浪,做最勇敢的弄潮儿呢!所以逐渐地,开始庆幸自己能够被分到这个专业,也开始坚定不移地设想着以后要去做律师的工作,让我的使命感足以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驰骋。我是那种喜欢逐渐往上走的人,一般在学校,因为不分班,所以喜欢从文艺委员开始担任,然后慢慢地跳到当团支书,最后是当班长。那时候你开始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很有意义,你会认真地对待你的生活,因为你有使命!我想,这也是使命,为什么在英文中,是工作这些单词里的最神圣词汇的原因了吧——最普通的描述工作的是work,再往上是career,最上方的,那就是calling了!希望自己多年之后,也能有calling这种感觉,那就人生无憾了吧!【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53】有CLECSS,真的挺好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各位CLECSS朋友,周日好!早前我们发布了CLECSS 2015年征文比赛的冠军,亚军和季军作品,今天我们继续刊登美国Cooley LLP何宁的优异奖作品:《有CLECSS,真的挺好》。文章回应了【CLECSS #55】《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和【CLECSS #278】《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律所合伙人》,并分享了自己从中的思考。相信很多CLECSS读者会有共鸣!(作者:何宁,美国Cooley LLP上海分所)有CLECSS,真的挺好。不知从何时起,每天上班途中已很少带耳机听音乐,而是慢慢品读CLECSS的每日文章,五百多篇文章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已经涵盖法律人生活周遭的方方面面,有关于法律人的踏实成长、升学、转行、婚姻、锻炼、跳槽、定位、甚至如何发现新兴领域并打破现有格局。常常感叹我们这一代年轻法律人是无比幸福的,有太多太多关于法律职场和律所生态的信息、评论和分析,让这些在早些年前只能通过向相熟的学长学姐打听询问或者在论坛上提问翘首等待大牛解答才能够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这样一个公益平台和众多热心法律人的无私共享而呈现出来。我想一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法律人、不论是法学院学生、初入职场的年轻法律人、工作三五年的中级律师、入行七八年的未来合伙人、甚至是已经成为合伙人的业界菁英,在仔细阅读品位的同时,心中会涌上些许感动。看到征文通知,打开微信收藏栏,就是这两篇文章:JZ哥的《CLECSS#55假如虫洞那头十年前的你听得见(法律人必读)》和Simon哥的《CLECSS#278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律所合伙人》。里面分别有一些话特别打到我,无需翻阅即能背诵,大致是:“人生的计划安排是个需要提前规划、顺势调整的大工程,有些事、有些苦,只能是用自己摸索过去的弯路来不断修正。”和“有些朋友,天生就是做律师合伙人的材料,无论从性格或能力,都很合适,那就不用多想,就做律所合伙人。但对于其他人来说,不要因为自己读法律或是因为自己已经做了几年律师,就逼着自己走律所合伙人的路。”中国历来有“文人相轻”的说法,法律学科的人自然也多少适用这句话。都说道理是需要结合自身境遇参悟出来的,而不是听到一个讲座或一篇文章照搬来的。且不论每个人能参悟到什么程度,CLECSS的诸位创始人愿意抛砖引玉把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写出来,为迷惘中的年轻法律人打开一扇明日之窗并提点一二,光是这份真诚和初心就已经很了不起,早已逾越了所谓的“文人相轻”。比如Simon哥的#278文章,在日常快节奏的工作中就对我起到了双重作用,有时给予了我“哥天生就是做合伙人的材料”的美妙幻觉,有时也给予了我“再这么虐哥就去干点别的一样开天辟地”的精神胜利(此处省略YY一万字)。不管怎样,CLECSS文章伴我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成长并思考着,去相信内心有坚持有信仰的法律人,总有一天会有一片天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法律圈中也多少沾染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与虚华。作为年轻法律人,有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抱怨工作的压力和枯燥、执业晋升周期的冗长等负面情绪,但一想到每天早上等候然后准时出现的CLECSS推送,想到五百多篇真诚的CLECSS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所传达出来的对年轻法律人的鼓励、期望以及坚持的可贵,就会充满能量,就会想要成为和那么多成功但保持谦虚不断努力的前辈们一样的人。加油吧,法律人!【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52】律师感恩节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本来这篇文章我打算感恩节那天写的,刚好那天收到【CLECSS #550】《漂泊和梦想》投稿,所以先发布那篇文章。这么多年的律师生涯,我看到很多律师同行无论工作到多么晚,多么辛苦,也是积极快乐(痛并快乐着)。也见过一些律师同行,每天愁眉苦脸上班,觉得工作压力很大,每天回来只是被动式工作,为了赚取工资。事实上,我每天都怀着感恩的心生活,我们律师现在所拥有的,社会上很多其他人未必拥有。以下是我想分享的感悟:感恩的心:拥有机会和希望现在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圈子,都是在香港的IFC和ICC。香港的朋友圈也是法律界和金融界的。也许,在这纸醉金迷的金融世界里,吃每一顿饭也几百元起,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曾经的出身。我自己在香港的屋村长大,有时候我周末时喜欢去看看香港另外一面。回到那些屋村,看看一般市民(这些才是大多数真正的市民)的生活。有时候看着这些家庭,一家大小吃一顿饭两三百元港币,生活倒也惬意。有时候在想,人生是否一定要追求更多的金钱,地位和名利?但后来多想一层,其实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你拥有很多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屋村生活的他们也许也喜欢中环金融圈的生活,但没有选择的空间,无论他们是否喜欢这种屋村平淡的生活,日子也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我很兴幸,我自己在香港一般的家庭成长,但有机会去美国读JD,有机会去斯坦福商学院读硕士(事实上,这几年除了我以外,大部分香港过去斯坦福商学院的都是官商世家)。所以,当我们律师每天工作到很晚很累的时候,我们想想我们现在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很多事业往上的空间。我们看到的是希望,爬上去后,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空间,选择我们人生的自由。这些是那些其他住在屋村那些人所不拥有的。天上的繁星我前几天去了台湾山区,晚上看着天空一片无际,繁星点点,心里很感动。这是继我两年前在美国加州Yosemite,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星星。这些星星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平时我们在香港忙碌,没有留意到它们。这些星星在天上不知道已经多少万年了,它们见证了我们地球上历史的变化。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律师每天在工作上面对的困难和烦恼,其实在这些星星眼里,一切都微不足道。也许我们更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像星星一样历史恒久地留存下去。因此我除了工作上,我也选择了投放大量时间做帮助年轻律师的事情。我们要做到像星星一样星火相传,把我们的理想一代一代传下去。我每天都很感恩,因为我能把CLECSS的精神在中国法律界传播出去,让我过着不一样的法律人生。结语怀着感恩的心,我下周六飞去北京参加CLECSS北京年会,这是每年让我最感动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些有同一理想的法律人就聚在一起了。我这些年来没有刻意大力宣传CLECSS,但拥有同一理想的中国法律人很自然地聚在一起。CLECSS上海年会12月19日,我同样也会飞过来,到时候很期望见到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51】调薪引发的思考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今天周五,祝各位CLECSS朋友工作愉快!CLECSS上海年会定于12月19日举行,欢迎上海的朋友踊跃报名参加!详情请参阅CLECSS公众号今天另一个帖子。今天CLECSS很高兴收到赵悦的投稿《调薪引发的思考》。华尔街律所的调薪传闻,相信都是大家近来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赵悦从亚洲法律市场的角度,对此作出详细分析。相信各位在国际律所工作的朋友们对此文章会很感兴趣!【作者:赵悦,北京人,旅美十年,“港漂”十余年。曾是执业律师,之后长期经营自己的猎头公司(www.tognizhao.com,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2367912),致力于法律和合规人才的招聘和职业辅导。】调薪引发的思考Abovethelaw十月爆料说盛信律师事务所有可能再度作为涨工资的领头羊。相信有不少还在一线奋斗的律师朋友们闻此消息心中暗喜。毕竟上次华尔街大规模的涨薪举措已经过去了8年多。说句扫兴的话:个人认为,对亚洲市场而言大规模涨薪未必是件好事。对于这些一线的美资所,历史上每次美国总部作的加薪举措,亚洲的办公室都和本土一致执行。但是纵观亚洲市场,除了日本之外,外资律所的利润率根本无法和美国或欧洲市场相比较。而普通律师乃至顾问律师的薪水有加上六至十万美金的房屋和生活补贴(COLA)。相比本土,在境外办公室雇用律师的费用是相当高昂的。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一线的美资所近年的普通律师的编制(headcount)常常是在萎缩状态。个别所也开始静悄悄地撤消对于普通律师,尤其是1-3年律师的房屋和生活补贴政策,甚至会劝退或裁人。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进一步上调底薪无疑是对在亚洲的美国律师的人才市场雪上加霜。美资所的薪酬,传统上是“大锅饭”政策。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从业人士,都有过此类经历:自己彻夜加班,而个别同事则长期悠哉悠哉。而大家的薪酬是完全一样的。当然近年亚洲市场动荡不断,能长期悠哉悠哉的情形是比较少见了。但是制度上的弊病,还是需要从制度上寻求解决办法。首先,我始终都认为COLA是一把双刃剑。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律师,能拿到COLA的年份是有限的。一旦离开律所,谁还能提供这样的补贴?即使是市场上所谓的薪资优渥的公司,它们的薪资结构也已经愈来愈本土化了。而历年来,我不断看到一些美国律师想找公司内部律师的职务,又舍不得放弃高薪的例子。而从招聘人才的公司角度来想,他们也对这种原本持高薪而“下嫁”的候选人未必非常热衷。所以我经常讲,COLA是一块鸡肋。有了它,普通律师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没了它,也许招聘市场会更活跃更自由。其次,我觉得英资所的绩效制度值得借鉴。市场上的一线英资所,一般都根据律师的年资制订个Salary Band。同级的律师底薪也有上下浮动的余地,而不是像华尔街一样完全订死。同时,有些英资所的老板们会给自己手下的得力律师发超出一般水平的年终奖,让你觉得得到了赏识和肯定。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律师行业很多人对于薪筹的追求相对愈来愈淡化。而体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始终是很多人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个更灵活的薪筹制度,会更好地激发年轻律师的行动力。总之,华尔街调薪之事多半还在酝酿之中。对于亚洲市场的合伙人和管理层,也许是时候该考虑突破历年的惯例,考虑一下更加个性化和市场化的薪筹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50】漂泊和梦想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今天感恩节。希望各位CLECSS朋友都能早点下班,回家多陪伴家人!今天CLECSS很高兴收到昭旻的投稿《漂泊和梦想》。里面引述的《东邪西毒》电影,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因为自己律师生涯多年来的漂泊,所以对文章的内容特别有共鸣。希望各位CLECSS读者也会喜欢这篇文章,一起细味我们的人生。(作者:昭旻。喜欢昭旻文章的朋友,也可以关注其公众号:luckysmile333)《东邪西毒》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片子。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当我们慢慢从穷学生开始自力更生,借着时运、能力、家庭支持,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学习、游历、生活、工作,渐渐明白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现实的种种残酷性。于是开始认真的思考,到底想要追求什么,究竟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又如何在拥有体面工作的同时,实现心中埋藏的各种或许不那么主流的小梦想,小确幸。然后发现,既出世又入世的生活状态,好难。看过世界的这双眼睛,并没有练成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无法洞悉真诚、谎言、懦弱、贪婪、嫉妒,从而做出准确无误的决定。就像韩寒笔下的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现在有去纽约的机会,你还会去吗?不会了。我已经经历过那样的心理纠结和挣扎,并且想清楚了才回来的。当然,如果我还是25、26岁,我一定会去,it's in my blood。在美国,曾经遇到过德国律师,有的德国律师在法学院毕业后就选择了回国,或者短暂的在纽约工作了几个月后就回到了故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待下去,事实是,德国律师在美国比中国律师抢手且受欢迎很多。人家在法学院读书的时候,就时不时收到律所的热情邀请,邀请他们去DC或是纽约的办公室参观、吃饭、实习。那待遇,是甩开一众中国律师好几个跟斗云的。有的人是如此坚定的选择回去,即便承认纽约是一座富有魅力的不眠之都。有的人努力的想在纽约扎根,也有的人计划着别的城池,他们说,当你看过世界,你就会想看更多。人跟人,毕竟还是不同的。此后漂泊到了香港,曾经给自己设定两年的时限,以为之后便回上海,做一个孝顺的女儿,像身边的朋友、同学一样,嫁人生子。然而,阴差阳错,却是离开了又回来,回到这座张爱玲笔下,连温情都带着算计的城市。曾经有人问,《甜蜜蜜》里面的小军是为了把女朋友接到香港,你又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至今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当你因为事业而放弃感情,别人会觉得你冷血而自私。当你因为感情而牺牲事业,别人会觉得你傻,没有脑子。何况,你还是个女人。说好的独立、自主、有追求或者有情有义呢?只有喜欢你、支持你并愿意信任你的人,才会带着善意去理解你的每一个决定。而陌生人,也许会从江湖的传说中去了解你,并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你。香港好吗?自然有其吸引人的优点。自由、秩序、高效、人性化,确实是内地的一线城市短期内很难赶超的。有人说,香港一个月的房租和生活成本比上海高很多啊,上海都不用付房租。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前段时间,朋友圈有篇很红火的文章,《乱世移民指南:以低成本娶到白人美女为例》,大致就是分析中国男人如何过一个高性价比的人生。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是以性价比作为人生的衡量标准的。那篇文章里,完全就是买老婆的思路,根本就没有考虑双方的性格、喜好、沟通、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但是,追求性价比,也没有错。只因,人与人,想法不同。去年的冬天,坐在上海复兴中路的boxing cat里面跟人闲聊。友人说到自己朋友的老婆,打算放弃三四万的月薪,出国读MBA,老公的压力很大,虽然岳父支持出了学费,但是心里还是很不好受。孩子感冒了,却没办法在和睦家医院看病,一个大男人在兄弟面前流眼泪,男人的压力真的很大。友人说,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了。小时候,大家都穷,别人有钱最多方便面的牌子好一点,但是大家都是吃方便面。可是,现在的差别可以是方便面和私人飞机的差别。自己不努力,所以工作不够好,公司保险不包和睦家,能怪谁。我至今对那一场对话印象深刻,因为我可耻的发现,我也认同他那种不努力所以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更多掌控的观点。虽然,我没有他那么激进。我当时心里还想,有必要吗,感冒不去和睦家就看不好了吗?上海还有那么多好医院,至于就此打击自尊吗?也是那场对话,让我后来回上海,在知道和睦家作为公司保险定点医院之一后,特意去体验了一把。就医体验确实要比公立医院好,因为人少,护士和医生提供的关注度也更高,和香港的私人医院的装修以及就医体验很像。可是,我的急性肠胃炎并不因为我在和睦家看的就比在长海医院看更高贵啊!只是,有了漂泊,经历和环境便会在我们尚未察觉的时候悄悄的改变我们,会在无形中有自己新的预期和标准。以至于,故乡,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令人亲切却又回不去的地方。身无分文的在上海的马路上乱跑,也不用担心的那种安定踏实感,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取代的(截至目前)。但是,也会有厌倦,也会有失望,偶尔也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低沉感。当山在那里的时候,有的人会想要去征服,有的人会想穿山越岭看山背后的世界,有的人只当那是一道风景,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到了一种阶段,不再把人生幸福的最大化作为一种追求,而是像追求错误最少的处女座一样,开始追求人生灾难的最小化。漫漫人生,少犯点致命的错误,其实就已经可以平顺幸福很多了。你看过Revolutionary Road(《革命之路》)吗?曾经很难理解,为什么Kate演的主妇那么的执念搬家,去另一个地方开始新的地方。甚而在丈夫给了她期望又让她失望后,决绝的选择了带着肚子里的孩子自裁。不是每个人都有渴念,也不是每个人对渴念那么执着或强烈。对有的人而言,it's now or never。对有的人而言,他们无法过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生活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奢侈,无论结局是美好芬芳还是荆棘满途。每一段旅程,每一次漂泊,每一个取舍,如果不是心甘情愿,或者事后能够心平气和的深埋心底,对于有选择而富有激情的人而言,终究是一颗埋着的定时炸弹。当然,也许,定时炸弹成了哑炮也不好说。因其无法预测,所以横生出了许多趣味,不是么?【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9】基金律师的职业规划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继【CLECSS #540】《年底是看公司机会的好时机吗?》后,CLECSS今天很高兴再次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基金律师的职业规划”。基金是近年律师一个热门的职业领域,希望对各位正在从事基金业务或考虑做基金业务的朋友会有帮助!(作者:李霁(洛清,Wechat: 12201479)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Columbia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是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Linklaters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基金律师的职业规划今年陆续帮几个外资基金(PE/VC)招募in-house counsel。虽然以前做律师的时候,也接触过不少PE/VC,但今年从招聘内部律师的角度和他们打交道,视角不同,对基金内部律师(in-house counsel)这个职位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在招聘的过程中,和不少已经在这个行业的法务、以及对此行业有兴趣的律师做了不少沟通,对基金律师的工作状态和职业规划也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在这里将基金律师作为一个职业转型的方向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各位律师朋友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基金需要怎么样的律师?首先,作为PE/VC的法务,肯定需要基金的项目投融资经验。在这里,不同的基金衡量的标准不一样。一般外资基金所在的项目中,都是差不多档次的基金,这些基金都会聘请高段位的外部律师为其在项目中争取利益。为了与其抗衡,这些基金往往希望聘请在一流的中资或外资所中经过相当多的PE/VC项目磨练的律师。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基金,旗下基金数量比较多,所以在招聘中,会希望律师除了有项目投资经验,同时有fund formation/operation的经验。据我所知,在中资和外资所里,有一些专注在基金设立的团队。不过不少基金表示,在拥有过硬的项目投融资经验的情况下,同时具备基金设立及项目投后管理经验是加分的,但只有单纯基金设立经验的律师在基金圈内并非是最受欢迎的候选人。当然,不同于外部律师,基金在招聘内部法务时,也希望候选人有做in-house的潜质,比如沟通能力、业务理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工作稳定性。对于内部律师来说,document drafting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是在项目中做好内部业务人员和外部律师之间的桥梁,确保基金的商业需求和利益充分体现在交易文件中,代表基金进行项目谈判,并根据基金内部政策把控风险。对于大部分外资基金而言,一般基金的内部律师数量不会太多,一般是一个sole counsel或者是一个legal head带领一个middle level的律师。为了在项目中保证自己的利益,legal head/sole counsel的候选人往往需要6-7年以上高强度的投融资项目的磨练。而对于不少内资的基金,其所在的项目相对而言对法律谈判要求不那么高,所以也会看到有在内资所做了3、4年左右的律师,耐不住寂寞,早早地去内资基金做in-house。当然也有少数规模非常大的基金,本身法务团队就很大,愿意培养初级或中级律师,那就另当别论了。基金法务的职业发展方向如前所述,基金一般是只有一个sole counsel或者是一个legal head带领一个很小的团队。由于基金对专业背景要求比较强,在招聘相似资历的律师时,相比公司,能给的预算会宽松很多。但是介于基金内部律师的职位比MNC少很多,每次出现一个基金的职位时,往往竞争会很激烈。对于律师进到基金后的执业道路,还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在我的朋友中,有些律师成功转型做了前台,当然这在内资的基金中会更常见,而且男性居多。客观的说,在内资的基金中,法务的地位并不如外资基金来的重要,但所幸比较容易转前台,对于喜欢做投资业务的人来说,通过转前台让自己在事业有更大发展空间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外资基金做法务的朋友中,有选择回到律所做基金方面的合伙人的,也有去相对规模小一些的基金做了legal/operation方面的合伙人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外资大基金中转前台相对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不也妨碍你将来去相对小型的基金中找到自己更大的空间。至于从一个基金转换到另一个基金继续做法务的,倒是真的不多。究其原因,对于基金法务而言,同一档次不同基金的法务,从待遇到处理的业务大同小异,实在没有必要换地方;对于基金而言,不同档次的基金之间,自认为高档次的基金基本不会考虑看低档次基金的内部律师,此外,基金更倾向于选择走在更前沿的律所的律师,因为在基金看来,在这个市场上,已经在基金的法务,从性价比上而言,不如从律所出来的PE/VC律师候选人更有竞争力。此外,值得提一句的是,虽然都叫法务,基金的法务是不太可能再转到MNC去做法务的,鉴于两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处理的法律事务也非常不同。所以,综上所述,基金法务的职业规划和公司法务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在律所做PE/VC业务的律师和M&A的律师,都有转型去MNC做法务的可能性,但在转基金法务方面,尤其是对一流的基金而言,有充分的PE/VC经验的律师占有很大的优势。不过,一旦成为基金律师后,其在基金圈内的流通性并不大,以法务的身份跳槽机会不多,意义也不大。但好处是可以有机会转型成前台,也有可能帮你积累将来做合伙人的业务。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所有律师都想做基金前台业务,毕竟看项目搞投资往往不是律师的强项;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在做了n年法务后,放弃高薪而稳定的生活,从甲方转换成乙方,去律所单干的。所以,各位在转行基金之前,应该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8】人生与选择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各位CLECSS朋友,周二好!过去两天我们发布了CLECSS 2015年征文比赛的冠军和亚军作品。今天我们继续刊登美国SMU/中政法大学邓旭的季军作品:《人生与选择》。文章回应了【CLECSS #428】《十年前,十年后》,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考。相信很多CLECSS法律界朋友们会有共鸣!(作者:邓旭,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读完CLECSS第428期《十年前,十年后》,其中的一句话“我们奋斗了很多年后,才发现这些我们曾经非常介意的东西,到最后却不是最重要的”让自己非常有感触。我把这篇文章和这段话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很多已经工作多年的律师朋友也对此表示非常赞同。我自己相对还比较年轻,年轻人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在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感到迷茫,常常操之过急,在规划人生的时候患得患失,而又经常需要向现实妥协。Simon分享完自己的经历后,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自己喜欢就好,只要十年后回望无悔就可以”,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也谈谈人生与选择。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是高考填报志愿,因为当年是知道分数和全省排名再填报,所以技术上的难度不是很大。自己从小非常喜欢英语,很想去北京外国语大学,但是父亲坚持认为英语是一门工具,不应该当成专业来学习。因为父亲希望我能学习法律,所以16岁的时候我选择了中国政法大学。我人生当中第一个选择是父亲为我作出的,6年以后我回头看这个选择,其实是正确的。人生当中的第二个重要选择是本科毕业后的出路。本科的时候自己没有明确的方向,学习也不是那么刻苦,没有拿到保送研究生的机会,也没打算用父母的积蓄出国。自己有时候甚至想,干脆回家乡,到父亲单位当一名公务员,人生也轻松快活。但是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都在考研,又有所不甘心,所以20岁的时候我也选择了考研,并有幸考上了本校的商法硕士。我人生当中的第二个选择是随大流作出的,2年以后看这个选择,并不后悔。人生当中的第三个重要选择是职业生涯的规划。由于自己比较喜欢法律实践,因此很早就放弃了读博的打算。再加上自己也有一定的英文基础,所以决定去外所试一试,没想到投了一家简历,就幸运得到了实习的机会。律所的工作确实很辛苦,但也很能够锻炼人,自己在实习的过程当中感觉到对律师这份工作的喜爱,于是人生也有了大致的方向。读研期间自己也参与了一些外所奖学金的评选,在评选的过程当中,认识了很多英语比自己好,成绩比自己优秀,颜值比自己高,年龄还比自己小的朋友。我感觉到,越优秀的人,其实越踏实,越谦卑平和。能和他们一起获奖,自己非常幸运,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鞭策。现在自己拿到奖学金在美国读书,也越来越明确人生的目标。我人生当中的第三个选择是自己作出的,虽然还是不清楚未来会怎样,但十年以后回望,我应该不会后悔。如今自己还算年轻,虽然有时候仍要面临选择,仍旧会迷茫,但不至于迷失方向。本科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年轻人一定要“Dream big”,后来读研的时候参加CLECSS的活动,了解到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真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法律人其实是一个共同体,只有整个大环境好了,每一个人才能更好。我也希望自己不断善良地成长,了解人情世故,但绝不做一个世故的人。以后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人生在世,自己喜欢就好,要十年后回望无悔就可以”。【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7】穷学子的不穷志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各位CLECSS朋友,周一工作愉快!昨天我们公布CLECSS 2015年征文比赛结果。今天我们继续刊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岳嘉文的亚军作品:《穷学子的不穷志》。文章回应了【CLECSS #434】《贫困家庭出身的律师们》,并分享了身边出身艰苦的法律学子的体验。希望各位CLECSS读者们会喜欢!(作者:岳嘉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CLECSS里好文无数,十分想如数家珍一般尽数探究,然而个人能力有限,只在此谈谈感受颇深的第434篇文章《贫困家庭出身的律师们》。虽然标题是在谈论“律师们”,但这篇文章并不囿于律师,也探讨了那些出身稍艰苦的法律学子和从业者的状况与抉择。初遇此文时我刚从法学院毕业,身边许多小伙伴或开心或不舍地离开大学校园,投身法律事业的洪流之中。在这群同窗中不乏有些贫困家庭出身的学子,他们非常想继续念书,但迫于家庭条件不得不做出学业与工作之间的选择。举两件真实的例子,一个是我的高中至大学好友,他出身于西北农村,学业向来刻苦勤勉,记得大三时问他是否有继续念书的打算,他说母亲年龄大了近些年还患了疾病,轻松的语气里夹杂着无奈。言下之意必须要暂时放弃原本的心愿,而这一次放弃不知未来还是否有机遇。另一个同学的家庭也不宽裕,他拿着第一年的学费只身到国外求学,一边打工一边念书,节省的他说自己几乎可以不再拿父母的钱,等求学归来要努力工作孝敬父母,与他聊天时也能感受到他的发奋和独立。举这两个例子不在于评判是非,对于家庭贫困的学子而言,继续念书和投身工作之间确实存在两难的抉择。选择前者就可能意味着几乎倾尽家庭的积蓄,在可以开始在经济上回报父母的时候,继续让父母做出更多的投入和牺牲,身边许多人都因这份不忍或得不到支持而放弃自己的求学梦。选择后者则涉及到成本问题,自己是否可以坚持到底,家庭是否能够承担重负,而且可能长时间回不了家,在父母需要陪伴的时候相隔千里。面对这样的岔路口,最后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是最优的,但一旦做出选择就应不遗余力地面对,不给后悔创造机会。文章中把继续念书的选择称作“命运的赌注”,那句“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因为自己家庭环境困死自己的梦想”可谓是燃起梦想的火把。如果不趁着年轻的时候放手一搏,最大化地扩充知识、积攒经历,那么总会留有大大小小的遗憾。前不久网络上一组怀念研究生时光的漫画很受欢迎,其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很深:“还记得为未来的迷茫而失眠的夜晚吗?生命中最迷茫最努力也最缺钱的几年。”相信不论是读书还是工作,毕业最初的几年都是很迷茫、努力和缺钱的,而我看到身边的年轻人虽偶尔和伙伴们诉说这种艰难,但他们在面对学业、事业和生活时更多的是充满憧憬并力争上游。我赞同《贫困家庭出身的律师们》中的一个观点:把念书的花销算成是借父母的。不同于西方,中国有独特的传统与人情味,寸草之心无以报答三春晖,但无需让这份孝心成了追逐理想的沉重包袱。把花销算成是借父母的,一方面深知机会不易应珍惜,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提出潜在要求,更添动力。我的父亲曾对我讲,年轻人做事情不要犹豫,一犹豫时机就过去了。借此鼓励那些有困苦而志不穷的年轻法律学子,也许追求法学理想的道路会给家庭带来一时的负担,但在此期间汲取的法律学识和塑造的法学素养,最终会转化为不尽财富。【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6】《CLECSS的第400天:我的生命,我的自由》之读后感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各位CLECSS朋友,周日愉快!今天我们公布CLECSS 2015年征文比赛结果,并刊登澳洲Monash University秦霄的冠军作品:《CLECSS的第400天:“我的生命,我的自由之读后感”》。文章描述作者这几年求学和追球理想的心路历程。希望各位CLECSS读者们和喜欢。(作者:秦霄,澳洲Monash University)“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You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and don’t settle.” – Steve Jobs读到Simon的这篇文章时,刚好是我来到澳洲留学、生活的第七个年头。读毕后的安静中,回想往事,涌上心头的些许感慨,也夹杂着一丝感动。当我在高中的时候决定毕业后只身一人出国留学时,身边的亲友大多充满着担心。我被班主任叫去谈心多次,意思大概是“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很多同学,没有很好的成绩,是不得已的。你是班里的尖子生,应该考取个好大学,给大家做个榜样”。随后,即使我向班主任保证会完成高考,他老人家还是因为担心我影响班级的“军心”,让我在高考前三个月的某一天提前离校了。于是,带着很多人的不解,我推着大包小包踏出了墨尔本国际机场。阴沉的天,飘着小雨。我望向窗外的这个陌生的世界,怀揣着兴奋与期待,决心一定要好好的混下去。记得开始的那一年,在中餐馆的工作是13个小时一天,每天除了各种繁重的打杂任务,还要接受大佬的谩骂;记得后来去酒店兼职,一连四五天的夜班,拿起筷子时手会颤抖;记得在一个公司的市场部工作时,为一个宣传项目,连续工作两个月没有休息。这些经历,也许证明了当年亲朋的劝言,要是安安稳稳地在国内上学岂不是更好?但是,如果那样的话,我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这些校外的兼职,磨练了我的意志,开拓了我的思维,让我学会了如何承受压力、如何multitask、如何与顾客交流、如何团队合作等等宝贵的技能。同时,我的学习也受益于这些技能,在教学管理严格的澳洲法学院,在每个学期都有当地学生退出和挂科中,我坚持了下来。所以,Simon在这篇文章中的结语令我充满感触,“切记不能因为财政,别人的看法,和对未来风险的恐惧,影响了自己自由地追求梦想”。思想与意志的强大改变,往往是在自己受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发生的。而如果一味地追求安稳不求改变、不敢承担风险,就不会遇到困难于挫折,自然也就没有思想与意志的进步。拥有一个梦想,设定一个目标,为之学习,为之努力,也是一种快乐。这个快乐是长久的,向上的,也是可以上瘾的。最后,感谢Simon的这篇优秀文章。我援引一段不知作者的话,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前方的困难畏惧前行- “Fear kills dreams. Fear kills hope. Fear can age you. Fear can hold you back from doing something that you know within yourself that you are capable of doing, and itwill paralyze you.”秦霄2015年10月26日于墨尔本【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5】奋斗路上的回眸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赤名莉香的粉丝)每天早上起来阅读西西大侠的文章总会感觉有一种振奋、斗志昂扬往前冲冲冲的感觉,虽然西西大侠偶尔也会走走温情路线。法律这份职业,似乎只要够努力,我们都能慢慢过上中产的小资生活。可是,我们,尤其是女律师们,在努力奋斗的路上又会失去什么?是青春或是健康?是爱情抑或是婚姻?在拼命熬夜干活的过程中,我们的胶原蛋白和健康就那样地在悄悄滴流逝着。当我们回过神时会发现,头发突然变得稀疏、身体发福了、眼下和眼角的细纹越发清晰,亦或是错过了恋爱的时节,同龄人都已婚并晋升为奶爸奶妈了。奋斗的代价有时候只是我们在生活中比同龄人的步伐晚了那么一点,可有时候可能是我们错过了青春岁月中应有的生活点滴。匆匆前行的时候,我们也许有时候需要停下脚步问问自己,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事业也许会给人一种满足感,但是一个人独享这种满足感时是否会孤独呢?事业的前行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名利和金钱,但是被牺牲了的健康和青春真的是用钱能弥补回来的吗?最近身边一系列同龄的三十左右的朋友的患上了癌症的消息让我突然陷入了深思,也许癌症和工作狂般的熬夜工作并不是直接挂钩,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是一部分诱因呢?离开你,老板和客户会迅速找到替代律师,可是对于家人和爱你的朋友而言,你是不可取代的。没有什么比健康地或者更重要。看着已进屋的女律师各个神采奕奕且越活越青春,并且生活变得更多姿多彩,我在想女律师们是否真的值得熬掉自己的青春来换取事业金钱和名利。当男律师们的肚子变大了、头发变稀疏了,他们依旧有妙龄少女会对他们投怀送抱。可是,当女律师们青春不在了又错过了恋爱的时节,我们遇见爱情的几率就会比那群大肚腩男律师们少太多。常常有各种seminar讨论职业女性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其实答案常常是自欺欺人的,没有所谓的双赢,没有所谓的鱼和熊掌共得,当我们更多偏向事业的时候,我们必然会在家庭中失去些什么,也许是爱情,也许是未尽的孝道,或也许错过了孩子最重要的成长过程。【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4】三塔(17): 面试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阅读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5643318954_0_1.html本期正文:三塔(17):面试陈克从半小时前就在找啊找,却始终想不起来自己原先Skype账号和密码。试了五、六次,自己的生日、父亲和老妈的生日、过去的家庭电话号码,现在的办公室电话号码,自己常用的密码却都不对。终于不耐烦,只能打电话问钱群“借”账号。电话里只听着钱群那里好吵,估计又是在外面喝酒应酬。好在哇哇大声地说了几句后,钱群弄明白了,还经常用这个和在加拿大的家人联系的他赶忙从微信上传来了他得账号和密码。陈克再手忙脚乱地给董一辰的美国手机发去账户信息,最终连上,却还是比原定的上线时间晚了差不多五、六分钟。从工作开始,不断的训练和被训斥就让陈克非常痛恨迟到。能早到,坚决不晚到。当陈克拨通Skype,看到电脑屏幕那段董一辰好整以暇已经坐在一副油画下的书桌前,陈克赶忙道歉:“不好意思啊,董先生。原先的Skype号码和密码实在对不上了,临时问了朋友拿了他的号码来用。。。迟到,实在是不好意思。。。”一辰倒不介意,轻轻地在屏幕前挥了挥右手:“没事,没事。叫我Peter吧,George。听说你的名字那么多年了,第一次见还是得用视频,呵呵。”陈克朝屏幕里点点头。从屏幕的反光里好像能看到窗外霓虹灯的闪烁。陈克觉得自己的脸上一定在对面的屏幕里有类似印象派的渲染效果。早知道就应该拉上家里客厅的窗帘,哎。一辰慢悠悠说道:“真的非常感谢你大半夜的还安排时间来通话。千万别当这个是面试,我们就简单聊聊好了。认识田月起其实她就老说起你,你和她同事了好几年对吧?”陈克又点点头:“对,田月和我一届本科毕业的。我们在柏恒所的几年里一直share一个办公室。对了,她恢复的怎么样?”一辰笑了:“哈哈,她还不错。毕竟是二胎。生老大时我正好出来创业,大半夜开着车送她到公立医院。这次生老二,有了经验。她回加州后没几天就让安排去月子中心先住着,待有了迹象就直接送私人诊所提前待产了。很顺利,7斤多的小胖子。”“恭喜啊!”陈克看着屏幕里田月的老公,很瘦削,全然不是几年前自己偷偷在Linkedin网站上找到的照片里意气风发的投资人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的祝贺确是非常由衷。一辰说道:“谢谢,谢谢。可惜我的身体原因,你也知道,只能让她和她父母继续在月子中心先恢复着,原先的阿姨继续在家里照顾老大。我自己还得每周定期去诊所或在家里由医师上门安排检查和治疗。诶,不说这个,对了,George你还是单身吗?”陈克也只能笑了笑,觉得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沟通有时就是简单直接:“对,单着呢。”“哈哈,国内现在像你们这样光顾着事业,把自己给剩着的高端人士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了。这次田月回来,说起这个,还说现在online dating,或是组织各类相亲活动的网站和公司都成为私募投资的‘香饽饽’。哈哈,真是和美国这里的投资环境太不一样了。”话说了急了些,一辰咳了好几声,肺部浑浊的响声好像能通过互联网由中美海底光缆传到陈克在浦东沿江南边的小房间里。陈克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先等一辰再喝了口水。一辰也注意到陈克的沉默,说道:“不好意思,这个病就是这样,即便能控制住,毕竟和健康人还是不一样。。。对了,田月说你对我们这次这个职位还是很感兴趣的对吧?”陈克没马上回答,微微顿了一下,说道:“其实还是有点顾虑的。Peter,我其实很乐意帮你和田月协助你们在大陆的业务。但做‘投资总监’这概念上好像还是和我现在的工作差别太大了。”“我理解你的顾虑。。。哦。。。请稍等。”一辰话还没说完,只见屏幕里他拿起正在震动的手机,看了看屏幕就按了一下把手机给反过来放在桌上。“不好意思,是提醒我一会会有医师过来的闹钟。。。哦,没事的,我们聊一会正好。”一辰把身体往右边偏了偏,调整了下坐姿,才慢慢说道:“我听田月说其实你在现在的所里也做得不错,其实也已经朝着管理层方向了对吧?”这好像并不是问句,一辰继续:“其实啊,管理这个东西,我们刚入行的时候吧,觉得每个行业都有壁垒,都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所以转行也好,创业也好,总有顾虑。但其实,真的进入到那个位置,其实会发现很多东西是会有类似的共性的。”陈克觉得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朝一辰笑了笑,示意他继续。屏幕里,一辰左手一边把玩一只原本就放在桌上但陈克看不清的小玩具,一边说:“拿你们律所的business来说吧,成本主要是人力和场地,人力当然会取决于每一个员工个体的过往经历,同时和场地成本一样又收到市场因素的影响;总体是逐年递增的倾向。产出则是客户的律师费,而且和单纯的投资业务做比较,确实对律师费的预测会比预测投资回报略微简单些。毕竟投资业务里的产出需要考虑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因此反而律师业务的商业模型有时会更类似受大经济环境影响的加工业。但实际上,这些行业,操作起来都是各种管理工具的组合运用。例如内部上就是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对成本的控制,和对全盘运营的掌控和把握。所以,如果外部业务操作有人能帮上手并形成完整的SOP,内部管理上你只要能把个个业务的运营模块化处理,并且找到自己作为领导层的切入点,其实不会特别让你不适应的。当然,和你们律师相比,经济上我们投资管理行业里成本能撬动的杠杆远远大于律师或其他专业服务业,你说对吧。”“所以我理解其实你和田月是希望能有一个你们熟悉或认识的人能够帮上管理的职能?”陈克说道。陈克自己也觉得在这样的对方面前,沟通是可以直接一点的。一辰又咧开嘴笑了:“我就喜欢你这种律师的风格,特别喜欢比较直的开门见山。是的,你也知道,我们这个基金,背后的投资人其实都是我和另几个合伙人差不多20年来在北美积累的一些熟人人脉。规模肯定比不上KKR啥的大咖。所以一个类似于友情和亲情的关系原本就是我们的风格和纽带。当然,我们也并不会用人唯亲,而不重视对他能带来的value的评估。我知道你是非常不错的公司并购业务律师,对企业的成长周期、并购交易的细节、如何搭建并实现符合实际的收购和退出方案肯定是非常有经验的。所以,我们内部开会聊大中华区总监这个概念的时候,原本像你这样的律师就是我们的选择之一。我们的选择,无非是别人家现有团队挖人,搞不好却会‘引狼入室’,或是在财会背景和法律背景的人才里选择一个所谓的‘新人’,再从外部来找团队来补功能上的缺口。两个方案,都有pros and cons。”陈克不由地同意这个说法,又点了点头。一辰不禁乐了:“哈哈,和田月说的一样,你真的不是那种喜欢耍花腔很爱吹的type。其实这种也是一种风格,真还有投资人和startup公司们喜欢的。”陈克勉强地笑了笑。不会吹、文静甚至有点木讷的沉默,在幼儿园小学时是优点。初中高中时是使自己成为班里隐形人的原因。到了大学班里和毕业后,则是使自己在很多沟通场合成为路人甲的弱点。“对了,Peter,那你们对这个职位入职后急待上手处理的事大体上又有哪些?我是和田月断断续续聊过些,但还没有一个整体的picture。。。”陈克想了一下,还是提前把这个问题拉了上来。一辰眼里还是有微笑,但口吻却有了谈正事的严肃:“嗯,你问的在点上。其实安排田月这次去上海,也走访了香港和北京,还是对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想有一个最初步的布局和探索。你也知道,目前我们在香港设了壳公司,会用香港作为北美团队进入大陆开展业务的桥头堡。当然,主要是签证原因。很快,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总监级别的leader,来协助香港和北美在上海搭建我们必要的实体。同时要在市场上看人,build一个比较functional也注重效率的精简团队。项目其实看起来倒会很快,我们比较倾向作为被动投资人投一些已经有A轮或天使的项目。我们也注意到不少国内的企业,第一轮往往是融的国内的人民币,那在第二轮或第三轮里如果能有北美资本的介入,融资之余,也增加企业管理和业务拓展的多样性。我们一般就是这样来找项目的,团队手里其实也已经有差不多四、五个领域大大小小十来个项目在pipeline上等着看。所以如果你愿意过来,估计一开始阶段就得内勤外务一起抓,是有一定压力的。”陈克确实很欣赏董一辰的直率,说道:“董哥,我不是对这个机会不感兴趣。不过我想田月大概也和你提过。我们现在所里的老板正好因为身体原因,由我代行其责,还负责一个与其他所合并的谈判。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是不是要走,什么时候走,怎么能协助所里安稳地度过这个阶段,也是不断在想的一个难题。。。”“嗯,我听田月说了。这确实比较tricky。但我欣赏你的坦陈。”一辰放下了手里的小玩具,原来,是个大陆老头老太们爱玩的橡胶握力圈。他看了看手机,再抬起头对陈克说:“Anyway我很高兴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直接先通过视频聊起来。你当然是我们这个职位里很好的一个候选人。我们也理解其实每个这个level的职位的招募,不比找个IT主管或是法务经理,还是需要时间来沟通的,整个招募的流程,搞不好也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会有我们互相告诉对方各自这里的变化。我的经验里,这真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谈话能谈完的呢。”陈克表示同意,也很诚恳地对董一辰说:“我同意,Peter。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包括田月或其他同事多沟通。同时,如果你们在香港和大陆的平台建设或入场有需要法律方面的协助,真不要客气,随时可以打电话的。”董一辰也很高兴,回道:“对,对,我们这样能先建立这个窗口是个很好的开始。就着你和田月那么多年的交情,我们也很会乐意先初步和你们所聊聊一些具体的法律问题,也可以看看合作过程里chemistry怎么样。当然咯,如果你这里有了更深入的打算,或是下了决心但希望能在我们这里先对未来运营、管理和业务操作得到具体的支持,也不妨随时联系。我现在工作时间确实少了很多,但重要电邮还是会看的。回头让田月拉个微信群,沟通起来也就更方便,你说好吧?如果你近期有来加州的计划,也一定到我们办公室转转,我很乐意安排下,让你和北美的团队先互相熟悉起来。”陈克答应了,也觉得这么初步聊得还是不错的。道了别,挂上Skype,关了电脑,已经差不多是凌晨两点。陈克解开领带,扔到沙发上。脱了衬衣,光膀子只一条内裤就钻进了被窝里。要想的事情那么多,还是先好好睡一觉再想再做会更有效率些。被合上的屏幕那一端,又顺着中美海底电缆,在董一辰家里,清晨加州的阳光就已经很闪。尽管是秋冬,但阳光里含着的温暖和空气中的清冽还是让董一辰觉得有点小振奋。他站起来,慢慢地走到窗前。董一辰隔着窗子,看着楼下院子里阿姨正带着家里老大在玩秋千,微笑了起来。人生的短暂并不可怕,但如果短暂的人生里已经能享受该有的经历,也不失为一种幸福。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哲学上这还是很有道理的,董一辰这么想。他抬起手,拨了手机通讯录里的一个快捷键。电话响了两声就通了。电话那头,田月的声音已经没有睡意,想必一早又已经起了在照顾老二。她没等董一辰说话,问道:“恩,和陈克聊过了?感觉如何呀?”董一辰对田月说道:“还可以,确实像你说的,是话很少的那种。但我对他印象不错,不觉得不靠谱。”田月在电话那头“吃吃”地笑了,说:“还给我来双重否定呀?他人很不错的。当然不是专门做投资管理,但你看,我一开始也不是,总还有机会转型的嘛。”一辰的声音一点也不生硬:“那是,你聪明呀~”他停了一下,随即说道:“他就是你那个前男友吧?我感觉就是他!”田月在电话那头,决定不回答。待续,逢每月5日及20日刊载,作者加班则相应推迟。【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3】律师和运动员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以前在美国读法学院时,有一次在Gym碰见某位同学,他跟我说:“其实做了这么多年律师后,我发现最重要的是人格!”后来他补充,所指的“人格”,不是指品格,是指人的体格,个性和气场等。一般越壮健的律师,就越外向,越有成功机会。所以那位同学每天都在Gym锻炼。后来我在想,律师的确跟运动员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好的运动员也很有机会成为好的律师:体能上的要求律师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你怎能做得比别人好呢?当然,聪明IQ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很多时候是拼勤力,当你对手已经下班消遣时,你还在办公室看文件,读法条,研究对客户有利的方案,赶某些Deadlines,这些都对体力有很高的要求。运动员每天锻炼自己的身体,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体力,律师亦然,要做到能人所不能,才能应付排山倒海的工作。好胜之心律师是一个高度对抗性的职业,即使是做非讼,也要为客户争取最大的利益。另外,行业竞争激烈,要学会怎样抢生意。运动员每天都在比赛,人生目标就是赢,如果律师有运动这份好胜之心,将无往而不利。事实上,我们见到很多打工的律师都是比较被动地工作,活来了就做。但如果活来了,跟自己说,我就要做得最好,我就要赢了这个谈判,赢得这个客户的永久信任,这样法律事业会更积极点!坚持之心做运动员,有时候是寂寞的,当在取得成功之前,你会想我为什么要跑这个马拉松?如果我没有进头三名,比赛名次第七,拿不到任何奖品,那还有意义吗?事实上,我们见到很多成功的运动员,都很享受整个过程,视之为终身神圣的职业–“我为这个运动而活”。我觉得律师也一样,当你走到半路时,你会有点犹豫,但我们应该像运动员那样坚持下去。一天我们还在比赛中,一天不能停下来;一天没到终点,不能半途而废。结语做律师,我们需要强健的体魄,好胜之心和意志力。这些都是运动员的特点,所以律师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点运动,锻炼身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修身做起,自己能锻炼出一个强劲的“人格”,以后法律事业发展就无往而不利。祝各位CLECSS朋友们好运!【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2】中产律师能否跻身上流社会?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引言很多人都把医生和律师界定为中产阶级(middle class)。例如,一个中国大城市的律师,做了5年至15年后,理论上月薪应该有人民币几万至十几万元不等。当然有些较成功的合伙人,年收入达几百万至几千万元,这样可以算是中上阶级(upper-middle class),但你仍然不会视之为上流社会(upper class)。以前我在斯坦福商学院读硕士时,其他来自香港的同学们很多都是顶级富豪和政界人士的第二代第三代。那时我就想,律师能否也靠自己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律师中产的局限性之前我在很多文章提到律师的局限性,主要有三点:(一)律师是乙方(服务提供者),处于食物链比较下游的地位(当然如果做了公司GC法务总监会较为近甲方)。(二)律师按小时收费,即使不休不眠,赚钱终归有限。(三)正是因为律师平时忙碌,终归不能像上流社会一样终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大家如果有看Jane Austen等英国文学,会知道那些贵族地主终日开Party)。所以即使繁忙的律师们获邀请参加这些活动,你也不一定有时间去。律师跻身上流社会如果律师要跻身上流社会,以下是必备条件:(一)本身至少要有“中上层社会”的财富,因为跟上流社会交际,在平时生活上不能差距太远。要有比较好的房子,车子,例如大家聊起车,即使你不一定能买最贵的,聊起来也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型号。另外,混上流圈活动本身开支也不少。(二)要有一些能混进去的“途径”,所谓“途径”,有很多种,例如有个名校学位(牛津,剑桥,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可以参加各种校友聚会,以后可以一起活动。又例如,你特别擅长某种运动(例如高尔夫球),也可以例如这些技能混进去。(三)人到无求品自高,大家尽量在食物链上往上游位置靠。有一天你作为律师倒过来介绍生意给Bankers,社会地位自然会提高。结语各位努力在社会阶梯攀爬的律师朋友们,有上进心固然是好,但也不要太刻意勉强,一切顺其自然。我们律师可贵之处,在于我们所在的工作有意义,维持社会公义,帮助别人。是否能攀上社会阶梯的最顶层,这些都是虚名浮云。能攀上去,固然是好,没攀上去的,我们继续坚守我们做律师的本分,越脚踏实地,生活越踏实。祝各位CLECSS朋友们好运!【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41】浅论“不流氓”(non-U.S. LLM)且加班中的中国同学考美国司考的小感悟

作者:SL
06月12日 | CLECSS
CLECSS今天很高兴收到SL兄的投稿,分享中国律师在没有去美国读LLM的情况下考加州Bar的经验,希望对各位打算考加州Bar的CLECSS律师朋友们有帮助!作者:SL,在香港律所内地办公室从业跨境争议解决一直很想给CLECSS略尽绵力,然而万群大牛太多,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拿得出手。回顾过往,唯一经验超过十年的事情就是考试了,而且由于机缘巧合,曾在一家美国司考培训机构兼职bar exam lecturer(也算是对梅老板之前写过的律师兼职分类的补充罢), 或者就剑走偏锋,在这分享一下没读过美国老流氓、正在工作中但又准备考美国bar的经验。1. 中国同学群体的特点简单来说,没读美国老流氓的中国同行基本上准备的都是对体能要求更高的CA bar,而不是更为老流氓熟知的NY Bar。除了一些图样图森破的学生外,大家其实都很现实地了解到,一个一直practice PRC law的中国同行不会因为仅仅过了这个bar就会去真正地advise US law。就兼职期间遇到的同行,其情况与诉求可粗略概括为:(1) 在正排队去美国上市的公司[通常是XXX网或其他轻资产公司]里做法务:他们不需要真正advise US law,但在上市过程中需要根据美国律师的advice作决定,所以他们在这阶段是公司里很重要的人,老板也乐意给他们报销学费。(2) 在US firm里工作的junior-mid level律师:需要拿到US bar才能扫清partner’s track的制度性障碍,在美资所所里成为“编制内”员工。(3) 在中资律所里做capital market的同行:这类同行也不需要advise US law,但也需要跟美国律师能对得上嘴,但更重要的是将US Bar作为marketing的有效工具,毕竟无论有用没用,US Bar是标配了。上述概括仅是个人观察,但无论属于哪一种,没读过老流氓、在国内工作、正在折腾CA Bar的同行几乎都有共同的特点:(1) 实体强而英语弱。考生多是从业多年的老律师了,中国法基础牢靠,但没经历过老流氓每天100+页reading assignment的洗礼,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有限(甭说写,就是打字速度都未必够用),可能听barbri的课程都会觉得有点费劲。但作为一个US bar跟PRC bar都考过的过来人,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如果英语能力过关的话,其实US bar比PRC bar容易得多。但遗憾的是,MBE真题虽不难但阅读量大,CA Bar essay更是要写两天,对考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其实是最高的。因此,对策是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理解实体层面的知识点,将时间空出来尽可能地多做题找考试节奏。(2)时间短且注意力难集中。考生多是已经自己在做生意的合伙人,时间本来就不足且都是片断化的,注意力的集中度跟在校学生不可同日而语,很难坐下来定下心去理解还要记住一些抽象的东西,因此只能通过一些刺激或更容易记忆的载体帮助记忆。2. 针对上述特点的方法论及其优势下面的方法可能有助于克服上述障碍:(1) Under PRC Law in Chinese:借用中国法对应概念,尽可能降低理解难度。当然不是所有US law都能找到对应的中国法(譬如宪法;全民是70年租客的物权法制度也旷世难寻),但刑法、合同法、公司法等大法的基本法理还是通的。至于严不严谨?这当口把题做对就完事了,不需要做比较法研究。(2) 题海战术:对于上述中国考生而言,做大量的题,做到能几乎背下来的程度,这是最简单粗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理由如下:及时做题能将知识点具体化,有助理解抽象的法律标准的边界何在,这也是case law的应有之义;不时做错一两个题,激动一下,防止沉闷;以题载点,抽象规则讲得再好,考生看完就忘,但他们更有可能记住故事,也就是他们刚做错的题目。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题目作为知识点的载体,让他们通过记住这个载体,进一步记住更抽象的知识点;(3) 场景化:题不是做完就算了,要将之总结成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景,理由如下:以题载题:同样,将题目总结成场景的时候,我们就能通过记住某个场景,从而记住某一大类型的题目,以及其背后的知识点;心理预判:个人考了十年英文考试的经验是,提高读题速度(这可能是本文针对的考生通过US Bar的最大障碍了)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能否对要读的文章形成预判。当做了一定量的题目并将之总结成某几种大类的场景后,考生阅读题干时就会有一种预判,大概能猜到故事往下会如何发展。培养出这种预判之后,则在该提速忽略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快过,见到magic word的时候则知道要缓一缓慢慢看,读题速度自然就上去了;出题思路:场景化的过程也是逼着考生揣摩与总结出题者思路的过程,总结多了,就会发现出题者喜欢怎样把不同考点cross over地串起来考。到了这境界,对题目的预判已经很强了,同样对阅读的速度会有重大提升。(4) 自产Flow-Chart:估计很多考生已经在所里教junior的律师,能用flow chart就用flow chart,不行用表格,在不行用bullet points,再不行每行也不要超过5行,因为这才容易理解。在做完上述(1)-(3)步之后,就要用自己的逻辑,用自己易记的语言或reference,将所有知识点穿起来。这项工作before and after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尤其对于essay的IRAC尤其适用;(5) 兼修并蓄:传统智慧认为,US bar最好的装备是Barbri的教材加上PMBR的题目。个人感觉的确是,因此可以将两者兼修并蓄,课件基于Baribri的mini review开发,题目主要用PMBR的。(6) 战略性放弃: 说好听点,就是要“抓住重点”。这意味着:短outline:outline内容须大幅精简,从一门MBE的大课的课件从七八十页压缩到十七八页。做题时碰到没见过的知识点怎么办?把他补到课件里就好了,不必要焦虑是不是会漏了很多东西。因为US bar重者恒重,况且MBE里有10%的题目本来就属于不计分的测试性题目,即使碰到新东西也不一定算分,因此权衡效率与漏点丢分的概率,大胆倾向前者;得MBE者得天下:看完上一点肯定会问,“重者恒重”重在哪?MBE者得天下!不仅因为MBE本身占35%-40%,而且这7门课在占另外35%的Essays也还是会重点考;频率记忆:用以识记的outline一定要尽可能短,因为到了真要把东西往脑袋塞的时候,讲究的不是深度,而是频率,因此尽可能短的outline也方便考生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整个学科的体系翻一遍; Move on!:考试(包括模拟考时)遇到不懂的题目一定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砍下一道,保持每道题1.8分钟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以上是个人经验,谨供参考,希望能对CLECSS里面没读过美国老流氓从而被发配去考CA Bar的同行有所助益!

【CLECSS 540】年底是看公司机会的好时机吗?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继【CLECSS #488】《律师去海外留学的最佳时机》后,CLECSS今天很高兴再次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年底是看公司机会的好时机吗?” 。相信这是很多法律人关心的题目,希望对各位正在考虑转法务的朋友会有帮助! (作者介绍:李霁(洛清,Wechat: 12201479)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Columbia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是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Linklaters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转眼间,已经来到2015年年底。不少律师朋友会纠结,年底该不该看看公司法务的机会,或是等到明年开年再说呢?但是又生怕错过了年底的好机会。鉴于不少朋友见面就问这个问题,我借此机会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年底是看公司机会的好时机吗?和公司其他职位一样,法务职位空缺的出现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设的职位(new role),顾名思义,以前没有这个职位,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新设了这个职位。第二种是替代的职位(replacement),这个也很好理解,就是这个职位上原来雇佣的员工因为各种原因离职了,所以公司要招这个职位的替代者。首先,到了年底,new role 肯定不如开年多。公司新设职位是和预算挂钩的,所以基本都是在新的财年(通常是1月或3月)开始就做好的,到年底,一般公司不会开设新的法务职位。当然,不排除有些公司刚进入中国或决定组建法务部门,或因为内部重组或外部兼并收购,要求在这个时点放出新的招聘需求。其次,关于replacement,任何一个时候,某个岗位走了员工,都会立刻启动新的招人程序。当然,也有个别公司因为业绩不好,在某段时期采取只走人不招人的政策(headcountfreezing policy)。不过到了年底,员工主动离职的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公司的年终奖都是在当年年底或次年的2、3月份发放,而这笔奖金往往占到工资收入的10%-20%,甚至更高。此外,大部分员工调薪也在第二年开年,为此对新工作的薪资涨幅也会有所提高。因此,不少律师即使在这一年愿意看机会,到了年底也相对谨慎,除非特别好的机会,否则不会轻易离职。但这并不代表年底就没有机会了。首先,必然有人因为各种原因离职,所以从绝对值上讲,仍有不少replacement会在年底出现,虽然相对年头和年中少一些。其次,仍有一些new role 因各种原因没有招聘到合适的人,依然在市场上。所以总体来说,职位还是不少的,只是可能没有前几个月多。年底是否适合看公司法务的机会?既然机会不是那么多,是不是年底就不适合看机会呢?换句话说,是不是等到明年3、4月份机会更多,才是看机会的好时候呢?其实不然。首先,机会不多不代表其质量不高,关键还是要看这个职位是否适合你。其次,年底机会是少了,但在这个市场上跟你竞争的候选人也减少了。前面提到过,第二年的年终奖和调薪机制,无形中筛减了众多主动放弃在年底看机会的候选人。再次,对于公司来说,每个职位都是有招聘周期的,尤其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找到合适候选人的职位,到年底如果依然空缺,在公司做第二年预算的时候,就会存在被裁减的风险,所以往往要求候选人在年底前到岗。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所以愿意在年底看机会并立即上岗的候选人的数量减少了,这也无形中增大了这些候选人的成功率。综上所述,找工作是要看缘分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所以不用太纠结现在是不是看机会的好时机,而是应该问自己,现在是不是需要看机会,是否需要通过一个变动,给自己带来新的发展和规划,这才是最重要的。【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39】法律人的似水流年

作者:CLECSS
06月12日 | CLECSS
【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到年底了,又到CLECSS年会的时候了!今年CLECSS北京年会定于12月5日举行,上海和香港年会的时间和安排稍后会发布。根据经验,CLECSS年会很快会额满,建议有兴趣参加的CLECSS朋友们尽快报名!详情请参阅今天CLECSS公众号的另外一个帖子。岁月流逝,花开花落这两天,听到法国恐袭的消息,大家心里都很不开心,生命其实很脆弱。周末时我很多年没见面的叔叔从美国回来,说起我们身边的亲友一个一个离逝,心里也很难过。虽然我们都明白“人生难免一死”的道理,但是真的面对死亡时,也难掩内心之痛。在席间,父亲和叔叔说起童年,小时候的往事,我自己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小时候父亲很喜欢带我们在香港爬山,不知道那些路是否还在?有一天,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也要去重游旧地。跟叔叔吃完晚饭后,父亲回到家中,不禁慨叹了一句:“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一切”。一年又一年我小时候虽然家庭不富有,但过得无忧无虑(大家可以回去看【CLECSS #131】《小时候没有钱去旅游,长大后没有时间去旅游》)。到我读了法律学院后,就开始把事业野心和社会责任扛了在身上,无忧无虑的童年从此一去不复返。事实上,对于每一个法律人而言,由我们进入法学院那天,一切已是命中注定。我们在法学院成绩上互相竞争,出来工作上互相比拼。能有余力的,我们再为社会做些公益的事情。我2006年美国JD毕业后,在我生命上碰到了很多中国学生和年轻律师,他们找我辅导他们的事业问题。当年在我眼里他们还是一个“小孩”,现在过了近10年了,大家都长大了,偶尔碰到他们时,你会发现他们都成家立室,有些都做到合伙人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岁月从来都不等人,只看你是否珍惜每一分钟。每年的CLECSS年会每年CLECSS年会,是让我最感动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都可以让我见到很多久违的法律界朋友。很多朋友很多年前听过我的讲座,很多年前问过我事业的问题。是的,都很多年前了。10年,就这样过去。人的一生,没有太多的10年。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自己仅有的时间,做最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生命不在乎长短,只在乎过的是否有意义。下个月,如果你在CLECSS北京年会碰到我,很期待你跟我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期待在12月5日在北京见到各位!【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 “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38】关于准备In-house面试的一点心得

作者:CLECSS
06月11日 | CLECSS
CLECSS今天非常高兴收到Raphael兄的投稿,分享自己准备法务面试的经验!文章写得非常仔细,相信对于正在找法务的朋友们会很有帮助。谢谢Raphael兄!(作者Raphael Li,南京大学法学学士、经济法学硕士,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LM,美国纽约州注册律师并具有中国律师资格。Raphael先后供职于上海一家内资所和一家美资所的上海代表处,总计工作近6年,并将于近日作为Legal Counsel加入一家美资跨国公司)写在开头的话1.由于我自身的职业规划考量,我面试的基本上均为传统型外资企业,即以生产、制造、实业为主的大型跨国外企,因此,本文可能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或非企业)的in-house面试。2.虽然希望并也尽力提供一般性的准备技巧,但是本文主要源于我准备和进行面试的心得体会,因此很多方面可能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本文提供的一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3.本文的初衷主要是交流并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我一直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家如果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本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适合自己的面试准备方法,那必然是极好的。4.由于个人语言风格的问题,本文篇幅相对较长,能够读完的读者我对你的耐心点赞。我准备In-house面试的一些方法1.尽可能充分了解应聘的企业与职位。这一点其实相对比较难做到,因为除了自己在应聘企业内部有insider,基本很难能够对应聘企业有很深入的了解。但其实换一个角度讲,一个新职位也是一段新旅程,充满未知可能性的人生和工作也许也是促使自己一路向前的动力呢?而且,退一步说,即使有insider,对企业内部情况的陈述也难免有自己主观的成分,适合他/她的不一定适合你,不自己去了解下,怎么知道呢?再退一步说,世界一直在变,insider提供的信息也只是基于现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因此,如果确实没有insider,也不用纠结和忐忑,因为这是普遍情况。我觉得需要做的,反而是仔细耐心的通过其他途径去挖掘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个人在收到猎头提供的应聘信息后,除了向猎头了解企业和职位的基本信息外,还会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应聘企业:(1)浏览应聘企业的网站。我会快速浏览网站核心部分的每一页,了解企业的主要产品、服务、业务模块、中国区发展、新闻和简报。如果各位有时间,针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和业务部分的网页,建议最好能够中英双语的都浏览一下,以熟悉应聘企业所在行业和产品的专业术语的中英文表达方式,否则如果仅仅浏览过中文网页或英文网页,在英文面试或中文面试中谈及相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状况。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很喜欢这一部分的准备工作——由于长期关注于处理法律文本,对于科技进步发展并不能时时保持充分的关注,因此,在浏览应聘企业的网页时,往往会有耳目一新,日新月异的感觉,时不时会发出“世界原来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呀”之类的感慨。(2)浏览企业的公开披露信息。如果应聘企业是一个上市公司,可以考虑去查看相关证券交易所网站上该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与报告,可以对企业最新的发展和未来的计划有相对全面的了解。(3)查询企业在中国实体的基本信息。可能是因为长期做尽职调查的关系,如果我能确定企业及其中国实体的相关名称的全部或一部分,我就会去“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该企业的基本工商信息,以及看看是否可以获得利于进一步搜索的信息。比如,如果发现中国实体登记的法定代表人、董事、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与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存在重合,那也许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总部对于中国区市场的重视;另一方面,总部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也可以考虑在面试中作为自己表达对应聘企业有兴趣的原因之一。(4)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主要是通过百度、Google和搜狗微信搜索一些新闻报道和第三方评论文章,看看企业最近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业务,考察企业是否处于上升通道(比如是否在中国有很多新拓展的项目),是否有已结或者正在进行的法律纠纷或者政府性调查,从而结合Job Description对该企业现实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建立初步的概念,而且这些问题,也很可能会在面试中或多或少的被提及。(5)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鉴于中国特色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很多企业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作为营销平台。由于全球网站的维护和更新需要全球性的统筹规划,很多企业在中国本地的新信息和新发展并不一定能全面而及时的反映在全球性的官方网站中,反而会及时发布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而且由于网络社交平台特有的语言环境,年轻人吸收这些信息相对比较快也比较轻松。鉴于大家平时都离不开手机,碎片时间就可以利用起来查看这些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的信息和文章。(6)AppStore。App Store列出来估计很多读者会比较惊讶。但是,其实很多大公司都会开发自己的App来宣传自己的品,并增加与顾客的互动,提升客户体验,而且很多此类App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比如游戏、视频或其他娱乐性内容)。使用这些App不仅可以增加自己对企业的了解,而且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能找准机会展示此类App,也有很大几率可以提升面试氛围,加深面试官的印象(因为很多面试官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企业还有这样的App),同时可以更好的表现自己对公司的兴趣。比如,我面试过的一家企业在App Store上有一款App,可以在客户购买产品前帮助客户模拟使用效果,我发现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也觉得该公司很有为客户着想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之后在面试中被问到为何对公司感兴趣,我也将此App展示出来用来说明自己对公司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7)其他第三方信息。例如标准普尔和穆迪,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现金流,说得更实际一点,更与大家息息相关一些,就是未来涨薪的可能性和幅度。如果是以个人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的公司,可能还以搜索淘宝和天猫,看看企业的营销状况。总而言之,身处现今如此信息发达的时代,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应聘企业的信息。个人觉得这一过程很重要,通过这一过程,既可以了解应聘企业,也可以进一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对该企业有兴趣,这无论对应聘企业还是对自己都是负责任的做法。此外,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如果面试官在面试时如数家珍的介绍自己公司,而你又能随时随地接上话讲上几句以显示自己对公司的了解,那肯定能增加很多印象分。最后要提醒一点,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进行以上搜索的过程中,建议大家把重要的点摘录出来做好笔记,之后可以进一步简化提炼用来作为之后面试时的talking points。2.准备说明性的实例。具象化的实例一般都比抽象化的阐述要更有效果,并且能够很好的用于解释抽象的概念。由于法律工作的特殊性,更有可能会被问到简历上Deal List中列出的项目,或者面试官有时也会随机需要你举一些例子。在准备这些实例的时候,我觉得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例的选择。作为律师,很多人都处理过架构上非常复杂、非常fancy的项目,非常体现法律功底和法律技巧,但是,这一类项目的展示和说明往往需要多媒体工具的辅助,前因后果阐述起来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听众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脑力来消化这些信息和分析,因此,并不一定适宜在面试中展示。故而,用于展示的实例最好事实简单、分析起来逻辑清晰、重点明确、简单明了。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大家可以考虑针对法务面试官和非法务面试官准备不同类型的实例,或者是同一个实例但采用不同的阐述方式。比如,针对法务面试官的案例可以侧重法律功底,法律分析的比重可以加大;而针对非法务面试官的实例,最好不要牵扯过于复杂的法律规定,多用一些general corporate或者与employment有关的例子,在陈述时也可以视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描述活跃面试氛围。但是,有时候也可能需要避免关公面前武大刀的情况出现,例如,如果面试官是非常资深的HR Director,而你又不是非常资深和有经验的劳动律师,可能就需要避免用与劳动有关的实例。(2)实例的陈述。在面试的过程中,以及与猎头的沟通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面试官在让你举例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实例背后的法律问题,更多的其实是关注的你解决问题和危机的方法、态度,以及与团队成员、客户(包括客户内部的不同部门)、对家以及对家律师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因此in-house和business面试官比较担心候选人的一点就是——律师做久了可能缺乏一定的business sense或者不擅于与非法务人士进行沟通和协调。因此,在面试时,面试官经常会问一些“哪些项目让你印象比较深刻”、“你如果在项目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或者“你在这个项目中主要发挥了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重点就在于考察候选人在处理具体项目时的方式方法。故而,在实例陈述时,除了需要阐明法律分析之外,法律之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需要认真准备和展示,向面试官表现出自己的business sense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消除面试官在这一方面的疑虑。(3)实例的准备。实例选定后,虽然大家对这些做过的项目多多少少会很熟悉,很多人能够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但是如果有可能,还是建议大家事先能够简单梳理一下,列出一点talking points,这样可以方便我们理顺需要陈述的点,并且能够进一步判断这些最初模糊选定的实例,在真正陈述起来是否真的与自己想象中一样容易和清楚。如果有时间,最好也能简单练习一下,增加自己的一些语感。3.提前阅读一些与律师转型法务有关的文章。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于in-house的工作只有一些依稀的概念,但对于具体的工作范围与职责、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非十分清楚。所以,我当时找了一些律师转型法务的文章来参考,其中包括一份美国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Counsel出版的New to In-house Practice的PDF小册子(http://www.acc.com/new_to_in_house/)。这个小册子从刚转型为in-house的律师的角度,对in-house工作的工作范围、风控、公司治理责任、工作环境和内部客户维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文后也附有一篇题为The Facts ofIn-house Life的趣味短文,文中提到了in-house工作生活的80个小问题,言简意赅,诙谐幽默。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找些类似的文章来看。这些转型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一般也会是面试官们比较关注的地方(比如面试官经常会问以下两种一般性的问题“你觉得in-house和律师工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觉得in-house工作最大的挑战在哪里?”),因此,大家也可以事先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准备,而这类文章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不会使面试官觉得你对in-house的工作一无所知。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希望以上对大家有所帮助,并祝大家好运。【注: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Think 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写上个人简介和申请原因】

【CLECSS 537】揭开反垄断法律师的神秘面纱

作者:戴健民
06月11日 | CLECSS
CLECSS今天很荣幸收到戴健民律师的投稿,跟我们CLECSS朋友分享反垄断法律师的业务!戴律师在2012年时替CLECSS做过反垄断讲座,当时候我对讲座印象就特别深刻,今天很高兴藉着这篇文章温故知新!(作者:戴健民律师,大成反垄断业务组负责人,福布斯专栏作家,上海律师协会竞争与反垄断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法学会竞争法研究会理事,亚洲竞争协会成员,亚洲竞争论坛成员)2008年8月1日,中国的反垄断法正式生效实施,中国的反垄断法律业务也迎来新时代。尽管根据2003年4月12日生效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已经给不少律师带来并购申报的业务,但是,反垄断律师业务的全面发展是随着反垄断法的实施而真正到来的。相信很多律师和法学院学生这几年越来越多地听闻反垄断大案(如高通案和汽车零配件卡特尔案),但是真正了解反垄断律师业务的人群还是相对较少的。最近应CLECSS的创始人Simon的邀请,我很高兴能通过本篇短文和大家分享反垄断法律师的丰富工作内容,从而揭开其“神秘面纱”。根据我自2007年起从事反垄断法律服务的经验,我认为:反垄断法律师的业务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1)经营者集中申报;(2)应对反垄断调查;(3)反垄断合规与咨询;(4)反垄断民事诉讼。接下来,我给大家逐一介绍。(1)经营者集中申报2013年之前反垄断调查业务未发展起来的时候,经营者集中申报业务(也称并购申报)是反垄断律师的主要业务。由于根据中国反垄断法以及申报标准规定,无论是取得控制权的并购交易还是设立合营企业,无论是境外交易还是境内交易,只要该交易构成经营者集中并达到申报标准,那么附有申报义务的当事人就必须到商务部反垄断局进行申报,取得批准后才能实施交易。我个人没有进行完全统计,但是,从过去三年的发展来看,商务部每年至少要受理和审查230起经营者集中申报,而每个申报至少请一家甚至多家律所事务所,由此可见,其中产生了大量的法律服务需求。在代理客户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时,反垄断法律师一般会提供以下服务:(a)事先与客户就拟进行的申报进行沟通,如界定相关市场、识别竞争关注(competition concerns)、选择相关程序(是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等;(b)代表客户向商务部提交申报材料并负责后续沟通;(c)如果某一交易产生竞争关注,还需要与商务部就限制性条件进行商谈;(d)当然,如果一个交易涉及多个司法管辖区(multi-jurisdictions)申报,还需要与境外律师就中国申报事宜进行沟通和协调。除了代表客户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之外,反垄断法律师还可以代表利益相关方(如参与本次集中的经营者的竞争对手或上下游交易方),向商务部反垄断局提出意见,以阻止该交易或要求反垄断局附加限制性条件。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并购交易或合营企业的设立,很多情形会对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利益相关方都愿意聘请反垄断律师向商务部提出争论或意见。最后,在少数附件限制性条件的经营者集中案中(商务部反垄断局会在其网站公布),反垄断局会要求指定监督受托人(trustee),反垄断律师可以接受客户的聘请,进行担任。(2)应对反垄断调查如果2013年之前,反垄断法律师的主要业务是经营者集中申报的话,那么随着国家发改委2013年初对多家液晶面板企业进行处罚之后,反垄断调查的律师业务也随之迎来快速发展,如国家发改委对奶粉企业、对汽车零配件、对整车企业的反垄断调查,被调查的企业一般都会聘请律师进行应对。在处理反垄断调查案件时,律师一般提供以下服务:(a)协助客户制定应对策略(是申请宽大制度,还是适用经营者承诺制度,抑或采取抗辩);(b)代表客户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提交相关文件资料,并进行相应的沟通;(c)协助客户继续内部自查,如进行员工访谈和邮件检索等;(d)如果该案件涉及多个司法管辖区,则需要与境外的反垄断律师进行沟通和协调。除了协助客户应对反垄断调查之外,如其他国家地区一样,也有专门的律师从事反垄断举报的工作,即代表相关实体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相关经营者的涉嫌垄断行为。(3)反垄断合规与咨询随着中国反垄断法实施的越发严格,很多跨国公司对反垄断法的遵守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反垄断合规与咨询的业务也得以较快发展。我个人理解,该类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a)系统性合规:协助客户度身定做符合中国反垄断法规定和执法实践的反垄断合规计划,并对相应员工进行反垄断培训;(b)个案性合规:目前客户(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反垄断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其需要对其大部分商业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antitrust review),以识别和管理反垄断法律风险。客户需要进行反垄断审查的常见商业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信息交换、经销协议的相关安排(如区域划分、客户划分和排他性交易)、新技术的升级、最优惠客户条款、市场推广计划的调整、合营企业的交叉董事安排、参加行业协会的准则等等。(4)反垄断民事诉讼最后,反垄断民事诉讼也会成为反垄断律师越来越重要的服务内容。我个人理解:目前中国的反垄断民事诉讼,一般分为两大类:竞争型反垄断民事诉讼(如锐邦诉强生案,3Q大战,华为诉IDC案)和索赔型民事诉讼(如浙江某车主诉保险公司固定车险费率垄断行为案)。无论是处理哪一类反垄断民事诉讼,反垄断法律师都需要凭借其专业知识处理该等案件。以上就是作为一名在反垄断法律服务领域奋斗的老兵对于反垄断法律服务的一些理解和分析。其实,反垄断法领域博大精深,而且与传统的民商法法律逻辑完全不一样,因此目前在中国从事反垄断法律实务的律师还是相对较少。刚毕业的法学院学生一般在不了解该领域的前景和魅力的情况下,也很少愿意进入反垄断法律服务的海洋探索。事实上,本人根据自己在该领域的法律服务经验,自创了反垄断法律服务的“独孤九剑”,即(a)反垄断法与并购交易;(b)反垄断法与资本市场;(c)反垄断法与民事诉讼;(d)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e)反垄断法与企业合规;(f)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g)反垄断法与行政调查;(h)反垄断法与海外投资。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和交流。有兴趣了解更多反垄断法律的CLECSS朋友们,可以关注大成反垄断团队的微信公共号:“反垄断实务评论”(微信号:Antitrust_Review)。“反垄断实务评论”致力于提供中国反垄断法最新资讯,包括法规速递、执法机关动态、行政执法、民事诉讼、中外反垄断法交流、学术研究等。提供案例解析、理论介绍、律师实务操作指南,以及原创反垄断法评论和文章,部分内容为中英文双语。欢迎大家关注。

全部 / 共有149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