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共有1494篇文章

【CLECSS 174】长相与法律事业的关系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之前的【CLECSS 法律Career #134】《男律师。女律师》和【CLECSS法律Career #135】《律师和年纪的关系》,曾经讨论性别和年纪对于法律事业发展的影响。今天我们分析一下过去长相跟法律事业的关系,这个要看律师处于事业的哪个阶段:(一)法律事业发展初期:在你刚要进入法律界时,除了学历外,没有太多其他东西能证明自己。那时候,可能长相在入职时或事业初段有点优势。以前有个女孩子去面试某ProfessionalFirm,面试官问她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优点,那女孩迟疑了一下,面试官就说:“你认为长得漂亮是你的优点吗?”由此可见长得漂亮的确在法律事业前期有点优势。又例如IPO在Printer时,一位美貌的年轻女律师犯下轻微错误,客户也很难忍心对这位可人儿狠心责骂。同样地,女客户也会特别喜欢长得帅的年轻男律师。不过比较起来,长相在女性(比起男性来说)更为重要,男生只要能做事,长得不太丑就可以,一般人对女生长相的期望更高。(二)法律事业发展的成熟期:当你做到高级律师或合伙人时,那时候的长相便变得没有那么重要。最主要是看你的专业实力。你做不好事情,长得多帅多漂亮也没用。当然,长相还是有一点帮助的,当然那时候说的长相,不是说“帅”和“漂亮”,说的是男律师的“成熟”,女律师的“气质”。先说男律师,如果你的长相给大家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客户会更看重你。这种成熟稳重,也能从你成家立室反映出来。对于女律师而言,因为年纪大了,大家不会再说你漂不漂亮,反而会说这位女合伙人长得很有“做合伙人的气质”,衣服穿得得宜。这个的确有分别,如果一位女合伙人完全不打扮,穿衣服很土,的确在客户面前会扣分。结语:人的长相大部分是天生的。以下是CLECSS 朋友可以做的事情:外观上我们可以从我们平时的穿着打扮着手,从内涵上我们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水平,从内心上我们保持善良正直的心。这样做“最好的自己”,至于别人是否欣赏,我们处之泰然。【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73】法律界怎样找到真心朋友?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纵使我们把法律界想象得多么美好,法律界有时候跟商界本质上没有太大分别,都是利益挂帅的圈子。正因为大家利聚而来,利尽而散,在工作上较难找到真心朋友。真正的友情,我认为就像《古惑仔》主题曲《友情岁月》说的“凝望夜空,往日是谁,领会心中疲累;来忘掉错对,来怀念过去,曾共渡患难日子总有乐趣”。就是那些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共同患难,并肩作战的战友。侠义之情在高度竞争的社会,在工作上很难得会找到一些真心朋友。虽然我在法律圈中也被认为其中一个人脉较广的人,但是这么年来我也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我不追求认识朋友圈的广度,我更重视跟我认识的每一个朋友友情的深度。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最近多了一个“西蒙大侠”的称号),我跟那些有侠气朋友较谈得来。在法律圈纵横了这么多年,碰过了不同性格的人。有些很豪爽,很大气,很扶持后辈;有些很会为自己的利益计算。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跟他相处和交谈一段时间就会知道。我觉得性格这个事情没有分对错,只是投缘不投缘的问题。在我身边也有很多跟我性格不一样的朋友,平时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不过说到喝酒聊天,还是喜欢跟一些聊得来的朋友一起。识于微时,感情最深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自己早年开始就做CLECSS讲座和土兔版主,在我刚出道时就认识了很多当年的年轻律师。因为那时大家都是事业初期,大家都可以聊得很深。很多现在发展得很好的律师,当年也跟我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内心世界。现在很多都做了高级律师,年轻合伙人,法律总监,要是不是认识于早年,现在你在工作上或酒会上碰见,也很难谈得深入。年月过去,我们大家都会变得成熟,但当年的友情还在。结语CLECSS 是一个很特别的平台,我们没有刻意吸纳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我们追求的,更多是年轻法律人的良好品格和发展潜能。回顾过去几年,我们吸纳的成员都有个共通点:就是有远大的梦想,同时踏实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奋斗的人。大家现在不够资深没关系,我们年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们总有一天会变为资深律师。但是一个人的品格和性格更多是伴随一生。还记得《倚天屠龙记》里,金花婆婆跟周芷若说的那段,大约意思是“武功不好,大可继续苦练;人的性格和胆识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CLECSS 一直追求的,我为我们CLECSS每一位成员自豪!【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72】律师的股票和房产投资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之前写过一些有关金钱理财的文章,包括【CLECSS法律Career #157】《律师和金钱游戏》和【CLECSS法律Career #92】《律师的理财和理想》。今天,我们说说律师的股票和房产投资。律师的股票投资这么多年来,我认识的律师朋友一般投资股票都比较弱。这可能大家因为比较忙,很多时候买了股票没时间管,即使市场波动仍未能迅即采取相应行动。所以一般见到的法律界朋友以前都买那些大银行的股票,买了就不管,任它升跌。当然,也有些律师朋友去买基金,但近年来,很多基金的表现都未如理想。所以很多律师朋友的股票投资都跑输大市。所以律师其实不是太合适买太多股票,股票赚到钱,可以考虑吐现投进楼市。讽刺的是,律师往往掌握比别人多的市场信息,偏偏我们因为内幕交易问题不能买。虽然我们不能买卖相关股份,但是我们因为接触各行各业比较多,对于行业的触觉较敏锐,所以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股票,这个也许是律师买股票的一点优势。律师的房产投资正是因为我们律师忙,没时间管理投资,但现金流高,所以很多律师都喜欢买房子。很多律所合伙人会买几套房子,例如在自己工作地点附近买一套房子,平时上班日子住,到周末时候住较远的别墅。回顾过去10年,房价不断上升,繁忙的律师天天披星戴月地工作,10年后房价已经翻了好几倍。所以律师是最合适买房子的,事实上过去10年见过很多律师买房子的成功案例。例如当年2009年金融风暴时,有不少当年没有被裁的律师,都在低位买了房子,最成功的案例是在2009年1月房价最低位买了房子,其后房价翻倍。其他投资当然,律师也会为了事业或兴趣做其他投资,例如投资餐厅,酒吧或咖啡馆,招待客户或潜在客户。通过这些“聚会地点”,大家就可以认识很多人。见过近年来有些专业人士合资经营餐厅,咖啡馆等案例,提供场所举办一些专业或社交活动,大家可以分享人脉资源,长远来说对于事业有帮助。结语我们律师,平时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如果只放在银行,实在可惜。建议大家进行适当的股票投资,赚钱后就买房子,再有余钱的话就作其他对事业有帮助的投资。虽然人的一生不只是为了赚钱,但财政自由有助于早日实现我们真正的理想。例如这几年全国到处飞做CLECSS讲座就用了不少飞机票钱,感谢这些年做律师稳定的现金流,让我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迈进。希望其他CLECSS朋友也早日实现财政自由,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71】法律人生之再沉淀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很多律师到了第七八年,事业上了稳定期,做了高级律师或年轻合伙人,就会开始一点成就感。这时候成就感会可能让大家自满,事实上,人生(尤其是法律人生)需要不断沉淀,以谦虚的心终身学习。待人接物律师初出道那几年,都是别人吩咐自己做事的。到了做到高级律师或年轻合伙人时,就会开始有自己的助理,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一些比自己Junior的人。那时候心里可能沾沾自喜。那时候是最需要沉淀的时候。我们见过很多成功的合伙人或法律总监,都是给大家很踏实的感觉,大家都很平易近人。大概大家都不会喜欢那些高傲自大,只懂忽悠的人。所以无论律师做到多Senior,也应该不断沉淀,以最谦虚地心态待人接物,才能让同行及客户喜欢。终身学习法律就如行舟,不进则退。法律每天日新月异,你以前学的东西,不能永远用上,很多事情要不断学习。如果觉得自己已经“上岸”,已经很牛,会妨碍自己学习新事物。所以自己要不断沉淀,每周要学习新的法规,阅读法律文章,让自己紧贴市场发展。事实上,法律是一场终身竞赛,即使自己已经很牛,还有一大堆年轻律师“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不进步,就会被后来者超越。结语人生的学习永远无止境,只有用最谦虚之心待人接物,律师才能不断成长。希望各位CLECSS朋友都能终身沉淀,每天踏实向上!【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70】律师岁月如歌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人的一生像一首诗,律师的一生像一首歌。今天即兴写了一首诗作,希望大家会喜欢:五岁时,我有个理想,希望自己能做个正直善良的人,我看着窗外蓝天白云,阳光普照,世间一切事物都很美好。十岁时,我有个理想,希望社会公义平等,窗外风雨飘摇,社会没有我当初想象那么理想。二十岁时,我有个理想,我立志成为一位律师,日出日落又一天,花开花落又一年,我们在斗室奋斗成长。四十岁时,我看透了人生,有一种新的体会。我决心离开斗室,到外面闯荡,行侠仗义。八十岁时,我回望一生,无悔无憾。这些年来,人生有起有跌,但善良正直的心不变。后记:每个人的一生可以用一首诗概括,虽短但丰盛。我们不能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伟人,但我们都有着我们一生独有的故事,一首属于自己的诗。只要我们做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一生便无悔无憾。【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69】年轻律师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Work Efficiency)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在初出道的头几年,年轻律师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合伙人/客户不断在催:你的文件做好了吗?如果你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常常都behind schedule,也许要想想,是否自己的工作效率出了问题。首先,大家要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大家可以回去看【CLECSS 106】《繁忙律师人的时间管理》。这些年,观察了这么多年轻法律人的工作效率,可以归纳出以下的情况:不要把时间丢掉在智能手机普及下,很多年轻律师每天都在刷微信(以前大家在办公室都玩QQ,MSN,BBS等)。虽然可以拿到很多信息,但同时也让我们丢掉宝贵工作时间。假设你在替客户草拟或审阅法律文件,客户按时间付你的律师费,那时候是不应该玩手机或网上聊天的。作为律师,你的责任是用最短时间做出最好的法律文件,这个涉及到高度的集中力。如果上司/客户常常催你交文件的话,就证明你做得太慢。掌握捷径资源以前我小时候父母常跟我说:“做人要靠自己”。这是我们上一辈的想法。事实上,我们新一代,是讲求运用资源的。例如,如果你要写个法律文件,到底律所其他律师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文件呢?如果你跟律所的其他律师混得熟的话,就很容易拿到文件样本,比自己从零写起快得多。一般效率高的律师,是不会固执“靠自己”的,而是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需要问别人时就会开口。当然这个也很看自己平时的人际关系。保持考试心态每一位年轻律师,都在成长中经历过无数次考试。考试蕴藏了很多人生道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毕业后出来社会工作就会忘记。其实人一生每天都在考试,你接受了一个写法律文件的差事,也是在考试。试想想,你在三小时内,要把文件做出来,就等于你在考场上要把考题三小时内作答。你作答的机会,就只有三小时,三小时后,你就必须停笔。所以在三小时内,必须拿出最大的集中力,用尽所有办法写出最好的答案。这种考试的心态,有助提高自己的纪律,督促自己在特定时间能最快速地做出最好的文件。结语在律所的每一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法律专业,也要以最高的效率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务给客户。大家不要看小“效率”两个字。人的一生其实很公平,大家都有相同的时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但成功与否,很在于你这24小时做了什么。假设律师甲一天做8件事情,律师乙一天做同等类别的4件事情,律师甲一年的经验,就等于律师乙两年的经验,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祝各位CLECSS法律界朋友都能提高工作效率,过着充实有意义的律师生活!【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至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68】中国大陆相关国际商业仲裁的观察(三)(从香港执业律师的角度看)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今天是英文阅读日。继【CLECSS法律#138】《中国大陆相关国际商业仲裁的观察(从香港执业律师的角度看)》(二),本周再度收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香港仲裁中心Wang Haocheng的投稿。Haocheng访问了在香港和韩国工作的著名仲裁员Benjamin Hughes,关于对他对中国大陆相关国际商业仲裁的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bservations from Hong Kong Practitioners on China-related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eries) - An interview with Mr. Benjamin Hughes, independent arbitratorBenjamin Hughes and Wang Haocheng (Brad)BRAD: Hi, Ben. It is really good to see you here during the Hong Kong Arbitration Week. Speaking of which, it is truly a banquet for arbitration circle around Asia Pacific region, isn’t it?BEN:It really is. Hong Kong is really the center of the arbitration world this week. I have been especially pleased to see many arbitration practitioners from mainland China here this week. It i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periences.BRAD: Indeed. We know CIETAC, together with other institutions, are definitely going to host another series of events same time next year, to bridge different arbitration practices and cultures to Hong Kong. Now, may I move to the subject? Thank you for joining in our initiative. I know you Ben firstly as an arbitrator of CIETAC, and get to know you further through your speeches at various seminars in Asia and lectures on Asian comparative arbitr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very first question I always ask an arbitrator is their likes and dislikes of the counsels, call it “lawyer mentality” if you like.BEN:Thanks for having me, it’s great to see CIETAC being so active in Hong Kong.Arbitrators like counsel who are polite, focused on the issues, and don’t waste time on unimportant issues or tactics intended to cause annoyance or delay.Every case is different. Some cases may require aggressive advocacy, while some require a lighter touch. However, it is never acceptable to be rude to opposing counsel or parties. It is important to be polite, even in the midst of heated disputes. In fact it is much more effective and devastating to politely destroy a witness in cross-examination than to be rude or abrasive. I appreciate counsel who can make their points forcefully and clearly, without crossing the line into personal attacks or impolite language.My favorite kind of advocate is the lawyer who can get directly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focus on the important factual or legal issues in dispute, and clearly lay out his or her client’s case for the tribunal. Spending time on extraneous issues only wastes time and undermines the counsel’s credibility.BRAD: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those cases heard before CIETAC Hong Kong Arbitration Center, I found those gentlemen usually have maintained a rather good manner throughout the proceedings and stood in a position which is “hard on the case but soft on the people”.I would like to dig the question deeper, though - in oral hearings, sometimes we spot that some counsels are really “tactical” and they try to “massage” the proceeding in every possible way they can, but without pushing arbitrators too far. E.g., counsel may agree with the tribunal’s decisions on a, b, and c, in exchange for the approval of his own proposal on d. And occasionally the tribunal might let pass of that. Do you have any comment on strategy similar to those kinds?BEN:Generally I would say that such tactics do not work. The tribunal is not really interested in negotiating with the parties. The tribunal’s job is to conduct the proceedings fairly, give the parties and full and equal opportunity to present their respective cases, and come to a decision on the merits as efficiently and fairly as possible.Attempts to be tactical or massage the proceedings by brown-nosing the tribunal are not only ineffective but potentially undermine the confidence of the tribunal in the credibility of counsel. Counsel should not try to play games with the tribunal or the proceedings. We are aware of what is going on, I assure you.BRAD: Noted. Move back to the arbitrators. In the Mainland, we have few fulltime arbitrators. In Hong Kong, there ar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independent arbitrators. But the figure is surely on the increase given that arbitrators are paid better (which I believe they should) than before and the caseload is going north in general. Ben, here comes my question, what qualities do you find integral in developing a fulltime arbitrator career, as I am sure a lot of practitioners are interested? For example: language skill, as you have mastered English and Korean, and I can understand every Putonghua you said.BEN:Well, thank you Brad. I am still working on my Chinese. I lived in Beijing for a while many years ago, but it was too short and it was a long time ago!It is of course wonderful if you can speak a few languages of the region in which you intend to practice, but I am not going to conduct arbitrations in Chinese or Korean language. I think the real advantage of speaking Chinese if you are a foreigner is that Chinese parties can trust that you have invested considerable time and effort in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at you have Chinese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nd that you will understand and be fair to Chinese parties in an arbitration. Often it is necessary to appoint an arbitrator who is not a national of either party to the arbitration. In that case, the Chinese party needs to find someone who has some experience with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business practices. The same is true of Korean parties. I’ve been appointed in several cases involving Chinese and/or Korean parties (sometime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I think my background has been somewhat helpful.I think we will see more and more independent arbitrators in the region,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arbitrations happening in Asia. Why should Asian parties go all the way to London to arbitrate, when we can do it in Hong Kong? Also, the issue of conflic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f you are in a large law firm, you cannot accept many appointments as arbitrator due to conflicts on interest. This is one reason I decided to leave my firm. As arbitration develops more and more in China and the region, there will be a need for more arbitrators who understand the region and are fully independent and impartial with respect to the parties and their counsel.BRAD: I agree with you on both. Another observation here, to which I find correlated to the present and future independent arbitrators: CIETAC will release its new Arbitration Rules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next year. The Hong Kong Chapter, which is incorporated in the revised Rules intended for cases administered by CIETAC Hong Kong Arbitration Center, sets new standard for fee arrangement for arbitrators. This will form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CIETAC’s previous approach and is considered mor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BEN:I think that is a really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CIETAC should be congratulated for taking such a proactive step in a very competitive market like Hong Kong. I think this will provide an excellent alternative, especially for Chinese parties who are familiar with CIETAC procedures but need to agree to arbitrate outside of mainland China.BRAD: Let’s go to arbitrators in the Mainland. Ben, you have been involved with several cases at the Mainland whose tribunals are multi-international. What the strengths do you think the Mainland arbitrators carry? What's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style of practice and that of your Mainland counterparts in the same tribunal? How do you cope with those differences, for example, when deliberating?BEN:Mainland arbitrators obviously have a special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in mainland China. In my experience they also tend to be more flexible than most arbitrators from other jurisdictions, particularly fromthe west. Flexibility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s important when dealing witharbitration cases in China, which often involve procedures unfamiliar to arbitrators practicing outside of China. I have learned a great deal from my Chinese colleagues both as counsel and as arbitrator.I believe deliberations benefit from different styles and approaches, so I have not viewed the approach of my Chinese colleagues as a problem. There is a perception among some practitioners that Chinese arbitrators tend to be biased in favor of Chinese parties, but I have not found this to be the case in practice. The perspective they add to deliberations, particularly in helping the other arbitrators understand certain linguistic nuances and cultural or business practices, has been helpful in my view.BRAD: That is really good to hear, Ben. Now, shall we move from the tribunal to the venue? Why do you think Mainland counsels should be more confident to draft a contract in which it says Arbitration in a certain institution in Hong Kong, for example, CIETAC Hong Kong Arbitration Center, HKIAC and ICC Asia Office?BEN:The ICC and HKIAC have long offered excellent arbitration services in Hong Kong. With the opening of CIETAC’s office in Hong Kong, Chinese parties now have the added comfort of being able to agree to the CIETAC Rules for arbitrations seated in Hong Kong. This is a very positive development both for Chinese parties and for the Hong Kong arbitration market. Chinese parties are often more familiar with CIETAC’s rules and procedures, while foreign parties are sometimes reluctant to agree to arbitrate in mainland China. With CIETAC’s presence in China, both sides can confidently agree to CIETAC arbitration in Hong Kong, combining CIETAC’s vast experience in administering arbitrations in China with Hong Kong’s outstanding reputation as a fair and neutral seat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s. Together with the HKIAC and the ICC, the options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parties in Hong Kong are numerous and attractive.BRAD: What do you see as the key challenges/trend facing Mainland or Hong Kong arbitration then?BEN:I believe we will see more mainland Chinese arbitrations (i.e., between mainland Chinese entities, but may contain foreign related elements) taking place in Hong Kong, likely under the CIETAC rules. Hong Kong remains an excellent seat of arbitration, and awards from Hong Kong are respected around the world. Challenges will naturally arise. For example, the CIETAC rules were originally drafted for arbitrations taking place in mainland China only, and this is reflected incertain provisions of the rule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Law and court practices, but may not translate well in a Model Law jurisdiction like Hong Kong. But I believe these challenges will be met, the proper adjustments will be made, and CIETAC arbitration will thrive in Hong Kong.BRAD: Thank you Ben. We hope the new arbitration rules can ease such concern. But before we finish this interview, I am not going to miss this opportunity of asking you some about Korean related arbitration, which I know you are an expert of. Any observations from there you find particular interesting?BEN:Korea is another jurisdiction that is trying to attract more arbitrations as a seat. We have launched the Seoul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Center (SIDRC) in central Seoul to provide state-of-the-art facilities for arbitration hearings. Many international arbitral institutions have taken up space in the SIDRC, including the HKIAC, SIAC, ICC and the LCIA. I hope CIETAC will come to Seoul someday.The Korean Commercial Arbitration Board (KCAB) is experiencing a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cases, both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cases and the size of the disputes, and I am sitting in several KCAB cases now. We are seeing more and more Chinese parties arbitrating under the KCAB rules, as the busines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ntinues to grow.I do not view all of these various arbitral institutions and jurisdictions as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but rather as working together to provide different options for the parties. That is why I am very pleased to see CIETAC offering the parties another excellent option for arbitration in Hong Kong.BRAD:Really good to know! Thank you very much Ben. See you at CIETAC Cup this year.BEN:Thank you Brad. Nice talking with you as always!

【CLECSS 167】内所外所的合作和竞争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在【CLECSS 法律Career #58】《十年内外两茫茫–两个好基友的法律之路》和【CLECSS法律Career #53】《律所世界杯:外所 v 内所的选择》,曾经谈过内所和外所的分别。事实上,在法律界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所以内所和外所,有时候是朋友,有时候是敌人。今天我们分析内所和外所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内所外所的竞争一般的M&A, PE(投资国内资产)等,内所和外所有很大的竞争关系。虽然严格来说外所不能给中国法律意见,但很多外所都会玩 “擦边球”,在意见书上写明自己不执业中国法律,不能给中国法律意见,同时找一个小的内所象征式出一份中国法律意见书。这样就能完成整个项目。在价钱上,以前外所都比内所贵,但现在两边价钱越来越近,很多内所早年用较低的成本做了很多项目,所以经验不比外所少。其他领域其实也一样存在很大竞争,对律所而言,整体原则是能做的,就自己做,自己把钱赚了,所以只有真的自己做不了的地方,或要节省成本,才会出现合作的机会。内所外所的合作内所介绍生意给外所,例如如果中国客户要做海外并购(Outbound Acquisition), 自己在在海外没有分所,便要跟外所一起做项目。同样地,如果客户要去海外上市,也要找个外所合作。其他例子例如海外诉讼,反倾销等。至于外所介绍生意给内所,例如在一个大的Inbound投资项目,要找一个比较有名望的内所出法律意见书。又例如,某顶级外所有个并购国内资产的大项目,为节省成本,找一个中型所做尽职调查及翻译等工作,成本比自己做便宜。不过这个情况相信会越来越少,因为外所自己也可以招大量法律助理,自己也可以用合理的成本完成有关工作。法律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内所和外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今天在这个并购项目抢生意,明天就在某个海外上市项目做合作伙伴。对律师个人而言,也是一样。假设你的技能是A+B,另一位律师的技能是A+C,你和他在A领域就是竞争对手,但是在B和C 领域可能是合作关系。所以多个同行律师朋友总是好事,多个朋友就等于多个潜在合作机会。大家可以翻看【CLECSS法律Career #103】《律师认识同行的价值》。参加了美的集团参观团的CLECSS粤港朋友,祝各位周末吃好玩好!

【CLECSS 166】法律人生不倒翁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又到周五,祝今天都能准时下班!各位年轻律师初出道的那几年,都是一边学习,一边犯错;一边犯错,一边学习。好运的,错得少点,或是做错事情,有一个好的师傅把关。这样学习几年,就熬了出来。但是,头两三年,难免有时候会有些挫败感。以前听过一位投行的朋友跟我说,有次他已连续工作了好几天,不休不眠,最后他做错了一点事情。他跟上司说,对不起,你给我一点时间,然后就去楼下哭了。就算最强的人,也有跌倒的时候,今天我们的题目,就是《法律人生不倒翁》。不倒翁- 迅速地爬起来不倒翁,在每次跌倒时,都能迅速地爬起来。这个要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和正确的心态。有些年轻律师朋友,做错事情会很内疚,终日无精打采。这不但对于补救事情没有帮助,反而会影响往后的工作。正确的做法,是要很快进入“三部曲”模式。首先,看有什么补救。第二,补救后检讨一下,下次不要再犯。第三,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明天是新一天),开开心心迎接明天的新挑战。不倒翁– 持久性除了迅速外,更重要是一种坚持,无论跌倒多少次,都会爬起来。法律人生也一样。如果问了自己还喜欢这个专业,无论跌倒多少次,都要爬起来。以前有个合伙人说,“做律师,事情总是麻烦的,不麻烦的话,客户就不会找你”。所以只要一天留在这个职业,每天都会面对很多困难,即使你做了合伙人,每天还是会有很多新问题,也会有出错的机会。那时候,最重要的是危机管理,怎样把出错的风险减到最低,即使出错了,怎样确保自己的错误不至于跌倒后爬不起来。只要我们能爬起来,我们就总有机会。结语见过一些朋友,做了几年就离开律师这个职业。如果他们能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职业,真心祝贺他们。对于其他法律界朋友,我们都深深明白了解大家在事业初期的艰难。但是毕竟我们已走了这么长的一段路,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的。但愿我们每位CLECSS朋友都是法律界的不倒翁,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我们都能迅速地爬起来;无论多少次跌下,就爬起多少次!【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65】乙方转甲方后的生活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几天前的【CLECSS法律Career #160】《律师到法务的职业转换》很受欢迎。一般而言,专业服务提供方(例如律师等专业人士)称为乙方,客户(例如基金,公司法务)称为甲方。对于同级的人员而言,一般乙方的固定工资较高(但如果算上甲方的奖金,期权等,甲方不一定比乙方低)。甲方的工作小时一般比乙方短,所以很多在律所工作的乙方朋友考虑跳去甲方。正常的生活如果你在律所工作,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或甚至凌晨,每天回家都累坏。如果你因为年纪或家庭关系不能再熬夜,这时候可以考虑转甲方。以法务为例,很多时候6点到8点就能下班(下班前把要做的事情给乙方明确指示)。6点至8点刚好是吃饭时候,吃饭后去酒吧交际,或回家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周末如果没有要紧的事情,一般也不看太多电邮。周末去锻炼身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生活会健康很多。当然也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喜欢这种生活,有些事业具野心的人,会觉得这种生活没有充实感。与乙方之间的关系以前在乙方的你,在一些律师交际场合(例如在一个基金研讨会的Reception),拿出名片大家都是律师,大家多多少少觉得是竞争关系,好像大家在同一个Pool抢生意。但是当你转了甲方后(例如是一个基金的法务),你就会在律师圈很受欢迎。这个有点像磁石的道理,正极和负极相吸,但正极和正极,负极和负极相拒。从乙方跳甲方,其实也扩大的人脉圈。以往那些跟你竞争的同行,现在都变成你的朋友。不过要注意以上都是甲方好的一面。不过不要低估做甲方的压力。其实虽然甲方工作时间短(因为很多文件制作都外判出去),但是责任还是很重大的。有时候有些法律的判断或决定对公司可以影响很深。所以找一个好的外部律师很重要。另外就是甲方和乙方其实的技巧有所不同(甲方一般对法律功力的要求低一点,但对管理和统筹的能力要求高一点),很多时候从乙方转甲方后,不一定能轻易转回去乙方。结语甲方和乙方,是社会上两种不同但同样重要的岗位。没有哪个较好之说。选择甲方或乙方,很视乎自己的个人事业理想,追求哪种生活。祝各位CLECSS朋友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无论在甲方或是乙方,都能快乐地生活和工作!

【CLECSS 164】北京。上海。香港的城市选择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很多土兔和CLECSS 用户很喜欢我的【CLECSS 法律Career #32】《北京CBD。上海陆家嘴。香港中环》一文。由于拥有三城的工作经验,很多朋友问我对于法律事业而言,哪个个城市工作最有优势?这个要考虑个人因素,业务范围,和长远的事业规划。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往往要放在首位,例如如果你家庭在某个城市,而有原因必须在某一城市工作,那就不用多想。其次就是校友资源,如果你是北大,清华,中政法,人大,外经贸等毕业,留在北京会很有优势。北京也同时吸纳了很多北方/西北方的学校,例如吉林大学,西北政法等。北京由于是中国首都,个人觉得在学校派系问题上感觉尚算开放,唯独是工作长远来说要解决户口等问题。在上海,感觉复旦和华政占据市场比起北京的几个学校更明显。例如,如果是华政毕业的话,留在上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当然也会有西南以至南方学校的毕业生去上海。至于香港,市场是非常开放的,大家人来人往,无论你之前在内地读什么学校,来自什么地方,去了美国,英国,香港读了LLM/JD,大家就聚在这个地方一起工作。业务范围如果是外所,因为大多数的总部都在香港,大老板也在香港,所以香港的业务一般最好。尤其是做资本市场的,例如IPO,债券发售等。以前很多公司都是大国企,总部在北京,而来香港上市需要中国证监会审批,所以北京生意也不少。上海和江南一带也有不少民企,数量上不少,但是项目的Size一般会比北京小。一般比起来,在上海的外所没有北京的忙。至于内所,其实很视乎做什么业务,如果证券的话,北京生意会比上海多,如果是银行贷款,基金投资等,上海一般不比北京差。长远规划最后,也要看自己长远来说要在哪个城市定居。这个要看你要把握的更多是本地还是外地资源。例如,你的家在上海,长远来说是要回上海的。如果小时候都在上海长大,也可以考虑先去香港工作,在其他地方多积累一些资源。将来回到上海,也可以做一些跨城业务。以自己为例,由于在三城工作过,这三个城市都有朋友,将来做事就会比较方便。当然如果你自己的业务是比较本地化的,例如集中在本地诉讼,那可能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不断累积在当地的人脉资源,更为有用。结语北京,上海,香港这三个城市我都非常喜爱。所以虽然我现在在香港生活,但很多时候还是会回到北京,上海,看看老朋友,重游旧地。相信大家在某年某月某日的街头就会碰见我。这三个城市各有千秋,选择哪个城市很视乎自己个人的人生规划,以上的观点仅供参考。希望各位CLECSS朋友都找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63】律师的自尊心和光荣感(Dignity and Pride)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律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我们的本质就是要“赢”,我们无论在法庭上,或是在项目的谈判桌上,我们都是要“赢”。我们享受“赢”的快感,不能在客户面前示弱,如果“输”了就觉得没有面子。律师(尤其是西方社会)同时享有高尚职业和金钱带来的社会地位,因此律师往往有一种职业的光荣感。年轻律师的现实以上都是很理想化的情况。但现实生活,我们有时候往往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对于一位年轻律师而言,在学习阶段,可能被合伙人骂得很凶,工作有点像打杂,上司或客户吩咐的事情什么都要做。有时候又要Stand-by,天天吞声忍气。(即使做到年轻合伙人,有时候也要受客户气)。这样,当初入行时的自尊心和光荣感可能荡然无存。有时候跟行外的朋友说说自己在做什么牛项目,挽回一些职业光荣感,但内心有苦自己知。调整心态在【CLECSS法律Career #77】《小律师的血汗工厂》,曾经提到:“各位小律师现在感受到的阵痛,是必须的,但也是短暂的。要拥有把关整个项目的能力,把握人脉资源,这几年的付出是无可避免的”。由于这个是个必须的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暂时适当地放下自己的身段。一定程度的自尊心和光荣感是需要的,但不能成为学习的绊脚石。这几年,曾经听过一些朋友说,最近招了一些名校毕业生,但他们好像不屑于做一些初级的事情。事实上,有些看来很初级很简单的事情,你要真的做起来才知道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到你做到Senior时才可以跟Junior说要注意什么地方。但做人要有底线虽然我们愿意放下某程度的自尊心和光荣感,去换取将来的成功。但律师毕竟是一个人,做人要有我们做人的底线,就是要坚持基本的尊严。早前跟一位律师朋友吃饭,他说如果一位客户不断要求他“降律师费”,他是不会迁就的。因为如果他不断要他降价,该客户根本不尊重他,也不觉得他提供的服务跟别人的有什么特别。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无底线地迁就客户和上司。迁就得过分的话,有时候自己的尊严也没了。有时候我们也要学会说“不”,否则过分的迁就会让自己每况越下,最后退无可退。结语我们有时候为了换了将来的成功,不得不在法律事业初段暂时放低身段。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我们内心的意志和理想还是很崇高的。事业初期的“忍辱负重”,就算是换取我们将来成功的代价。律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身为一位律师,我为我的职业感到自豪和光荣!【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62】律师的价值究竟在哪儿?(Value of Lawyers)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JZ,波士顿大学法学硕士,逾十年并购、公司、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务经验。CLECSS组织初始会员,多次为青年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专业技术讲座)三段话,来自离我很近的三人:(1) 你们这帮律师,只会把浅显的道理包装得FANCY些,拿出来卖钱,其实没啥创见。(2) 好几次都想向那些提了很多comments的律师收佣金。你提了那么多意见,(合同里)最后能改的有几条?让你记了那么多chargeable hours,我们一分钱也拿不到。(3) 外部律师行业经验基本为零,所有意见全都基于百度就能查到的法条,还收费那么高?似乎都很有道理,不禁令我思量:律师服务的价值,究竟在哪儿?律师的服务不可能离开客户的需求。按此,所有的律师业务形态似乎可以分为四类:客户的非主业、且客户不熟悉此类形态的最大特点在于信息不对称得到了最大化。举例而言:零售企业的IPO、生产型企业的厂房土地收购和员工宿舍建设、大型机车生产商合并中的反垄断申报、海外反腐败法驱使的内部审计,等等。在此类业务中,律师的重要性往往可以得到最大化,并在与当事人的沟通中占据主动。这类业务,当然而然地可以成为律师业务中crown jewel,是每一个律师都希望争取的。自然,大型企业客户往往有完备的法务部门,可以对前述业务的大体结构和法律问题重点有很好的把握。但是,毕竟企业的IPO需由律师背书,生产型企业一般难有房地产、建筑法律专家,内部审计还是得有第三方来出。此类业务形态中,对于律师个体而言,迅速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将通用的法律条款量体裁衣地适用于客户的特定需求的要求也最高。同时,客户对律师的依赖性也是最高的。客户的非主业、且客户熟悉最贴切的代表应当属商业诉讼业务。不排除有部分企业专设人员处理对外诉讼事务的特例。但是,大部分商业主体的主要盈利点不可能在于争讼。因此,即便客户的业务形态中伴随着高频的争讼可能(例如:物业管理公司面对的物业管理纠纷、零售商面对的产品责任和消费者保护法纠纷)且对此类纠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外部律师的介入仍然可以协助提高效率。然而,此类业务形态具有较强的贬值化倾向。基于客户本身对此类律师业务背后法律和实践知识的足够理解,律师的可被替代性非常高。甚至,仅仅由于律师自身无法与客户同时成长,同时降低成本,都可能成为律师被替换的理由。客户的主业、且客户不熟悉逻辑上这种律师业务形态应当不存在。但事实上,每一家企业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此,经常会出现新法务到任、新老总履新,开发新地域市场、创建新业务流程等不同原因使得客户希望能够得到律师的帮助。在这种业务形态中,律师的作用初始似乎很重要,但随着客户被“普法”后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律师的作用则会逐渐削弱甚至突然地消失。同时,此类业务中的客户往往会不断提出“创新”的需求,以抗衡其主业面对的新挑战。或者,客户的心态还处于对其主业旧知识范围的桎梏之内,因此习惯性地不懂装懂,并希望以此尽量降低其对律师的依赖。此类业务形态,对律师的技术水平、沟通能力和是否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要求往往最高。客户的主业、且客户熟悉似乎,这种律师形态应该不存在?既然属于客户的主业,且客户熟悉其细节,为何还需要雇律师呢?事实上,“外包”的概念在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客户可以将其部分主业中涉及的格式化、标准化的内容外包给律师。尽管一次性的律师费数额不菲,但从减少长期人力雇佣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于客户仍然是划算的。举个例子,商业楼宇的业主要求律师准备格式化的租赁合同范本、投资基金要求律师完成对于新创企业的收购、跨国公司总部调整一些跨境税务结构安排,等等。此类业务中,客户可能拥有超过律师的行业经验和法律知识储备,甚至客户企业内的低级办事人员就可以指导新上手的律师。可以想象,此类业务对于律师的挑战是最大的!假设只是背背法条、抄抄范本,基本是会被客户赶出办公室的吧。和所有的文章一样,光有分析,没有论点,基本就是废话。分析形态之后,对于律师朋友们,又有什么启发呢?(1) 在律师个人的技术、知识储备中,有必要设定一定的核心领域:必须足够专业,以满足任何客户在特定情况下的独特需求。此类技术有时会有曲高和寡之嫌。但是,这种特有技术,总有发光发热的时候。(2) 面对与律师一同快速成长的客户,必须随时考虑服务中的增值可能性。“创新”、“高效”的字牌应当时刻放在律师写字桌右侧。(3) 集成针对低附加值业务的知识和工具(如文本)储备,就标准化、格式化的业务形态争取节省律师和客户两方面共同的时间、成本。简而言之,若是“外包”,或者客户已有足够知识储备,唯价低为利器耳。【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 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61】数学在法律执业上的应用(Mathematics in Legal Practice)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很多律师朋友说,自从进了法学院后,中学学的数学都忘光了。事实上,我在商学院读管理硕士时,金融学和统计学也读得很吃力,因为实在太多年没有碰数学了。那到底数学是否在法律专业上完全用不上呢?其实又不然,我们见到很多法律读得好,或专业做得好的,不少是数理出身,因为他们的逻辑力和思维较强。好像说,如果考LSAT,很多考到170多分的都是工程背景的。所以数学必然跟法律多多少少有点关系。以下是我想到的数学应用:收购合并收购合并很多时候有股价调节机制。首先你要看懂那些协议里面的程式。假设出现某些情况,到底最新的股权对价是多少呢?这些数学问题,你要充分理解,在草拟和审阅文件时,你才能充分掌握协议里面的有关条款。资本市场在写股票或债券发售文件时,里面也有很多数字。虽然数字最后有会计师审阅,但草拟初稿时,很多时候是律师写上去的。比如MD&A(管理层讨论及分析),比较每年的收入盈利变化时,上升或下降多少,百分比多少,初稿都是律师写的。以香港《上市规则》为例,很多时候决定上市公司是否要作出披露某交易(例如出公告,通函,是否需要股东大会通过等),要计算Size Test , 例如交易的有关金额占公司的资产,收入,盈利,市值等的百分比多少。这些也需要用数学计算。计算不对,随时会影响交易的披露;披露少了,随时会违规。另外就是股份分拆(share subdivision) 或期权/购股权(stock options)等,例如分拆股份时出现循环小数,计算时要特别小心,否则很容易弄错。公司发售期权时,股份多了多少,对股权架构造成怎样的影响,也需要很清楚。结语相信数学上在税务,破产,银行贷款等法领域,也会有一定的应用。有些律师朋友也许会说,这些数字,反正最后也会找会计师或财务顾问审阅,那初稿写得怎样又有什么关系。我认为,作为一个专业人士,能做好的,尽量去做,不能总把数学/财务/金融视为一个黑箱(black box), 而应该尽量去掌握,因为数学/财务/金融也是交易的一部分。各位CLECSS 朋友,希望各位都能好好掌握数学,让我们对项目交易的理解更全面,法律执业上做得更好!【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60】从律师到法务的职业转换(From Private Practice to In-house)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CLECSS 在2011年时曾经举办一场非常受欢迎的讲座 - 《从律师到法务的职业转换》(From Private Practice to In-house)。很高兴这周收到潘辉文的投稿,把他听完这场CLECSS 讲座后的记录跟大家分享(这篇CLECSS 讲座记录曾经在豆瓣刊载过)。我们也很高兴取得主讲人Sunny Yi 的授权,Sunny现职一个MNC的GC。【笔者:潘辉文】花了将近三个小时,将CLECSS主办的关于如何从privatepractice到 in-house 转变的讲座完整听了一遍,感触和收获颇多,记录如下。TESCO中国的GC Sunny女士认为,在作出transition决定之前,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的因素:(1) 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是否面临着作出选择的转折点,比如已经在律所工作了一段时间,想要寻找更为work-life balance的生活。(2) 目标公司的情况。是什么类型的公司,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公司所处的阶段,是快速扩张还是已经业务稳定,处在不同阶段的公司,能带给每个人的机会和挑战也不一样。(3) Ask yourself, is this really what you want. 这点很重要,每个人都要真实面对自己,问自己in-house的工作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否则进去之后痛苦不会比在律所少。需要具备的素质一:硬实力(hard skills):(1) Be a generalist. 各方面的法律,特别是公司常用的法律必须熟悉和了解;(2) Business sense. 这个是老生常谈了,in-house 在商言商,当然需要了解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情况、客户、市场、竞争对手等,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的business model,说白了就是公司是如何赚钱的。只有如此,才能找到相应的legal solution,为公司的业务保驾护航。(3) Risk management/ prevention. 这点在今天的in-house 工作中相当重要。特别是在华的外企,面临着来自美国FCPA 和英国2010Bribery Act的严厉合规压力,如何防患和化解合规风险就显得特别重要了。(4) Stay ahead of legal development. 中国法律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期,法律日新月异。In- house必须紧跟法律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公司的业务经营,一方面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也保证公司的各项经营合法合规。(5) Strategically leadership /management know-how. 这个是在in-house 做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考虑的角色转换。从法律专业知识更多地向管理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读一个MBA/EMBA,这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个人network 的积累也是极有帮助的。需要具备的素质二:软实力(soft skills):(1) 懂行,不仅是法律,而是目标公司行业的方方面面。一个好的方法是通过公司公开的招股说明书等资料了解这个公司,这个行业。(2) 还是Biz sense. 这个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可以阅读一些关于biz model、sales方面的书籍;(3) 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这点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工作都是必须的。但是在in-house这个角色上,由于打交道的什么人都可能碰到,因此,如何有效和领导、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公司不像律所,办公室politics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4) 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无论是在面试的时候,还是在工作的时候。只有做真实的自己,公司才能知道你的personality是否适合公司,是否能与其他人相处得很好。只有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你才能让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Integrity………..关于in-house工作选择的一些注意事项:(1) in-house 工作不一定都是朝九晚五。公司类型不一样,上班时间也不同,有些公司的加班时间不比律所少。(2) 待遇方面,这个也和公司类型有很大关系。如果公司赚钱,待遇相对会高一些。怎么知道公司赚不赚钱,看公司公开的财报。(3) 了解目标公司的in-house岗位领导的一些情况,看看其工作风格、个性是否好相处?(4) 多认识一些人总是没错的。包括法律圈的朋友、猎头公司等,了解这个市场的情况。主要内容差不多就是这些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youku上找视频看。听着几个嘉宾的经验分享,结合自己两年多来的工作,很多体会感同身受。感谢法律,让我们还有选择的机会,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勉。【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59】年轻律师如何打破现有法律市场格局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很多年轻律师说,我们这一代的机会少,因为法律市场已被上一代(年长律师)占据,他们已经在各自的领域瓜分了主要客户。以下是我的思考:年轻律师找年轻客户假设你是个资本市场的律师,你刚入行时做项目,跟你对口的都是投行的Analyst或Associate。他们也在自己的领域资历很浅,那时候就是一起成长的好机会。只要自己做得不错,大家在项目同甘共苦,项目完成后就能交成好朋友。到了5-10年后自己出来做合伙人时,他们也应该做到Director,或至少VP。一个非常资深的年长律师,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身上。所以你大可多花一些时间在这些年轻客户身上,有了这些年轻客户做基础,多做几个项目,就可以慢慢由下往上,再开拓一些中年客户。寻找新领域当一个年长律师找到自己的领域,做得不错,自然会安于自己的领域。例如,做房地产法律,手上有几个发展商客户。他们一般没有动力再开拓新领域。所以年轻律师更应该开拓新领域,一些年长律师没有注意到,也没有既有技能的领域。社会其实每天在变,有新事物就有新的法律领域和法律生意。例如早10年前,比较少人注意到反垄断,反倾销,如果当年年轻律师做到这个领域,现在一般已有一定成就。所以有时候不必跟别人去抢一些所谓热门领域,而应该动动脑筋,寻找新领域。破坏性竞争如果非要跟年长律师抢同一个板块不可,一般破坏性竞争无可避免。所谓破坏性竞争,就是要打破市场现有格局。年轻律师在法律技能上一般不能跟年长律师比,但是可以在价格上和效率上跟年长律师竞争,例如如果同一件事情,你只收一半价钱,做事时间效率高(因为更专注),如果法律服务素质还可以,可以抢掉年长律师一些生意。另外,年轻律师可以通过科技在生意推广和提供服务的方式寻找突破。结语虽然法律市场的格局已成形,但我们年轻律师,永远会有我们的机会。因为我们有的时间,年长律师总有一天会淡出法律舞台。未来是属于我们年轻律师的,只要我们一天坚持,我们总会争取到或等到我们的机会的。

【CLECSS 158】律师的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因为职业性质,很多律师都会在工作上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有时候也带进生活里。今天我们分析一下《律师的完美主义》。追求完美法律专业是一个高度对抗性的行业。所以律师写的每一个句子,也要非常小心谨慎,完美无暇,让对方(包括客户/对头律师)无法挑剔。这个其实也跟律师的专业责任有关,因为说每一句话随时要负上专业责任。这种“追求完美”也慢慢融进去文件的格式,让文件美观,字体大小一致。有些更会融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例如对自己的西装要求很高,皮鞋刷得亮丽,每天一丝不苟地整理头发,用男士香水,名牌Cufflink等。一般而言,追求完美也有好处,因为如果自己要求自己100分,最后做出来可能只有80分;如果对自己要求80分,最后做出来可能只有60分。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要完美其实,做人也好,做律师也好,虽然我们追求完美,但事实上不可能做到每件事情都完美。这样,我们就要分清楚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没有那么重要,可以放过。以一本招股书为例,当写或审阅时,在脑海中的问题是该句子如果错误或遗漏,会否引起诉讼或其它责任。例如,可能没有人会理会度假村里有7个还是8个网球场,但会理会别墅出租的收入是7亿还是8亿。由于律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有时候更应该把集中力集中在一些要点。在要点上追求完美,其它不重要的地方,可以轻微放过。如果这次没有做得最好见过一些律师,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当事情做得不完美的时候,便感到很不安。这种不安感如果在客户面前流露,其实也会影响客户对你的信心。其实,应该退一步想想:这次没有做完美的地方重要吗?我没有做到完美,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果答案是其实不是太重要,也没有严重后果,应以平常心待之,得放过世且放过。自己吸收了经验,下次做得更好,在客户面前表露出自信,这样才是最正确的态度。结语各位CLECSS 朋友,我们的口号是“Think Big; Do Big”。我们每一位律师都追求卓越,但追求卓越的同时,也要了解现实世界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得完美。所以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一件事情重要,哪件事情不重要。对于我们认为重要的,必须努力追求,做得最好;对于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大可以平常心待之,内心海阔天空。【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57】律师与金钱游戏(Game of Money)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在【CLECSS 法律Career #92】《律师的理财和理想》里,曾经谈过理财和经济独立对于律师的重要性,今天继续深化金钱在法律事业扮演的角色。律所的金钱角力曾经听过一些故事,一些律所去客户做Pitching时,很喜欢出动“名车阵”,例如派一列的奔驰送律师去客户那里,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事实上,很多顶级内所和外所,对于办公室前台的装修也很讲究,有些内所装修自己的办公室时,会参考一些顶级外所的装修格局。一般前台至为重要,因为客户上来时给客户第一个印象。另外,律所很多时候也会买一些会所的会籍(ClubMembership),以香港为例,到处都是Club,在中环,很多律所/合伙人就会有China Club 等会籍。有些外来的客户,会指明要去香港马会/游艇会/高尔夫球会见识一下,所以律所也需要有这方面的经济实力。由于这行业高度竞争,稍为忽略某些细节的话,客户可能就挑了同等专业经验和能力的其它律所。律师的金钱角力律师本身也有相当的经济开支。虽然说律师的收入偏高,但律师的开支也偏大。你跟银行家吃饭,断不能穿得太随便。基本上,对于刚入门的顶级律所的律师来说,一套BrookBrothers (BB)或同级的西装是必要的,大约1000美金一套。过几年后,可能要买比BB更好的西装。假设在香港,平时跟其它金融圈的人在中环吃饭,几百块港币一顿饭也无可避免。这些是直接的交际消费。还有很多隐性消费,因为律师的接触面要很强,才能增加跟客户的沟通能力,所以平时花在旅游,品酒,高球等的钱也会很多。结语– 更重要的是专业经验和能力以前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电影,里面曾经提到,客户不会喜欢聘用连鞋都买不起的杀手,因为杀手连自己都搞不定,很难对他有信心。同样地,客户很多时候更喜欢聘用“混得好”的律师。所以法律事业前期的财富积累也是重要的。当然,除了律所的装潢,和律师亮丽的穿着外,更重要是律所和律师的内涵,即是专业经验和能力。因为很多时候,靠“金钱角力” 拿到的是“第一个机会”,能否拿到第二,第三个机会就要看自己能否把握好第一个机会了。祝各位CLECSS朋友把握好“第一个机会”,法律事业顺顺利利!【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CLECSS 156】法律市场的开放(以香港为例)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有些近乎完全开放,有些很有保护色彩。今天我们就以香港为例,看看法律市场开放的利弊。香港已经连续很多年被《经济学人》评为世界经济最自由城市。事实上,以前很多外地朋友问我香港的Foreign Investment Law (海外投资法律)是怎样的,起初我都觉得很奇怪,因为香港根本没有所谓的Foreign Investment Law,因为一个外商在香港投资,基本上跟一个本地公司没有大分别。只要在香港开个本地公司,或注册为海外公司,然后依照本地法律营商就可以。同样地,法律市场开放度也很高,可以在香港注册为注册海外律所(执海外法律),或聘请足够比例的具有香港律师牌的律师,成为本地律所(可以执业本地法)。如果是刚进入香港市场的外所,需要三年过渡期,与一个本地律所联盟,三年后才可以执业香港法律。法律市场开放的好处香港的法律市场因为对外所全面开放,所以吸引了很多外所来香港开设亚洲区总部。早在80,90 年代,那些英美律所(例如Magic Circles,Baker & McKenzie 等)很早进入香港市场,跟很多本地律所共存,例如JSM, Deacons 等。法律市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正因为这些国际律所的涌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给本地和海外律师。同时这些国际律所也跟那些国际金融机构共同成长。这些国际律所引入了国际的法律经验,提高了整体法律市场的水平,也支持了香港整个金融中心的发展,所以法律市场开放对于香港的经济发展有不少好处。法律市场开放的坏处不过,法律市场开放也有坏处。由于大量的国际律所涌入香港,压抑了本地律所的发展。很多本地律所都被合并进了国际律所,本地律师为了高薪都去了国际律所,长远来说,这个地区就少了一些自己的本地律所。前几年,香港最大的律所JSM,也被Mayer Brown 合并,现在成为了Mayer Brown JSM。现在比较大的本地律所,就只剩下Deacons那几个,将来会否继续被外所并购很难说。其它更小的本地律所就只能做一些的中小型项目,所以完全开放的市场对本地的律所不一定是件好事。相比之下,中国内地长时间保护本地律所的发展(外国律所不能执业中国法律),这样对本地律所的栽培很有帮助,就在过去10至20年间,金杜,君合和方达等律所就快速成长起来。结语法律市场开放有好处也有坏处。对于香港出生成长的我,一直都比较相信经济自由的制度,但是这几年间,我又发现了适当的经济调控的好处。所以凡事都没有绝对。各位CLECSS朋友,在我们吸收了国际律所的经验的同时,也要努力栽培我们中国自己的律所,让我们中国的法律事业发扬光大,成就我们的中国梦!

【CLECSS 155】法律人把握第一个机会

作者:CLECSS
07月01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最近很多文章,教大家如何进入顶尖律师事务所,如何开拓客源。但是进去后,更重要的是,是怎样把握好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现在社会(尤其是法律界)竞争那么大,律师的替代性很高,大家很多时候只会有一个机会,如果上司/客户仁慈,大家第一次做得不好,可能有第二个机会,但断不能期盼有第三个机会。有些年轻律师不幸地被律所淘汰出去。今天我们就谈谈如何把握好第一个机会。进律所后的第一个机会你会听到很多前辈说,当你拿到第一份差事时,你要“尽心尽意”努力去做,这个固然重要,但不足够,更确切的做法,是要尽快了解“游戏规则”。进去律所的头两个星期,可能是蜜月期,有些迎新活动,很多项目你还没有上去,那时候就要多了解律所的文化和人事关系。当你拿到第一个差事时,草拟一个法律备忘录,到底谁Review,他有什么要求,律所一般有什么格式,模板问谁借,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谁。这些都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正如你当年考试前除了读书外,你也会去了解拿A的“游戏规则”。一般如果你第一个差事OK,第二差事就会来,到第五个差事过后在律所就会稳定下来。拿到客户的第一个机会不同客户的要求其实差异很大的。同样地,你要在最短时间了解你客户的要求。因为是第一次合作,机不可失,所以在初步接触时要充分了解客户到底的侧重点在哪里。一般而言,一般客户最重要的是你替他解决法律上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文件写得怎样不重要。但如果你的客户是一个大所出来,大公司的GeneralCounsel,他对你的专业期望可能不只如此,可能对你文件的内容和格式有更高的要求。曾经听过一个律所,因为文件钉装问题,客户就换了律师,所以头一个机会一点也不能马虎。结语– Show Me以前在美国读JD 时,所在的州在密苏里(Missouri),Missouri 又称“Show-Me State”。意思说,“你说你有能力,但我不相信,如果你真的有能力,请证明给我看”。同样地,你拿到第一个机会后,就是要“证明”给合伙人/客户你能力的时候了。祝各位CLECSS 朋友好好把握好自己得来不易的第一个机会,在法律事业上启航都有个好开始!【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 (“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微信群的Alumni 可以发电邮给clecss.education@gmail.com】

全部 / 共有1494篇文章